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30 分钟 4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5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的镁带和生成的白色粉末质量相等B.蜡烛燃烧,固体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水分解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总和D.12 g 碳在 40 g 氧气中充分燃烧,一定能生成 52 g 二氧化碳2.(2013陕西检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炉甘石(主要成分是 ZnCO3)、赤铜(Cu 2O)与木炭粉混合加热到 800,得到了多种物质。其中不可能得到的物质是 ( )A.锌 B.金 C.铜 D.二氧化碳3.(双
2、选)将 4.6 g 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8.8 g 二氧化碳和 5.4 g 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中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2H6OD.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CH44.如图所示,二分子的甲反应生成二分子的乙与一分子的丙,已知甲、乙、丙三者为不同的纯净物。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D.乙分子中含有 4 个 A 原子、2 个 B 原子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
3、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物 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反应后质量/g X(未知) 26 2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 13 gB.乙是反应物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 5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3 个小题,共 25 分)6.(7 分)铜(Cu)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另外两种常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绿化学式为 Cu2(OH)2CO3。(1)请判断,生成铜绿时,参加反应的空气中的另外两种物质是 与 。(2)请判断,铜生成铜绿后,质量会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7.(8 分)(2
4、012大庆中考)冰毒是毒品“摇头丸”的主要成分,具有强烈的致幻效果,易成瘾,对吸食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它的分子式为CxHyN,取 29.8 g 冰毒充分燃烧生成 27.0 g H2O,88.0 g CO2和一定质量的 N2,试求:(写出计算过程)(1)冰毒的相对分子质量;(2)x,y 的值。8.(10 分)(探究创新)在实验中经常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下面是某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该同学在用 A 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将气球中的碳酸钙抖落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并没有停在中间,而是
5、(填“偏右”或“偏左”),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的原因是 。(2)该同学改用 B 装置重新进行实验,当吸滤瓶中的白磷燃烧并冒出大量白烟时,“砰”的一声,橡皮塞冲出,瓶中的白烟也随之冒出。重新塞上橡皮塞,此时却发现天平仍然平衡,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的原因是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橡皮塞被冲出,该同学想到打开吸滤瓶支管上的夹子,并接上一个气球,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是 。(3)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取的做法是 。A.否定相应的理论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答案解析1.【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反应的镁
6、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白色粉末氧化镁的质量,所以反应的镁的质量应比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小;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到空气中所以质量减少;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指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不是各物质任意质量的简单相加,12 g 碳只能和 32 g 氧气反应生成 44 g 二氧化碳。2.【解析】选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反应物中没有金元素,故不可能得到金。3.【解析】选 B、C。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8.8
7、 g CO2中碳元素的质量=8.8 g 100%=2.4 g,5.4 g H2O 中氢元素的质量=5.4 g 100%=0.6 g。2.4 g+0.6 g=3 g,小于物质的质量,故一定还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含碳 2.4 g,含氢 0.6 g,含氧(4.6 g-2.4 g-0.6 g)=1.6 g,故该物质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 g0.6 g1.6 g,根据元素质量比可求原子个数比为 xyz= =261,所以 C2H6O 符合题意。4.【解析】选 D。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原子的种类不变;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是分
8、解反应;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2个乙分子中含有 4 个 A 原子、2 个 B 原子,因此乙分子中含有 2 个 A原子、1 个 B 原子。5.【解析】选 B。乙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 26 g-1 g=25 g,是生成物;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丁在反应后质量减少了 32 g-12 g=20 g,是反应物。则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 25 g20 g=5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密闭容器内的物质质量守恒,甲参加反应的质量为 25 g-20 g=5 g,则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13 g。net来源:数理化网【方法平台】解决本类题型,首先利用表格中已知物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判
9、断反应物、生成物及其质量,进而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测未知物的质量,并推断其属于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最后通过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确定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6.【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生成的铜绿中的元素可判断反应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还可能含有氧元素,并且是除氧气外空气中两种常见物质,可知是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绿后,质量会增加。答案:(1)水 二氧化碳 (2)增加7.【解析】设冰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Mr氢元素的质量:27.0 =3.0(g)碳元素的质量:88.0 =24.0(g)氮元素的质量:29.8 g-3.0 g-24.0
10、g=2.8 g12xy14=24.03.02.8x=10 y=15Mr=1012+151+114=149或 = 解得 Mr=149答案:(1)冰毒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9。(2)x,y 的值分别为 10 和 15。8.【解析】(1)实验 A 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气球膨胀,膨胀的气球会受到空气的浮力,而使左边质量减小,因此天平指针会偏向右侧。(2)因为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虽然生成的白烟逸出,同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空气会进入吸滤瓶,跑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如果在吸滤瓶支管上接一个气球,由于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气球受热膨胀后逐渐变大,冷却后气球又会变小;(3)出现“不配合”现象时,否定相应的理论、放弃实验认同理论都是错误的,实验结论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实验,实验条件、反应物的状态、密度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我们也应以怀疑和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对待科学,才能使科学向前发展,多查阅资料,了解理论适用条件,反复多次实验是可取方法。答案:(1)偏右 气球膨胀后受到空气的浮力增大(2)逸出的白烟质量恰好等于进入吸滤瓶中的空气质量先变大后变小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