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探究型解题策略(初中数学).ppt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4585281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型解题策略(初中数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探究型解题策略(初中数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探究型解题策略(初中数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探究型解题策略(初中数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探究型解题策略(初中数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探究型问题的解题策略,探究型问题探究,命题趋势,探究型问题是近年中考比较常见的题目,解 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加强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的训练;需要有较 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体做题时, 要仔细分析题目的有关信息、合情推理、联想, 并要运用类比、归纳、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全 面考虑问题,有时还借助图形、实物或实际操 作来打开思路。,探究型问题探究,整体感知,探究型问题,规律型问题,实验操作题,动态型问题,探究型问题探究,1.条件的不确定性,2.结构的多样性,题型特点,3.思维的多向性,4.解答的层次性,5.过程的探究性,6.知识的综合性,探究型问题探究,(一) 规

2、律型问题,考点突破,规律探索试题是中考中的一棵常青树,一直 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主要原因是这类试题没有固 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 较、概括、推理、判断等探索活动来解决问题,探究型问题探究,1数式规律,例1: 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ab0),其中第7个式子是 ,第n个式子是 (n为正整数),本题难点是,变化的部分太多,有三处发生变化:分子、分母、分式的符号。学生很容易发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但是如何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分式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难点.,探究型问题探究,1数式规律,例2 观察下列各式:13=1221;24=2222;35=3223;请你将猜想到的规律用正整数n表示出

3、来:_.,方法总结: 横向熟悉代数式、算式的结构; 纵向观察、对比,研究各式之间的关系,寻求变化规律; 按要求写出算式或结果。,探究型问题探究,例3 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图所示的方式 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 棋子 枚(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图形规律,方法一:除第一个图形有4枚棋子外,每多一个图形,多3枚棋子.,43(n1)=3 n+1,探究型问题探究,2图形规律,例3 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图所示的方式 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 棋子 枚(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3n+1,方法二:每个图形,可看成是序列数与3的倍数又多1枚棋子,探究型问题探究,2

4、图形规律,例3 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图所示的方式 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 棋子 枚(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方法三: 2n+(n+1)=3n+1,方法总结: 认真观察 研究图案(形)提取数式信息 仿照数式规律得到结论,探究型问题探究,复练1:,探究型问题探究,复练2:,探究型问题探究,探究规律题的一般步骤为: (1)观察(发现特点) (2)猜想(可能的规律) (3)实验(用具体数值代入猜想),探究型问题探究,(二)实验操作型问题,考点突破,实验操作型问题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 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主要有:裁剪、折 叠、拼图等动手操作问题,往往与面积、 对称性质相联系;与画图、

5、测量、猜想、 证明等有关的探究型问题。,探究型问题探究,实验操作型问题,主要考查: (1)全等、相似、平移、对称、旋转、翻折等几何操作变换的若干方法和技巧; (2)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应用问题,折纸与剪纸,分割与拼合,展开与叠合,探究型问题探究,动手操作型的折纸与剪纸,图形的分割与拼合、几何体 的展开与叠合,几乎触及了每份试卷,从单一的选择、填空, 到综合性较强的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判断论证存在与否, 以及分类讨论等综合题,几乎无处不在,1.基础题型,探究型问题探究,1.折纸问题,例4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再以AB的中点O为顶点把平角AOB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

6、叠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O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全部展开铺平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是( )A正三角形 B正方形 C正五边形 D正六边形,基础题型,温馨提示:看清步骤,仔细操作.,D,探究型问题探究,复练:将一正方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然后将最后折叠的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的小三角形将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试一试:,温馨提示:带齐工具。,C,探究型问题探究,.拼图问题,例5 如图1,ABC是直角三角形,如果用四张与ABC全等的三角形纸片恰好拼成一个等腰梯形,如图2,那么在RtABC中,的值是 ,方法一: 观察边长,两条较短的直角边的和等于斜边的长,方法二: 观察角度, 两个较小的

7、锐角的和等于较大的锐角,基础题型,探究型问题探究,.拼图问题,基础题型,例6 如图,这是一张等腰梯形纸片,它的上底长为2,下底长为4,腰长为2,这样的纸片共有5张.打算用其中的几张来拼成较大的等腰梯形,那么你能拼出哪几种不同的等腰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示意图,并写出它们的周长.,2,2,2,4,探究型问题探究,.拼图问题,基础题型,22,34,20,22,2,2,4,2,探究型问题探究,3.展开与折叠,例7 右图所示是一个三棱柱纸盒,在下面四个图 中,只有一个是这个纸盒的展开图,那么这个展开 图是( ) ,基础题型,本题考查立体图形 的 展开与折叠,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制作

