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3 讲 物质的检验推断一、选择题1(2013广东 )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 )A用稀硝酸除去 NaCl 中混有的 Na2CO3B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别空气和 O2C用水区分 NH4NO3 和固体 NaOH 两种固体D用湿润的石蕊试纸区别 CO 和 CO2解析 A用稀硝酸除去 NaCl 中混有的 Na2CO3,会引入杂质 NaNO3,除去NaCl 中混有的 Na2CO3 应用适量的稀盐酸或氯化钙;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别空气和 O2,木条复燃是氧气,木条无变化的是空气;用水区分 NH4NO3 和固体NaOH 两种固体,温度降低的是 NH4NO3,温度升高的是 NaOH;用湿润的石蕊试纸区别 CO
2、和 CO2,试纸变红的是 CO2,无变化的是 CO。答案 A2(2013株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河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所得的水就是纯水B用肥皂水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C洗涤剂能洗涤餐具上油污的原因是洗涤剂可以使油脂乳化D实验室中含有盐酸的废水可以直接倒入下水道 (铸铁管道)解析 A将河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所得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水。故 A 说法不正确;B. 软硬水的区分可用肥皂水,硬水遇到肥皂水易起浮渣,产生的泡沫少,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很多泡沫。故 B 说法不正确;C.洗涤剂有乳化作用,洗涤剂能洗涤餐具上油污。故 C
3、说法正确;D.由于盐酸与铁的反应,实验室中含有盐酸的废水如果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故 D 说法不正确。故选 C。答案 C3(2013海南 )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H2、CO、CH 4 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无色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浓硫酸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 10.8 g;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 NaOH 溶液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 13.2 g。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气体一定含有 H2、CO、CH 4B该气体可能只含 H2 和 CH4C该气体可能只含 CO 和 CH4D该气体可能只含 CH4解析 通过盛浓硫酸装置,装置的
4、质量增加 10.8 g,即生成 10.8 g 水;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10.8 g2/18100%1.2 g,通过盛 NaOH 溶液的装置质量增加 13.2 g,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13.2 g,所以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13.2 g12/44100%3.6 g,所以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3.61.231,甲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31,所以气体的组合为:CH 4 或 H2、CO 或 H2、CO、 CH4。答案 D4(2013山东 )以科学原理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周期表中的元
5、素任意组合新物质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C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成DCO 和 CO2 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解析 物质的组成必须依据化合价,并非所有的元素都能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CO 和 CO2 的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所有化学性质不同。答案 B5(2013湖南 )用括号内物质不能一次性区别开下列各组物质的是 ( )ACaO 、CaCO 3、KCl 三种固体(水)BCaCl 2、Na 2CO3、K 2SO4 三种溶液 Ba(OH) 2 溶液CCu、Fe、
6、 CuO 三种固体 (稀盐酸)DCuCl 2、NaNO 3、K 2CO3 三种溶液 Ca(OH)2 溶液解析 CaO 、CaCO 3、KCl 三种固体加水,反应放热的是氧化钙,产生沉淀的是碳酸钙,无现象的是氯化钾,A 项正确;CaCl 2、Na 2CO3、K 2SO4 三种溶液加 Ba(OH)2 溶液只能鉴别出氯化钙,只有它无现象,其余两种物质都产生白色沉淀,B 项错误;Cu、Fe、CuO 三种固体加入稀盐酸,无现象的是铜,产生气体的是铁,固体溶解,溶液变蓝的是氧化铜,C 项正确;CuCl2、NaNO 3、K 2CO3 三种溶液加入 Ca(OH)2 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氯化铜,无现象的是硝酸钠
7、,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钾,D 项正确。答案 B6下列检验和区分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B用水区分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C用石蕊试液检验生石灰中是否混有熟石灰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解析 A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可用来区分酸碱。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不变质都是碱性溶液,遇酚酞试液都会变红。故 A 选项不正确。 B.氯化钠和硝酸铵都能溶于水,但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硝酸铵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急速升高。可根据在高温下的溶解度来区分二者。高温下溶解度不断上升的是硝酸铵,溶解度变化不大的是氯化钠;C.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而熟石灰(主要成分 Ca
8、(OH)2)显碱性,可使石蕊试液变蓝。生石灰遇水后变成熟石灰,也使溶液变蓝。所以不能区分二者。故选项 C 不正确;D.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任何一种气体中,木条都会熄灭,所以不能区分二者。故选项 D 不正确。答案 B7(2013改编 )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合理的是 ( )A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盐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酚酞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D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解析 A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不一定含有碳酸盐,金属、碳酸氢盐也能与盐
9、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说明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酚酞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但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水,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答案 D8(2013株洲 )下列实验中,实验现象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某无色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该无色气体为 O2B将某气体燃烧,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
