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 灌溉排水概论(部分)要求:熟悉北方主要作物需水规律,掌握灌溉制度的方法熟悉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及基本运动规律掌握灌溉排水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掌握灌溉系统(渠道、管道)的组成、渠系建筑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熟悉不同灌水方法及其技术特点了解排水系统及特点掌握灌溉、排水管理基本内容 水 源 : 取 输 水 系 统 : 灌 农 田 水 循 环 排 水 系 统 排 水 地 表 水 水 渠 道 水 作 物 需 水 规 律 容 泄 地 下 水 工 管 道 技 灌 溉 制 度 区 程 术 灌 溉 排 水 管 理 : 工 程 管 理 , 用 水 管 理 1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及基本运动规律要求:熟悉农田土壤水分
2、特征参数及基本运动规律主要内容: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土壤水分基本运动规律1.1 农田水分状况与水分特征参数农田水分状况(Field water regime):农田中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状态、变化规律及对作物生长影响的总称农田水分调控(Regulation of field water regime):利用农田水利措施对农田水分状况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改善土壤中的气、热、养分状况及农田小气候,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105烘干至恒重时失去的水量。以单位质量干土中水的质量或单位土壤总容 积中水的容积表示(质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主要测定方法称重法
3、(烘干法)核技术测量:中子仪, 射线仪电磁测量:时域反射仪(TDR)核磁共振测量热脉冲测量遥感测量:大面积地表含水率土壤水的形态与水分常数类型 形态 作用力 水分常数吸湿水 束缚在土粒表面的水汽 吸附力最外层 3MPa最大吸湿量(吸湿常数)薄膜水 吸湿水外层连续水膜 吸着力最外层0.625MPa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不能被植物吸收) 1.5MPa 凋萎系数毛管水 土壤孔隙(毛管),水气界面为一弯月面。分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表面张力作用毛管力1030KPa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田持重力水 大孔隙中的水 重力 饱和含水率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constant):根据土壤
4、水分形态不同而定义的土壤特征含水量,如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水量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土壤有效含水量(available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与水分常数的应用:估计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计算灌溉水量根据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估算腾发量(地面蒸发植物蒸腾)华北平原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常数重量百分比
5、(%) 体积百分比(%)土壤质地 最大吸湿量凋萎系数田 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最大吸湿量凋萎系数田 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砂壤土 1-2 4-6 22-30 30-40 2-3 5-9 32-42 45-52轻壤土 1-2 4-9 22-29 28-40 2-3 6-12 30-36 40-52中壤土 2-3 6-10 22-28 30-38 3-5 8-15 30-35 44-54重壤土 2-3 6-13 22-28 28-38 3-4 9-18 32-42 40-50轻粘土 15 28-32 32-40 20 40-45 45-54中粘土 12-17 25-35 35-40 17-24 35-45
6、 48-53重粘土 30-35 38-42 40-50 48-551.2 土壤水分运动入渗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分再分布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1.2.1 降水/灌溉入渗入渗: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入渗类型:一维垂直入渗:降水、灌溉入渗二维垂直、水平入渗:河道、渠道入渗三维垂直、水平入渗:水库、湖泊入渗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非饱和土壤水运动饱和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分区: 饱和区过渡区传导区湿润区饱和区、过渡区一般不存在积水后,表土含水率很快增加到 0 (f,入渗率 I 取决于入渗能力 f(剖面控制) ,超过 f 的部分产生地表积水、径流(超渗产流)1.2.2 土壤水分再分布再
