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史高考练习.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4610987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高考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010 年高考上海单科 3 题)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2010 高考安徽文综 14 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2010 年高考湖南文综 25 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

2、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

3、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2011上海单科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

4、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2012 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2012 年广东文综历史,12)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2012 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5、,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2)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012 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

6、但职能基本未变(2012 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012 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感慨他们生不逢时,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

7、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2010 高考广东文综 13 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 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2010 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 1 题)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 1 图 2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 15 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

8、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2010 年高考福建文综 15 题)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 18 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

9、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2010 年高考四川文综 16 题)“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3(2011重庆文综12)子曰:“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恒公( )恢复了周礼 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实行了“初税亩” 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 B

10、C D(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2011海南单科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11、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2010 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 2 题)史记载: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 17 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12、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2010 年高考上海单科 9 题)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2010 年高考北京文综 14 题)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 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2012 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君 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 家伦

13、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2012 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4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012 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9) (60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

14、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 ,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 “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 “与剖符通使” ,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 ,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 ,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 “东西万余里” , “以兵威边” 。赵佗以皇帝自居, “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 ,继续“为藩臣,奉

15、贡职” 。但在内部, “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 “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 “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 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史记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 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2 分)(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8 分)【答案】 (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裂的趋势明显。(12 分)(2 )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