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中考物理讲练测:专题16-探究型实验(讲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01601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物理讲练测:专题16-探究型实验(讲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讲练测:专题16-探究型实验(讲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讲练测:专题16-探究型实验(讲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讲练测:专题16-探究型实验(讲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备战中考物理讲练测:专题16-探究型实验(讲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备战 2015 年中考物理讲练测专题 16 探究型实验(讲案)第一讲 考点梳理探究型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实验:(1)探究固体的熔化过程。(2)探究水的沸腾。(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6)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7)探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平衡(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9)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探究固体的熔化过程所需器材:酒精灯、试管两支、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海波、蜡、钟表【进行实验】1、 研究海波的熔化温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把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中。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2、如图 5-2

2、、图 5-3 所示,用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写出。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时间/min温度/20304050图 5-3 记录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图 5-2 记录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时间/min温度/20304050二、探究水的沸腾所需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心有小孔的纸板、钟表【进行实验】1、用实验装置(一)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从 90开始,每隔一

3、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把它填入下表中,然后在方格纸上作出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 6-3。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温度/时间/min9095100105图 6-3 记录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方格纸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所需器材:平面镜、白纸板、激光笔、直尺、水彩笔、量角器【进行实验】1、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 AO,反射光线 OD 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如图 2-2。实验次数 入射角 i 反射角 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按上述实验设计中 C 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入下表中,如图 2-3 所示。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AOB

4、OCODOEOFO【分析和论证】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我们看不见,无法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我们将激光笔贴近硬纸板,根据光的反射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从实验记录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可以完全重合。1、分析实验 1 得出的结论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分析实验 2 得出的结论是:光路是可逆的。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所需器材:玻璃板、大白纸、水彩笔、直尺、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在纸的中央处画一直线,在直线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2、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

5、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3、再拿一只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只蜡烛的像的位置。4、在纸上记下这两只蜡烛的位置,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于表中。5、移动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按步骤 1-4 重做实验,也将测量结果与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中。物体的位置 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大小比较ABC2、在一张白纸上用墨汁写上 A、B、C 三个字母,当墨迹未干时将纸对折,然后摊开,这样在纸上就有 2 个对称的图形,再将一块玻璃板沿纸的对折线垂直于纸面

6、竖起放置,从玻璃板前进行观察,你会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分析和论证】1、从表中的测量数据可知,物体与像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且物到镜的距离等于像到镜的距离。2、在实验中,两只蜡烛的外形完全相同,从而能将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物与像的大小是相等的。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需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具座(或直接利用水平桌面)【进行实验】1、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几厘米,放好后重

7、复以上操作,直到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进行观察。怎样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像在什么位置(只需估测)?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按上述操作,把数据填入下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像的正倒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选取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竖直立在水平面上,用一支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研究烛焰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右侧用一块白色的硬纸作屏,承接烛焰的像。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

8、大小,并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透镜、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把观测的结果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入下表中: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50.0 35.0 22.5 20.0 18.0 15.0 12.0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cm)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像的大小变化特点【分析和论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像的条件 成像性质 应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f 投影仪U=f 不 成 像0u 放大镜注意:(1)物体靠近焦点,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就逐渐变大。(2)像的正倒、虚实、大小都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六

9、、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 23-1 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质量 m/kg重力 G/N2、在图 23-2 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m/kgOG/N图 23-2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分析和论证】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 9.8N/kg。如果用 g 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 G=mg七、探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平衡实

10、验器材:小车、棉线、钩码、滑轮等。实验步骤:1如图 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放钩码。这样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拉力,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观察小车在什么情况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图 12用手按住小车,改变两端钩码数量,使两个拉力大小不等。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3用手按住小车,让两端钩码数量相等,让两个力的方向相同,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4用手按住小车,让两端钩码数量相等,让小车扭转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5用手按住小车,让两端钩码数量相等,再让拉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松手,观察小车能不能保持静止。

11、小车所受二力关系大小 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小车运动情况(静止与否)分析论证:要保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简单地说,就是: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八、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进行实验】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2、照图 25-1 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数据记入下表。次数动力(N) 动力臂(cm

12、)动力动力臂阻力(N) 阻力臂(cm)阻力阻力臂12344、如图 25-2 所示,在 a、b、c 三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提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出力及力臂的大小,并填入下表。次数动力(N) 动力臂(cm)动力动力臂阻力(N) 阻力臂(cm)阻力阻力臂12345、在杠杆左端一点用弹簧秤提起杠杆,并加速顺时针转动,读出动力与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九、探究电流与典雅的关系实验电路如图 12-1:图 12-1所需器材:学生电源(或电池若干)、定值电阻(两个阻值不同)、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电流表、电压表【进行实验】按图 12-1 连接好

13、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 R 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 2V、4V、6V 等,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读出每次加在 R上的电压值和通过 R 的电流值,并记录下来。再换另一个定值电阻,再次实验,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的值。【分析和论证】1、在图 12-2 中画出每个电阻的 U-I 关系图像,从图像上看,电流 I、电压 U 的关系电压 U/VR1= 欧 电流 I/A电压 U/VR2= 欧 电流 I/A可以表示为 。UIO图 12-22、利用实验记录的数据和 U-I 图像进行比较、讨论,尝试对几次测量结果进行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

