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的传承.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4559180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的传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的传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的传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的传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的传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乡村教师与乡土伦理的传承任仕君 李振玉(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摘要:传统私塾先生由于知识结构本土化、自身素质高以及安心扎根农村等原因,很好地承担了乡土伦理的守护与传承职责。随着政权下移以及乡村教师国家化、专业化,乡村教师越发难以发挥守护和传承乡土伦理的作用。正确认识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开发乡土课程,在教学中融入乡土伦理,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是推进乡村教师传承乡土伦理的重要措施。关键词:乡村教师;乡土伦理;传承;困境;措施“伦理”(ethics)来自于希腊文 “ethos”,具有“习俗”、“道德”、“信念”等含义。广义上

2、,所有制度、规范、习俗、礼仪都属于伦理范畴。“伦谓人群相待相倚之生活关系。” 1它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时应该遵守的规范。“乡土伦理,也就是在乡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形成的各种社会礼仪、风俗和习惯,是农民生活中的传统和文化,对维护传统乡村社会的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乡土伦理包括村规乡约、孝悌文化、宗族文化、传统习俗、婚姻伦理、财富观念等众多内容。乡土伦理对于乡土社会的维系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其保护和传承遭遇到多重困境。乡村教师是守卫和传承乡土伦理的重要主体,他们的作用发挥得怎样?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本文关注的主题。一、

3、乡土伦理的守卫与传承:私塾先生 VS 现代教师回忆起小时候,至今仍然记得,我爷爷虽然只是当过两年私塾先生后终生以务农为生,多年后家乡的老年人仍然称他贾先生。过年过节农闲时爷爷会帮人写对联写信,教我写毛笔字,教我千家诗,他自己会作诗还会唱诗。这是一个农村孩子对爷爷的回忆,也是对一位农村私塾先生的回忆。古代皇权止于县政,蒙养教育主要靠家庭与家族,通过私塾、家塾、族塾等形式进行。私塾先生承担了启蒙的重任,是乡里的文化人,是乡村数一数二的才子,他们既教书也帮人写对联、写碑文、看风水、写信、立契约,红白事当主持、账房,村民的争议往往也请他判断,具有很高的威望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秀才先生或书塾老师有极大

4、的潜势力。他是一乡中的审判者,一乡中的号令者,一乡中的指挥者;他是一乡中所佩服的人;假如这位秀才先生或乡塾老师,果真是道德高尚,则他的话差不多即可成为号令。” 3他们被视为道之代表、礼之化身、作者简介任仕君(1979) ,男,四川南江人,博士,副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李振玉(1962-)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2德之典范,发挥着传承乡土伦理以及社会教化的功能。尹逊才在晚清江南儒生阶层与乡村伦理秩序的重建以余治为中心的教育考察一文中,分三个时期考察了余治的教化活动:(1)道光二十年至咸丰二

5、年,改善蒙学教育和撰写善书,以及收毁淫书和建立善会善堂;(2)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通过教化努力恢复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传统伦理秩序的破坏;(3)同治四年至十三年,抚恤善后和重建传统伦理秩序。 4余治通过私塾、宣讲乡约、变通义学、推广劝善剧、辑著和广分善书等教化活动力图重建江南地区的传统伦理秩序,可以算是私塾先生传承乡土伦理的典型。私塾先生教化民众、传承乡土伦理,享有很高的威望与地位。与之相应的现代乡村教师确相差甚远。我出生在四川东北米仓山下的偏远农村,2010 年春节回家过年,跟母亲聊天谈起乡村教师,母亲提及一些卖菜卖肉的小商贩不愿意做老师的生意。这让我感到很惊讶,这与我小时候的印象很不一样,小

