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与培育.doc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4559087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与培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与培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与培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与培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与培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与培育李清雁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摘 要 大学阶段是道德自我的定型期,大学生要完成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进入到道德自由的王国。大学生道德自我缺失表现为道德自我意识偏离和道德自我能力低下,从教育学探究其原因是道德自我概念的模糊、大学德育研究的薄弱和大学德育内容的缺位;大学通过建构课堂体系,形成大学生道德自我的认知能力;构建制度体系,培养大学生主体的道德自律;构建参与体系,积累大学生的道德经验;构建网络体系,进行大学生道德自我的主体性检验;构建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行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结合大学德育工作

2、的具体情境和大学独有的德育模式与构成要素,形成德育渠道体系,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自我的最佳途径和理想效果。关键词 道德自我 ;大学德育; 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 文章编号:Moral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and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system on moral selfLI Qing-yan School of Education,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jilin-city 132013,ChinaAbstract: Moral self is finalized in universit

3、y stag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convert from moral law to moral autonomy law, ethical enter into the kingdom of freedom. Lack of moral self manifest as moral self awareness deviation and lower moral self ability by college students, the reason is the blurred concept of moral self , weak university

4、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absence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The path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elf include that to construct the class system form moral self cognitive ability; to build system cultivate moral self-discipline; to build p

5、articipatory system accumulate moral experience; to build a network system examine moral self inspection; to build a practical system promote the moral acti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elf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work. The 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hannel system

6、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work and university unique moral education pattern an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is the best way or ideal effec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self. Keyword:moral self ;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raining system;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重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作者简介:李清雁(1966) ,女,辽宁锦州人,教育学博士,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教师伦理和女性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道德能力是大学生应拥有的基本素养,道德自我是道德能力的核心。大学是国民教育过程的最后阶段,“大学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合格的德才兼备公民。大学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核心价值观,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2大学生通过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而成为他所要

8、形成的人,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也是大学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而最终结果是要形成大学生的道德自我,完成大学生个体从道德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过程。大学培养学生道德自我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重托,培养大学生道德自我也就成为大学自身不可或缺的教育责任。一、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大学阶段是道德自我的定型期,道德自我的确立能使大学生自我发展起来,自我完善起来,自我教育起来,实现由内向外的道德自律。个体道德自我的确立同样要经由道德自我主体呈现、客体他律、主体自律的过程,最后趋于道德自我的主体自由。道德自我的形成和确立表明大学生道德的发展水平,稳定的道

9、德自我标志着大学生在道德上的成熟度。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尽人意,存在诸多违反道德和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有些大学生缺乏道德责任感,学习和工作动力不足;有些大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却不感到羞耻;有些大学生追求虚荣和奢华,迷茫之中整天混日子;有些大学生缺乏辨明是非的能力,什么都能理解什么都能接受,陷入到道德虚无和道德相对主义之中;有些大学生过分张扬不真实的自我,盲目自信和过度乐观,夸大自身的道德水平;有些大学生则遇事悲观,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出现杀人、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些现象都和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息息相关,总体来说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偏离道德

10、自我意识是道德主体对自我的道德认识、道德体验和道德监控的整合,是个体道德的调节系统,是个体道德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驱力和发源地。道德认识是人对自己道德存在状况的知觉观察、思考、判断、分析评价,道德体验是基于道德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我在道德活动中所持有的一种价值判断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情绪和情感,是人对自己的道德存在状态的接纳、肯定、喜爱、尊重。道德体验与道德主体自身对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认识相关,正向的道德体验能让人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做好事感到光荣,做正确的事感到自豪;而负向的道德体验则正好相反,甚至模糊是非界限,妨碍道德自我意

11、识的形成。道德监控是人对自己的道德监督、道德塑造、道德克制,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观念的控制,具有发动和制止的双重作用,对个体进行道德自我同一性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个体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否符合自身德性要求,通过道德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从而完成个体道德意识系统的完整运作。道德自我意识偏离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规划自己,没有生命的内在自觉性和价值感。道德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尤其对道德人格的形成更为重要。道德自我意识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升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虽已达到高峰,但

12、生活阅历有限,道德感性经验不足,脱离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规范的自我就会按照自己所认同的异质的道德准则行事而没有道德负罪感,不能知觉并处置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的强烈释放会导致脱离群体的归属感缺失,自我中心的心态也让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和疏离,自我认识的障碍又会让大学生缺少自省和反思。大学生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道德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从真正的人的意义来看,他们从所受到的教育中并没有获得道德自我形成的涵化,没有获得多少有益于自我内在生命成熟的培育与陶冶,对如何完善其自身理性思考不足,大学生自身道德自我意识的缺失和偏离也就不足为怪了。(二)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能力低下道德自我能力是大学生作为

