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屯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云南的歌会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学习方法】: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课 时】1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 、积累文中的词语并解释: (二)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形 式 特 点 二、课堂合作研讨: (一) 、品读课文,合作研讨: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
2、“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 对调子” 都唱些什么?2、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3、既然“对调子” 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6、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二)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
3、结果) 三、检测延伸: 听民歌 (1)听过民歌。 (2)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3)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
4、首托音很长的山歌。 (4)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 “哎-” ,这个 “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 “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的对唱,还真唱得情深意长。与
5、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 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5)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 。 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的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6)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扎上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 MTV 中唱出, “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2、文章是按什
6、么顺序写作者听民歌的经历的?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3、第 3 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 ,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第 4 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四、课后反思:北屯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端午的鸭蛋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门楣、苋菜、籍贯、肃然起敬、囊萤映雪”等词的读音、字形。2、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4、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
7、想感情。5、培养自己关注日常生活的习惯,引导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学习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自己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3、培养自己关注日常生活的习惯,引导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学习方法】: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课 时】1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腌蛋( ) 粽子( ) 朱砂( ) 硝药( ) 元稹( ) 络子( ) 车胤 ( )浙江( ) 门楣( ) 苋菜( ) 籍贯( )肃然起敬( ) 大襟( )2、结
8、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莫名其妙:(2)、 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与有荣焉:(3)、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4)、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囊萤映雪: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1)、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2)、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一要挑淡青壳的 ( )(3)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 )4、文学常识填空。(1) 、本文作者 ,江苏 家。(2) 、 “曾经沧海难为水” 选自 代
9、诗人 离思中的诗句,下句是 。5、课文中作者写了哪些风俗?6、选词填空。(1)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 (A 、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2)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 (A、大概 B、也许 C、肯定)是不行的。(3)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 (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7、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 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C、无作用,纯属多余
10、。D、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8、本文是按照怎样的框架进行构思的? 二、课堂合作研讨: 1、抽查预习情况。2、文章主题写家乡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如此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情有独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有哪些?吃法上有何讲究?5、文章写的是高邮咸鸭蛋,最后却说到了苏北名菜及北京的咸鸭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三、课堂检测:阅读“我的家乡是水乡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文段,完成 15 题。1、选文第段的主要内容是 。第段的主要内容是 。2、第一段介绍咸鸭蛋,为什么从“鸭”写起?3、汪曾祺
11、不喜欢袁枚,为什么却对他的腌蛋一文感觉很亲切且要直接录用原文?4、画线句中“吱” 字能否去掉?为什么?四、拓展延伸:你的家乡也有一些特产,请你介绍其中的一种,可以介绍其制作方法,也可以介绍风味、吃法等。300字左右。北屯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吆喝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学习方法】: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课 时】1 课时 【学习目
12、标】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文中的词语并解释: 2、自读课文思考:A、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B、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二、课堂合作研讨: (一) 、品读课文,合作研讨:1、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2、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3、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4、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 怎样吆喝? 5、 “四季”这一段,写了哪几种吆喝?其中哪一种写的最具体生动? (二)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三、检测延伸:阅读第 10 段,回答问题。1、
13、这一段的中心句是2这一段一共写了几种叫卖的货色?3为什么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4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课后反思:北屯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春酒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很有情趣,品味精彩语言 。 2、感受作者家乡春节的喜庆氛围。 3 体味作者怀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 【学习方法】: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课 时】1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文中的词语并解释: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大声读课文,
14、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 体会文中深情。3、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二、课堂合作研讨: (一) 、品读课文,合作研讨:1 春节好吃的东西很多,我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 2、 “吃春酒”体现了邻里间怎样的关系? 3、什么情况下“喝会酒”?你了解故乡人那些品质? 4、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文中的人物描写很生动,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6、谁的描写最出色?这样美好的快乐之乡,令人向往,你能说出你喜欢的情节吗? (二)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结果。 三、检测延伸:1、古往今
15、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你能否举几个思乡的诗句? 2、文中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媒介传播的?你能否举几个与酒有关的诗句? 3、请同学们以春酒为题,写一首小诗,或在下句的横线上填上 你认为合适的词句,来抒发你读完此文的感受。 春酒是 ,它 。4、 细节描写是让文章生动的一把“钥匙” ,先体会文章中的细节,然后试着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此处巧妙运用_的修辞手法,本体是_,喻体是_。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这里写“我”贪喝春
16、酒,喝完后的样子。写出了“我”_的神情。(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这里的“偷偷”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_。 “舔”写出了作者对酒的_。 (3)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此处细节描写,把阿标叔_ 。 四、课后反思:北屯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俗世奇人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品内涵,感悟作者对
17、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2、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3、品味课文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学习方法】: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课 时】1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积累文中的词语并解释: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 “泥人张” 、 “杨七” 、 “杨八 ”各自“奇”在哪里?B、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二、课堂合作研讨: (一) 、品读课文,合作研讨:1、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
18、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 “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或辩论。 (二)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结果。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19、A.起哄 哄动 B.屏障 屏气C.行当 行头 D.阔绰 绰号2. 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露陷 能耐 发怔 喝采 享有盛誉 褒砭不一结帐 惊怵 营造 裤裆 横冲直撞 眼刁耳尖_ _ _ _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_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曹小山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_刷子李的全身。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_起这团泥巴来。A.擅长 搜索 摆弄 B.善于 搜查 摆弄C.擅长 搜索 玩弄 D.善于 搜查 玩弄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
20、企业家。B.高占敏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C.这部小说描写特别生动,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D.美国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教学设计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粗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它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延伸: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写一篇人物速写。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100 字左右
21、)北屯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满井游记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4、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学习方法】: 自主思考 圈点批注;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课 时】1 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根据课文填空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与“娟然
22、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6、 、整体把握课文分析
23、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 1 段: 第 2 段: 第 3 段: 7、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8、阅读第二段,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分析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第六、七句, 第八句, 第九句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二、合作研讨: 1、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学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三、检测延伸:检测延伸 :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24、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初、始) B髻鬟之始掠。 (梳、掠)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吸而饮) D红装而蹇者。 (跛足)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
25、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内。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A游满井 B满井春色 C游郊田 D郊田美景5这段文字按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柳有人的_,鸟有人的_,水有人的_。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语言的创新与应用。1 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 ,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
26、。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_2 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_ 四、课后反思:二、合作研讨: 1、展示交流:展示课堂自学的答案,交流合作研讨的内容。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三、检测延伸:检测延伸 : 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
27、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初、始) B髻鬟之始掠。 (梳、掠)C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吸而饮) D红装而蹇者。 (跛足)2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A城居者未之知也。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局促一室之内。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4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A游满井 B满井春色 C游郊田 D郊田美景5这段文字按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6文章写鸟、鱼富有人情的词语是_、_,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7这是段绝妙的山水画的描写,使山有人的_,柳有人的_,鸟有人的_,水有人的_。8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语言的创新与应用。1 嘉庆统一志说满井“井经五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 ,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_2 满井游记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能举出两例反映这一季节景物的诗句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