8、模型,通过实验来验证不失为 一种好方法。,探究型问题探究,4.网格问题,例8 如图,在由12个边长都为1且有一个锐角为60的小菱形组成的网格中,点P是其中的一个顶点,以点P为直角顶点作格点直角三角形(即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 请你写出所有可能 的直角三角形斜边 的长_.,1,2,基础题型,探究型问题探究,4.网格问题,例8 如图,在由12个边长都为1且有一个锐角为60的小菱形组成的网格中,点P是其中的一个顶点,以点P为直角顶点作格点直角三角形(即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 请你写出所有可能 的直角三角形斜边 的长_.,1,2,基础题型,评析:这类题型主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图形为背景,提

9、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发现结果的准确性,在思想 和行动上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阻隔网格试题具有操作性,趣味性,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得”的课标理念,探究型问题探究,动手操作型试题是指给出操作规则,在操作过程 中发现新结论,自主探索知识的发展过程;它为解题 者创设了动手实践,操作设计的空间,考察了学生的 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才能,2.综合题型,探究型问题探究,现有10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图4, 请把它们分割后拼接成一个新的正方形要求: 在图4中画出分割线, 并在图5的正方形网格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中用实线画出拼接成的新正方形 说明:直

10、接画出图形,不要求写分析过程.,例9 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 现有5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图1, 请把它们分割后拼接成一个新的正方形要求:画出分割线并在正方形网格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中用实线画出拼接成的新正方形 小东同学的做法是: 设新正方形的边长为x(x 0). 依题意,割补前后图形面积相等,有x2=5,解得 由此可知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对角线的长. 于是,画出如图2所示的分割线, 拼出如图3所示的新正方形,请你参考小东同学的做法,解决如下问题:,题型一: 画图与拼图,综合题型,探究型问题探究,小东同学的做法是: 设新正方形的 边长为x(x0). 依

11、题意,割补前后图形的面积相等,有x2=5,解得x= . 由此可知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对角线的长. 于是,画出如图2所示的分割线,如图3所示的新正方形.,再现操作情境,小东同学的做法是: 设新正方形的 边长为x(x0). 依题意,割补前后图形的面积相等,有x2=5, 解得x= . 由此可知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对角线的长. 于是,画出如图4所示的分割线, 如图5所示的新正方形.,10,理清操作步骤,发现变化, 类比迁移,小东同学的做法是: 设新正方形的 边长为x(x0). 依题意,割补前后图形的面积相等,有x2=5, 解得x= . 由此可知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

12、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对角线的长. 于是,画出如图4所示的分割线, 如图5所示的新正方形.,10,理清操作步骤,发现变化, 类比迁移,析解:本例是将矩形分割后拼成正方形,而试题又提供了拼接方法,解决这类问题除要有平时的分割和拼接经验外,还要密切关注试题中的阅读材料,母题:如图,将矩形ABC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边BC上的F处,如果BAF=30,AD= ,则DAE=_,EF=_,30,2,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15页数学活动1,题型二: 折叠与变换,探究型问题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折叠,轴对称,实质,轴对称性质:,A,D,E,F,1.图形的全等性:重合部分是全等图形,对应边角相等.,2.点的

13、对称性:对称点连线被对称轴(折痕)垂直平分.,由折叠可得: 1.AFEADE,2.AE是DF的中垂线,探究型问题探究,变式一: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cm,AD=10cm,求EC的长。,8,10,10,6,x,4,8-x,反思:折叠问题中构造方程的方法:,(2)寻找相似三角形,根据 相似比得方程。,(1)把条件集中到一Rt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方程。,体会方程思想的价值。,2.将分块学习的知识有机整合。,设计意图:,探究型问题探究,已知tanOB C,(1)求出B点的坐标; (2)求折痕CE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变式二: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放入一边长OC为6

14、的 矩形纸片ABCO,将纸翻折后,使点B恰好落在x轴上, 记为B, 折痕为CE,,,,6,(1) B(8,0),8,10,2,x,x,6- x,解法一:在RtAEB中,用勾股定理解。,解法二:由CO BBAE来解。,探究型问题探究,已知tanOB C,(2)求折痕CE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变式二: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放入一边长OC为6的 矩形纸片ABCO,将纸翻折后,使点B恰好落在x轴上, 记为B, 折痕为CE,,,,解法三:记直线CE交X轴于F点,求得F点坐标与C点的坐标,求得直线CE的解析式。,探究型问题探究,变式三:(08湖州24(3) 已知:在矩形AOBC中,OB=4,OA=3分别以OB

