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总论一、名词解释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二、单项选择题1.统计有三种涵义,其中(C)是基础。A.统计学 B.统计方法 C.统计活动 D.统计资料2.社会经济统计是(D)的有力工具。A.解决问题 B.克服困难 C.进行交流 D.认识社会3.社会经济统计学和(C)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A.社会经济工作 B.统计科学研究
2、 C.社会经济统计活动 D.社会经济的核算4.(A)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A.真实性 B.及时性 C.总体性 D.连续性5.劳动生产率是个(B)标。A.动态 B.质量 C.流量 D.强度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2、简述统计的作用。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
3、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
4、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三、论述题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答
5、: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
6、、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
7、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
8、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二、简答题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答: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种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一切间接的统计数据都是从直接的、第一手数据过渡而来的。2、简述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答: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加以报
9、道。例如,公开的出版物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和各种专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地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也有许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世界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除了上述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外,还可以获取广泛分布在各种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同时也可以在网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利用第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涵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答:类型 调查范围 调查时间 搜集资料的方法 普查 全面 1 次 采访、报告或空间遥感 抽样调查 非全面 经常
10、或 1 次 直接观察或采访 统计报表 全面或非全面 经常 报告 重点调查 非全面 经济或 1 次 报告 典型调查 非全面 1 次 采访、座谈会 4、简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答: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群众性。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员参加制定详细的调查工作方案与实施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因此,没有科学的、严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要取得预期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组织调查之前以及调查过程中,必须周密地设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保证统计凋查任务的完成。5、简述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答:统计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杂乱的、不系
11、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某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全貌、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统计数据资料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承前启后,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统计数据资料整理得好,会使综合的资料十分丰富,说明更多的问题。否则,会使资料内容贫乏,使调查得来的大量原始数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6、典型调查有何作用?答:典型调查的作用有如下两点:其一,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其二,在-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7、什么是统计分类标准化?答: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
12、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统计标准化的内容很多,有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分类标准化、基本术语标准化、编码标准化等等。统计分类标准化是这些标准化中的一种。8、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答: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又存在质与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阐明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作用:(1)将零星分散的统计数据,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可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也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9、简述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答
13、: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是指资产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私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的经济成分。港澳台经济是指资产归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外商经济是指资产归外商所有的经济成分。10、简述机构部门分类。答:机构部门分类是根据机构单位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所进行的分类。按机构部门分类是将国民经济中所有的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大部
14、门,它们是:(1)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4)住户与住户部门。三、论述题1、试述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答:数据资料搜集方法可以分为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三大类。第一,询问法。询问法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座谈会等。第二,报告法。报告法是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的。第三,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调查者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法是指就调
15、查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查人员边观察边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计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2、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有何意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其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哪些方面?答: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是因为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一项全面性的统计调查,往往需要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协同工作。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工作计划,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的。所以,必须
16、在组织统计调查之前,周密地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3、如何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与整理?答: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有:(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包括逻辑性审查、比较审查法、设置疑问框审查等。(2)对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汇总。(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备进行统计分析时使用。(4)对统计资料的系统积累。4、试述行业分类以及产业活动单位。答:行业分类又称产业部门分类,它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部门分类的一种。产业部
17、门分类是按照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同质性以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产业活动单位,是指位于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的惟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只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体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小的。(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