7、分布:降水、灌溉之后,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运动表层水分由于蒸发、继续向下运动而减小深层水分继续向下运动,湿润锋下移田间持水量1.2.3 蒸发陆面蒸发:土面蒸发:soil evaporation植物蒸腾(散发):plant transpiration腾发(蒸散):evapotranspiration蒸发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外界条件:辐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决定了大气蒸发能力水分蒸发过程中的能量供给蒸发面水汽向大气的扩散过程土壤条件:土壤表层的含水率状况决定了土壤供水能力潜在蒸发强度: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度,一般用水面蒸发强度表示土面蒸发的阶段性(大气蒸发能力不变
8、)稳定蒸发阶段:AB,k;蒸发强度 E0;k 取决于土质和大气蒸发能力,毛管破裂点(50%70%田持) CAB E E土面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阶段:BC。随着含水率的降低,向表层土壤的供水减小,地表水汽压降低,蒸发强度减小水汽扩散阶段:表土含水率很低时,形成干土层,干土层底部蒸发水汽扩散2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要求:熟悉北方主要作物需水规律,掌握灌溉制度的方法主要内容:0()0dL(t)z,t,z0c c积 水 点K0积 水 后a b径 流积 水 前bt pR0t p ti(t)作物需水量及其确定方法北方主要作物需水规律作物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2.1 作物需水量及其确定方法农田水分消耗:植株蒸腾
9、(Transpiration)颗间蒸发(Evaporation)深层渗漏(Percolation)腾发(Evapotranspiration):蒸发蒸腾 ET作物需水量(Crop water requirement)影响因素:气象、土壤水分状况、作物类型及生育阶段确定方法:试验测定,计算需水量的直接计算方法全生育阶段:需水系数法 值法(水面蒸发): ET=E0ET=E0+bK 值法(产量): ET=KYET=KYn+c生育阶段:模系数法ETi=Ki ET/100根据参考作物腾发量计算 ETETc=kc ET0Kc:作物系数ET0:参考作物腾发量,计算以往常用 FAO(1979)的修正 Penm
10、an 法,最新 FAO(1998)Penman-Monteith 法20 34.017948. UeTGRETdan华北地区主要作物的作物系数:冬 小 麦 10 月 11 12 1 2 3 4 5 6 全 生 育 期kc 0.56 0.560.200.200.200.931.691.121.080.88藁 城 北京夏 玉 米 6 月 7 8 9 全 生 育 期 全 生 育 期kc 0.65 0.840.941.340.89 1.052.2 北方主要作物需水规律北京:作物 kc ETo ETc冬小麦 0.88 568 500夏玉米 1.05 358 375冬小麦需水强度变化规律:播种越冬(10
11、月11 月):较小越冬期(12 月2 月):最小返青后逐渐增大,抽穗期达到最大,此后又有所减小2.3 作物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灌溉制度:作物播种前、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灌溉定额充分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制定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下的灌溉制度经济灌溉制度:确定效益最大的灌溉定额优化灌溉制度:灌溉水量在生育期内分配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制定灌溉制度旱作水量平衡:(单位:mm, m3/亩, m3/ha)Wt-W0=Wr+P0+K+M-ET W0 :时段初储水量Wt:时段末储水量Wr: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P0:有效降水量K
12、:地下水补给量M:时段灌溉水量ET:田间需水量初始储水量 W0 蒸发消耗至 Wmin,灌水无降水情况下: Wmin=W0-(ET-K)=W0-(e-k)t灌水时间:t=(W 0-Wmin)/(e-k)灌水定额:m=W max-Wmin降水、灌溉后:Wt=Wt+P0+M基本资料: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与作物、生育阶段有关土壤适宜含水率及允许最大、最小含水率有效降水量:地下水(深层土壤水利用量):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华北(北京)主要作物灌溉时期作物 频率 灌溉时期平均 冬前,拔节,抽穗,灌浆50% 分蘖,起身,拔节,灌浆冬小麦75% 冬前,起身,拔节,抽穗,灌浆平均 50% 75% 夏玉米
13、95% 播种,抽雄灌溉用水量的确定:各种作物灌溉定额、种植结构、面积 净需水量渠系利用系数 毛需水量3 灌溉排水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要求:掌握灌溉排水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主要内容:灌溉工程类型排水工程类型3.1 灌溉工程类型按照水源分类:渠灌区:以地表水为主要灌溉水源井灌区: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井渠结合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按照输水方式分类:渠系输水管道输水渠灌区:以地表水为主要灌溉水源无坝引水:河流水位、流量能满足灌溉要求有坝引水:河流流量满足灌溉要求,水位较低W max W0 Wmin 0 t T 水库取水:河流水位、流量不满足灌溉要求抽水取水:河流水量丰富,灌区位置较高其中前三类为自
