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冀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6 分,每小题 2 分)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 、 “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 ,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
2、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 ,而被“诸夏”视为“蛮夷” 。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 “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 。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
3、,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 ,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
4、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说, “夷狄”虽“有君” ,却不行“周礼” ,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 “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
5、义。 1. 下列对“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夷狄” 、 “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 、 “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 、 “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
6、俗总称的“周礼” ,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 、 “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 、 “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
7、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二、古诗文阅读(3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选择题每个 2 分)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
8、。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命复其官。三
9、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 ,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10、 讦:揭发 B 炳文自经死 经:上吊C梁武、元顺溺佛教 溺:沉溺 D枉道省母 枉:违背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 )母丧,去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11、。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 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11 分)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
12、送。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5 分)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6 分)(三)填空(9 分)10、古诗文默写(6 分):(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 ,感极而悲者矣。(3)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附加:美文默写(3 分)能否成为海上霸主, , ;能否最先走过风雨, , ;能否成为人中豪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梁漱溟为什么与众
13、不同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 年,他 23 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 ,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 ,再讲“儒家哲学” 。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 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 佛学家
14、 国学家 ,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 40 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
15、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1924 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又说,我“处
16、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他在 1924 年(31 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 1931 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 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
17、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 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 年 1 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 年 2 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30 岁到 50 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 31 岁
18、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 ,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 23 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 ,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
19、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分)(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6 分)(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 分)第 II 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20、每个 2 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作家冯骥才画画,妙笔生花,完全是自己内心深处喜怒哀乐的表露,不拘泥于学院里老师讲的线条、设色。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C由何润东、董洁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改“梁祝”爱情传说的古典凄美,增添了许多青春时尚的元素,竟然口碑载道。D、这份报告详实地列举了我国 10 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平铺直叙,毫不夸饰,厚重而大气,客观而准确,读来令人叹服。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主观太强会对别人的见解一律否定,主观太
21、弱会全无主见,难以有成,与其筑室道谋,不如敢为天下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B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C热比娅和美国一些反华势力推襟送抱,鼓动并支持新疆少数极端分子,打砸抢烧,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D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 ,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 、“书迷” 、 “书呆子”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基雅维利在 16 世纪初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后,将多年在共和政府中任职的感受化为文字,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君王论 ,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B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22、,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C领导干部被称为“老板 ”,不仅仅是称谓不适当、不严肃,而且反映了有的单位在政治生活中“一言堂”色彩浓厚, “家长制”作风严重。D. 一个骨子里充斥着功利思想甚至连基本道德底线都变得模糊的教育者,如何能教育懂得追求和敬畏真理,不投机取巧型品格的人才?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警方表示奥姆真理教负责人坦白该教手中已经没有了毒气,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这一坦白是真是假。B在 “食品质量万里行 ”活动中,这家企业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督
23、与把控。C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形成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打开中国经济的新局面。D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节徽祥和是通过泰山自然风貌的解读、山东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融合山东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提炼创作而成。1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它们看似陈旧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A BC
24、 D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 分)闲情,是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 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 B C D18、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 (5 分)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烟尘誓扫还金阙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上联:
25、下联: 本幅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 19、下面是摘自某报刊的新闻标题,许多读者对此类标题提出批评,请你指出批评的原因,并改写这两个标题。 (6 分)(1)某报报道深圳富士康工厂又发生一起跳楼自杀事故,标题为“昨晚富士康再次上演高空飞人” 。(2) 日报刊发图片报道,针对街头的流浪汉,文章标题为“聊把大街当睡床,羞不羞” 。批评原因: (2 分)改写标题: (2 分) (2 分)五、写作(60 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请来国王御览一番。国王在禅园里走了一遍说:“这里真美,真是全国最漂亮的庭园。 ”国王一边赞叹一边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