14、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流 I、电压 U、电阻 R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U/R第二讲 重点解析对探究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常用的方法是 A、判断法:根据自身的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数据,判断出数据所具有的规律。定性分析常采用这种方法。 B、图像法:把实验得到的数据在 XY 坐标上作出来,通过描点得出图像,分析图像符合哪种函数关系。典例 1 下表是小刚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解答下列问题:(1)由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而在 1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此可知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1 标准大气压。(选填 “低于”、“等

15、于”或“高于”)时间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温度 t/ 50 57 64 71 78 85 91 96 98 98 98(2)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测温物质有的是水银,有的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和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如表中所示。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 温度计。(选填“水银”或“酒精”)物质 凝固点/沸点/水银 39 357酒精 117 78答案.(1)98,低于, (2)水银典例 2 九年级 2 班的同学在教师指导下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观察冰熔化”的实验。(1)本实验中,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非常重要。在组装该实验装置

16、时,应当先调整固定_(选填“铁圈”或“铁杆”)的位置。(2)实验时,同学们向烧杯中倒入水,通过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3)小亮组通过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小亮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验数据,还有新的发现:冰和水的状态不同,吸热能力也是不同的,请你帮他找出证据:_。(5)同组的小军想:如果一直加热下去,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铁圈(2)使试管的冰(或水)受热均匀(3)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只答出一点不得分)(4)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冰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但冰和水升高

17、的温度不同(5)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均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解析:(1)组装器材时,要先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固定铁圈的位置,再根据温度计的情况固定铁杆的位置;(2)水浴加热的好处是物质受热均匀;(3)冰在熔化过程中,酒精灯一直燃烧,所以冰一直吸热,但温度不变;(4)从 0 到第四分钟,冰的温度升高了 8,从第 14 到第 18 分钟,也是四分钟的时间,水的温度上升了 2,由此可知,冰和水的吸热能力不同;(5)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因为沸腾需要吸热,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而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 100后,不能从烧杯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典例 3

18、下图是小宁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 A 和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2)在利用蜡烛 B 确定出蜡烛 A 所成像的位置后,小宁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 A 的像。(3)小宁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大小关系, (2)不能, (3)不变典例 4 下面内容是小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的部分实验报告,请你完成相应实验步骤,并设计出填写数据的表格。一、实验猜想与假设: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二、设计

19、实验:(一)实验器材和装置:激光笔、光的反射定律演示仪(包括小平面镜 M、平板 E 和 F 等,如图 19 所示)(二)实验步骤:1将 F 板旋转到与 E 板在同一平面,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 E 板 AO 方向射向 O 点的光,观察在右侧 F 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 OB(如图) ,并记录现象。2. 3. 4.将 F 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右侧 F 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 OB,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三)实验结果记录表格答案. 2.将 F 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 F 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如图乙) ,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3.将 F 板与 E 板再次旋转到同一平面,改变激光笔的位置,用激

20、光笔发出一束沿 E 板 AO方向射向 O 点的光,观察在右侧 F 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 OB,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 当 E、F 板在同一平面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当 E、F 板不在同一平面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 当 E、 F 板在同一平面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当 E、 F 板不在同一平面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图 19解析:本实验要探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的平面关系,实验时要找两块纸板,可保持一块纸板不动,另一块纸板转动一定角度的方法使两个纸板在和不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研究。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就要进行多次实验。故缺少的实验步骤为:2.将 F

21、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 F 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如图乙) ,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3.将 F 板与 E 板再次旋转到同一平面,改变激光笔的位置,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 E 板 AO方向射向 O 点的光,观察在右侧 F 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 OB,并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而实验表格的设计就是要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有:(1)入射光线的位置, (2)当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3)当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典例 5 如图所示是某校九年级(10)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 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小明同学发现杠杆右端下

22、倾,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调。(2) 小华同学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_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 如图(甲)所示,当在 A 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 C 处挂_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 若某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一端的 B 点,如图乙所示,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a,若在 B 点斜向上拉,杠杆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b,则 Fa _ Fb (大于/小于/等于)。答案.(1)左 (2)2 F1L1=F2L2 4 小于试题分析:(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小明同学

23、发现杠杆右端下倾,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或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2)这三次实验数据中第 1、3 次均满足 F1L1=F2L2,第 2 次,不满足 F1L1=F2L2,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第二次.设每个钩码重力为 G,杠杆每个长度为 l,当在 A 处挂了学优高考网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由 F1L1=F2L2应在 C 处挂的钩码受到的重力为 =4G,故应挂的钩码个数为 4.l34(3)若在 B 点斜向上拉,拉力的力臂会变小,由 可知拉力会变大, Fa小于 Fb12lF典例 6 如图所示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所用实验器材是:电源(6V)、

