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强化训练 8 物质的特性 基础训练1(2013金丽)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 、 “禁止抽烟” 、“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A液化 B汽化C熔化 D凝固解析 加油站储存了大量汽油、柴油,这些汽油和柴油在常温下易汽化,产生大量燃油蒸汽,这些蒸汽遇火花很容易燃烧而发生危险,因此加油站附近禁止吸烟、使用手机等,故选 B。2(2013舟嘉)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 。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A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解析 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选 A。3(2015盘锦)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 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解析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 错误;B. 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 B
3、 错误;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C 错误;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 D 正确。故选 D。4(2015荆州)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C)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解析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故 A 正确;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食物容易熟,故 B 正确;C.水沸
4、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壶中喷出的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故 C 错误;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故 D 正确。故选 C。5(2015雅安)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C)A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酒精蒸发时放热B98的水也可沸腾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降低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温酒精的凝固点低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水蒸气凝华解析 A酒精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酒精蒸发时带走部分热量,会感到凉爽,故 A 错误;B.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如果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98的水也可以沸腾,说明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
5、低而减低,故 B 错误; 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甚至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先凝固了,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一般选酒精温度计,故 C 正确; D.从冰箱中刚取出的易拉罐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其表面液化,形成小水珠,故 D 错误。故选 C。6(2013义乌)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 。下列事例中,物态变化方式与“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C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D在饲料中添加冰块降温解析 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里冒出来的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
6、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衣服上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变成液体,属于液化;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利用了冰的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故选 C。7(2014湖州)在研究 X 物质的熔点实验中,小吴每隔 5 分钟正确读取数据后,描点得到如图所示图像。(1)根据此图,小吴得出结论:X 物质没有(选填“有”或“没有” )熔点。(2)小吴通过查阅资料知 X 物质是晶体。则小吴实验中的不当之处是读取数据时间间隔太长(或 X 物质的质量太小 )。解析 (1)
7、由图可知,此图没有温度不变的阶段,故小吴得出结论:X物质没有熔点;(2) 小吴通过查阅资料获知 X 物质是晶体,而实验中却没有体现晶体的特点,原因可能是读取数据时间间隔太长(或使用的 X 物质的质量太小)。拓展提高8(2014济宁)小梦参加了 5 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密度(注:经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考生 小梦 小满 李明 张扬小石块的密度 2.45g/cm3 2.52g/cm3 2.56g/cm3 2.60g/cm3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 2.50g/cm3B只有小满的数据
8、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解析 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故选 D。9(2015恩施)小江进行了如下测量:用天平测石片的质量 m。 往烧杯中加适量水浸没石片,在水面位置作上标记。取出石片,用量简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下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 V即为矿石的体积。计算出石片的密度 。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C)A偏大 B无偏差C偏小 D无法确定解析 取出石片时会带出一部分水,再用量筒取水缓慢倒入烧杯时
9、,会倒入比石片体积更多的水,使测得的水的体积偏大。从而会使测出的密度值偏小。10(2015黄冈)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C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D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解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当水结冰后状态发生改变,其密度也发生改变。由密度公式可知,当水结冰后密度变小,质量不变,则冰的体积比水大,从而使石头裂开。11(2015孝
10、感)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D)A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 90 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 ,这是液化现象D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一定升高解析 A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所以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 90 水就沸腾了,此选项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此选项正确;C. 雪糕周围冒的“白气” ,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此选项正确;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选项错误。故选D。12(2014南京)在探究
11、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找来大小不同的塑料块和某种液体做实验。(1)图甲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使用托盘天平的情景,他的错误是称量时调节平衡螺母。(2)改正错误后,小明正确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了塑料块和液体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选填“相同”或“不同”),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塑料的密度为 1.2103kg/m3。往烧杯内倒入 10cm3 的液体,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37.4g,若烧杯内液体的体积为 20cm3,则烧杯和液体的
12、总质量应为 45.4g。解析 (1)天平正确的调节方法是: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小明的错误是在称量时调节平衡螺母;(2)由图像可知,塑料 (或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塑料的质量为 30g 时,对应的体积为 25cm3,其密度 塑料 1.2g/cm 31.210 3kg/m3;烧杯和 10cm3 液体的总质量 m 总mV 30g25cm320g10g5g2.4g37.4g;液体的密度: 0.8g/cm 3,mV 20g25cm3由 得,10cm 3 液体的质量为:m 液 V0.8g/
13、cm 310cm38g,mV由 可知,同种液体密度相同,20cm 3 是 10cm3 液体质量的 2 倍,mV故质量为 8g216g,20cm3 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37.4g8g45.4g。13(2015嘉舟)如图所示,将分别装有热水和冰水的甲、乙两只玻璃杯,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两杯壁都会出现小水珠,其中在内壁出现水珠的是_甲_杯。乙杯中的冰在熔化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将_变小_。解析 甲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内壁上。乙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外壁上;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冰在水中是漂浮的,冰在融化过程中,
14、浮冰的重力减小,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F 浮 G 冰 可知,冰所受到的浮力将变小。14(2015北京)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亮取适量这种液体的样品进行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将盛有适量液体的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内,改变右盘中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此时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及杯内的液体的总质量为_161_g。(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_50_cm3;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 106g。(3)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此种液体的密度为 1.1103kg/m3。解析
15、 (1)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时候,要将天平、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由图甲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 总 100g50g10g1g161g;(2)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V50mL50cm 3;(3)液体的质量 mm 总 106g161g106g55g,液体的密度:m /V55g /50cm 31.1g/cm 31.110 3kg/m3。15(2015长春)科技小组举办了以“土豆”为主题的实践创新活动,活动内容是测量土豆的密度。在测量土豆密度时,由于没有天平,只有量筒,且整个土豆无法放入量筒中,小明用如下方法,测出土豆的密度。(1)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让轻质小盘漂浮在水面上。(2)如图甲所示,将土豆切
16、下一块,放入盘中使其漂浮,在烧杯液面处记下标记。(3)将盘中的土豆取出后,用盛有 50mL 水的量筒向烧杯中加水至标记处,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 28mL。(4)将取出的土豆放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土豆的体积为_20_cm 3,土豆的密度为_1.1_g/cm 3.(5)实验完成后,小明发现在向烧杯中加水的过程中,不小心将一部分水,倒入小盘中,则他测出的土豆密度与土豆真实密度相比_不变_( 填“偏大”或“偏小”)。解析 (4)未放入土豆前量筒中水的体积为 28mL,将取出的土豆放入量筒中总体积为 48 mL 所以土豆的体积为 20cm3。由于将盘中的土豆取出后,用盛有 50mL 水的量筒向烧杯中加水至标记处,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28mL,故土豆的质量相当于 50mL28mL22mL 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 m22g,则土豆的密度为 1.1 g/cm3。 (5)由以上分析土豆的质量相当于增加的水的质量,与盒子的质量无关,故烧杯中原来有水对土豆的质量的测量没有影响。即此时测出的土豆密度与土豆真实密度相比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