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阳市花溪区孟关苗族布依族乡石龙村李氏宗祠及其相关碑刻的调查报告一、绪论对于我们小组来说,这次调查实践的成果,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这次田野调查的关键调查对象我们并不是很明确。通过对花溪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情况资料的搜集,我们小组首先把小碧乡的圆通寺、千佛寺作为调查对象。但经过我们对调查对象的踩点工作之后,我们觉得调查对象没有相关调查意义,最后重新开始寻找调查对象。之后我们又把孟关乡石龙村的摩崖石刻作为调查对象,但在踩点寻找摩崖石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具有更大调查意义的李氏宗祠及其相关碑刻,最后权衡利弊,我们决定将李氏宗祠及其相关碑刻作为我们小组的这次调查对象。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这次调查成果
2、。二、地理位置李氏宗祠位于花溪区孟关苗族布依族乡石龙村世华小学旁的一个陡坡上,是一座破败的石板兼木制瓦房。孟关苗族布依族乡位于贵阳市东南郊,距省会贵阳 18 公里,图一(李氏宗祠地理位置图)东靠龙里县、南与黔陶、青岩接壤,西邻花溪乡、小河开发区,北界小碧乡和南明区云关乡。乡辖 9 个行政村,60 个村民小组,2 个居委会。9 个行政村是:孟关村、上板村、沙坡村、红星村、付官村、五星村、改毛村、谷立村、石龙村。其中石龙村以兰花远近闻名,西南三省的 60%的兰花出自石龙村。石龙村分上下两寨,有一条刚修成不久的水泥路贯通全村,房屋分立其两侧。村中房屋建筑以现在流行的二层砖制楼房为主,还遗存有少量以前
3、的石板房。自然风光秀丽,经济上以农业经济为主,交通也较便利,不时有面包车行驶于贯通全村的水泥路上,为村民们建城提供了便捷。三、李氏宗祠的历史与现状1李氏祠堂的历史沿革据宗祠大梁上的记载,得知李氏宗祠修建于壬戌年间(1862 年,即同治元年) ,距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了。又根据我们对村中李氏后人李正方(男,汉族,65 岁,石龙村人,务农)和李培贤(男,汉族,80 岁,石龙村人,务农)两位老人的访问,我们对宗祠的历史及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宗祠原为木瓦房建筑,屋檐下有三角瓦吊饰,横梁上雕刻有鲤鱼图案、兰花草图案,大门前两侧有一对雌雄石狮雕塑。宗祠原供奉着九块镶有金的祖先牌位,有专人(李氏子孙
4、)自愿照看,并且每日为宗祠敬香,他们居住于宗祠侧阁。以前每年正月初一和冬至日定为祭祀宗祠日,每次祭祀祖先时,李氏子孙都会在宗祠内合办酒宴,酒宴持续时间不一,有时三四天,有时半个月;酒宴的参加者也并不仅限于李氏子孙,还有周边的一些村民,为邻里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促使邻里关系和谐友好发展。只可惜,宗祠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严重毁坏,石狮被拖走,房屋建筑的木材,被文化遗产意识淡薄的村民拆除,用来做凳子或作柴火,牌位也没有了踪影。之后宗祠曾被无偿征用为师塾,直至距今二三十年世华小学修建后才停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李氏宗祠为木材、石板混合建筑,是 20 世纪 60 年代李氏富足子孙共同集资重建的产
5、物。宗祠现在只供奉着三块牌位,排位内容看不清楚;屋檐的三角瓦吊饰也没有修补,门前的石狮也没重新雕塑。在宗祠右阁楼内有三块石碑,一大二小。大石碑于民国十七年冬月立,正面记载着李氏家族族谱次序,反面记载着李氏家族族议。两块小石碑分别为墓盖碑、墓志碑,是在 2008 年小河区因建筑施工而迁坟认领过来的,墓志碑受到了一些磨损。由于宗祠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如今已残破不堪,祠堂的柱子都已有了分明的腐朽痕迹,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古老遗产都得不到考证,令人十分惋惜。2李氏祠堂的相关数据测量为了便于对祠堂及其内的碑刻更清楚地认识及考察,我们小组对祠堂和碑刻进行了仔细而精密的测量,相关数据和图片如下:图二(小组成员测