24、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电阻箱(0999.9)、滑动变阻器(40 2A)、开关、导线若干(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所测得的几组电流、电压值见表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关系(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调节 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并调节 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相同,读出电流值,所测几组数据见表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 V;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实验序号 电压 U/V 电流 I/A1 1.0 0.202 1.5 0.303 2.0 0.40实验序号 电阻

25、R/ 电流 I/A1 5 0.402 10 0.203 20 0.10表 1 表 2成 关系(3).就本实验所用器材,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若保持电阻箱两端的电压为 2V,为能完成实验,电阻 箱可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 至 (保留一位小数)VARP答案.(1)5 正比 (2)电阻箱 滑动变阻器 4 反比 (3)3.3(或 3.4) 20解析:(1)分析表 1 中数据可知: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R=1.0V/0.20A=1.5V/0.30A=2.0V/0.40A=5,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电压变为原来的几倍,电流也变为原来的几倍,即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探

26、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可通过调节电阻箱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分析表 2 中数据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为0.40A5=2V.。由串联分压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 6V2V=4V;分析表 2 中数据可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变为学优高考网原来的几倍,通过导体的电流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即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3)由电流表的量程(00.6A)可知,串联电路中的最大电流是 I1=0.6A,电阻箱接入电路的最小阻值为 R1=U/I1=2V/0.6A=3.3,当滑动变阻器(40 2A)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最大40 时,串

27、联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是 I2=4V/40=0.1A,则电阻箱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R2=U/I=2V/0.1A=20。第三讲 方法点睛解决探究型实验时,要从题目中的要求得知需要要测物理量及实验器材,注意控制变量法在个别问题中的应用,需要控制什么物理量不变,什么物理量发生改变,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第一练 练实题随堂小练1. 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判断出 图线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2)晶体熔化是 段,BC 段物体处于_状态。(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2. 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如下问题,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越来越

28、高?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如下表:(1)他仔细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后的情况,(2)以上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是第 min 的记录。(3)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你认为沸点不是 100的原因可能是:_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 。时间/min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温度/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98 (5)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3. 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

29、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A B C(1)如果在图 a 中蜡烛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填 “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选填“实”或“虚”)。(2)把与 A 蜡烛同样大小的蜡烛 B 放到 A 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 c 所示的现象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_ 。4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1)如图所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 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20

30、 cm 的 A 处时,玻璃板后 B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 B 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 B 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像。(3)晓雯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 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形成一清晰的倒立、等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5. 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滨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1)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 的光斑图(1)是调整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焦距 f= cm;(2)小滨按照图(2)装好实验器材,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无论怎样调节

31、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他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3)当蜡烛在光具座 A 处时,光屏在 B 处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如图(3)所示,现将蜡烛由 A 处向左移动 s 到 C 处,为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移动距离 s s(选填“”或“”);这次成的 实像(填像的特点)6.地球附近物体都要受到重力,小明同学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他用天平、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了探究(1)你_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依据是_ (2)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次数 1 2 3 4质量 m/kg O.1 0.2 0.3

32、0.4重力 G/N l _ 3 4(3)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象(4)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_ 7.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恒为 6V,实验用到的定值电阻 R 分别是 5、10、15、20、25(1)根据电路图甲,将乙图中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能交叉)。(2)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 (填“A”或“B)端。将 25 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示数为 2.5V,记下电流表的示数。(3)换用 20 的电阻,向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表示数为 2.5V,记

33、下电流表的示数。(4)经多次实验,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电流 I 随电阻 R 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得出:电压一定时, 。第二练 练原创预测提升1. 如图是“探究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装有固体粉末状晶体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 (3)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温度时间”的图像,由图可获取到的信息有:该晶体的熔点是 在 D 点这一时刻,物质属于 态。 ; 2. 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模拟人眼成像的情况,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实验前,组装

34、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会逐渐向 (上/下)移动(2)不改变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将透镜向左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_、_的实像(3)如果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不改变光屏的位置,像呈现在光屏的_(左/右)侧,与 _(近视/老花)眼看物体的情形相同(4)老年人戴的远视镜片是_(凸/凹)透镜分析表格乙中的数据,戴远视镜片相当于使晶状体的焦距变_(长/短)3.解析:闭合电键 S,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变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滑动变阻器应接 B 接线柱,如图所示:4、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

35、有杠杆尺、支架、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平衡螺母同时向_调;(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能不能根据图(甲)这一组数据得出探究结论?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3)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填“左”或“右”)端将下沉;(4)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 C 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若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原因是: 。5.(1)连接不完整的电路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导线不交叉)。(2)连接好电路后,为了保证电路的安全,要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 端(选填“A”或“B”),才能闭合开关;闭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偏向没有刻度的那一边,造成这一故障的原因是 。(3)排除故障,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为 15V,为了让小灯泡正常发光,应将滑片向 端移动(选填“A”或“B”)。(4)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是 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5)将图甲中的小灯泡更换成定值电阻,且电路连接完好,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是A探究电流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B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C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D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