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黃德祥 教授國立彰化師大教育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摘要 壹、 生命教育的發展 貳、 生命教育的目的與內涵 參、 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肆、 國小生命教育的展望 參考文獻摘要 本文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與性質、發展與領域,以及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方法,以作為推展生命教育之參考。本文首先闡述生命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生命的目的與內涵,其次申論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包括:國小低、中、高年級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小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最後敘述國小生命教育的展望。由於國小生命教育仍屬初步發展階段,因此不論在政策、師資、課程、教材與教法等方面猶待努力規劃與適當推展。作者認
2、為兒童需要對生命的起源、孕育、出生、成長、發展、衰弱、病痛、死亡等人生課題有較深刻的體認,以便能愛惜生命、豐富人生、珍惜自己、尊重別人、愛護環境、崇尚自然,使學生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有健全而完整的發展、過幸福美滿的人生。 關鍵詞:生命;生命教育;國小兒童;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壹、 生命教育的發展生命教育是最近幾年來在國內頗受重視的教育課題,然而何謂生命教育?人言各異,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方式目前也莫衷一是。但就人類而言,生命最為可貴,沒有了生命,一切教育都落空,即便有生命,但生命的內容貧乏,甚至踐踏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更是失去教育的目的與人的基本價值。也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是整體教育中
3、的核心課程。然而,環視國外相關教育文獻資料卻發現,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卻不多見,整體而言,西方先進國家在中小學教育中亦不若國內目前對此課題的重視。不過衡量國內現況與學生需求,自可針對生命教育的課題,發展出一套有益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與教學模式。以生命教育的發展來看,目前約有下列主要的脈絡:一、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宗教是人類極為複雜的心靈現象,同時人世間尚有甚多難以獲得真正解決與答案的問題,因此宗教仍然在一般民眾真實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的宗教皆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解釋,並融入經典教義之中。宗教又經常探討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與價值的課題,也會對自然與超自然現象加以解釋。本質上,宗教就是對人
4、類真實生活所作的一種重新解釋(reinterpretation)與重新建構(reconstruction)。所以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重視讓教友或學生相信有神的存在,並且感受神的恩澤,並能根據教義瞭解人的生、老、病、死,最後能獲致榮耀上帝、登上西方極樂世界、上天庭酬賞或獲得美好的來生。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死亡無法體驗,也最讓人困惑,因此所有宗教對死亡都有各種闡述,相信某一宗教,至少會對死亡的未知有較深刻的體會,並進而產生安定力量。此外,宗教也經由辯證、作證、證道的過程去除人生的困惑,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效果。不過台灣民間信仰由於欠缺教義,較具世俗性、功利性,但基本上尚能提供個人寄託與安定力量。二
5、、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這是目前生命教育的主流,重視瞭解人體生理結構、健康增進,疾病預防與環境保護的相關教育。尤其自 1980 年代愛滋病(AIDS)開始流行以來,對人類的生存產生鉅大的威脅,有識之士就投入防治愛滋病蔓延的工作中,鼓吹真愛、安全的性。另外與愛滋病蔓延有關的反毒教育也一併受到重視,毒品氾濫且帶來犯罪等社會問題,因此歐美國家在國中小課程中目前最積極推展反毒教育(anti-drug education),相關的教材、課程與教法蓬勃發展。另外,重視人與環境和諧共存、防止環境污染的環保教育也於此時風起雲湧。此種取向的生命教育強調生理、心理與心靈的反毒、反污染、反濫交的重要性,目前相關的網
6、站亦不少。另外,傳統健康教育也再次受到重視,希望中小學生能充分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況,並進而能維護身體健康。三、志業(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事業、志業或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也自 1980 年代以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志業教育的目的在於協助兒童與青少年,甚至一般成人瞭解個人的特質與工作世界,並期望個人能與工作世界作最佳適配,進而能規劃自己的人生、開發潛能、貢獻社會。目前志業教育的發展快速,不管理論、策略與評量工具均頗多。志業教育的另一個目標是希望社會中的每個人皆成有用之人,不只使個人的潛能發揮,也能帶動社會進步。國內近年來相當重視學生的生涯輔導與生涯規劃,事實上就是一項生命教育