18、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5、试述统计表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答:为了使统计表的设计合理、科学、实用、简明、美观,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设计表之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如何分组,如何设置指标,哪些指标放在主栏,哪些指标放在宾栏,等等。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与安排,务必使表的设计主次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第二,统计表的形式应长宽比例适中,一般为长方形,既不要太长,也不能太粗短,也不能为正方形。第三,统计表的左右两端习惯上均不画线,采用开口式。第四,表中的横行“合计”一般列在最后一行(或最前一行),表的纵栏的“合计”一般列在
19、最前一栏。第五,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编号。第六,表中的总标题要简明扼要,并能确切说明表中的内容。标题内或在标题下面说明统计资料所属时间、空间。第七,表中的指标数字应有计算单位。第八,表内上下各栏数字的位数要对整齐,同类数字要保持有效的统一位数。第九,表内各主词之间、各宾词之间的排列顺序,应按时间先后、数量的大小、空间的位置等自然顺序合理编排。一般是按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第十,对某些资料必须进行说明时,应在表的下面注明。第三章 综合指标一、名词解释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
20、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3、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4、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6、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
21、平均数。7、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8、众数和中位数: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而中位数是将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众数和中位数本身不是平均值,而只是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9、标志变异指标:又称为标志变动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10、标准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某厂新员工月工资 400 元,工资总额为 200,000 元,老工人月工资 800 元,工资总额 8000 元,则
22、平均工资为 CA.600 元B.533.33 元C.466.67 元D.500 元2.总体各部分指标数值与总体数值计算求得的结构相对数之和 CA.大于 100%B.小于 100%C.等于 100%D.无法确定3.两组数据的均值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CA.均值小的差异程度大B.均值大的差异程度大C.差异程度相同D.无法判断4.最易受极端值影响的离散程度测试值是 B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方差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1.计算相对指标分子分母指标的可比性主要是指 BCEA.注意极端值的影响B.总体包括的范围是否一致C.对比结果是否有意义D.与绝对数结合的使用E.内
23、容是否相适应2.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有BCA.总体标志总量B.分配数列中各组标志值C.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D.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E.权数3.众数 ABCDA.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B.不受极端值影响C.是总体一般水平代表值D.对一个变量数列而言并不一定存在E.是总体单位水平的平均值4.计算比较相对指标,采用下列哪项计算较能反映现象发展的本质差异A.年销售额B.平均销售额C.产销率D.平均利润率E.人均销售额5 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有( )A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产品合格率C恩格尔系数 D老年人口系数E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四、简答题1、总量指标有什么作用?答:反映社会
24、经济现象总体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称为总量指标。总量指标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认识社会的起点;其二,是实行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三,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2、简述时期指标的特点。答: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相加后表示较长时期现象总的发展水平。例如,将一年内 12 个月的钢产量相加就得到全年的钢产量。第二,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第三,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3、简述平均指标及其作用。答:平均指标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
25、平均数形式表示,因此也称作平均数。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4、简述标准差的意义。答:标准差也称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它的涵义与平均差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
26、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这对于进行抽样估计、提高保证程度具有一定意义,并且在数学上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比平均差简便,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因此,标准差的应用较为广泛。5、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第二,注意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第三,注意平均指标与分配数列的结合应用。第四,注意把一般与个别、平均与典型事例相结合。6、简述计算标准差的几个步骤。答:计算标准差大体分以下几步:第一步,计算总体平
27、均数;第二步,求出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第三步,求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第四步,计算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第五步,将第四步计算结果开平方,得标准差。五、论述题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各有什么特点?答: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可加性、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的关系和数据的取得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第一,不同时期的时期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而时点指标的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的长短无直接关系;第三,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而时点指标
28、数值是间断计数的。2、论述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的重要作用。答:平均指标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应用。(1)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是必然影响因素,起决定作用;有些是偶然因素,使各单位在数量上存在差异。通过平均,可以消除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差异,显示出由于必然影响因素达到的一般水平。(2)平均指标可以反映分布数列中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表现不同,但有一定规律,一般很小或很大的数值出现次数较少,而靠近平均数的次数较多,围绕平均数两边的标志值出现次数最多,这说明总体分布
29、是从两边向中间集中,中心是平均数。因此,平均数可以说明总体的集中趋势。(3)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平均指标在抽样推断中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进而可以估计总体总量。第四章 时间数列一、名词解释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
30、,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
31、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二、选择题1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方程的原理是( C )A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为最小值B.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为零C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之和为最小值D.实际值与趋势值离差平方之和为零2已知某资料的最末水平和最初水平,计算其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C )A最小平方法 B.序时平均法C累计法 D.水平法3. 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有( AE )A Bna0 10nixC D1 2nE nx2三、简答题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
32、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
33、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
34、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
35、理,可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四、计算题1 某企业 20022007 年销售额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年份 2002 2003
36、2004 2005 2006 2007销售额(万元) 100 102 107 110 112 115要求计算:(1)该企业销售额在2007 年的环比增长速度;(2)该企业销售额在20022007 年间的平均发展速度(用水平法计算);(3)该企业的销售额在 20022007 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解:(1)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115/112=1.0268-1=2.68%(2)平均发展速度=102.83%(3)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1.0283=2.83%2、某地区 1998 年-2002 年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表所示。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一条趋势直线,并据此预测2003 年该地区
