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 易经及诸子诵读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关于其作者, 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 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 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
2、论,便是根植于易经 。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经坤 )【译文】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 应于此,君子 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 势厚实和顺 ,君子 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评析】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
3、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系辞上 )【译文】仰望可以观察天文的规律,俯 视可以观察地理的 风貌,所以可以知道黑暗与光明的道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系辞上 )【译文】形而上者叫做道,形而下者叫做器,将它们结合调节叫做变,推演运用叫做通,在民众中实施运用叫做事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 )【译文】走到尽头就要变化, 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上经乾
4、)【译文】相同的声音能够产生共鸣,相同的气息能 够互相 亲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系辞上 )【译文】两人同心协力,像刀那 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两人同心的言 论,其气味就像兰草那样幽香。与时偕行。 (乾 )【译文】天下万物都是随着时序的运行而前行。二、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 )【译文】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 丝毫的懈怠, 这样 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君子以作事谋始。 (讼卦 )君子以容民畜众。 (坤文言 )【译文】君子在做事前要深谋远虑,从开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争端的因素。君子要像地中藏水一样容纳天下百姓,养育众人。君子以遏恶
5、扬善,顺天休命。 (大有元亨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 )【译文】君子在这个时候要阻止邪恶,颂扬一切善行, 顺应 天命,替天行道,以保 护万物性命。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君子以虚受人。 (咸象 )君子以自昭明德。 (象传 )【译文】君子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容纳感化他人。君子 应该 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德,发挥自己的作用。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 )君子以同而异。 (睽 )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卦 )【译文】君子说话要有根据,要有内容,行动做事要有准则和规矩。君子应该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异。君子应该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6、君子应知道恐惧警惕自己,修身省过。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象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升象 )【译文】君子应当看到良好的行为就马上向它看齐,有了过错就马上改正。君子通 过顺应自然规律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积累微小的进步来塑造高大完美的人格。君子以振民育德。 (蛊象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临象传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畜象【译文】君子救济人民,培育美德。君子费尽心思地教导人民,并以其无边无际的盛德保护人民。君子应当努力学习领 会前代圣人君子的言论和行 为, (以此充实自己, )培养美好的品德。【评析】振民如风,育德如山,非育德不足以振民,非振民不足以育德。
7、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象传)君子以类族辨物。 (同人 )【译文】君子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以避开危 险与灾 难,不能 谋取高官厚禄和追求荣华富贵。君子要明白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象 )君子以非礼弗履。 (大壮象 )【译文】君子应当言语谨慎以培养美好的品德, 节制饮食以养育健康的身体。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去做不合礼 仪的事情。【评析】养德养身是君子之道,自然之道。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卦文言 )【译文】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
8、到而不知道丧失,能称得上圣人吗?知道前进 和后退、生存和 灭亡而又不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贲卦象传 )【译文】刚和柔相互交错,形成大自然的文彩;文明而有节 制,构成人 类社会的文彩。观察自然界的文彩,可以知道时 序变化;观察人类社会的文彩,可以推行教化,促 进社会发展。天地交而万物通。 (泰卦彖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否卦彖传 )【译文】天地相通,万物蕃盛生 长。天地不相通,则万物无从生长。上下隔绝,天下混乱不成为国家。【评析】天地交,就是和谐。天地不交必然是生民遭难,万物凋敝。古人
9、重自然、顺畅、和谐的思想。这是古人理政重视上下和谐相通的观念,认为国家的兴旺和自然界是一个道理,都要上下相通。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同人 )【译文】文明而又刚健,行为 中和公正而无偏私,又能相互呼应,这是君子之道。【评析】这强调的是顺天应人之道,是不败之道。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富以其邻,不独富也。 (象 )【译文】小人决不可以重用,因 为重用小人必然危害并扰 乱邦国。自己富裕了,就要惠及邻居。自己不单独富贵。【评析】 “小人勿用,必乱帮也。 ”就是说不能随便用一些没有能力的庸俗之人、或者纸上谈兵的人,否则就会危机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安全。诸葛亮用马谡导致失街亭,赵王用赵括,导致四十
10、万赵军被坑杀就是例子。富以其邻,是古代富润天下的普惠思想,也要希望和带动别人富起来,让大家受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彖传 )【译文】天地阴阳交感而使万物化育生长。圣人以道德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评析】天地因适合于万物,而万物生长;圣人之心因适于人心而天下和平。这里的“感” ,即适合、受拥护之意,说明人的思想主张若想受人拥护,必须合于自然之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卦家传 )【译文】天地变革而形成四季。商 汤周武王革命,合乎天地自然变革之道而又适合人民的意愿。【评析】变革为天经地义。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11、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有诗 160 篇;雅分“大雅” 、 “小雅” ,有诗 105 篇;颂分“周颂” 、 “鲁颂” 、 “商颂” ,有诗 40 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所谓诗经中的“六
12、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译文】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 对在河滩。美 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国风王风黍离 )【译文】知道我的说我心烦恼,不知道的 问我把谁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国风周南桃夭 )【译文】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女子出嫁,和美一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国风郑风子衿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悠悠的是想念你的心。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从此断音信?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
13、矛。与子同仇。 (国风秦风无衣)【译文】谁说没有衣服穿?你我共同披战袍。国王 兴兵要作 战,修好我 们戈和矛,同仇敌忾赴战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蒹葭 )【注释】蒹(jin):荻也。葭(ji):芦也。【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 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译文】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 琼瑶作回报。不是 为了答谢 你,珍重情意永相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邶风击鼓 )【注释】契阔:聚散。契,合;阔,离。【译文】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 紧紧握, “
14、白头到老与你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译文】指如柔荑细纤纤,雪白皮肤油脂凝。颈如蝤蛴白生生,齿似瓠瓜子儿扁。丰满前额弯眉毛,浅笑盈盈酒靥俏,黑白分明眼波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车辖 )【译文】高山仰望才见顶,大路平坦凭人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 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 )【译文】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译文】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