7、。國外近年除生涯教育與輔導之外,亦重視生活技巧(life skills)的教育,包括:生理與性、心理與社會、道德、情感、自我、認知、職業等七大領域的全人發展。此外,新近逐漸有人倡導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亦屬此一範疇。 四、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是自有教育以來的核心項目,而且至今仍是世界各國教育的重點。事實上,要將生活教育與生命教育完全區分並非容易,也許兩者互為表裡,會生活的人才會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才會真正生活。不過生活教育更重視人際相處、社會能力培養、自我生活的料理、生活習慣的培養,以及生活的調適等。生活教育也許就是生命教育的基礎。近年來,美國
8、甚多學者所強調的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也可視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品格教育重視道德、責任、良心、尊重的培養,使個體能成為一位德行與學問兼備的人。其中尊重(Respect)與責任(Responsibility)並被視為學校教育中傳統三 R(讀、寫、算)之外的第四 R 與第五 R。五、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體認死亡的意義、本質,以及學習如何充實的生活與有尊嚴的死亡,近年來國內所興起的生死學的探究,基本上亦是屬於此一領域。西方國家由於有較深遠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傳統,較能正視與接納死亡的事實,並將死亡教育納入
9、國民教育之中。不過自 1980 年代以後,死亡教育受重視的程度漸緩,相關的研究亦少。不過在諮商輔導上,臨終關懷與諮商(dying care and counseling)、哀傷諮商(grief counseling)則持續受到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的關注(黃德祥,民 83; 民 87)。由上述分析可見生命教育亦有其發展的傳統脈絡,並非孤立、新興的教育課題。就個體而言,甚早便對於生命充滿好奇與疑問,自兒童時期起,個體便已對自身或周遭的生命或生死相關問題進行探索,而且幼時對生命或生死的認知,將會影響其未來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張淑美,民 85)。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兒童時期便開始實施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讓兒童
10、對於生命的起源、孕育、出生、成長、發展、衰弱、病痛、死亡等人生課題有較深刻的體認,以便能愛惜生命、豐富人生、珍惜自己、尊重別人、愛護環境、崇尚自然,進而使學生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有健全而完整的發展、過幸福美滿的人生。本文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性質,以及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方法,以作為推展生命教育之參考。 貳、 生命教育的目的與內涵一、生命的概念與意義在探討生命教育的意義與目的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生命的意義有所認識。然而,對於生命一詞,因角度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詮釋:、錢永鎮(民 88)認為,生是指生命的孕育,其最終的目的亦即易經所說的生生之道,也就是讓所有生命可以不
11、斷的相生,讓所有宇宙間的生命都能永續生存。而命字的本意為命令,它是指天命和個人的命運,也就是客觀的條件和限制。因此生命有無限的可能,但同時人也必須面對生命的有限,而人類最大的限制就是死亡。、劉見成(民 88)認為光是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它就是活著,但它卻是一切意義的基礎,吾人必須在這個基礎上依循義理活出生命的意義,其實踐是從生至死無法懈怠的過程,死亡之要義則在於為此生命意義的實踐劃上一個完美的句點。、Baumeister(1991)認為生命有以下幾項特質:(1) 生命是和諧的、整體的。任何一個生命體的存在都包含了生命本身以及其所處的環境,因此,對生命體的任何影響,也將會對其所處環境產生連帶性
12、的影響作用,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2) 生命是一連串改變的歷程。每一個有機體都會成長茁壯、適應環境、不斷的自我更新,並且會以各種改變來呈現其形貌。(3) 生命在時間的河流裡跳躍前進。在時間的河流裡,每一個生命體都在一特殊的地點誕生,而且也會在另一個特殊的地點結束。(4) 每一個生命體都有不同的成長必要的需求(need),以及想要(want)的需求,這是與生俱來的動機。這些需求包含:氧氣、水、食物、睡眠、喜悅與性愛、痛苦與傷害、同時也可能包括好奇、希望與他人有社會性的接觸,以及想要有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生存環境。、Frankl(1986)認為終結性(finality)與短暫性(temporalit
13、y)不僅是人類生命的一大基本特色,也是構成生命有所意義的一項實存要素。並認為想要賦予生活意義及實現價值,至少有下列三種途徑:(1) 創造性價值(creative values):是指個體可經由完成有建設性的工作來賦予生活意義。(2) 經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是指經驗世界上所有的真、善、美,而賦予生活意義。也就是,透過對世界的真、善、美的接納與感受,來經驗意義。(3) 態度的價值(attitudinal values):是指即使個體處於最困厄的環境中,仍能以一種堅定的態度,來承擔無法逃避的事。從以上三種價值可看出個人的意義與價值,絕非在個人本身或自己封閉的世界中尋找