13、道德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思维、道德经验和道德行动综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自律状态。道德认知能力包含道德知识以及对某种道德品质和社会生活现象的态度与评价,道德认知过程也是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形成过程,并运用道德观念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思维能力是以道德感知为根据,运用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方式,对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等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的能力,它是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道德上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完善自身发展自身的必经途径;3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将道德思维能力看作是个体在扮演社会角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处事能力。道德经验是以一种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的方式来获得保

14、存,道德经验的积累是通过道德经验连续性的增长,道德经验的主体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在不断反复的修正中完成的;道德经验也是一种推动力,依据经验所推动的方向可以导向具有道德性的结果。道德自我能力最终通过道德行动体现出来。道德行动有两种涵义,一是在行动中实践道德自我,实践是道德自我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道德自我的一个标准,道德自我通过实践获得自主、提升和超越,实践给了道德自我一个表现的舞台,道德自我确立诉诸的主要手段是实践;一是在行动中实现道德自我体验,即透过道德行动来完成个体对自身道德存在状态的肯定、接纳和尊重的情感,或是否定、疑惑和挣扎的情感,这种道德自我体验能帮助个体力图超越当下具体的道德

15、处境或现实社会面貌,有助于个体确立道德信仰、进行道德自我认同。道德行动的两种内涵完成了个体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将道德知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的个体道德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转化既是道德学习过程,也是对原有道德实践方式进行改造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对个体生活方式的改造,不仅涉及道德认识改造,还包括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方式的改造。道德自我能力低下的大学生会表现出道德困顿与迷茫,不仅和社会规范出现断裂,还会出现道德焦虑和信任危机,丧失道德人格的统一性,不能体验道德圆满所带来的惬意性存在,出现存在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一个人的道德自我能力究竟如何,需要在可以表达自我的空间和关系中进行体现,以此来检验

16、道德自我的完成性和成熟状态,这种作为道德主体性的自我表达往往是以自律为存在方式,特别是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可以隐匿真实身份的特殊环境中,个体对自己道德状态的自我控制和把握,可以更好地检验出个体道德自我的实际水平。二、大学生道德自我缺失的教育考察大学德育的本真意义在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我,道德自我是影响个体道德素质高低的内在根源。个体怎样建立道德自我,教育在大学生个体建立道德自我过程中如何作为,这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导致大学生道德自我缺失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社会转型期道德环境不良对大学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也有大学生疏于对自身道德修养而随波逐流,还有独生子女家庭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让大学生本应该独立自

17、主之年还不能确立起道德自我,更难以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这就更加突显大学在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从教育视角对大学生道德自我缺失进行考察,发现大学生对“道德自我”把握的混乱,表现在教育学上道德自我概念模糊所导致大学德育对此研究的薄弱,进而引发道德自我在大学德育内容中的缺位和空场,反证了大学德育存在之意义,也表明培育大学生确立起道德自我的任重道远。(一)模糊的道德自我概念道德自我是个多学科的概念。哲学从认识自我来认识道德自我,从古代自我意识的觉醒,到近代哲学自我的实在性,再到德国古典哲学自我作为主体的真正确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与社会的统一,因此哲学对道德自我的认识将其看作主体的道

18、德自觉;现代新儒学唐君毅先生的道德自我是人的心之本体,为真实的生命存在和善的根源。心理学对道德自我的认识源于自我观念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认为自我是个人行为的主动支配者和调控者,是人格组成的一部分,决定着我是什么样人和我将成为什么样人的主观认识,道德自我是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国内伦理学界的杨国荣将道德自我视为身心、天人、个体性与社会性互融的“体” ,在道德实践中以道德自律为“用” ,4樊浩则认为道德自我是个体如何认同和内化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5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对道德自我的把握为教育学把握道德自我提供了依据,基于多学科对道德自我的认识,梳理出教育学关于道德自我的基本

19、观点:道德自我内在是个体意识在道德领域的成熟和完善,外在是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自我是一个人的人格核心;不仅外在表现为道德责任和道德能力,还要内在实行自我看管和自我守望,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涵养德性,对个体道德进行自主塑造;没有道德自我就不能形成一个人整体的道德人格,不可能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可能出自道德的动机去行为做事;道德自我以生命自觉的形式展开,在生活世界中经过道德实践形成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可以促进道德自我的形成和确立。(二)薄弱的大学德育研究大学生道德教育能否做的好,需要一定的研究成果做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新时期大学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大学德育和大学生道德的研

