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4571463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0 帕累托最优和福利经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福利经济学(续)第一节 预备知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基本含义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所研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一章中,从一系列假定出发,说明了整个经济体系中存在这样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供求都恰好相等。规范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

2、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二、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1、分析的依据不同。实证经济学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科学性,就要避开价值判断问题;规范经济学要判断某一具体经济事物的好坏,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问题。2、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进行分析与与预测;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于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3、所得出的结论客观程度不同。实证分析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

3、据事实来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经济学本身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三、微观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在假定的条件下,企业与个人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四、福利经济学是一种规范经济学。五、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较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两类不同的范畴,不应将这两类范畴相混淆。定性分析不一定带有价值判断,因此可能是一种实证分析。第二节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如何判断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以及确定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的最优资源配置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例子谈起。例如:面包和米粉,哪一种更好吃?由此引出帕累托标准。一、单一的个人的判断标准现有单个人甲对两种资源配

4、置状态 A、B 判别其优劣。只有三种情况:AB;AB ;AB式中,符号“” 、 “” 、 “”分别表示甲的三种看法;同样地,单个人乙对两种资源配置状态 A、B 判别其优劣也只有三种情况:AB;AB;AB式中,符号“” 、 “” 、 “”分别表示乙的三种看法;二、从社会来看的判断标准从整个社会(至少两人以上)来看,这两种资源配置状态 A 和 B 谁优谁劣呢?由于甲有三种可能的选择,乙也有三种可能的选择,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就存在有九种可能的选择情况;1、AB,AB 2、AB , A=B 3、A B , AB4、A=B, AB 5、A= B, A=B 6、A= B, AB7、AB,AB 8、AB ,

5、 A=B 9、A B , AB这九种可能的选择情况,按甲和乙的不同态度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型是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反。这包括上述第 3 和 7 两种情况;第二类型是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同,这包括第 1、5 和 9 三种情况;第三类型是甲和乙的意见基本一致。这包括剩余的第 2、4、6和 8 四种情况。首先来看第一类型。如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反,则是否能够从社会的角度对状态 A 和B 的优劣作出明确的说明呢?这里显然遇到了麻烦。除非能够假定甲的意见(或者乙的意见)无关紧要,从而可以不加考虑,否则不能判断 A 与 B 的优劣。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的观点看,状态 A 与 B 是“不可比较的” ,

6、即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判断。如果去掉不可比较的第一类型的两种情况,则剩下的其余两种类型共七种情况均可看成是可以比较的。这七种可以比较的情况,按它们形成的社会观点可以重新分类如下:1、A 优于 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 A 优于 B,而没有人认为 A 劣于 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 A 优于 B。2、A 与 B 无差异:如果甲和乙都认为 A 与 B 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 A 与 B 无差异。3、A 劣于 B: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 A 劣于 B,而没有人认为 A 优于 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 A 劣于 B。三、由此引出帕累托标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 Pareto)

7、认为: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 A 优于(或劣于)B ,而没有人认为 A 劣(或优)于 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 A 优(或劣)于 B。如果两人都认为 A 与 B 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 A 与 B 无差异。推论: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 A 优于 B,而没有人认为 A 劣于 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 优于 B。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按照帕累托标准所作的改进叫帕累托改进。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状态,如果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则称这种资源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本节开始论述达到帕累托最

8、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一、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含义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最优分配,如能使各自达到效用的最大化就是最优。 (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使两个消费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假定 A、B 进行交换。如果交换使双方都感到最大满足,这就被称做最优交换。假定 A有产品 X,B 有产品 Y,交换中必须使 A 与 B 两人的 X 对 Y 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这样双方才满意。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位置在哪里?1、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导入埃奇渥斯盒状图是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渥斯(FY Edgeworth)于 19 世纪末建立的,他运用这一盒状图来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及其最优

9、条件。在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全部可能的产品分配状态之中,哪一些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呢?2、引入无差异曲线;3、选择任意点进行最优分析;4、推出结论: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 A和 B 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 A和 B 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 VV,叫做交换的契约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