14、,而是顯現於個人與外界的接觸過程中。、 Paulson, Sharon, & Wolf(1988)對生命有下列看法:(1) 生命是一連續、累積的過程。生命的連續,會將昨日的一切帶進今天。曾經被拒絕的,從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換上另一種面貌,成為新的挑戰。(2) 對生命的體悟往往來自生活中實踐的經驗,而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愛惜和信任自己的生命。唯有重視自己,生命才會顯現出它的價值。(3)生命無可取代,只有自己才能賦予自己生命意義。綜合以上學者對生命的詮釋可以得知,生命有以下的特色:(一)生命是短暫的,凡是生命,必有死亡。(二)生命是一連串改變的歷程。(三)生命是連續、累積的過程。(四)生命是一體的
15、,與生存環境休戚相關。(五)每一個生命體都有不同的成長需求。(六)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二、生命教育的意義與目的基本上,生命教育的推動主要在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與尊重他人的生命,進而能珍惜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境。此外,更能主動的去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定位,進一步將自己所學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主要是希望達到下列四個目的:幫助學生主動去認識自我,進而尊重自己、熱愛自己。培養社會能力,提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對於生命教育的內涵,學者、教師多有不同的看法,綜合整理如下:文 軒
16、 ,民 87, 滿足學生安全的需求、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 生命。 孔建國,民87,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增加挫折容忍力、情緒教育、學習面對生命中的常與無常。黃雅鳳,民 87,認識自己、尊重別人、善待別人、情意教育、生命的終極關懷。黃德祥,民 87,瞭解人生的意義、目的、價值、功能與限制,進而珍惜生命與人生,並能尊重自己、他人、環境及自然。楊仲鏞,民 87,教導學生熱愛、尊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求生應變技能的獲取、情緒教育。楊瑞珠,民 87,失落與悲傷的輔導。李遠哲等,民 88,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尊重生命、欣賞生命、愛惜自己、勇於面對挫折、應變與生存、敬業樂業、信仰與人生、社會關懷與正義等。曾志朗
17、,民 88,強調情意教育、人際關係的建立、瞭解生命意義、對人的尊重、對死亡的正確認知。由上述綜合可知,生命教育的內涵除了涵蓋生之教育,同時也應包含死之教育。整體而言,其內涵概括了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五大範疇。吳武雄(民 88)也指出,生命教育主要在於統整過去分散在各課程中有關生命的意涵,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使學生學會包容、接納、欣賞別人,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因此,應該讓學生能深刻體悟: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各種關係,並從中發展生命的智慧。三、生命教育的內涵基於上述,生命教育的內涵有下列五項:1. 人與自己的教育:不僅要教導學生認識自我,找出真我,而且要協
18、助學生發展潛能,實現自我。2. 人與人的教育: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尤其明白群己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重視次級文化的存在,進而關懷弱勢族群,以創造人際間和諧的互動。3. 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調和小生命與大生命價值的衝突,建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識,珍惜生存環境,實踐保護地球守則,以關懷社會、國家、宇宙的生命。4. 人與自然的教育: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去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節奏與規律性,使人類有機會去親近生命、關懷生命,以維持一個永續、平衡的自然生態。5. 人與宇宙的教育:引導學生思考信仰與人生的問題,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訂定自己的終極關懷,以宏觀的視野去審視人類存在的意義
19、與價值,認識國家、世界的倫理,關心人類的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以上五種向度的生命教育內涵,是一種全人教育的培養,也是一種生活教育的實踐,更是一種倫理教育的涵濡。參、 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國小實施生命教育,必須考量國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原則,發展適合國小學生學習的生命教育內涵。因此,鑒於生命教育的目的,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應包括:小學低年級:(1) 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自己。(2) 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明白人際關係的重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3) 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珍惜生存環境。小學中年級:(1) 人與自己的教育:
20、教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自己並且熱愛自己的生命。(2) 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明白群己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3) 人與環境的教育:幫助學生建立社區與生存息息相關的意識,並且珍惜生存環境。(4) 人與自然的教育:讓學生有機會去親近生命、關懷生命,並且教導學生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規律性。小學高年級:(1) 人與自己的教育:不僅要教導學生認識自我,而且要協助學生發展潛能,實現自我。(2) 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 係,尤其明白人際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並且重視次級文化的存在,進而關懷弱勢族群,增進人際間和諧的互動。(3) 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愛護動植物、體驗生命的偉
21、大,明白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並進一步關懷社會、國家、宇宙的生命。(4) 人與自然的教育: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節奏與規律性。(5) 人與宇宙的教育:引導學生思考死亡的意義,探索人類 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並認識國家、世界的倫理,關心人類的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 二、小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陳芳玲(民 87)認為生命教育課程有以下的特色:1.就課程性質而言:是一種實驗取向的課程,其特色是訓練學生從課程活動中,能加深舊的或創造新的經驗,進而能統整生活哲學,以拓寬生命的視野。因此,課程內容的學習應以學生的主體經驗為主,而非固定的教學內容。2. 就過程而言:藉由團體的動力
22、,提供社會的情境。使學生從互動中體驗生活,獲得啟發,以建立適當的觀念。3.就目標而言:(1) 基本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尊重、愛惜自己的生命,並提升挫折容忍力,以減少適應不良行為的產生。(2) 終極目標: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從課程的活動中,瞭解生命的意義,並建構自我生命的內涵。4. 就內容而言: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教學,因此教學內容除了課程目標之外,應特別重視學生身、心、靈三方面的發展。5. 就結果而言:教師應從學生參與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特殊行為及想法施以適切的輔導措施。基於上述,小學生命教育的實施似有下列途徑:(一)行政方面透過相關法令,成立負責機構或研究單位、定期的邀集專家學者學術研討、發行生命教育專刊
23、、培訓師資、編輯教師及學生生命教育手冊、編列預算推展以及鼓勵研究等資源,使生命教育的推展成為永續發展的教育目標。(二)課程設計方面生命教育並不是一固定的學科或課程,而是屬於隨機的、科技整合的。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應該秉持生命的完整性與統整性,重視各學科的統整以及生活事件的關聯性。活動主題的安排,應依據生命教育課程目標、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日常生活事件三者相互連結,採單一主題深入教學或 多個主題普遍化的方式來設計活動主題。(三)教學方面:1. 教師應有正確的觀念生命教育教學的成效存乎教師本身的信念。因此,教師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應在認知、情意與技能方面,多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能。(1)在認
24、知方面:教師應不斷的充實生命教育相關理論的知識,以及參加相關的研習會,具備正向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及正確的生死觀。(2)情意方面:教師不但應具備正確的、健康的及自然的態度,同時更應是一位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及關懷生命,對生命有熱忱的老師。本著赤子之心,願意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情感與體會,透過種種經驗的交流與人格的陶冶,使學生能充分的感受生命的活力與生命的喜悅。(3)在技能方面:根據相關的研究指出,生死教育的實施若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將可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張淑美,民 85;劉明松,民 86)。因此,教師在教學應掌握隨機教學的契機,並能採取科技整合的方式,適時的結合其他學科內容,不論是生活與倫