6、时候农民家里杀猪、过红白喜事都愿意邀请老师,何至于如今不愿意卖东西给老师呢!我问母亲原因何在?妈妈说,老师们收入不高但很会砍价,又往往都教过这些商贩的子弟,使他们情面上抹不开只好低价给他们。母亲还说起,现在乡村男教师在当地不好找对象,他们既娶不到本地女公务员也很难娶到当地女老师,所以往往流动性很大,后来干脆就极少男老师来了。“如果说在以政治为中心的革命年代造就了乡村教师的无足轻重,那么在随后的以经济为中心的改革年代,乡村教师的境遇也并没有好转。” 5乡村教师为农村学生,为农村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乡村教师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大学毕业生公办教师为主体,“伴随着现代文明与

7、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乡村教师似乎在潜移默化中正在拔除其生存之根,日渐丧失其在公共生活中的知识分子身份,退出传统的农村社会舞台。”6农业文明时期静态社会乡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很稳固,现代信息社会电视、广播、网络使信息获取方便容易,加上由于与乡村生活与事务疏离其见解没有权威性在农民中没有多少影响力,乡村教师的知识分子属性不断弱化,对乡村社会与政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以往私塾先生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与乡土伦理,所以其所学容易为乡村生活所用,而现代乡村教师传播的是现代知识与城市中心价值观,其所学除了能帮助学生升学外,在乡村生活中难以发挥作用。二、为什么乡村教师难以传承乡土伦理(一)教师身份转变与乡村教育功能定

8、位偏差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将私塾改造成现代学校,对乡村教育进行国家统一管理,自此之后乡村教师逐步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乡村教师成为“公家人”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乡土性” ,他们不再由地方社区与宗族选择与聘任,与地方3社区逐渐疏离开来。以往私塾先生能否受到乡土社会的认可主要是靠其个人品德、才学与社会评价,而评价现代乡村教师主要是看教学业绩、学历、职称,评价主体也不再是乡民而是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身份的国家建构使他们逐渐疏远了乡土社会,导致其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不断弱化,在乡村公共事务中蜕变为边缘人。“传统教育与乡土社会水乳交融,社区的仪式和传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民族国家成立以后,在乡村开始实施国民

9、教育 ,社区以外的文化和知识技能开始取代社区传统,地方性知识被迫退居私域内,私塾与学校之争恰恰反映的就是学校与乡土社会割裂的过程。 ”7乡村教育正日益城市化,乡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反而成为去乡土化的过程。随着教育竞争的激化,应试教育日益影响到乡村教育,导致乡村教育以城市化的教育目的、学习内容、评价标准为主,不断走向追求升学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我们的乡村教育,是与乡村生活无关的教育,是脱离中国农村实际,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的教育,是根本不考虑农村改造与建设需要的教育,也就是说,农村完全退出了我们的乡村教育以及整个教育的视野。 8由于应试教育、城市中心的内容与考核标准,导致乡村教师

10、无力也不感兴趣传承乡土文化与伦理。由于乡村教育功能定位的偏差,导致学校成了一座孤岛,其办学与管理与乡土社会没有多少关系,与社区既无心也无力互动。(二)经济至上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发展被视为最高追求的社会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导致乡村文化的边缘化。农业与乡土生活方式是乡土伦理传承的载体,以往农民主要是靠农业为生现在主要是靠打工与农村工业为生,随着农业的衰落与不受重视,随之而来,乡土伦理被城市化的法律与社会规则所代替。“一种文化传统如果失去现实生活的支持,它将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只有真正具有生活基础的传统和文化,才有可能具有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9私塾先生是半个农民

11、,住在乡村、扎根乡村,生活方式与农民无异。以前乡村教师主要是民办教师与中师毕业生,对农村有感情跟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乡村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生离乡离农就再也不愿意回来,随着城市中心化日益加剧,很多乡村教师即使身在乡村但往往心系城市。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去乡村任教,除了待遇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很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从而游离于农民和当地公务员系统之外。乡村教师工作在学校,居住要么在学校要么在镇上或者县城,其生活方式与农民不同,普遍具有“学历高、追求多、4住得远、跑得快”的特点。国家干部的身份以及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乡村教师失去了传承乡土伦理的动力。(三)城市中心文化的冲击与教师自身观念与能力