10、托最优状态)的集合。给定任何不在曲线 VV上的点,总存在比它更好的点,这些点在曲线 VV上。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得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点是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该切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如用边际替代率的术语来表示就是:要使两种商品 X、Y 在两个消费者 A、B 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分别必须相等。即RCSAXY= RCSBXY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一、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含义两种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最优分配,如能使各自达到产量的最大化就

11、是最优(两种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使两个生产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假定生产者 C、 D,用生产要素 L、G 进行生产,分别生产 X、Y 两种产品。假定 C 生产产品 X,D 生产产品 Y。现在要讨论的是:在生产要素 L、G 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才能使 C、D 双方都达到最大产量。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位置在哪里?Y2X2Y1YAXBYBXAX1OAOBIIIBIAaIIBIIAdIB IIIAce图 11-2 交换的埃奇渥斯盒1、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导入本节的讨论与上节非常相似。我们仍用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工具来分析两种既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

12、配。在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全部可能的要素分配状态之中,哪一些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呢?2、引入等产量曲线;3、选择任意点进行最优分析;4、推出结论: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生产者 C 和 D的两条等产量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生产者 C 和 D 的两条等产量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 qq,叫做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 ,它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

13、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给定任何不在曲线 qq上的点,总有比它更好的点,这些点在曲线 qq上。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得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点是等产量线的切点,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该切点上两条等产量线的斜率相等。如用边际替代率的术语来表示就是:要使两种要素 L、K 在两个生产者 C、D 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生产者来说,这两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分别必须相等。即RTSCLK= RTSDLK可以举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子来说明上述最优条件。假定在初始的分配中,生产者 C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RTSCLK 等于 3,生产者 D 的

14、边际技术替代率 RTSDLK 等于 5。这意味着 C愿意放弃 1 单位的 L 来的换不少于 3 单位的 K。因此,C 若能用 1 单位 L 交换到 3 单位以上的 K,就增进了自己的福利;另一方面, D 愿意放弃不多于 5 单位的 K 来交换 1 单位的 L。因此,D 若能以 5 单位以下的 K 交换到 l 单位的 L,就增进了自己的福利。由此可见,如果生产者 C 用 1 单位的 L 交换 4 单位的 K,而生产者 D 用 4 单位 K 交换 1 单位L,则它们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只要两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上述这种重新分配(使某些生产者好起来而不使其它生产者坏下去)总是可能的

15、。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一、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含义这是指两种既定数量产品的组合,既能使社会的交换达到最优,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又能使社会的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生产者的产量达到最大化(两种既定数量产品的组合,使生产者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都最大化) 。二、问题和假定shdefgKcK1LD L2OC Lc L1KDK2ODICIICIIDIIICIDIIID图 11-4 生产的埃奇渥斯盒1、整个经济只包括两个消费者 A 和 B,它们在两种产品 X 和 Y 之间进行选择;2、整个经济只包括两个生产者 C 和 D,它们在两种要素 L 和 K 之间进行选择以生产两种产品 X 和

16、 Y;且假定 C 生产 X,D 生产 Y。3、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簇为给定不变,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即等产量线簇为给定不变。三、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引出(产品转换曲线) (social transformation curve)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引出我们知道,图 11-2 中的生产契约线 qq代表了所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具体说来,生产契约线 qq上的每一点均表示两种投入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为最优,即表示最优投入。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生产契约线 qq还向我们提供了另一有用的信息,即在该曲线上的每一点也表示了一定量投入要素在最优配置时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产出(曲线上的每一点对应

17、一对相切的等产量曲线,一条曲线代表 X 的最优产量,另一条与之相切的曲线代表 Y 的最优产量) 。于是引出生产可能性曲线:遍取生产契约线 qq上的每一点,可得到相应的所有的 X、Y 的最优产出量;利用另一坐标图,可以画出 X、Y 最优产出量的轨迹。这一轨迹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pp,是 X、Y 最优产出量集合的几何表示。 (见教材 392 页图 11-3)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生产可能性曲线 pp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特点容易解释。从生产的契约曲线 qq可知:当沿着该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即在最优产出量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是相反的。这种情