6、量李氏祠堂图)项目 长 宽 高 直径 备注堂屋 10.70 米 7.96 米 高度因工具限制无法 测量堂屋大门 3.90 米 2.96 米堂屋的窗户 1.00 米 0.98 米堂屋的台阶 1.67 米 3.90 米 0.86 米左右厢房 10.40 米 5.46 米 高度因工具限制无法 测量左右厢房大门 1.85 米 2.12 米院子 10.40 米 8.90 米堂屋大圆柱 0.40 米堂屋小圆柱 0.28 米大小圆柱合计有 20根左右厢房方柱 0.16 米 0.15 米左右厢房圆柱 0.28 米左右厢房合计有柱子20 根,以方柱为主兼有少量圆柱图三(李氏祠堂相关数据表)图四(小组成员对祠内碑
7、刻做拓片图)项目 宽 高 备注大石碑 0.87 米 1.58 米 字体为正书墓盖碑(小石碑) 0.81 米 0.77 米 字体为篆书墓志碑(小石碑) 0.81 米 0.78 米 字体为正书图五(大小石碑数据表)3观李氏祠堂现状之启吾通过李氏宗祠的破败现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此地的村民们文物遗产保护意识非常淡薄,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古老的东西不再看重;也可能是此地的村民文化知识有限,认识不到宗祠的历史价值所在。致使出现这种令人不愿意接受的残局。图六(李氏祠堂部分现状图)其实,只要你勤于到乡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在当今的乡村当中,如上述石龙村李氏宗祠的这种现象比比皆
8、是。由此大量具有非凡历史价值的文物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地流失,造成了一大笔财富在无形中化为乌有,真让人痛惜。通过到乡村的实地考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物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提高村民们的文物遗产保护意识,也是亟不可待的一项重任。当然这项重任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合力支持。国家应该从政策、经济和物质上给予乡村教育提供大力支持,不断提高村民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政府也应该认真做好落实工作,做好村民的配合工作,大力倡导文物遗产保护意识,让村民们意识到其重要性,自觉保护文物。我想,只要通过国家,政府和村民们三股力量的有效配合,相信正在不断流失的乡村文物会渐渐得以固定保存。这将为钟情于到乡村实地考察的研究专家
9、、学者提供实物基础和条件,使他们也能从中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硕硕成果,为国家创造出一笔一笔“伟大“的财富,这将是我们最最期待的结果。四、大石碑的内容及其考证 (一)大石碑内容正面反面族谱次序尧天开洪恩 雍熙国潮瀛 忠孝绳祖武 明德乃为馨自古籍江西吉安府宁江县凹子街大鱼塘李家村人氏 先祖太白生子应元魁又生三子显武兄弟三人移上贵州居住毛栗堡后移大十字街开宝铺兴隆号文三人另居各居一业 显文做云南都司满任回省请得韦佗菩萨一尊供在马棚街雷祖庙现铜身买得马棚街背后李家坡园圃一幅出做乡灯之费九世祖李显文寿终于大十字男子佳得买鸭江寨背后坡土阴地一穴葬于显文夫人陈氏子佳移居南一里石板寨居住偏坡上高坝子李家庄长
10、蔚子佳之子次男芬 蔚公得买李家大山坡土阴地二穴同葬于子佳蔚公之坟三 芳子佳夫人许氏葬于改毛大栗 蔚夫人葬鼠场堡花角园李蔚生五子如璧夫朱氏葬于小山 璜夫人杨氏共葬交椅山 珍夫人陶氏陈葬秦旗沙地红岩冲辣子凹 琼夫人刘氏葬对门坡 琯葬猫冲夫刘氏麦天帅 长坡璧璜珍琼琯兄弟五人买得摆气栗山五股均分 璜之子迁于定番璧之子过继于琼得授家业一股 璧八世孙大咸寿科锺保叔侄三人 同治三年亡故所余家业锣鼓井田一坵小山土一幅以入祭祀九族商议修造宗祠一堂 子孙发达从新造谱 显子草如木 龙日大金培端正傅家永 诗书绍江源民国十七年冬月 吉 日 立一议族中各史安有家长每年以冬月初一日收获谷如若不到罚洋一元一议种田土人要请硬担
