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4559141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朱明敏)(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选择,而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拟从当前我国青少年面对的价值观冲突入手,分析价值观冲突的具体表现,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分析产生冲突的社会根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提倡在新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协调一致,通过对话与交流,努力形成教育共同体,采取目标一致的教育行动,让青少年面对价值选择时不再感到迷茫和困惑。关键词:价值观冲突;具体表现;社会根源;教育共同体“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

2、的存在,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 1表现在人们的信念、信仰和理想追求等方面,是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而传承下来的社会意识。 “一个人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尺度观察社会,以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也是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 。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价值观教育确立为课程目标之一,它是新时期学校德育难以回避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新时期价值多元化的现实状况,如何在学校价值观教育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 “当所有这些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不同阶层和主体的多元价值观共同处于同一历史平台之时,就形成

3、了一些当代德育所必须解决的新的复杂的时代课题。 ”3 一、青少年价值观冲突面面观几乎每一次的社会进步都伴随着价值观的论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建立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在的青少年们生活在一个变数极大的世界中。 “潮水般涌入的新的传播媒介向他们展现了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广播、电影和电视作品不计其数,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处在这样杂乱的社会氛围中,青少年们在尚未成熟之前就能听说许多事情和观点,而这些根本不可能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4诸多繁杂事物呈现出的纷乱的文化和价值观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安,内心充满了冲突与矛盾。在这里,我们把价值观冲突理解为:对同一价值对象, 不同主体之

4、间或者主体自身的价值意识、价值态度和价值评价发生矛盾、对抗, 处于无法协调的状态。当前学校教育中,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价值观冲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符引发青少年的价值冲突作为学校教育,要按照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要求引导学生,向理想目标迈进,青少年通过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逐渐掌握了丰富的道德知识,了解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应该肩负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如诚实守信、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多元的价值取向又是客观存在的,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观有实质性的冲突。往往是学校提倡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在充斥着陌生人的团体内,背景各异的人们互不相识,学校更加容易表现出意见上的不

5、一致。作为课程固有部分的道德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暗暗地被抛弃。于是,我们认为学校应该提倡的价值观和青少年实际上被传授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日益扩大。在学校,学生们懂得要奉行利他主义的原则,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走出学校校门,看到社会上一些人们面对道德选择时的利己主义的种种表现却与其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极为不符,甚至截然相反。总之,学校的主导价值与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之间很多时候是不完全合拍的,这就必然引发青少年内在的道德迷茫和困惑,使他们在面临真正的道德选择时不知所措。(二)家庭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引发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家庭生活是人的道德化过程的起点。家庭在个体的道德人格塑造

6、、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的巨流,当前家庭教育的种种倾向令人担忧:当儿童请求父母给他买在电视上做广告的玩具并援引它的被信以为真的可靠质量时,他经常被告知他不该相信电视广告。当他向母亲重述营业员对某件商品的评价时,母亲告诉他不要相信营业员说的话。当他试图接受见诸报刊杂志的有关内容时,他再次被告知他应该持怀疑态度。他还能相信什么?如今,青少年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困惑的世界,要在以这些冲突为特征的社会中成长,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意味着,成长中的青少年一直处于价值混乱的状态中,很难发展出自己明确的价值观。(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差异引发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在道德教育中家

7、校之间存在目的上的差异和冲突。如学校教育儿童要助人为乐,关心集体,见义勇为,而 46.4%的家长教导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 5;教师认为同学之间发生摩擦甚至打架是难以避免的,教育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忍让,而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被打了, “吃亏”了,就认为教师处理方式不公平,非要“讨个说法” 。这是家长有意识地公开地与教师对抗,甚至对着干。家长的行为对儿童品德产生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反。曾经,一名初三学生在上学路上捡到若干元钱,通过学校把钱交还给失主。他的家人对此恼羞成怒,对他采取了三条处罚措施:从此学杂费自理,生活费自理,并且从此不带他出去玩。在这样的家长眼中,讲道德的人会吃亏上当,得不到社会的认

8、可。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作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家庭和学校向他们传递的价值观念将会影响其一生。二、冲突根源:不一致的教育现实学校为未来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受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的。社会教育是由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并且社会发展不但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除了相互之间具有影响作用,它们亦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其方向性、目的性是一致的

9、” 。就学校教育而言,一方面要践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学校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和职能;另一方面要面对如何保持或提升学校声誉、办学质量为命题的生存压力。通常来说,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常常演变为最核心的问题。因而,受招生制度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个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有些学生成了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学校得不到有效落实,学校德育形同虚设。学校教育自身的不一致性,必然影响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就家庭教育而言,几乎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无不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但一些父母的关心和重视只是停留于空洞、抽象的说教层面,一旦处理具