18、况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中的表现就是:当我们从点 e移到点 c时,X 产出增加了,但 Y 的产出量却下降了。这种反方向的变化说明两种最优产出之间是一种“转换”关系,即可以通过减少某种产出数量来增加另一种产出的数量。于是引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的概念: xydMRTlim第二,它向右上方凸出。如果借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这个概念,则可以将生产的可能性曲线的第二个特点描述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递增。3、生产不可能性区域和生产无效率区域生产可能性曲线 pp将整个产品空间分为三个互不相交的组成部分:曲线 pp本身;曲线 pp右上方区域;曲线 pp左下方区域。右上方区域是所谓“生产不可能性区域” ;左下方区域则是“生产

19、无效率”区域;4、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高低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和技术状况。如果要素数量或者技术状况发生了变化,则可能生产的最大YXdfH0图 115 生产可能性线ecTfSBYPY*A X* P X图 11-6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产出组合就可能发生变化,从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就可能发生变化。四、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点: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点,即生产和交换最优条件的结合点,就是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pp的相切之点 p。在切点 P 上,整个社会的交换和生产都达到了最状态。五、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给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一点 B 和与 B 相应的交换契约曲线上一点 C,只要 B

20、点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不等于 C 点的产品边际替代率,则点 C 就仅表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而非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由此即得生产和交换的怕累托最优条件:RCSXY= RPTXY (11.5)即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例如,在厉以宁主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 98 页图中,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pp的相切之点 p。在这一点上,有上述条件的成立。六、总结本节的讨论可以总结如下:给定两种生产要素的既定数量 L 和 K(及两个生产者) ,则以 L 和 K 可以构造一个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加进两个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即等产量线。由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可以得到生产

21、契约曲线 qq 。qq 上任一点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此外,qq 上任一点表示一个最优的产出组合(X,Y) 。所有最优产出组合的轨迹即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pp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选一点 B,则就给定了一对最优产出组合(X,Y) 。以 X 和 Y 可构造一个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加进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则由这些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轨迹可得到交换的契约曲线 VV 。VV 上任意一点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如果VV 上有一点,如 e,此时点 e 亦满足生产和交换的最优。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上一章说明了完全竞争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存在一般均衡状态。本章前几节

22、又描述了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在大家可能就要问: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否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呢?本节论述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任何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也都可由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一、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综合表述:尽管前几节是在两个消费者、两种产品、两个生产者、两种投入要素的简单情况下推导出这些条件的,但它们显然也适用于多个消费者、多种商品、多个生产者、多种要素的一般情况。1、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用公式表示即是:RCSAXY= RCSBXY (112)其中,X 和 Y 是任意两

23、种产品,A 和 B 是任意两个消费者。2、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都相等。用公式表示即是:RTSCLK= RTSDLK ( 114)其中,L 和 K 是任意两种要素, C 和 D 是任意两个生产者。3、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替代率。用公式表示即是:RCSXY= RPTXY (115)其中,X 和 Y 是任意两种产品。当上述三个边际条件均得到满足时,称整个经济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二、完全竞争经济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过程我们知道,完全竞争经济在一些假定条件下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即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都恰好

24、相等(这里不考虑自由商品) 。设这一组均衡价格为 Px ,P y,P l , Pk,。式中,P x ,P y,分别表示商品 X,Y的均衡价格,P l ,P k,分别表示要素 L,K的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消费者和每个生产者均是价格的接受者,它们将在既定的价格下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换句话说,均衡价格体系 Px , Py,P l ,P k,对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均是相同的。1、完全竞争经济中,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任意一个消费者例如 A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对该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参见第三章第五节) ,即有:RCSAX

25、Y=PX/PY (116)同样地,其它消费者如 B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效用最大条件是对 B 而言,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率,即;RCSBXY=PX/PY (117)由(116)式和(117)式即得到:RCSAXY= RCSBXY也就是说,只要是完全竞争条件,均衡价格的存在使得等式 RCSAXY= RCSBXY 就一定成立。而这一等式就是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112)式。等式的成立也就说明一定就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满足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2、完全竞争经济中,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在完全竞争经济中

26、,任意一个生产者例如 C 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之一是对该生产营来说,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参见第四章第五和第六节)即有RTSCLK= PL/PK (118)同样地,其它生产者如 D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对 D 而言,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即:RTSDLK = PL/PK (119)由(118)式和(119)式即得到:RTSCLK= RTSDLK也就是说,只要是完全竞争条件,均衡价格的存在使得等式 RTSCLK= RTSDLK 就一定成立。而这一等式就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114)式。等式的成立也就说明一定就有生产的帕累