14、流灌区,最后一类为扬水灌区井灌区:垂直取水:管井:适用于开采深层承压水、浅层水,有完整井和非完整井之分筒井:适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水平采水工程:坎儿井:新疆等干旱地区引取山前地下水卧管井:埋设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水平集水管截潜流工程:河道渗漏,地下径流丰富双向取水:辐射井井渠结合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在北方水资源不足的地区有助于丰、枯水量调剂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及土壤次生盐碱化3.2 排水工程类型水平排水工程:排水沟:开挖量大,易坍、易淤、易生杂草排水管:减少占地,利用机械化耕作,造价高竖井排水:地下水埋深较浅,水质符合灌溉要求。井灌井排相结合,可增加灌溉水源、降低地下水位4 灌溉系统要求:掌
15、握灌溉系统(渠道、管道)的组成、渠系建筑物的分类及其作用主要内容:渠道系统管道系统4.1 渠道系统渠道系统: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渠道系统组成: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灌溉渠系:组成: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水渠组成按使用时间分类:固定渠道、临时渠道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分类:干渠(总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临时渠道渠系建筑物:按作用可分为以下类型:引水建筑物:配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衔接建筑物泄水建筑物量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引水方式 引水建筑物 作用无坝引水 渠首进水闸 调节引入干渠的流量有坝引水 由拦河坝、冲沙闸、进水闸等组成
16、的灌溉引水枢纽雍高水位,冲刷进水闸前的淤沙,调节干渠的进水流量,满足灌溉对水位及流量的要求水库取水 大坝、进水闸等 调节河道流量抽水取水 水泵站 提高水位配水建筑物分水闸: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分水的闸门,同时是下级渠道的进水闸。作用是控制和调节向下级渠道的配水流量节制闸:垂直渠道中心线布置,其作用是根据需要抬高上游渠道的水位或阻止渠水继续流向下游渠道进水口渠低高程较高,进水困难,在分水口下游设节制闸下级渠道轮灌时,在轮灌组分界处设节制闸在泄水闸和被保护建筑物之间设节制闸交叉建筑物作用:穿越山岗、河沟、道路类型:隧洞:穿越山岗渡槽:穿越河沟、道路,渠低高程较高倒虹吸:穿越河沟、道路,渠低高程较低涵
17、洞:与道路相交,渠道水位低于路面且流量较小;与河沟相交,河沟洪水位低、流量小,排洪涵洞桥梁:与道路相交,渠道水位低于路面且流量大、水面宽衔接建筑物渠道通过坡度较大的地段时,为防止渠道冲刷,保持渠道的设计比降,将渠道分为上下两段,中间用衔接建筑物联结跌水:用于跌差较小的陡坎陡坡:用于跌差较大、地形变化均匀泄水建筑物作用:防止由于沿渠坡面径流汇入渠道或因下级(游)渠道事故停水而使渠道水位突然升高,进而威胁渠道安全位置:重要建筑物和大填方段的上游山洪入渠处的下游类型:溢流堰,泄水闸量水建筑物作用:控制和量测水量,以维持灌溉工程的正常运行,实施科学的用水管理位置:各级渠道进水口:量测入渠水量末级渠道:
18、量测进入田间水量退水渠:量测退泄水量类型:量水堰(三角形、矩形、梯形薄壁堰)巴歇尔水槽水位流量流速仪4.2 管道系统优点:部分或全部输配水管网埋在地下,少占 7%10% 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对交通和耕作影响输水损失(蒸发、渗漏)小,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有压输水、无压输水,能满足地面灌水方法和喷灌、滴灌、微喷灌等有压灌水方法的要求使用方便,便于控制,便于与施肥、施农药结合,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在地形复杂情况下易于布置管道清淤工作量小,无杂草影响组成:首部枢纽:从水源取水,并进行处理以符合管道系统与灌溉的要求(水量、水压、水质)输配水管网:干管、支管、毛管环状管网:压力均匀,保证率高;管
19、道长树枝状管网:保证率低;管道短混合管网灌水器:将水均匀地分配到田间和湿润土壤的设备或装置。滴头:滴灌微喷头:微喷灌渗头:渗灌5 灌水方法要求:熟悉不同灌水方法及其技术特点(投影图片)漫灌、畦灌、涌灌、喷灌(sprinkler)滴灌(drip) 、微喷(micro sprinkler) 、膜上(下)灌穴灌灌水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灌水方法 作物 地形 水源 土壤畦灌 密植作物、牧草、部分蔬菜坡度均匀,70%80%水量分布图水滴打击强度喷灌技术参数:喷头水量分布图喷头沿支管的间距支管间距喷头组合形式矩形、三角形支管方向喷头组合间距:几何组合法、修正几何组合法、经验系数法支管方向地形、风向滴灌滴头的种类
20、:微管式滴头、管式滴头、孔口式滴头、涡流式滴头、双壁毛管滴头选择:流量:组合后满足作物需要、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径流,一般 68 l/h工作可靠,不易堵塞性能规格整齐划一,制造误差小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滴头与毛管的布置单行直线布置双行直线布置单行带环状布置单行带微管布置滴灌灌水质量指标灌水均匀系数灌溉效率滴灌堵塞的原因悬浮固体堵塞化学沉淀堵塞有机物堵塞滴灌系统堵塞的处理酸液冲洗 压力疏通6 排水系统要求:了解排水系统及特点排水类型:排除地表水:除涝排水,防止作物受淹在设计暴雨时保证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允许的耐淹历时和水深雨后在允许的时间内将田间积水排除排除地下水防渍排水防盐碱化排水设计排涝标准:在设计
