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心理学课件,幼儿认知发展,第六章 感觉、知觉、观察,一感觉与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 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性认识阶段。 (三)感知觉的作用感知觉是认识的基本途径 感知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感知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感知觉是认识的基本
2、途径,感知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感知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感觉 的作用,感觉剥夺实验,(四)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知觉的种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 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 嗅知觉和触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 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是关于事和物的知觉。物体知觉包括空 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 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它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 觉、人际知觉。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的正误,可以把知觉分为
3、 正确的知觉和错觉,常见的几种视错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二)感受性的变化及其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适应、对比、后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间的代 偿与协作、联觉。联觉: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 官的感觉和表象的心理现象 (三)感受性在实践中发生发展,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三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整体性 含义: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空间时间上接近,相似的、连续的)。个体的知识经验。某部分或某属性
4、的强度。,知觉整体性,(二)知觉的选择性 含义: 指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对象、背景,二者可互换。 影响因素 客观:对象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变化;对象的新颖性;刺激强度。 主观: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需要;任务;情绪。,对象与背景的转换图,对象各部分的组合,(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 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基本特征:用词语把事物标志出来。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知觉者的态度;动机情绪。,知觉理解性,知觉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 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5、。 种类: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影响因素:熟悉的事物;变化范围适当;知识经验。,知觉的恒常性,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 对象与背景差别的知觉规律(差别律) 静止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知觉的规律(活动律) 知觉的组合规律(组合律),(二)如何运用感知规律 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保持对象与背景的适宜对比度 多采用活动教具 注意学生感知对象的组合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 直观和语言结合,五、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一)观察及观察力 观察: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积极参与的知觉。观察力:观察的能力。是智力的重
6、要组成部分。 特点:主动性、理解性、持久性。 良好观察的标志(品质):客观性、主动性、精细性、敏捷性、动态性。,(二)观察力的特点,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二)观察力的培养,1、要注重感知规律 人类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 2、要以兴趣为引
7、导孩子乐于观察 3、适当地表扬孩子的观察 孩子最初的观察活动可能是无意识的。强化,习惯。 4、教会孩子观察方法,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能力,第七章注意,一、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与心理过程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二、注意的种类及其规律,(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的含义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被动的 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因素(主要):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绝对、相对)主观因素: 需要和兴趣 情绪状态 期待的作用 知识经验。,(二)有意注意
8、有意注意的含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人类特有 的,主动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 稳定的间接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 排除干扰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的含义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的作用,三、幼儿注意的特点,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5分钟。 1、容易被鲜明,新颖的刺激物所吸引; 2、容易被突然、显著变化的刺激物所吸引; 3、容易被具体形象所吸引; 4、容易被强大的声音所吸引; 5、容易被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所吸引;,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课堂上学生注意换散的主要表现 (二)如何运
9、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 并配合适当的表情动作 教师组织好教学环节和课堂纪律 多用颜色鲜明、能活动的直观教具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第8章 记忆,一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 1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二)记忆的种类 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二记忆规律,(二)保持和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中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三常用
10、的记忆方法,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自编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四幼儿的记忆特点,1.记得少、忘得快。 2.记忆缺乏目的性。 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要年幼儿童将记忆专门作为有目的活动是困难的。5、6岁的幼儿有意识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如大人委托他做某件事,他会运用重复大人说的话的简单方法,来记住这件事。,四幼儿的记忆特点,3.记忆方法呆板。 4.记忆不精确。大多幼儿表现为记忆不完整、相互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例如幼儿听了一个故事,他只记住感兴趣的某个细节,而整个故
11、事的情节却记不住,或者把其他故事的情节也混在一起,五幼儿的记忆培养,1.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 2.经常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对记忆结果给予正确评价,激发幼儿有意识记的积极性。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提高幼儿意义识记的水平和认识能力。 4.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记忆。 5.帮助孩子进行合理的复习,以增强记忆。 。,第九章 思维,一、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牲征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三)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
12、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右脑形象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再造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思维。这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二、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批判性与独立性 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创造性,三、概念的掌握,(一)概念的含义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
13、消除其消极影响 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并与词正确结合 正确利用变式的作用 正确下定义 运用概念 概念的同化,形成概念体系,四、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一房间内有两根绳子从天花板垂下,要求被试将两根绳子结起来(两绳长度可以连结)。室内另有一张桌子,桌上有榔头和钳子,(一)问题的基本成分 起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目标状态:你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 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 这三部分加在一起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称为“问题空间”,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争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试误说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顿误
14、说,思维的基本过程:发现和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五、创造性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新颖性、独创性、流畅性 (二)创造性思维的种类,(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意识,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重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促进创造活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发散思维训练,第十章 想象,想象,(一)什么是想象 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式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像: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像 有意
15、想像: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象的过程,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像内容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象的过程。创造想像。创造想像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刃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像更复杂、更困难。 幻想。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它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幼儿想象的特点,1.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4.幼儿初期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 5.幼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表现在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行举止都酷似他们最熟悉最贴近的人,特别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幼儿想象的培养,一、 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二、 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 三、 游戏可以推动幼儿的想象,使其处于活跃状态。 四、 玩具在幼儿想象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五、 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