20、究由冷渐热,以 cnki 做样本进行主题词搜索的数据表明,自 80 年代以来论文发表总量超过 6 千篇,而自 2000 年以来的十四年间论文发表总量就已超过 5 千篇,但是关于大学生道德自我的研究论文却仅有37 篇,具体而言,这种研究上的薄弱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学德育研究忽视人的属性。人是自我生命发展的承担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人不是因为教育的存在而存在,相反正是人有生存与发展需要才构成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的发展与生物学意义上的其他生命发展有着重要的本质区别,那就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人不仅仅有能力能动地改造、建构外部世界;人,唯有人,才有能力能动地改造建构自己内部的精神世

21、界并控制、选择自己的方向。 ”6 虽然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对德育目中无人和脱离生活的弊端进行了深层理论探讨和集中批判,凸显德育中“人”的主题,认识到对人的理解或者对生命的理解是德育研究与实践的原点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关涉普遍性和社会性活动层面的德育问题,对个体性生命活动层面的德育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离真正关注人、尊重人和为了人的个体道德建设研究的德育理论趋势还很远 7。第二,大学德育研究忽视内在属性。在研究价值取向上,由于受到教育时代背景和学术思维方式的限制,在大学德育研究中将人即大学生只是作为教育对象来看待,关注大学德育的外部属性研究,更多研究大学德育的理念、功能、途径、方法和所处背景以

22、及中外比较研究,而关注大学德育主体特别是大学生道德自我成长的比较少,不研究怎样让大学生学会认识、把握和发展个体道德,缺少了如何教育大学生形成、丰富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内容。只把德育看成是德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和影响的一面,而看不到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一面,容易使德育沦为一种灌输,突出了强制性、划一性,其实质弱化了德育的双边性特点,这样的研究就缺少了如何让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的内在属性。第三,大学德育研究忽视理论建构。针对大学生群体准成年人的特点,需要与之适应的德育理论依据,实践上的困惑往往源于理论上的不明晰,大学德育理论尚需推进。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我国曾产生过十多种本土德育理论,如主体性德育、交

23、往德育、体验式德育、欣赏式德育等等,推动了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彻底地推进下去,究其原因在于理论建构自身的局限性,虽然抓住了实践问题的阈限,把学生当作德育主体,但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下主体,并不能避免主客分离的局限性,只有把学生当作完整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才是德育实践的基础,道德自我是对人进行主客一体的理解,对人道德的本质和特性理解是德育理论的基础。(三)空位的大学德育内容道德自我概念的模糊和研究的薄弱导致了道德自我在大学德育中的空位,虽然这种空位有其历史、时代和现实的原因。一切历史和文化都对人的道德自我进行强有力塑造,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方向是要使人摆脱任性和强制,让道德来把握人所为

24、之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使道德成为个体的存在方式,达成道德自我的确立和道德人格成熟。道德自我并不只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但某种历史文化都给道德自我打上深深的烙印,在一个以权力意志或者说集体意向代替自我确认的文化特色中,必然阻碍个体自我道德精神世界的完善,道德自我因个体生命自觉在历史文化中的离场而被倭化。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大学德育一直以来都在培养大学生的规定性和确定性,这和我国文化传统对道德自我的贬抑及政治觉悟对道德自我的僭越一脉相承,以此为历史背景的道德教育也必然是以道德外部植入个体内部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完全丧失了道德的主体性。大学德育在宏观上要受到社会整体环境和所处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制约。当下

25、大学德育面临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裂变,多元价值所带来的认同危机和伦理失序,导致现代人道德主观体验的混乱,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冲击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使人们失去了道德上的共识;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导致人与生活世界失去道德和情感的维度,失去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的人们无法将道德规范转化成个人的需要和责任,道德自我难以确立;不以“善”为目的的市场经济膨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社会结构化的制度不合理所带来诸多的道德问题,放逐道德自我至边缘地位。道德自我在本质上是个体在道德领域内的自主自觉,其确立在个体内部需以“自身归化”的方式来完成,从外部条件来说需要社会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大学德育在微观上要受到

26、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和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发展大学生自主精神的主体性德育虽是大学德育的主流,但真正将其落实到实践上却是微乎其微。大学德育自我改造不足,不仅是大学自身缺乏现代大学精神的表现,也是大学办学方针和办学理念缺失人本关怀的表现。目前大学德育所侧重的依然是外在的影响和要求,忽视大学生自我的发展,忽视生命自觉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能量,也就从根本上忽略个体生命自觉和自主意识在道德自我确立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大学生不能确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道德自我,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迷茫和困惑的根源所在。大学要转变办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我。三、大学生道德自我