27、托最优状态。因此,在完全竟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满足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3、完全竞争经济中,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现在的问题是要说明完全竞争经济如何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如何与边际替代率相等的。为此,先对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再作一点解释。我们知道,X 产品对 Y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是:XRPTY它表示增加 X 就必须减少 Y ,或者,增加 Y 就必须减少 X。因此,Y 可以看成是 X 的边际成本(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X 也可以看成是 Y 的边际成本。如果用MCX 和 MCY 分别代表产品 X、Y 的边际

28、成本,则 X 产品对 Y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可以定义为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比率;YXXYMCRPT现在容易说明完全竞争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性质了。第六章第三节说明:在完全竞争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于是有MCX= PX MCY= PY= YMC再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RCSAXY= PX/PY即得: RPTXY= PX/PY= RCSXY其中,RCS XY 表示每一个消费者的共同的边际替代率。 (1112)式即是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均衡价格的存在使得等式 RPTXY= PX/PY= RCSXY 就一定成立。而这一等式就是生产和交换的帕累

29、托最优条件式。等式的成立也就说明一定就有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在完全竟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极满足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一、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引出完全竞争经济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可以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并不是对资源配置最优的完整描述,或者说,它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事实上,存在着满足必要条件,而并不是帕累托最优的现象。1、从生产可能性曲线 pp 上可以找到点 e同时满足所有三个帕累托最优状态。2、点 e 实际对应着一对效用水平的组合(U eA, UeB) 。给定

30、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一点,可以得到一对最优效用水平组合。这样,我们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最优效用水平组合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3、容易看出:在一对效用水平的组合(U eA,U eB)中,消费者 A 的效用水平与消费者 B 的效用水平的变化方向一定是正好相反的。4、由于在最优效用水平组合中,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反方向变化,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曲线 UU 来表示。称曲线 UU 为效用可能性曲线。5、效用可能性曲线 UU 将整个效用空间划分为三个互不相交的组成部分。6、效用可能性曲线 UU 即是效用可能性区域 OUU O 的边界。亦称效用可能性边界。福利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在效用可能性区域是寻找一点或

31、一些点,使社会福利最大;帕累托最优条件仅仅告诉我们,社会福利必须在该效用可能性区域的边界,即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达到,但并没有告诉我们,究竟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的哪一点或哪些点上达到。二、社会福利函数要研究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问题,首先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知道社会福利函数,即能够知道如何由个人的福利来推导社会的福利,由个人的偏好推导出社会的偏好,遗憾的是目前经济学界尚无法就此达成共识。因此,这里只能作一些简单的讨论。首先,社会福利 W 可以看成是个人福利的总和,以效用水平表示个人的福利,则社会福利就是个人福利的函数。假设社会中共有 n 人,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记做:),(21nUf(11.14)为了使问题

32、简单化,我们假定社会中共有两人 A 和 B,这时社会福利函数可以写成:),(BAf(11.15)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式 11.15 的具体的函数关系,但仍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如果F UAOUBEBGHJ图 11-7 效用可能性曲线 两个人的效用都提高了,社会福利必定是提高的;如果一个人的效用提高,另一个人的效用不变,社会福利也必定是提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假定社会福利水平是 W1,那么当 UA 不断升高的时候 UB 必定是不断减少的,这样在图 11-8 中,我们便可以得到一条等福利线,也称作社会无差异曲线。同样,对于不同的社会福利水平 W2、W 3、W n 等,我们都可以得出一系列的等福利

33、线。在图 11-8 中,EF 是效用可能性曲线,由于等福利线是无数条,所以必有一条等福利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在图中是等福利线 W2 与 EF 相切于 e 点。可以看出,等福利线W1 与 EF 相交于 g 和 h,因而是经济上可以实现的,但 W1 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较低;W 3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很高,但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而在等福利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的 e 点,经济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由于 e 点同时位于效用可能性曲线上,即它是满足帕累托最优的点,因此 e 点既是经济上有效率的,又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点又被叫作“限制条件下的最大满足点”。看上去,找到了 e