12、问题在优势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乡土伦理逐渐边缘化虚化。“危机的根源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结构性的原因在于国家体制、知识体制和市场体制,建构性的原因在于自我认同。” 10我们今天重视乡土文化、乡土伦理不仅仅是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怀念,而是要传承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与伦理。文化下乡送文化是站在城市文化高人一等俯视的角度来拯救农村文化,文化有其自身传承演进的机制与规律,文化往往是生成的而不是嫁接的。乡土伦理传承的关键在于重塑乡村文化主体及其文化认同。“乡村文化的重建,其核心就是要恢复乡村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乡村作为社会文化有机体存在的尊严。”11其关键在于在“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

13、“城市化”的冲突中找到平衡。以往私塾先生在乡村社会建设、乡土伦理传承上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在于其所学与自身能力能够为乡村所用,其知识体系是传统的乡土性质的。现代乡村教师在乡土伦理传承上之所以功能弱化,除了外部原因外,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其自身观念、能力、知识结构问题。在观念上,主要是公共精神、知识分子意识缺乏。陶行知认为“每一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改造一个乡村的责任。” 12并且要求“乡村教师与未来的乡村教师,心里应当有一个理想的社会要把这个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统把它革除,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 13这要求教师具有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社会理想。然而现实是在乡村公共事务中,乡村教

14、师的社会功能、公共责任、影响力在不断弱化。在能力方面,由于从小受离农离乡文化影响,不重视乡村生活、乡土文化、乡土伦理的学习与了解,通过大学教育所获得的城市中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使他们工作后既无心也无力参与乡村建设和乡土伦理传承。加上,现代社会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这种虚妄和僵化的知识体制过度追求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忽视了乡村教师独有的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地方性知识,使他们丧失了超越性的公共良知,丧失了对教育公共问题的深刻关怀。”14(四)资源与制度支持的匮乏乡村教师并非不关心乡村建设和乡土伦理传承,很多时候是有理想有意愿,但由于资源与制度支持的缺乏而难为与不能为。缺乏系统的介

15、绍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伦理、民间艺术的教材与参考资料。完全靠乡村教师去开发,既缺经费与时间,更主要是没有动力与能力。乡村教师的考核与管理越来5越专业化,甚至升学率之类的考核标准已经深入到偏远乡村,而传承乡土文化与伦理既难以进入考核内容,也不是专业化的目标与方向。“教师专业化忽视了专业化是一种认知方式与生活态度的特质,其过程割断了乡村教师生存的天然关系,普遍缺乏对乡村教师及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的理解与研究,从而导致了乡村教师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反思力、批判力与社会责任。” 15以往私塾先生主要由家庭与家族是否满意而决定是否获聘,现在乡村教师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聘任、考核,导致其传承的

16、知识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能否为当地文化与社会所用不再受到关注。“国家在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与强化教师角色的同时,不仅使乡村教师与村落逐渐疏离,使其从村落日常事务中退却出来,也切断了乡村教师与基层行政精英之间的互相流动。” 16 三、推进乡村教师传承乡土伦理的对策(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 世纪 20 年代,陶行知曾经充满豪情地主张:“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 17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体,吸引优秀的热爱乡土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于发展乡村教育、传承乡土伦理最为关键。刘铁芳教授认为有必要恢复中师,对口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这在当前估计已

17、经没有多少可能,但通过高校对口招生定向培养,学费代偿鼓励毕业生进入乡村学校工作、特岗教师、促进城乡教师交流等方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留得住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积极改善乡村学校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事业感,让他们找到作为乡村教师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找到事业感和人生的归属感” 18其次是要解决进得来的问题,即要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2015 年 6 月 1 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