11、保人年年解清如不清为保人是间并扒田土另安一议清明冬至二祭不能改期一议族中山林树木子孙不能砍伐拿获报口洋二元培赃在外一议族中老少谈话不准以大欺小亦不得借事争端以上各项有不遵者罚洋三元钰 錡容首士人 李 钰金鼎培富铭 铭芳 流 代 百(二)大石碑内容考证据碑文记载和采访村民李正方(男,汉族,65 岁,石龙村人) 、李培贤(男,汉族,80 岁,石龙村人)两位老人可知,贵阳市花溪区孟关苗族布依族乡石龙村李氏家族大约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宁江县凹子街大鱼塘李家村迁入贵州贵筑县北上里毛栗堡。 当时迁徙来的李氏仅有三人,即李显文、李显武、李显魁三兄弟,后来他们移居大十字街开兴隆号宝铺(据李培贤老人说兴隆
12、号为钱庄) 。李培贤老人说: “他们在江西有二十个字辈,迁移到贵州后又有二十个字辈,总共四十个字辈。分别为尧、天、开、洪、恩、雍、熙、国、朝、瀛、忠、孝、纯、祖、武、明、德、乃、见(石碑上为 为 ) 、馨、显、子、草、如、木、龙、日、大、金、培、端、正、傅、家、永、书、文(石碑上为诗、书 ) 、绍、江、源。 ”通过对李培贤老人的访问,我们还得知李氏家族本有家谱,但现已遗失,故无从考证字辈正确与否。至于李氏三兄弟,李显文做云南都司,但新 纂 云 南 通 志 上 没 有 他 的 相 关 信 息 记 载 , 而 李显魁做了花溪高坡苗族的上门女婿,曾回来认亲,但遭拒绝。又据碑文上记载,李显文满任回省后
13、定居于贵筑县捕属里马棚街,并请得韦陀菩萨和买其铜身供奉于马棚街雷祖庙,然后将自己家的一幅园圃作为其香灯费用。至于韦 驮 菩 萨 ,为 四 天 王 座 下 三 十 二 将 之 首 , 也 是 大 家 所 熟 悉 的 佛 教 护 法 神 。 在 中 国 佛 教寺 院 中 , 韦 驮 菩 萨 像 常 威 武 地 立 于 最 靠 近 寺 院 门 口 的 四 天 王 殿 内 , 面 向 著寺 院 , 以 守 护 伽 蓝 (即 道 场 )。 其 形 象 大 多 为 身 穿 甲 胄 的 雄 壮 武 将 , 韦陀菩萨执的是伏魔杵,亦金 刚 杵 , 或 以 杵 柱 地 , 或 双 手 合 十 , 将 杵 搁 于
14、 肘 间 。 对于 韦 陀 杵 方 向 的 含 义 : 如 果 韦 陀 杵 扛 在 肩 上 , 表 示 这 个 寺 庙 是 大 的 寺 庙 , 可以 招 待 云 游 到 此 的 和 尚 免 费 吃 住 三 天 ; 如 果 韦 陀 杵 平 端 在 手 中 , 表 示 这 个 寺庙 是 中 等 规 模 寺 庙 , 可 以 招 待 云 游 到 此 的 和 尚 免 费 吃 住 一 天 ; 如 果 韦 陀 杵 杵在 地 上 , 表 示 这 个 寺 庙 是 小 寺 庙 , 不 能 招 待 云 游 到 此 的 和 尚 免 费 吃 住 。 对韦 陀 菩 萨 的 供 奉 表 明 当 时 佛 教 已 传 入 贵
15、州 并 为 人 们 所 信 仰 。另 据 碑 文 上 记 载 , 李 显 文 最 后 寿 终 于 大 十 字 , 被 葬 于 贵 筑 县 城 鸭 江 寨背 后 坡 土 阴 地 。 其 子 李 子 佳 后 来 移 居 南 一 里 石 板 寨 , 李 子 佳 的 长 子 李 蔚 买得 李 家 大 山 坡 土 阴 地 ( 今 孟 关 乡 石 龙 村 茶 园 ) , 逝 世 后 与 父 同 葬 于 此 。 李 蔚有 五 子 , 分 别 为 李 如 璧 , 李 如 璜 , 李 如 珍 , 李 如 琼 , 李 如 琯 。 ( 李 培 贤 老人 说 李 蔚 有 六 子 , 长 子 为 李 如 勤 ) 兄 弟
16、 五 人 买 得 摆 气 栗 山 , 五 股 均 分 。 李 如璧 之 子 过 继 给 李 如 琼 并 继 承 其 家 业 , 李 如 璜 之 子 迁 移 至 惠 水 。 通 过 碑 文 我们 还 知 道 , 李 氏 到 了 “龙 、 日 ”字 辈 时 , 并 没 有 相 关 人 物 记 载 。 直 到 第 九代 李 大 成 及 寿 科 , 才 记 载 了 钟 保 叔 侄 三 人 于 同 治 三 年 亡 故 。 在 叔 侄 三 人 亡故 后 , 他 们 的 家 业 锣 鼓 井 田 一 坵 , 小 山 一 幅 被 用 作 祭 祀 祖 先 的 费 用 。 另 碑文 上 说 , 后 经 九 族 商