34、点即找到了经济上有效率而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点,这正是经济学所苦苦寻求的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点,资源配置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问题要复杂得多。要解决资源分配问题,首先要知道社会福利函数,但关于社会福利函数,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社会福利函数的存在性问题,也就是说,能否从个人的偏好推导出社会的偏好,二是公平问题,经济学界对于公平的理解相差甚远。下面我们主要讨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三、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形成社会福利函数,就是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结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那么,按照民主制度的多数票规则,能否作到这一点呢

35、?现在假设有 3 个人 a、b、c 参加,对 3 个备选方案 x、y、z 进行投票。比如说现在投票的议题是税收问题,x 代表高税率方案、y 代表中等税率方案、z 代表低税率方案。a、b、c 三人的个人偏好如下:a 的偏好:x y zb 的偏好:y z xc 的偏好:z x y这 3 个人投票的结果见表 11.1 。从表 11.1 可以看出,如果只在两个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其中一个必定能赢得多数票UAUBEO FeW3W2W1gh图 11-8 社会福利最大化而获胜。但是如果是在三种方案中进行选择,投票的结果则是循环的。如果对 x 和 y 投票,结果是 xy;如果对 y 和 z 投票,结果是 yz

36、;如果对 x 和 z 投票,则结果是 zx。显然投票的结果是不相容的。在随后的投票中,任何最初被决定的选择都有可能被另一种选择所击败,任何均衡都不能达成。这一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投票悖论说明,在各个人的偏好不同时,任意加总或者总和这些偏好时,其结果可能是不相容的。表 11.1 投票悖论对 y 与 z 投票 对 x 与 z 投票 对 x 与 y 投票a 投 y a 投 x a 投 xb 投 y b 投 z b 投 yc 投 z c 投 z c 投 xY z 通过 z x 通过 x y 通过需要指出的是,投票悖论只有在备选方案超过两个时才会发生,在只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可以获得一

37、个均衡的结果。这就是现实中多数票规则是最常用的规则的原因。既然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循环,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呢?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对此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效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和成为表达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阿罗的意思是说,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 N 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阿罗的这个结论被称为“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阿罗的结论是对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大打击,因为福利经济学的任务是使社

38、会福利最大化,但现在社会福利函数都不能得到,我们无法知晓社会需要什么,也就无法决定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怎么提供的问题。四、 如何看待社会公平问题社会福利函数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对公平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而恰是在这一点上,却是经济学界分歧最大的。如果归纳一下,至少有四种主要的观点:1. 平均主义的公平观:这种观点认为应该将社会所有的产品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做绝对平均的分配,每个社会的成员得到相同的产品。但是由于消费者并不具有相同的偏好,所以这种平均的分配并不是帕累托有效率的。2. 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认为,最公平的配置是使一个社会里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罗

39、尔斯主义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因为对生产力较高的人比对生产力较低的人给予更高的奖励,就能使最有生产力的人更努力地工作,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劳务,其中一些可以通过再分配使社会中最穷的人的境况变好。3.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在经济学中经常用个人效用的加权求和来反映从社会来看什么是理想的。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给每个人的效用以相同的权数,随之将社会成员的效用最大化。所以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就是:社会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4. 市场主导的公平观: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竞争的结果总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的和工作最努力的人。按照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产品分配的极大的不均。以上四种观点是按照从平均主义到不平

40、均主义的顺序排列的。多数经济学家是反对平均主义和市场主导这两种极端的观点的。萨缪尔森认为,收入取决于继承权的随意方式、不幸、努力工作和要素价格。如果一个国家花费在宠物食品上的支出高于它花费在给穷人以高等教育上的支出,那么,这是收入分配的缺陷,而不是市场的过错。可以知道,市场竞争结果是有效率的,但有效率并不必然带来公平,因此,社会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靠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实现公平的目标。政府可用的调节手段很多,比如个人收入的累进税、遗产税、强制医疗保险、低收入子女的免费教育和培训、社会保障计划、失业救济等。遗憾的是,效率和公平经常是矛盾的,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计划会给经济效率带来某种程度的损害,厂商为了避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可能导致产量的减少。因此,政府要做的常常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作出某种权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