10、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该气体一定是 H2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4D将水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烧杯外壁发烫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解析 A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故正确; B.将某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气体中含有氢元素,但该气体不一定是氢气,例如可能是甲烷等,故错误;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 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硫酸或硫酸盐溶液,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故错误;D. 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以防液体沸腾溅出伤人,故错误;故选
11、A。答案 A9(2013莱芜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除去 CO2 中的 CO 点燃B 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 观察颜色C 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 点燃,闻气味D除去 FeSO4 溶液中的CuSO4加入足量锌粒,过滤解析 A不宜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CO2 中的少量 CO,是因为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可能不能燃烧,一般采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来除去一氧化碳,故 A 项错误。B.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都是黑色,所以不能用观察颜色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故 B 项错误。C.羊毛在点燃时会产生烧焦羽毛味,而合成纤维没有烧焦羽毛味,所以采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可区分该两者,
12、故 C项正确。D.由于锌不但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还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加入足量锌粒过滤除去 FeSO4 溶液中的 CuSO4,故 D 项错误。故选 C。答案 C10(2013河南 )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将锌粒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锌粒表面有紫红色物质析出,还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的“异常”现象。推测该气体可能是 ( )A氢气 B二氧化硫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解析 加入锌粒能产生气体,说明溶液显酸性,则气体应是氢气。答案 A二、填空与简答题11(2013广东 )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按下图的步骤进行实验。请回答:(1)白色沉淀 B 是_(填化学式)。(2)写出滤液 A 与 CuSO4
13、 溶液反应的方程式_。(3)若固体中的盐不含氢元素,则这种固体混合物可能是(填化学式)_和_;_和_。解析 由图可知 A CuSO4=Cu(OH)2 Na2SO4,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A 应为 NaOH;B 2HCl=CaCl2H 2O CO2,所以 B 应为 CaCO3;由于固体混合物是盐和碱,即盐碱= =NaOH CaCO3,所以盐可能为 Na2CO3,碱可能是 Ca(OH)2;也可能是:CaCO3、NaOH。答案 (1)CaCO 3 (2)2NaOH CuSO4=Cu(OH)2 Na2SO4(3)Na 2CO3 Ca(OH) 2 CaCO 3 NaOH12(2013成都
1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甲乙丙丁。(1)若甲、丙为化合物,乙、丁为单质,则上述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写出一个符合该反应类型的方程式: _。(2)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甲溶液呈蓝色,乙为烧碱,则乙的化学式为_,反应发生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3)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丙为水,丁为盐,则该反应_(“一定”或“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理由是_。(4)若甲、乙、丙为化合物,丁为单质,且乙、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该反应在工业上的用途是_。解析 (1)若甲、丙为化合物,乙、丁为单质,因此反应物和产物的特点都是: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因此属于置换反应;如:F
15、eCuSO 4=FeSO4Cu(只要答案合理即可);(2)乙为烧碱,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OH;甲溶液呈蓝色,说明含有铜离子,和氢氧化钠的氢氧根离子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故看到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从溶液中析出;(3)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丙为水,丁为盐,能够生成盐和水的物质可以是酸和碱或某些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或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因此则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4)若甲、乙、丙为化合物,丁为单质,且乙、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说明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因此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冶炼金属。答案 (1)置换反应 FeCuSO 4=FeSO4C
16、u (2)NaOH 有蓝色沉淀从溶液中析出 (3)不一定 某些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4)冶炼金属(或炼铁)13A、B、C 、D 、E 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分别由H、C、O、Cl 、Na、Ca 等六种元素中的两种或几种组成,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1)C 常温下为一种气体,且能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则 C 是_(写化学式)。(2)B、 D 和 E 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通过下面对三种物质溶液的实验判断:A 为_(写化学式),D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B 中现象 D 中现象 E 中现象滴加 A 溶液 无明显变化 有气泡出