17、议 , 决 定 修 建 李 氏 宗 祠 , 子 孙 发 达 了 重 新 造 谱 , 民 国 十七 年 冬 月 吉 日 立 。在 石 碑 反 面 刻 有 族 训 , 主 要 内 容 为 : 1、 宗 祠 的 公 共 财 产 ( 包 括 田 土 )需 大 家 共 同 遵 守 及 参 与 劳 作 。 2、 祭 祀 时 间 为 清 明 冬 至 且 不 能 改 动 。 3、 长幼 有 序 , 不 能 以 大 欺 小 和 争 惹 事 端 , 若 违 背 规 定 的 将 被 罚 款 。 从 石 碑 反 面碑 文 上 的 “九 世 祖 李 显 文 八 世 孙 大 成 , 首 士 人 李 钰 铭 , 李 钰 鼎
18、 , 李 钰 錡李 培 铭 , 李 培 富 , 李 培 容 ”可 知 此 石 碑 是 李 氏 迁 移 到 贵 州 第 九 代 与 第 十 代 后人 所 立 ; 而 李 氏 迁 移 到 贵 州 大 约 于 明 朝 万 历 年 间 , 在 采 访 过 程 中 得 知 祠 堂建 立 后 就 立 石 碑 且 为 壬 戌 年 间 , 所 以 我 们 推 测 此 壬 戌 年 为 1862 年 , 即 同 治三 年 。通 过 石 碑 的 内 容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李 氏 家 族 迁 移 到 贵 州 后 的 家 族 发 展 情 况 ,李 氏 家 族 中 有 经 商 的 , 有 做 官 的 , 曾 一 度
19、 辉 煌 过 。 但 现 在 的 李 氏 祠 堂 已 残破 且 无 人 修 葺 。 宗 祠 是 一 个 家 族 的 文 化 , 是 一 个 家 族 的 象 征 , 也 是 凝 聚 家 族的 精 神 支 柱 , 李 氏 宗 祠 的 现 状 透 析 了 李 氏 家 族 的 历 史 变 迁 。五 、两块小石碑的内容及其人物考证(一)两块小石碑的内容墓盖皇明登仕郎东冈李公暨配孺人王氏合葬墓志铭墓志皇明登仕郎东冈李公暨配王太孺人合葬墓志讨通家晚学生蒲坂张广撰文进士第广东监察御史年家眷晚生同理马文卿书丹余家舜都距贵筑数千里而达南南雄府知府叔侄普山蒋杰篆盖向余侈谭诗心时景仰万岁丁丑风声杳不相及第山川人文之秀
20、并美中土余乡人宦旅其间者穆如益信乡人之言匪欺余师仕宇为今腾越太守者司教卢庠余兄弟执经北面窥先余曰吾先子尚殡渔从濡染先生雨化余遂裒然领乡书矣乃过庭之训寔沾暨之先滇蒙奉泰孺人间之祖茔未得宁魄地下奈何余曰福地不偶尝自有卜云其吉者未别墅以牛眠丙午年万里就养邸无何孺人遘疾亦继登仕翁而殁先生抚南还也会年友潘朗陵生终制再令楚之棘阳丁未春余兄弟叨捷南宫备员史局渊源之生徒抱恨终天耳先生手书并翁配行状乞言余曰不佞栋旷素贻羞罔能徼惠子敢负厥委谨按子治而铭之俾两尊以不朽泉繄子之赐余感先生教人以孝又光公官湖南路判府允公登仕翁讳达字道甫东冈其别号也其先为古许长葛人当宋元朝远祖为中州望族七传而为思奇部尚书谥庄从先公官秘书监
21、廷玉公官平章节度使俱起家进士世附籍贵阳称鼻祖为富生封文林郎盖元末太尉留江西左丞思齐弟也随子添富官普定经府回职郎荣生今所缤号东冈授将仕郎志号阴先生彬生琮官监利知县琮生贡生本荣俱授修恩选历事西粤东吴直指登仕郎者也荣三子公居季少敏慧迈众以奇厄于制科隆庆戊辰楚蜀邑遂决意终养刘两公咸器其才例得除有司秩公笃念田太母垂白在堂又两伯兄令疾公七乐必秩焉公偕王孺人奉田太母备极欢愉即一果一豕先母入诸母寝孺人曰尔失解衣卧橐调摄至家告诎而不皇恤者王孺人左右扶掖独得太母欢心尝语尝自孝养若此而子若当必若而至今族里称贤孝云大都公性仁爱每好施急贫而铎竹山婺川多所造士往视篆印江值苗众猖獗公缮城坚壁誓与邑士民共生死卒保观察华公郡守
22、帅公方倚赖而公赋归来矣家居淡泊自不治生业课读尤严暇则偕二三耆旧结社谈诗每咏吾无厚产经史是良用之句辄曰老夫之愿毕是巳戊子吾师举于乡邑而迎养三卢公虽年踰古稀而神主色泽凡晋接于公者咸谓得内养术且之为仙焉宦游五抱养而卒于邸彼绅士曰绅痛夫仪刑举尸祝文昌宫右公之生荣殁哀可谓易地皆然着矣孺人故华胄家女天性孝慈养终事田太母其间拮据茹苦可泣鬼神雅不事修晨纺夜缉躬操井臼以佐家政曰霄颜训习妇下逮厮儿辈罔不饮和会哺有樛木风夫公之居乡服官教子成名卒克振箕裘孺人替襄焉可诬也噫公未究施于身然而食报于后孺人少公卜余岁后公卜年卒非祈称吉人义类令妻母者耶自是玉树琼枝亭亭朝野余请执笔以俟用书二老人之世美焉公生正德十月初十辰时卒万历
