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0 分钟 4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1.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就听不到车铃声了,原因是 ( )A.手吸收了声音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C.手挡住了声音D.手太用力了3.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
2、.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4.(2011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5.(2012徐州中考)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用一个完
3、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12 分)6.(2012大理中考)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7.如图所示,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能听到令人震撼的声音。实验现象表明声音能在(选填“气体” “液体”或“固体”)中传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的空气,手机的声音渐渐听不到了,恢复瓶里的空气,重新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实验现象表明真空 (选填“能够”或“
4、不能”)传声。8.(2012普宁中考)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三、实验探究题(9 分)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
5、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提出猜想假设 B.分析归纳 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四、计算题(4 分)10.(2013海南月考)我国自行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 7 000 m 深度。 “蛟龙号”具有先进的水声
6、通信功能,声音从 7 000 m 深处的“蛟龙号”垂直传到海面需要多长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 500 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解析1.【解析】选 D。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A 项黄鹂鸣叫声是鸣膜振动;B 项歌声是人的声带振动;C 项猿声是声带振动;D项风雨声是空气振动。2.【解析】选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手握车铃,车铃停止振动,故听不到铃声。3.【解析】选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各种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
7、同,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应是通过钢管传来的,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故选 C。4.【解析】选 A。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5.【解析】选 C。本题考查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声。要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应对真空环境和非真空环境进行比较,故 B、D 错,比较 A、C 两项,因为瓶胆瓶口非常小,这个对实验效果只有微弱的影响,故 A 项实验效果不明显,C 可控制真空环境和非真空环境,故 C 项最合理。6.【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知识。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8、,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考生的耳朵的。答案:振动 空气7.【解析】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食指堵住双耳,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能听到令人震撼的声音。实验现象表明声音可以通过衣架和细绳传入人耳,即表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的空气,手机的声音渐渐听不到了,空气减少,声音减小,表明真空不能传声。答案:固体 不能8.【解析】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说明声音通过大地可以传播到耳朵中,说明固体可以传声。且听到的声音要比在空气中早,说明大地传声的速度比空气快。故可
9、以说明固体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快得多。答案:固体(大地) 快9.【解析】本实验探究主要考查如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1)分析小明和小华所做的实验可以发现无论是感觉还是观察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2)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敲击桌子发声时,桌子的振动可以通过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来显示。(3)实验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故猜想是正确的。(4)一般进行实验探究时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答案:(1)发声体在振动(2)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 (3)小 (4)EADBC10.【解析】由 v= 得,t= = =4.7 sstv答案:4.7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