26、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 ”建筑师听后,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国王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建筑师恭敬地回答:“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这里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 ”万绿丛中的一朵奇葩,竟然是一个缺陷,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绿色丛林里的和谐。读了这则材料你的感想是什么,请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高三 语文月考题答案:1C(文章第二段结尾和第三段多次表述这个政治主张表现出来的是“朦胧”的民族意识,而不是“强烈”的民族意识。)2B ( “一直 ”一词表述不准确;“杂处的局面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的爆发”
27、无中生有。)3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表述有误,其作用是双重性的。4D5B6B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邑的辅吏大多是因为有罪被贬充军的,郑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正是夏天炎热的时候,囚徒十分疲惫。郑赐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进入房间休息,给他们周全的食物和饮水,生病的人给与医药,很多人得以存活。任期满了应当升迁,湖广布政司参议空缺,任命郑赐和检讨吴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力,去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少数民族对他们敬畏和感激。母亲去世服丧,离职。服满后,改任北平参议,服侍成祖(当时是燕王)很严谨。后来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等
28、到惠帝即位,燕王朱棣及楚王朱桢都举荐郑赐为长史。建文帝不许,召回朝庭为工部尚书。燕王起兵“靖难” ,郑赐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祖攻入南京,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不亚于齐泰、黄子澄。抓到成祖面前,成祖说:“我对你怎么样,为什么背叛我?” 郑赐说:“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 ”成祖笑着释放了他,任他为刑部尚书。永乐元年,弹劾都督孙岳擅自毁坏太祖所建的寺庙,下诣贬孙岳去海南。孙岳,建文时防守凤阳,曾经拆寺院的木材,修战舰来防御燕军,燕王知道他有了防备,从其他的道路南下,郑赐弱劾他。永乐二年弹劾李景隆私下豢养死士,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共同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奢侈过度,炳文上吊自杀。这些都是揣摩成祖的心意所厌恶的人
29、。祁阳教谕康孔高到京师晋见皇帝后回任所,绕道看望母亲。恰逢母亲生病,留下侍奉母亲九个月没有到任。郑赐请求逮捕审问康孔高,处以杖刑之罪。明成祖说:“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 ”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永乐三年秋天,代替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进贡佛舍利,郑赐因此请求释放囚犯。皇帝说:“梁武、元顺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罚,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哪是能效仿的!”当年六月初一,应发生日食,但天上连块阴云也没有,郑赐请求庆贺。皇帝不许。郑赐说:“宋朝兴盛时曾经这么做过。”皇帝说:“天下太大了,京城不出现日食,天下哪儿都没出现吗?”终于没有同意。郑赐为人很和顺忠
30、厚,但是不识大体,明成祖心中轻视他。郑赐被同朝为官的赵羾离间,永乐六年六月因为忧虑害怕而死。明成祖疑心他自杀。杨士奇说:“郑赐生病已经几天了,内心恐惧害怕而不敢请假。昨天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能支持倒在地上,口鼻中只有出气没有吸气。 ”话未说完,明成祖说:“没有你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下令埋葬祭祀。郑赐在洪熙元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安。7 (1 )母子分别数年,一旦相见难以马上分离,何况母亲又有病,值得同情。(关键词“睽”“遽” “矜”的翻译各 1 分,句意通畅 2 分)(2)皇上说:“没有你的话,朕差点错误地怀疑了郑赐,郑赐本来是好人,只
31、是才能不足罢了。 ”(关键词“微” “固” “短”的翻译各 1 分,句意通畅 2 分)8、比喻。 (2 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 (1 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 (1 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离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1 分)9、“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 (2 分)“凤巢在桂林,乌
32、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 (2 分)“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 (2 分)(围绕“赞赏” 、 “嘱托” “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即可得分)10、略 不在于你是否有鳔,而在于你是否不停地游动; 不在于你是否有伞,而在于你是否拼命奔跑 ; 不在于你是否拥有优越的出身,而在于你是否比别人勇于拼搏11、 (1)B D(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 答 C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3 分的是最正确的,2 分的是 基本正确,1
33、 分是半对半错,A.使梁漱溟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盛名的不仅仅是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C.从文中句 子“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可以看出,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践其观点;E.梁漱溟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的意义,并非是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2)梁漱溟不认为自己是学者,是因为:他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只是好发现问题,好用心思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已,谈学问,只是不得已,外人看他像是在谈学问,其实,志不在学问。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
34、察,原因是: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他要把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梁漱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解决中国问题放在心上,离开北大到各地考察办学,是他进行人生实践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好方式。 (意思对即可)(3)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他不慕名利,多少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他却在他当讲之年毅然辞职。注重实践。许多人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当做哲学思想来讲,而他认为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中国问题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不怕困难,先后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和考察。(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4)答案:观点一:认同,梁漱溟是一个
35、社会活动家,不是学者。梁漱溟从不自视为学者,他做学 问是不得已,其缘起、目的和态度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研究学问,是为了实践。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社会 活动家。 (观点 2 分,理由每条 2 分, )观点二:不认同。梁漱溟还是一个学者。梁漱溟在北大期间主要身份就是学者,虽然离开北大后,从事了许多社会活动,但最终使他闻名后世的,还是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并使自己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学者并不是只呆在书斋里一味研究学问的书呆子,把自己的思想和经
36、验应用于实践中探索发现,同样是学者的本分。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观点三:梁漱溟既是学者,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梁漱溟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以及学术地位,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梁漱溟是优秀的学者。梁漱溟注重人生实践,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许多地方办学和考察,抗战的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些都表明他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这两种角色不是截然分开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种身份在梁漱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目的研究学问,产生了学术成果,又以学者深厚的学养实践于社会活动。所以,尽管梁漱溟不自视为学者,但实际上,他首先是学者,然后才是一个社会
37、活动家。12、A (A 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善于写作。不用以形容画儿;B “移樽就教”: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C、口碑载道:形容到处都是群众称颂的声音。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讲求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出来。13、A(筑室道谋: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或毫无计划,东问西问,结果人多言杂不能成事。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C 推襟送抱:褒义词,比喻坦诚相见 D、不假思索: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14、C (A “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偷换主语;B “付诸于”重复,删去 “于” ;D 在不投机取巧前加“有” )15、C (A. “不敢保证是真,不敢保
38、证是假“不通,应去掉“是假“ 二字。B 项,句式杂糅,改成“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 ,或“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D 项,成分残缺,在“泰山” “山东儒家文化”前面加上介词“对” 。16、C17、C18、 (1)上联: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下联: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2 ) 陆游 19 答案: 批评原因:两个题目都缺少对生命的珍视,缺少人文关怀,只是嘲弄和贬斥。改写标题:“昨晚富士康工厂又见跳楼惨剧”“流浪汉睡大街令人忧” (得体即可)五、写作提示:当我们在团体生活中,力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之时,可曾想过,这正是破坏和谐之美的行径。这个材料谈和谐,谈个体与团体的关系,不能以个人为中心,要摆正个人的位置,把自己当作集体中的一员,融于团体。如有相反立意,鼓励人们“创新” “标新立异”等,应视为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