27、的培育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是大学不可或缺的责任,道德自我不是先赋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自致的,是在个体成长和生活世界的双向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既担负着对个体道德自我确立的引导,也担负着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自我的使命。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既是大学生要成为优秀社会公民的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大学德育要促进大学生完成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形成与确立是个体自觉、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和道德自我的品性来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我。(一)在道德认知中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在道德认知中道德自我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包含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学校

28、德育的课堂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直接课堂,如政治类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等;一种是间接课堂,如专业课程中各学科固有的信仰、价值、精神等内涵,也包括社团活动开展的讲座、学校组织的有教育意义的宣讲活动等,这两种课堂都以认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自我的培养。课堂是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大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空间和精力集中的地方,课堂教学也是逐步提高学生教养水平的过程。课堂是传播知识、思想和价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每一门学科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活动的一种工具,在课堂中利用教材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自我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二)在制度管理中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在制度管理中道德自我是一种主体性的道德自

29、律。制度本身是共享的,好的制度让所有个人都有机会为学校事业做出贡献,并对学校事业负有责任感。大学的管理方式以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生对学校规则的服从为主,通过建立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大学生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个人所处的整个情境决定对个人行为的控制,大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以生活为依据体验道德问题,在与学校生活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既要借助一定制度的权威,施加一定的压力,依靠各种活动和维持活动的情境,使大学生依从学校生活的规则,经过反复的道德体认,逐渐对道德规范进行认同和内化,最后达到对道德的自我监管,同时又要让大学生感觉到学校规则不是

30、一种控制,而是一种自制,学生们是合作者或者是发生交互作用的各个部分共同参与活动,参与和分享共同的道德经验,从而确立起道德自我。(三)在组织活动中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在组织活动中道德自我是一种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经验的累积既是道德教育追求的结果,也是道德教育过程要遵循的方法,因为最真切的道德教育是在经验中产生的,只有让大学生参与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定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和道德自我确立的目标,让学生汲取有助于形成道德自我的经验,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自我的成长。大学组织的活动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学生社团活动、公共社会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自愿者活动等成为学生参与的有效途径,这些参与体系对

31、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民主观念和民主生活态度、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建立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这些参与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主、自觉和自管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引导学生道德自我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参与这些具有价值规范的活动,按照特定引导方向,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和环境,激发自身的道德潜能,发展道德自我。(四)在媒体网络中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在媒体网络中道德自我是一种主体性的检验。当前网络社会正在改变着道德自我的建构方式,价值多元的网络交往环境,既能表现大学生独立主动的道德自我,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道德参照,也能弱化道德规范,降低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期待,解构大学生的道德自我。网络所

32、形成的虚拟社会关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往的重要形式,成为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一个流动性虚拟平台,深深地影响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如此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心理和道德起影响作用的网络,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网络作为大学德育的隐性课程,其具有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可增强大学德育的吸引力和愉悦感,变不可控的网络虚拟为引导性的网络德育时空。大学生在网上活动的表现状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整体性综合素质和道德自我水平。大学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校园空间,运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载体进行道德传播,形成道德舆论优势,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自我发展。(五)在道德实践中培育大学生道德自我在道德实践中道德自我表现

33、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生活本身展现道德自我追求生活中本来善的需求,也是大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种品性,它表明一个人的道德成熟度和完成社会化的过程。道德行动是道德自我的实践代言,经实践反思将道德生活经验转化为道德自我的内容,在实践中修正个人的道德抱负和道德理想,形成个性化的道德品质,以此来构筑道德自我。大学德育要培养大学生道德自我,将大学生培养成有德性的人,就必须组织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取决于社会实践中的角色承担和信息反馈,只有在实践中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建立良性的社会实践反馈机制,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地域乃至国

34、家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因为学校在道德上的责任就是对社会的责任。总之,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是大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道德自我的确立是大学生自主自觉自立的前提性条件。道德自我的形成和完善意味着大学生在道德世界中可以有独立的思维和意志,能动地涵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自我作为个体能动性的控制系统,起着对外界信息的加工、筛选和审查功能,将无序的道德要素进行统整后转化成对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因素,以此来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实施。大学应依据大学生道德自我形成和发展的自身特点与规律性,寻找德育的新起点,结合大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境和大学独有的德育模式与构成要素,形成德育渠道体系,让大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

35、确立道德自我,以期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1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求是, 2014.(1):5-12.3 唐凯麟.道德思维引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2):16-23.4 杨国荣.论道德自我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2):155-164.5 樊浩.修养传统与道德自我的建构J. 人文杂志,1996( 4):21-26.6 叶澜.教育概论 (修订版) 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957 戴岳.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生命 实践立场下个体道德自我培育的研究D. 西南大学,2009.通讯地址: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 15 号 北华大学南校区 教育科学学院 李清雁邮政编码:132013联系电话:18604496650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