15、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卫风氓 )【译文】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小雅伐木 )【译文】小鸟鸣叫不止,是在 寻求朋友的响应。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何人斯 )【译文】 (你做坏事, )即使在人前不 惭愧, 难道不怕天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 )【译文】很多人做事都有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终的。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古人“尚”与“上”通用, “书”原来就是史。 尚书也就是上古历史的意思, “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 ”(王充论衡
16、正说篇 ) 尚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它的“典” 、“谟” 、 “训” 、 “诰” 、 “誓” 、 “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 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 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 、 夏书 、 商书 、 周书四个部分,共 100 篇。 尚书是由谁编纂的呢?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司马迁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编纂的。孔子收徒讲学时,还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孔子认为“温柔敦厚, 诗教也;疏通知远, 书教也;广博易良, 乐教也;洁静精微, 易教也;恭俭庄敬, 礼教也;属辞比事, 春秋教也。 ”诗言志,歌永(同“咏” )言,声依永
17、,律和声。(尚书舜典)【译文】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吟唱那表达思想感情的 语言,音 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译文】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 节俭。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尚书大禹谟 )【译文】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译文】自满招致损失,谦虚会受益 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旅獒 )【译文】如果不注意小节的修养,必定影响人大方向的品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译文】堆一座山
18、,只差一筐土而放弃,就前功尽弃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官 )【译文】成功在于志向,事业发 达在于勤奋。老子老子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经 ,共 81 章,分上下篇。相传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现在通行本老子 ,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 ,下篇为“道篇” 。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老子用自已独特的见解,为我们解化宇宙苍生。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
19、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一章 )【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 ”。或“道” 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可以用言语来阐释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或“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 名”)“ 无”可以用来表
20、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 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评析】道是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因人认识到了而存在,也不因为人没有认识到而消失。老子指出,道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但是,所有人们认识到的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道,都已经不是永恒不变、自然而然的道本身。名称是可以由人来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为的规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因此,老子在此首先告诉人们,不要认为书中所说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本身,但是,可以用这些解说来尽力去理解道;也不要认为书中所说到的名称就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不得不勉强为它起个名称,否则便无法解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
21、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二章 )【译文】有和无互相转化,难 和易互相形成, 长和短互相显现 ,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这是永恒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八章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 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十三章 )【译文】天底下最柔弱的物体, 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物体中 (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奔流于天下无坚不摧,无所不经,无孔不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从 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
22、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 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译文】道本唯一,这唯一之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第三者如此从而衍生万物。万物都具备阴阳两个方面,客 观规 律作用于阴阳两个方面使事物达到和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23、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译文】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 道”,而道遵循自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 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 )【译文】人民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威胁他们呢?我恒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
24、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 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 俭啬 ,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领。【评析】 “不敢为天下先”既为“天下莫能与之争”着想,同时也是出于一种“兼畜人”的慈心。所以,慈是最为基本的,离开了慈,后两宝就不是完整的。不敢成天下第一,原因有二:一、先成的是最小的器皿,大器才晚成;二、一下就占到先上,不按自然发展顺序,只有灭亡。老子教诲人们,不要不劳而获,不要一下就当圣人,而是要先走完圣人之前的苦难路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 (二十章 )【译文不自以为是,方能是非昭彰;不
25、自我夸耀,方能显现功绩;不自高自大,方能有所长进。正因为他不与客观的当然之道抗争,所以天下无人能和他争。【评析】老子所谓“不争” ,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 、 “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六十章 )【译文】治理大国,如同煎小 鱼, (繁扰则鱼烂,妄为则民伤)。以道来治理天下,那鬼神起不了作用。【评析】美国前总统里根深知其三昧,他在 1987 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引起强烈反响, 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 。 “烹小鲜”要特别讲究火候。
26、烧菜需用火,这是无可非议的,关键是看怎么把握火候。 “小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熟规律,必须顺应之,以文火烹煎。既然是“烹小鲜” ,就不能翻来翻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三十三章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五章 )【译文】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 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 扰动,寒冷克服暑 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评析】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
27、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这是老子的美学观点,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而在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四十一章 )【译文】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没有形状。【评析】老子说