25、語、國文、音樂、輔導活動等皆可融入於教學中。2. 教學內容要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可以配合不同的年級,儘量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經驗當作課程內容,此外,應掌握隨機教學的契機,其實最佳的教學材料就是充滿在我們四周的人、事、時、地、物。這種以生活經驗為中心的教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又有教育的功能,不致使學生覺得學校所教脫離實際生活。總而言之,生命教育並非一固定的學科,它是融入各科內容以及實際生活中。3. 教學方法應生動活潑在教法的運用上,可依學習內容性質以及學生的不同,而採取多元的方式進行。藉由各種遊戲、體驗活動、影片欣賞、角色扮演、參觀等活動,也可以運用電視、電腦、剪報、幻燈等活動交互進行教學。4
26、. 可以邀請家長及校外人士的協助生命是整體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實施並非只限於學校內,整個社會環境才是學生學習的大環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因此,除了學校的教職員工之外,學生家長及校外人士也必須有正確的生命教育觀念,教導兒童讓他們從小就有正確的生死觀,體驗到自己生命的可貴、學會尊重與關懷他人,以及珍惜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每個人都是小小的地球保護者。 肆、 國小生命教育的展望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課題,國民小學又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階段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要。我們有必要在兒童時期便開始實施生命教育相關教育,讓兒童對於生命的重要課題,以及生活與生命的本質有較深刻的體認,以便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
27、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能和諧相處、共榮發展,進而使學生能在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有健全而完整的發展、過幸福美好的人生。可惜目前中小學生的生命常常被壓縮至國、自、英、數、理等學科分數與升學之中,使甚多學生對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都產生懷疑,更遑論教育理想的達成,因而衍生諸多社會問題,使全民付出代價。在另一方面,國小生命教育仍屬初步發展階段,因此不論在政策、師資、課程、教材與教法等方面猶待努力規劃、適當推展。生命教育雖非萬靈,但似可為國民教育開扇窗,讓兒童能呼吸自然與清新的生命空氣,豐富生命內涵。【我是一個希望生存的生命,存在於一個希望生存的大生命體中。一個活著的世界一幅生命景象,傳達所有
28、生的訊息,生機不斷湧現,有如來自永恆之泉。生存與道德息息相關,而且這個關係不斷的成長。因此其中包含了倫理。我感覺到必須敬重所有即將出現的生命,有如敬重自己,這就是道德的基本原理。維持並珍惜生命是善,而破壞或阻止生命是惡。真正有道德的人會遵守這個規矩,幫助所有亟待救援的人,他會避免傷害任何活著的物體。他不問這個生命的價值是否值得同情,或是它是否有感覺能力。對他而言,生命是神聖的,。倫理本身就是要無限伸展對所有生命的責任。 艾柏特史懷哲】參考文獻 文 軒(1998.9),實踐人文主義教育理想,師友,375 期,p.10-12。孔建國(1998),點燃生命的火炬。輔導通訊,55 期,p.11-14。
29、李遠哲等人著(1999),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 台北:聯經。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第七期(八月號),p.10-15。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 期,p.29-34。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曾志朗(1999.1.3),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4 版。揚仲鏞(1998),做個生命的好管家。輔導通訊,55 期,p.22-23。黃雅鳳(1998),開發生命的曙光訪圓明出版社吳明興總編輯。師友,375 期,p.17-19。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 期,p.6-10。黃德
30、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楊仲鏞(1998),做個生命的好管家。輔導通訊,55 期,p.22-23。楊瑞珠(1998),談失落與悲傷的輔導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環趙若男、嚴育玲專訪。輔導通訊,55 期,p.1-5。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劉麗美(1999),淺談國小生死教育課程。國教之友,50 卷,4 期,p.4-7。錢永鎮(1999),生命教育的理念和作法。新講臺(高中版),第 3 期,p.6-11。Baumeister, R. F.(1991) Meaning of life. New York: The G
31、uilford Press.Frankl, V. E.(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Paulson, P. A.、Sharon, C. B. Wolf, J. A.(1988). Living on purpose. New York: Phoenix Rising Press.Reker, G. T., Peackck, E. J. Wong, P. T. P.(1987).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and well-being: A life-sp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2,(1), 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