15、,OA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F点的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与AC边交于点E 请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F,使得将CEF沿EF对折 后,C点恰好落在OB上? 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N,M,(4, ),( ,3),学生两大思维障碍:,1.知识欠整合,2.数感很迟钝,探究型问题探究,探究型问题探究,变式四:在矩形纸片ABCD中,AB=2,BC=4,现将该纸 片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折痕交AD、BC分别与 点E、F,则EF= .,2,4,?,探究型问题探究,2,4,?,x,x,4-x,2,G,方法一:,归纳:

16、,1、全等形,2、勾股定理,方法二:,2,4,?,O,归纳:,1、辅助线:连结对应点,2、轴对称性质,3、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究型问题探究,变式五:将边长为2a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C与AB边上的点P重合,折痕交BC于E,交AD于F,边CD折叠后与AD边交于点H (1)如果P为AB边的中点,探究 PBE的三边之比.,正方形的边长为2a,可得 PBE的三边之比3:4:5.,探究型问题探究,变式五:将边长为2a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C与AB边上的点P重合,折痕交BC于E,交AD于F,边CD折叠后与AD边交于点H (1)如果P为AB边的中点,还有哪些结论呢?,PBEHAPHQF,可求出梯形

17、DCEF的面积:,由CMECBP,由FNE CBP,探究型问题探究,变式六:将边长为2a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C与AB边上的点P重合,折痕交BC于E,交AD于F,边CD折叠后与AD边交于点H (2)若P为AB边上任意一点,还能求得 PBE的三边之比吗?,正方形的边长为2a,1贯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2在“变“过程中的“不变”。,PBEHAP,变式七:将边长为2a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C与AB边上的点P重合,折痕交BC于E,交AD于F,边CD折叠后与AD边交于点H (3)若P为AB边上任意一点,四边形PEFQ的面积为S,PB为x,试探究S与x的函数关系,关求S的最

18、小值.,正方形的边长为2a,由PBEHAP,?,?,由PBEHQF,?,1.变式训练让中考复习课堂多姿多彩。“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变式训练让中考复习课常新、善变,化枯燥为奇妙.,反思总结,2.变式训练让学生领会中考命题的设计意图。中考命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而变式训练通过课本题目的演变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丰富学生的考试经验。,3.变式训练让中考复习走上捷径。变式训练能连一串知识,学生做题少,收获大,真正摆脱题海战术;且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4.变式训练提高了教师解题,析题能力。教师只有钻研习题,一题

19、多变,才会使习题教学事半功倍,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解题能力,分析习题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心得:先标等量,再构造方程。折叠问题中构造方程的方法:,(2)寻找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比得方程。,(1)把条件集中到一Rt中,根据勾股定理得方程。,探究型问题探究,反思小结,重结果,折叠问题,折,叠,程过重,利用Rt,利用相似,方程思想,轴对称,全等性,对称性,质本,精髓,探究型问题探究,例11 把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板ABC和OPQ叠放在一起,如图1,且使三角板OPQ的直角顶点O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重合现将三角板OPQ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 满足条件 ),四边形CDOE是旋转过程中两三

20、角板的重叠部分(如图2,图3所示),已知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长均为4探究:(1)在上述旋转过程中,线段OD与OE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以图2为例证明你的猜想.,题型三: 旋转与探索,综合题型,例11 把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板ABC和OPQ叠放在一起,如图1,且使三角板OPQ的直角顶点O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重合现将三角板OPQ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 满足条件 ),四边形CDOE是旋转过程中两三角板的重叠部分(如图2,图3所示),已知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长均为4探究:(2 )连接DE,在上述旋转过程中,设BD ,OED的面积 为 ,求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题型三

21、: 旋转与探索,综合题型,例11 把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板ABC和OPQ叠放在一起,如图1,且使三角板OPQ的直角顶点O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重合现将三角板OPQ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 满足条件 ),四边形CDOE是旋转过程中两三角板的重叠部分(如图2,图3所示),已知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长均为4探究:(3)在(2)的前提下,是否存在某一位置,使OED的面积恰好等于ABC面积的 ?若存在,求出此时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题型三: 旋转与探索,综合题型,【点评】上面这题是通过三角板的旋转来构造探索性问题,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以表现出自己在从事观察、实验、数学表达、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方