23、癸巳闰十一月初六日巳时享年七十有七孺人生嘉靖巳未正月二十日寅时卒于万历癸卯六月三十日未时享年六十有九生子二长即郡守君国栋娶刘氏继汪氏次庠生隆栋娶傅氏孙男三长玄玉庠士室横州三守刘君世元女次东玉庠生室顺天治中汤君师女季章玉雅州知州马君明卿女俱国出孙女四适庠生周弘稷谢崇孝叶占荣刘成德一国栋出三隆出今甲寅十二月初六日辰时奉翁配合葬于罗山新垅坐甲向庚命余勒志贞珉以诏来兹而以铭铭曰粤稽许葛之柳塘灵根麓条远扬中缤纷贵阳干霄捧曰栋岩廊我公崛起绍尅裳蹊成桃李层门墙引淑媛称明章六服余休光罗冈之原震东方合襟良派流长莹然双璧此中藏庚峰耸秀壮封坊史铭阐幽香支百世永炽昌万历岁在寅季冬谷旦吉注释:表示有字但在电脑上打不出来
24、,一个表示一个字。表示缺字,一个表示若干个字。表示缺字,一个表示一个字。(二)两块小石碑内容中的人物考证据碑上墓志铭:余师仕宇为今腾越太守者登仕翁讳达字道甫东冈其别号也我们知道墓主人之一李公叫李仕宇或李达,腾越州,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腾冲府置,属大理路。二十五年(1288)废。明嘉靖三年(1524)复置,属永昌府。治所即今云南腾冲县。至于李公其人,在腾越州志和贵州通志上都没有找到叫李仕宇或李达的相关人物。又据墓志铭:晚学生蒲坂张广撰文我们知道为墓主人撰文者张广为蒲坂人,蒲坂,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战国初为魏邑,后入秦。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至于张广,据山西通志义
25、行录:又张拳,子玉,孙广及显,三世皆乐施济众,捐赈至数千石。奉敕旌表。可见张广为山西地方乡绅。据墓志铭:晚生同理马文卿书丹知道为墓主人书丹者是同理马文卿,同理镇,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即江苏吴江市东同里镇。元、明、清置巡司于此。但同理和同理镇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还有待考证。至于马文卿,据贵州通志选举:马文卿 贵阳人 官御史。又据贵州通志乡贤:马文卿 字瑞符 贵阳人 万历壬辰进士 选庶吉士授御史 按东粤根据墓志铭:知(府叔侄普山蒋杰篆盖可知为墓主人篆盖者为蒋杰。蒋杰其人,据贵州通志选举:蒋杰 普安人 官知府。又据贵州通志文学:蒋杰 字美若 普安州人 万历巳丑进士 以北部郎出守南雄 风流文雅 誉
26、重当时又据墓志铭:其先为古许长葛人可知李公先人为古许长葛人,长葛,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春秋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二十余里。又据墓志铭:为中州望族七传而为思奇部尚书谥庄从先公官秘书监廷玉公官平章节度使俱起家进士我们知道李公有一先祖为李思齐,官尚书。李思齐,据新元史察罕帖木儿列传:李思齐,罗山人。与察罕帖木儿同举义兵,克服罗山。有司奏其功,授思齐县尹,知汝宁府至正十七年,四川行省左丞二十五年正月,封思齐许国公。是年二月,皇太子复加思齐银青光禄大夫、邠国公、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太子詹事兼知四川等处行枢密院事、招讨使明人授思齐江西平章政事又据墓志铭:生子二长即郡守君国栋可知李公长子为李国栋,
27、官郡守。李国栋其人,据贵州通志乡贤:李国栋 贵阳人 万历戊子举人 历任鄧州守归里闭户著书 老而弥笃 三子皆以明经为县令。以上对碑文人物的考证其实有点勉强,原因当然不少。首先是碑文的抄录就有问题;其次是资料上的缺乏;再就是本人专业知识的欠缺和经验的不足。虽然考证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摘抄式叙述,几乎没有相关推断、论证、定论,但我确实已经尽力了。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我一定会做的更好。六 、结语在这次实地调查回来之后,在撰写调查报告中,我们小组成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学了一些考古学、文献学、档案学等方面的部分知识,收获颇多。通过这次调查实践,我们小组成员还对访谈、碑刻、家谱、宗祠等方面的相