28、“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没有形象是最大的形象,没有声音是最大的声音。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十一章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 伤害它 们。圣人的行 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五十四章 )【译文】善于建德立业的坚忍不拔,善于守道有望者矢志不渝 (善于建树的,所建立者永不能拔。善于抱持守望的,所抱持的功业永不脱落)。庄子庄子,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29、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 )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今存 33 篇,分内 7 篇、外 15 篇、杂 11 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人皆知有用之用,而
30、莫知无用之用也。 ( 人间世 )【译文】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 处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养生主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 识却是无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 知北游 )【译文】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 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知北游 )【译文】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 时运行具有 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 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 秋水 )【译文】从自然规律看,万物没有 贵贱之别。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
31、危而观其节。 ( 列御寇 )【译文】让他做财务的管理,能看出他的廉 洁仁爱, 让他做危急的事情,就能看出他的操守。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田子方 )【译文】像天空本来就高,土地本来就深厚,日月本来就明亮,又怎么修整呢。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 天地 )【译文】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无 为的态度去 说就叫做顺应, 给人以爱或给物以利就叫做仁爱,让各各不同的事物回 归同一的本性就叫做 伟大,行 为不与众不同就叫做宽容,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就叫做富有。管子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
32、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 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牧民 )【译文】粮食富裕,
33、人们就知道礼 节;衣食丰足,人 们就懂得荣辱。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 版法 )【译文】要招纳远方的人们,就要先 处理好近邻的关系;要避免 祸端,必 须先消除怨气(一说要保持所在之地经常不发生人怨)。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权修 )【译文】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 牧民 )【译文】国有四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
34、,就不会趋从坏人。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 ( 霸言 )【译文】看一个国家要看君主如何,看一个军队要看主将如何。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形势解 )【译文】海不排斥水,所以能 够成为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为高山。士人不厌弃学习,所以才能成为圣贤。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 牧民 )【译文】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 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不失其时,然后富。 ( 权修 )【译文】农耕时不错过时间, (庄稼就会丰收),人民就会富有。荀子荀子名况,赵国人,曾为齐国稷下学宫祭酒。 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
35、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荀子的思想属儒家思想,他与孟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又与孟子的思想有所不同,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 ,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 、 “寒而欲暖” 、 “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 、 “用心一也”的精神,
36、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劝学 )【译文】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 劝学 )【译文】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 朵不能同 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 劝学 )【译文】君子的学习,有益的 东西进入耳中, 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劝学 )【译文】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现在
37、的学者学 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 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 劝学 )【译文】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 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 问的渊博。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 修身 )【译文】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 ( 不苟 )【译文】刚洗过澡的人总要抖一下自己的衣服, 刚洗过头 的人总要弹一下自己
38、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天论 )【译文】大自然的规律永恒不变,它不 为尧而存在,不 为桀而 灭亡。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 天论 )【译文】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明亮的了,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物品之中没有什么比珍珠、宝玉更明亮的了,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灿烂的了。韩非子韩非是韩国的贵族, “喜刑名法术之学” ,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韩非写了孤愤 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 234 年,韩非
39、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 “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 , “以法为教”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
40、喻老 )【译文】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微 细。善张网者引其纲。 ( 外储说右下 )【译文】善于撒网捕鱼的,总 是张开网拉着网的主绳。【评析】比喻抓住主要问题、关 键环节。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 外储说右下 )【译文】官吏是百姓的根本和纲常,所以明智的人管教官吏,不管教百姓。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 ( 说林上 )【译文】察觉事物的细小,来推断事物的萌芽;察 觉事物的开端,来推断事物的结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有度 )【译文】执法的坚决,国家就 强大;执法的软弱,国家就衰败。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 喻老 )【译文】千里的大
41、堤,往往溃败 在小小的蚂蚁之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 观行 )【译文】古代的人,眼睛看不 见自己,所以用 镜子照着观察面孔;才智不足以 认识自己,所以用法术来修正自己。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 ( 观行 )【译文】天下有三种定数:一是智者也有办不成的事情,二是力士也有举不起的物件,三是勇士也有战不胜的对手。墨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 ,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 墨子就是记
42、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兼相爱,交相利。 ( 兼爱)【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兼爱)【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 爱他;利于别人的人, 别 人也必然利
43、于他。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兼爱)【译文】天下的人都相爱,那么 强大的就不会压迫弱小的,人多的就不会抢劫人少的,富有的就不会欺侮贫穷的,显贵 的就不会轻视低贱的, 诡诈的就不会欺 骗愚笨的。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 兼爱)【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修身)【译文】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 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尚同)【译文】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看的明白,一只耳朵不如两只耳 朵听的清楚。【评析】比喻要多听取贤臣的意见。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 尚贤)【译文】一个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众多,治理国家的力量就雄厚。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尚贤)【译文】有才能的就选拔,没有才能的就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