22、面的能力此题关注了学生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与方法为了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考试题中也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开放性问题,使学生通过对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亲自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也对我们今后的教学的方向性起着导向作用,探究型问题探究,例12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与C、D不重合),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连结BG,DE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1)猜想如图1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将图1中的正方形CEFG绕着点C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23、旋转任意角度,得到如图2、如图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选取图2证明你的判断,题型三: 旋转与探索,综合题型,题型三: 旋转与探索,综合题型,(2)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46),且AB=a,BC=b,CE=ka, CG=kb (ab,k0),第(1)题中得到的结论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若成立,以图5为例简要说明理由,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究时的猜想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可预见的结果,如:大小关系一般是相等或 和差相等,平面内两直线关系一般是平行、垂直等。因此,学生的猜想可有一个大方向。同时,此类题型由于条件的

24、变化,其探索过程也由简到难, 可运用类比的方法依次求出,从而使学生在身临数学的情境中潜移默化,逐渐感悟到数学思维的力量。,综合题型,【点评】这些试题均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操作猜想探究证明”理念。每题在课本中均能找到落脚点,但改变了过去直接要求学生对命题证明的形式,而是按照:“给出特例猜想一般推理论证再次猜想”要求呈现,这对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益的,对教学也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题型三: 旋转与探索,(三)动态探究题,考点突破,动态探究题能够真实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水 平、理解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好的 选拔功能;同时,依托图形的变化(动点、动 线段、动图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数

25、学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开放性。主要以中档题与综合题形式出现,有时也会 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题型一: 点动型探索,综合题型,例13(2009年江西省)25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平行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平行BC交CD于点F.AB=4,BC=6,B=60度. (1)求点E到BC的距离; (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EF交BC于点M,过M作MN平行AB交折线ADC于点N,连结PN,设EP=X. 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垂直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垂直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

26、垂直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题型一: 点动型探索,小结,一要注意在单点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哪些图形(如线段、三角形等)随之运动变化,即确定整个单点运动变化过程中图形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如本题中线段PM和PMN是两个不变量,线段PN、MN是两个变量,以及MPN的形状也在变化,三要结合具体问题,建立方程或函数等数学模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本题中,假设PMN为等腰三角形,则分PM=PN,PM=MN,PN=MN三种情况建立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二要运用相应的几何知识,用单点运动引起的某一变量x,表示图形中其它的变量,题型二: 线动型探索,例14:已

27、知:如图,AB是O的一条弦,点C为AB的中点,CD是O的直径,过C点的直线l交AB所在直线于点E,交O于点F.(1)判断图中CEB与FDC的数量关系,并写出结论;(2)将直线l绕C点旋转(与CD不重合),在旋转过程中,E点、F点的位置也随之变化,请你在下面两个备用图中分别画出l在不同位置时, 使(1)的结论仍然成立的图形,标上相应字母,选其中一个图形给予证明.,综合题型,例15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2cm,BC=4cm,在等腰PQR中,QPR=120,底边QR=6cm,点B、C、Q、R在同一直线l上,且C、Q两点重合,如果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箭头

28、所示方向匀速运动,t秒时梯形ABCD与等腰PQR重合部分的面积记为S平方厘米 (1)当t=4时,求S的值 (2)当 ,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题型三: 图动型探索,综合题型,小结,一解答此类题要先画出各个关键时刻的图形,再由“动”变“静”设法分别求解,用分类思想画图的方法在解动态几何题中非常有效,它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击破难点。,二要搞清楚图形的变化过程,探索图形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作出几种符合条件的草图并抓住图形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T值的分界点及变化范围,从而分类求出。,复练:,2019/1/3,60,解题思路点拨:,1.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

29、线段、特殊位置等),2.反演推理法(反证法) 假设“存在”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合理或矛盾)。若合理,就“存在”,这种方法为演绎法;若矛盾,就“不存在”。,3.分类讨论法 (如以某边构建等腰三角形,就以该边为底、为腰两种情况来讨论等),4.类比猜想法(即由一个问题的结论或解题方法类比猜想出另一类似问题的结论或解题方法,并加以证明),命题趋势,1.融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知识于探索问题中。,2.结合探索型问题对数学思想进行考查。,3.与图形的三种变换结合在一起。,4.与运动型问题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建议,1.认真学习新课标,用课改理念来统领我们的教学。,2.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过程教学 ,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积极思考“能否变换条件”、“还能得到哪些结论”等提升性问题,3.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5.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任何一题都不抛弃,不放弃。,4.加强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教学时的一题多解,鼓励创新,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让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觉,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