17、现 无明显变化(3)如下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圆圈中的物质相互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若D、E 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依据各物质之间反应关系将 A、B、C 、D、E五种物质填到相应的圆圈里(只填写物质的编号,不能重复)。在图中所示的反应中有一个和其他的化学反应类型(基本反应类型)都不相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解析 能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两两混和能产生气体的应为盐酸和碳酸钠(不会是碳酸钙,因为不能形成溶液),D、E 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所以 D 应是 Na2CO3,A 是 HCl,E 应为氢氧化钠,则 B 就应是 Ca(OH)2。答案 (1)CO 2(2)HC
18、l Na 2CO32HCl =2NaClH 2OCO 2(3)可以左右调换,合理即可:CO2Ca(OH) 2=CaCO3H 2O14(2013改编 )下列 A G 七种物质由氢、碳、氧、钠、硫、钙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1)A、B 、C 都是氧化物。A 与 B 反应的产物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B 与 C 化合后的产物 D 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 B 的化学式是_。(2)E 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 E 可以作为汽车燃料。E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 A 和 B,则 E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3)F 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F 与 G 反应的生成
19、物中有 A,则 F 的俗称是_,F 与 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D 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 G,D 与 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D 与 F 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写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_(填化学式)。解析 A、B、C 都是氧化物,可能是: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钙等,A 与 B 反应的产物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生成物显酸性; B与 C 化合后的产物 D 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生成物显碱性;显然都能与 B 反应生成酸或碱,B 应为水;E 是一种常见的液体燃料,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 E 可以作为汽车燃料,E 应为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
20、A是二氧化碳;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的是碳酸钠,即纯碱,纯碱和 G 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G 应为酸,是硫酸;D 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 G,则 D 就是碱,应为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又因为能和 F 即碳酸钠反应,所以 D 应是氢氧化钙。答案 (1)H 2O (2)C 2H5OH3O 2 2CO23H 2O(其他合理即= = = = =点 燃 可)(3)纯碱 Na 2CO3H 2SO4=Na2SO4CO 2 H2O(4)Ca(OH)2 H2SO4=CaSO4 2H2O(CaSO4 是否标记“”均可)(5)NaOH、Na 2CO3 或 NaOH、Ca(OH) 2 或 NaO
21、H15(2013改编 )有 6 种白色粉末:CuSO4、NaCl、NaOH、Na 2CO3、CaCO 3、Ca(OH) 2。现从其中的两种物质中各取少量混合在一起,并进行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生成气体 B 的化学方程式_;无色液体 C 中的溶质为_。(2)若向无色液体 A 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混合粉末中肯定含有_,可能含有_。(3)若向无色液体 A 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该混合粉末的可能组成是_。解析 加水产生白色固体和无色液体,所以一定不含硫酸铜,白色固体一定是碳酸钙,加盐酸,发生的反应为:CaCO32HCl= =CaCl2H 2OCO 2,因为加入的盐酸过
22、量,所以 C 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钙和剩余的氯化氢;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碳酸钙或氢氧化钙;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可能含有碳酸钠,完全反应无剩余;可能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只要保证反应产生碳酸钙,并且有两种物质即可,剩余可能的组合是:CaCO 3、NaOH;CaCO 3、Ca(OH)2;CaCO 3、NaCl;Na 2CO3、Ca(OH) 2。答案 (1)CaCO 32HCl =CaCl2H 2O CO2 HCl 和 CaCl2(2)Na2CO3 Ca(OH) 2 或 CaCO3 或 Ca(OH)2 和 CaCO3(3)CaCO 3、 N
23、aOH CaCO 3、Ca(OH) 2CaCO 3、NaCl Na 2CO3、Ca(OH) 216(2013莱芜 )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1)甲HCl NaCl H 2O,甲物质可以是_、_(填两种不同类别物质的化学式)。上述转化中,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CO2 和 H2O,请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3)A、B 、C、D、E 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 、D 、E 均为氧化物,常温下 B 为固态,D 为液态,E 为气态;A、B、C 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BC: _;C
24、A: _。解析 (1)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或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填:NaOH、Na 2O,NaOHHCl= =NaClH 2O;(2)含有碳氢元素的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例如甲烷,故填:CH42O 2 CO22H 2O;= = = = =点 燃 (3)A 高温能分解生成固体 B,则 A 可能是碳酸钙,生成的 B 为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是液态,故 D 是水, C 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E 是气体,故 E 是二氧化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B 是氧化钙,D 是水,C 是氢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填:CaOH 2O=Ca(OH)2;C 是氢氧化钙,E 是二氧化碳,A是碳酸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a(OH)2CO 2=CaCO3H 2O。答案 (1)NaOH Na 2O NaOHHCl= =NaClH 2O(2)CH42O 2 CO22H 2O= = = = =点 燃 (3)CaOH 2O=Ca(OH)2 Ca(OH) 2CO 2=CaCO3H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