21、暴雨时保证农田积水不超过作物允许的耐淹历时和水深设计暴雨重现期:510a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排水系统的组成:田间沟系、输水沟系、排水枢纽工程、容泄区农田排水方式水平排水:明沟排水 暗管排水垂直排水 竖井排水排水系统的规划布置原则: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扩大自流排水,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分级合理,长短适当,以便于机耕和统一管理减少交叉,建筑物尽量集中尽量利用现有水利设施,保证排水流畅线路直、短、安全灌排配套排水系统的规划方法:划分排水区、输水系统布置、容泄区的选择6.1 明沟排水技术地面排水系统的组成: 干、支、斗、农沟类型:除涝防渍防止土壤盐碱化田间排水系统布置灌排相邻
22、布置:灌排相间布置 灌排合一明沟排水系统的特点:排水速度快 排水效果好缺点:工程量大、地面建筑物多、占地面积大、沟坡易坍塌、不利于交通和机械化耕作。6.2 暗管排水技术地下暗管系统的组成吸水管、集水管、闸阀、通气孔、检修孔、出水口。暗管和明沟配合布置特点:排水速度快 排水效果好优点:工程量小、地面建筑物少、土地利用率高、沟坡易坍塌、利于交通和机械耕作鼠道排水系统:用鼠道梨形成的无衬砌地下排水通道截面:椭圆形不需要管材和滤料(无材管道)适宜地区:粘土、重壤土、中壤土,田面平整优点:投资省,用工少,节省人力、物力缺点:易坍塌,使用年限短类型:单层、双层6.3 竖井排水技术竖井排水的特点:降低地下水
23、位,防止土壤返盐防涝防渍,增加灌溉水源(调控地下水库)抽咸补淡,改善水源土方工程量小,占地少,便于机耕缺 点 : 消 耗 能 源 , 运 行 管 理 费 高 , 需 要 有 合 适 的 水 文 地 质 条 件7 灌溉、排水管理要求:掌握灌溉、排水管理基本内容主要内容:灌溉用水管理、排水管理、灌排试验灌溉排水管理的任务:通过对灌溉排水工程的管理运行,充分利用水资源,合理调配灌、排水量根据灌排试验研究成果实行科学用水和排水,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发挥灌排工程最大效益灌溉排水管理的内容:工程管理:灌排工程的检查、观测、养护、维修、改建、扩建、防汛、抢险 基础用水管理:灌、排水量、流量的时空调配 中心生
24、产管理: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水费征收等 手段组 织 管 理 : 建 立 、 健 全 专 业 与 群 众 性 的 灌 区 管 理 组 织 保证7.1 灌溉用水管理用水计划编制水源取水计划:根据水源来水、灌溉需水预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灌区配水计划编制水量分配:面积、毛灌溉定额配水流量、配水时间配水计划表用水计划的执行灌溉用水管理技术监测技术预测技术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计划期内的灌溉可利用水量、土壤墒情、作物需水量与产量等进行预测,是制订合理的灌溉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基本依据灌溉可利用水量预测:河道径流预测:流域水文模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混沌、模糊、灰色系统等非线性方法地下水
25、位预测确定性模型:地下水均衡,地下水动力学模拟随机性模型:回归,时间序列,考虑影响因子随机性的机理性模型作物需水量预测:墒情预报与灌溉预报:确 定 性 模 型 : 农 田 水 量 平 衡 , 土 壤 水 动 力 学 模 型 , SPAC 模型 。随机性模型:统计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性水量平衡模型,随机性水动力学模型。作物产量预报: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灌溉用水调度技术可用水量灌溉需水量按需水分配灌溉水量不足按灌溉面积比例分配按毛灌溉用水量比例分配按灌区总效益最大分配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灌溉用水优化配置:作物优化灌溉制度(时间分配)优化模型、模拟模型区域水量调配决策技术
26、与决策支持系统灌溉用水控制技术通过在闸门等渠系建筑物上安装控制设备,对灌溉系统进行部分或全部运行操作。现场人工控制:由管水员完成节制闸门和分水口闸门等建筑物的运行操作现场自动控制:由现场安装的自动控制设备完成节制闸门和分水口闸门等建筑物的运行操作中心监控系统:由灌溉调度中心通过遥控终端(RTU)对灌溉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和遥控综合控制:综合应用上述两种或三种控制方式,以增强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灌溉用水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监测的自动化网络化:群决策,分布式决策,信息传输智能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可视化:以 3S 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农业,数字灌区7.2 排水管理排水管理的主要任务:正确地控制运用排水系统维护各级排水沟道和建筑物,保证排水畅通及时排涝,减少作物受淹减产降低、控制地下水位,排除土壤渍水,防治土壤盐碱化灌区地下水盐动态监测与分析7.3 灌排试验灌溉试验:灌水方法和灌溉制度试验方法:小区对比试验灌水技术要素:灌溉制度:作物需水量试验测定方法:蒸渗仪(lysimeter):筒测、坑测田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非充分灌溉)试验作物水模型:反映农田水分消耗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排水试验田间排水沟(管)间距试验不同类型排水设施的效果试验用水管理试验计划用水试点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静水法动水法渠系防渗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