37、的国内生产总值。某地国内生产总值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GDP(亿元)19.931.549.568.982.5解:以 1998 年作为原点计算,1998 t=0, 1999 t=1 2000 t=2 2001 t=3 2002 t=4n=5,t=10,y=252.3 , ty=667.2,t 2=30代入方程组得:b=(nty-ty)/(nt 2-(t) 2)=(5*667.2-10*252.3)/(5*30-100)=(3336-2523)/50=16.26a=(y-bt)/n=(252.3-16.26*10)/5=17.94所以 y=17.94+16.26t2003 年
38、的国内生产总值=17.94+16.26*5=99.24 亿元五、论述题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
39、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第五章 指数一、名词解释1、指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指数作为一种
40、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方法,主要是研究狭义的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拉氏指数:是德国经济学家拉斯贝尔于 1864 年首先提出的,称为拉斯贝尔公式,他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权数)的指数。3、指数体系:广义的指数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狭义的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4、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形式,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5、固定权数:就是用某一时期经过调整后的资料,以比
41、重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权数。6、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7、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就是针对零售商品的价格而编制的指数,以反映其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8、结构影响指数:是将各部分(组)水平固定在基期条件下计算的总平均指标指数,用以反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二、选择题1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变形01pq的平均指数形式是( B )A. B. 0PKpq 0qKpC. D. 0qk 1qk2、.用综合指数形式计算的价格总指数,所能够反映的是( AD )A.价格的总体变动情况 B.销售额的总体变动情况C.销售量的总体变动情况 D.价格
42、水平固定时的销售额变动情况E.销售量水平固定时的销售额变动情况三、计算题1、汽车市场 2006 年和 2007 年销售数据如下表:销售量(辆) 单价(万元)2006 2007 2006 2007高档车中档车低档车12014020013017028020151018148计算 2007 年比 2006 年的销售额总指数、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1)销售额的变动:销售额总指数:q 1p1/q 0p0=6960/6500=107.08%增长量:q 1p1q 0p0=6960-6500=460 万元(2)销售量变动相对变动 kq=q 1 p
43、0/q 0 p0=7950/6500=122.31%绝对变动:q 1 p0-q 0 p0=7950-6500=1450 万元(3)价格变动相对变动 kp=q 1 p0/q 1 p0=6960/7950=87.55%绝对变动:q 1 p0-q 1 p0=6960-7950=-990 万元(4)综合影响相对变动:q 1p1/q 0p0=(q 1 p0/q 0 p0)*(q 1p1/q 1p0)=122.31%*87.55%=107.08%绝对变动:q 1p1-q 0p0=(q 1 p0-q 0 p0)+(q 1p1-q 1p0)=1450-990=460 万元四、简答题1、简述指数的种类。答:第一
44、,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第二,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是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是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第三,按编制指数时的对比场合不同,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或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所谓动态指数,是反映现象的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静态指数反映的是同类现象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
45、(地区、部门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2、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问题。答: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综合形式,反映复杂总体的综合变动情况。编制综合指数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第一是引进同度量因素对复杂总体进行综合;第二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3、简述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关系。答: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区别看:一是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时的思路不同;二是在运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三是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亦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4、简述几种常见的股价指数。答:第一,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又称道氏指数
46、。它采用不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第二,标准普尔指数;第三,恒生指数;第四,日经指数;第五,金融时报指数;第六,上证股价指数;第七,深圳股价指数。五、论述题1、论述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答: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在经济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分析复杂经济现泵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在经济管理与研究中,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都常常需要了解某些复杂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复杂经济现象是由不同类要素组成的,往往在量上不能直接综合,为了分析其总的变动情况,必须利用指数这一方法才能实现。我国统计实际工作中,经
47、常地向社会提供众多的经济指数资料,诸如工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增长指数(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各种主要的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资指数等,为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以及微观经济单位分析市场前景,决定发展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二,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些现象的发展变化是其他一些现象(因素)变化影响的结果。在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有必要从数量上具体了解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任务可通过指数方法完成。这对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8、2、试述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答:第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因素;第二,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第三,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第四,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每一个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相应的因素指数公式及对应的绝对量关系式计算的。(注意应对每一条展开论述)第六章 抽样推断一、名词解释1、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2、总体:是指包括
49、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一般用大写字母N 代表总体单位数。3、总体成数:是指总体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全部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一般用 P 表示。4、样本成数:是指样本中具有某一相同标志表现的单位数占样本容量的比重。5、重置抽样:是从总体抽取样本时,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单位,记录该单位有关标志表现以后,把它放回到总体中去,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单位,记录它的有关标志表现以后,也把它放回总体中去,照此下去直到抽选第 n 个样本单位。6、抽样误差:就是指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数。7、点估计:又称定值估计,就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8、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将总体全部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而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取若干个样本单位组成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二、选择题1 在类型抽样中,影响抽样误差的主要因素是( D )A总方差 B极限误差C组内方差 D组间方差2 假定样本容量是原来的 3 倍,则随机重置抽样允许误差为原来的( A )A 倍 B 倍31 31C 倍 D3 倍三、计算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