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习题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595089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习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习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习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习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推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习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8 课 三国鼎立一、基础知识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等。2.官渡之战:200 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大战,曹操亲自率精兵偷袭乌巢把袁绍的粮草烧的一干二净曹操打败了袁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二)赤壁之战1.208 年,曹操以汉王朝丞相的身份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打败曹军。2.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都城是洛阳。221 年,刘备建立汉,又称蜀汉或者蜀。都城是成都。229 年孙权建立吴

2、国,都城是建业(今江苏南京) 。魏,蜀,吴的建立,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三国鼎立局面得以维持主要是蜀国和吴国的联盟,使魏国不敢南下。3.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二、重难点分析例题精析1重点来源:学优高考网(1)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处于有利的地

3、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公元 208 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

4、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

5、应突出强调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2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可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 ,取得了政治优势;在经济上,推广军屯和民屯,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军事上的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 220年

6、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三国时期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例题精析1公元 207 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

7、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鼎立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来源:gkstk.Com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三、拓展分析、感悟中考 1.【2014 湖北省襄阳市】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 )A.建立西汉 B.

8、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2.【2014 江苏淮安】某同学在预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A B C D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3. 【2014 年临沂市】4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 ( )来源:gkstk.Com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四、专项训练。(一)基础练习1.易中天品三国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曾风靡全国的节目。他所品读的“三国”是指 ( )A.夏商

9、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吴2230 年,吴国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 (今台湾) 。 3.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 C吴 D西晋4.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5.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昆阳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6右图再现了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是指(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om科网 gkstk7下列事件与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 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独尊儒术 来源:学优高考网A. B. C. D. (二)提升练习8阅读下列材料:来源:gkstk.Com材料一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请回答: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1)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2)材料一中“东和北拒” 、 “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3)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