28、关基础知识有了相应的了解,使我们对本专业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全新的认识,这才是此次调查实践的最大成果,作为历史学专业的我们,真的深感欣慰。在此,不得不真诚的感谢我们的任课老师(叶成勇老师)给予了我们这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终身难忘。至于对此次调查对象的总结,因为是初次做这个工作,就我们小组成员而言,并没有获得什么突破性的新知识,所以作罢。附:一、小组成员工作分工情况:罗兰同学负责访问,查资料,李氏宗祠相关数据表格的制作,并撰写了报告的第二、三部分。潘礼萍同学负责拍照,访问,查资料,测量数据,李氏宗祠结构图的绘制,并撰写了报告的第四部分。周海辉同学负责查资料,测量数据,大、小石碑相
29、关数据表格的制作,并撰写了报告的第一、五、六部分以及全文统稿。在这次调查实践中,我们小组还得到了叶成勇、袁本海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特表示感谢!二、参考文献: 新 纂 云 南 通 志 历 代 职 官 表 一 , 第 十 一 册 卷 十 二 下 , 第 128 页 贵 州 通 史 , 当 代 中 国 出 版 社 2002 年 北 京 , 第 401 页史为乐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一版,第 2708 页,清鄂尔泰等修 靖道谟 杜诠纂, 乾隆贵州通志 ,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史为乐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中
30、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一版,第 2658 页清王轩等纂修,夏桂苏点校, 山西通志 ,中华书局,第九八九五页,史为乐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3 月第一版,第 989 页清鄂尔泰等修 靖道谟 杜诠纂, 乾隆贵州通志 ,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第 499 页清鄂尔泰等修 靖道谟 杜诠纂, 乾隆贵州通志 ,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第 546 页清鄂尔泰等修 靖道谟 杜诠纂, 乾隆贵州通志 ,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第 499 页三、图表附图 1:李氏
31、宗祠地理位置图附图 2:李氏祠堂整体面貌李氏祠堂相关数据表:项目 长 宽 高 直径 备注堂屋 10.70 米 7.96 米 高度因工具限制无法 测量堂屋大门 3.90 米 2.96 米堂屋的窗户 1.00 米 0.98 米堂屋的台阶 1.67 米 3.90 米 0.86 米左右厢房 10.40 米 5.46 米 高度因工具限制无法 测量左右厢房大门 1.85 米 2.12 米院子 10.40 米 8.90 米堂屋大圆柱 0.40 米堂屋小圆柱 0.28 米大小圆柱合计有 20根左右厢房方柱 0.16 米 0.15 米左右厢房圆柱 0.28 米左右厢房合计有柱子20 根,以方柱为主兼有少量圆柱大小石碑数据表:项目 宽 高 备注大石碑 0.87 米 1.58 米 字体为正书墓盖碑(小石碑) 0.81 米 0.77 米 字体为篆书墓志碑(小石碑) 0.81 米 0.78 米 字体为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