18、,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八项举措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为乡村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二)提升乡村教师素质与公共精神乡村教师素质的提升与公共精神的培养是发展乡村教育的根本。乡村教师必须要具有乡村教育专家、关心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双重身份。乡村教师既需要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有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情况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乡村教师不应该固守学校这个孤岛,应该努力将学校建6设成为当地文化交流、社区活动的中心。陶行知认为乡村教师应该:“第一要有农夫的身手,第二要有科学的头脑,第

19、三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19这要求乡村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努力成为社区领袖,激发乡民与学生对乡土文化和伦理传承的兴趣。乡村教师不但需要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还需要有对乡土的热爱、对农村的感情,对改造乡土社会的责任感。除了充实乡村教师队伍本身,“加强现有乡村教师的培训也是迫切的问题,这里不仅仅是简单输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认识乡村教育的独特性与乡村教师的文化责任。”20“乡村教师怎样才算好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

20、活的灵魂。” 21(三)开发乡土课程,促进教学与乡土伦理传承的融合开发乡土文化课程传承乡土伦理。开发乡土课程,既需要认识到乡土文化是乡村子弟的精神寄托,也需要认识到由于其地域与族群的不同,乡土文化与伦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糟粕需要扬弃与正确理解。开发乡土课程的主体是乡村教师,他们需要专家与社会支持,但必须杜绝任何文化形态的优越感和对乡土文化的俯视态度。除了课程开发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传承乡土文化与伦理。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要积极开展乡情教育、劳动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和研究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民俗、名人、家族、族谱、文物古迹、语言等。在学科教学中紧密贴近乡村生活传承乡土伦理

21、。“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22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教育,仍然符合当前乡村教育实际。如在作文教学中,抒发与描绘美好的乡村景色;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家乡革命史、发展史教育;在地理课教学中进行家乡人文地理教育;在生物课教学中了解家乡的植被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王露璐在其乡土伦理一书中曾指出“如果一味固守形成于小农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传统乡土伦理,将迈向现代化的乡村社会变成与现代价值观念和市场意识相隔绝的世外桃源,那样恐怕只会重蹈梁漱溟等发起的乡村改造运动之覆辙。” 23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现

22、代学生还生活在前现代的农业文化中,去承担保护、复兴传统乡村文化的重任,对于乡土文化与伦理需要积极正确地传承与扬弃。7(四)正确定位乡村学校的功能当前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有失偏颇。“当乡村教育问题被缩减为硬件设施的改造与读书机会的保障时,我们应有的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与深层把握便被遮蔽。” 24学校不但承担人才培养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不应是寄居于社区的一个国家机构,它应该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与社区有着良好的互动。乡村学校要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参与社区决策,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成为乡村的文化中心与社会活动中心。社区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发

23、展乡村教育。在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与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作用,培育乡村学校与教师公共精神,将学校建设成为增强社区凝聚力,培养集体情感的公共文化空间。参考文献:1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21.2王露璐.乡土伦理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3.3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下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 558.4尹逊才.晚清江南儒生阶层与乡村伦理秩序的重建以余治为中心的教育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

24、011, (1):90-92.5张玉林.关于当代中国乡村教师的边缘化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106.6唐松林,丁璐.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身份的式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54.7娄立志,张济洲.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的历史社会学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9, (21):8.8钱理群.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9薛晓阳.农村德育的道德价值及其自我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 (19):41.10王勇.当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困境与公共性的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3, (7):21.11刘铁

25、芳.乡村文化的危机J.中国老区建设, 2006, (12):25.1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19.1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19.14王勇.当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困境与公共性的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3, (7):21.15唐松林,丁璐.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身份的式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54.16容中逵.他者规训异化与自我迷失下的乡村教师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J. 2009, (5):85.17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6,241.18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 (5):60.19陶行知系列研究江苏课题组编.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76.20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 (5):60.2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6 .2162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1.97.23王露璐.乡土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14.24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 (12):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