10、体事件时,则显得很世俗;有时往往只顾眼睛向外要求孩子,而很少眼睛向内反思自己,家长言论上对孩子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上对孩子的示范往往相差甚远。很显然,这种对孩子与对自己有着双重态度、双重标准的做法,不仅无法给孩子带来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反而会因自身的言行不一、言行脱节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就社会教育而言,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良莠混杂的面貌,各种社会面貌随着时代开放而自然呈现、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例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介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一些色情、暴力等糟粕内容也渗透其中,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均反映出社会教育对学生

11、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有诸多不利的影响,社会教育的自身矛盾现象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要求,不能很好地达到育人目标。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育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许多不一致的现象。因此,面对有限的学校教育、复杂的社会环境、偏颇的家庭教育等,亟需呼吁一致的教育行动,实现育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他们是一个重要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家庭成员、是学生,同时也是社会成员,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他们生活的主要范围,这三个范

12、围就像三个大小不同的磁场,对他们的成长施加影响。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结合,形成合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证明,同时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走向对话的教育共同体“共同体”一词直接引申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他认为的共同体就是指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6 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是“科学共同体 ”,就是由一些对某一学科或专业具有共同信念的人组成。以此为基础, “教育共同体”就是指基于共同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共同的教育范式中的教育工作群体。“教育共同体的

13、表现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的、多层次的。从宏观层次而言,教育共同体融合了家庭、社会、学校三大教育主体;从中观层次来说,教育共同体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就包括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城区学校教育共同体;微观的教育共同体则是教师小群体、班级小集体的联合。 ” 7而本文试阐述的教育共同体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联合,社会、学校、家庭三者间的融合与创建。教育共同体的实现需要相互对话,不仅需要创设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对话,而且要创设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对话。教育对话是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尊重的机制,是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基础,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健康成长。在教育对话的关系

14、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才能形成合力,使整体德育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种对话鼓励和尊重个性,尊重不同意见,鼓励妥协和宽容、协商和论辩。面对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越俎代庖,既要各具特色、又不能各自为战,在德育过程中不重叠也不要抵触。首先,学校教育要处理好我们所期望的引领社会与适应社会的关系。因为,社会现实是学校德育必须正视和尊重的,当学校与社会不一致的时候,不能轻易怀疑或者否定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是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学校教育取向,而不是相反。否则学校永远是怨妇,一直自以为自己正确,社会错了。学校是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引领社会,而不是

15、按照学校自身的逻辑去评判、命令社会。其次,家庭方面,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它自身的功能区域,比如,早起教育、日常生活习惯教育,其教育方式也应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所区别:学校是有组织、计划,面对集体的教育场所,而在家庭里,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来影响孩子。我们倡导家庭、学校、社会错位发展,协调影响学生,努力形成有特点、有差异、殊途同归的合力,应该成为教育共同体的本质追求。再次,要有效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对封闭的,而范围很广的社会教育则是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它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社会教育也是其它两者的重要保证。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

16、展多种多样的公益性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应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同家庭和学校联合,共同抵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基本途径。我们相信,通过三者对话交流、相互结合的现代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扭转价值观混乱的局面。然而,在走向对话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这三个最重要的教育主体进行不断地磨合和商议。参考文献: 1 谢健壮,朱明.社会冲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1052

17、古人伏.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3 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反思J.中国德育,2008(5).4 路易斯.拉思斯, 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45 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刘阳.论教育共同体的内涵与构建原则 J.当代教育论坛,2014(4).7 辜美华.“教育共同体”创建的路径思考 J.教师,2014(1).Approaching to Educational Community with DialogueZhu MingminAbstracts: The teenagers

18、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are facing the complicate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value choice of pluralistic cultures. Humans emotion, the value forming process is inseparable with the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We shall analyz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onflicts in

19、values through the conflicts in values that the teenagers are facing. Then we will analyze the social roots which result in these conflicts from three aspects: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We propose that in the new period of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

20、houl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educ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They should take some concerted actions to make the teenagers no longer feel lost and confused when they are facing the choices of value.Key words: conflicts in values; manifestation of conflicts; social roots; educational community作者通讯方式:姓名:朱明敏简介:女, (1991-)江苏淮安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德育原理方向地址: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教育学院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 100 号邮编:200234联系电话:15021062520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