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用心百年,睿启未来浅谈教育理想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中学部 李艳教育理想的内容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任何理想都需要有一个精神内核,它是廓清正直与邪恶的标志,是划分高雅与低俗的界限。作为一名教育事业的新人我时常在思索我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想,有时在与教育大家的对话中我会迷失方向,因为众多的教育大家会给你指明不同的道路;在遨游于教育界的海洋中我有时也会怅然若失,因为博大精深的教育界实在会让我吃不透;在面对教育体制的种种障碍时我有时也会扼腕叹息,因为作为一介书生空有满腔热情但是想进行改革却力所不逮。但当我剔除不同教育理想表面纷繁复杂、纵说纷纭的理论,经
2、历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过程后,我看到了隐藏个人理想背后的精神内核。这一内核可以精炼为六个字:爱心、学习、奉献。一个成功的教育家首先必定是一个有爱心善于学习并且乐于奉献的教育家。从这一教育理想的精神内核出发我找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即: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让学生懂得人生最重要的在于不断寻找意义和价值,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献出我毕生的精力。下面就我的这一教育理想进行简单的说明。启 蒙 之 谓 , 乃 是 光 对 黑 暗 的 穿 透 和 驱 逐 , 是 实 事 的 揭 蔽 和 显 示 。 在十八世纪的初期及中期,风云变幻、朝气蓬勃的欧罗
3、巴大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启 迪 了 人 们 的思 想 , 动 摇 了 封 建 统 治 使 民 主 共 和 的 思 想 深 入 人 心 。 在 一 个 风 起 云 涌 的 时 代 , 社 会 动荡 不 安 , 人 心 惶 惶 , 但 各 种 思 想 碰 撞 激 荡 , 更 易 擦 出 思 想 的 火 花 。 如 占 地 为 王 的 春 秋 战国 , 四 分 五 裂 的 魏 晋 南 北 , 划 江 而 治 的 南 宋 , 战 乱 不 断 的 民 国 时 期 。 而 在 国 家 一 统 , 社会 稳 定 的 时 期 , 思 想 却 面 临 着 僵 化 不 前 , 或 被 强 制 整 齐 划
4、一 的 危 险 。 清 朝 思 想 家 龚 自 珍“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就 是 刻 画 这 种 思 想 界 死 气 沉 沉 的 景 象 。 温 家 宝 总 理 近 期 多 次 提 出了 进 一 步 加 强 政 治 体 制 改 革 的 说 法 。 而 比 改 革 停 滞 不 前 , 社 会 阶 层 的 流 动 性 日 益 固 化 更为 危 险 的 是 思 想 的 僵 化 。 思 想 为 行 动 之 先 导 , 唯 物 主 义 观 点 认 为 意 识 对 物 质 具 有 反 作 用 。没 有 先 进 思 想 的 醒 悟 , 独 立 人 格 的 塑 造 , 社 会 前 进 的 任 何 一
5、步 都 将 是 举 步 维 艰 的 。 作 为一 名 即 将 投 身 于 教 育 事 业 的 基 层 教 育 者 当 然 无 意 亦 无 能 力 去 以 一 己 之 力 用 醍 醐 灌 顶 、 振聋 发 聩 之 嘶 吼 来 唤 醒 世 人 , 推 动 社 会 。 但 是 教 育 本 身 就 是 一 剂 医 疗 社 会 病 体 的 良 药 。 我可 以 通 过 自 己 的 教 学 让 学 生 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与判断思考能力。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英国文学家、思想家培根亦言:“知识就是力量。 ”当一个学生通过启蒙学习,
6、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尊崇个体人的价值,尊重个体人的尊严。那他们就会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所学来改造这个社会,改造吾国吾民的思想,来推动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向着更为完善的境地不断前行。这一点也是我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最大理想,在这点上我定会做到“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因此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时首先就要认清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一个个需要我们灌输各种知识的受众,也不是倾倒教育者知识之流的水槽,而是一个个隐藏在闪烁目光后的渴求探索,渴求知识的带有兴趣的人。并且这种兴趣
7、不是直接显现的,也不是现成的,因为天然的兴趣只占极少数,大多数的兴趣都是靠培养的。一名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人物就是通过沟通交流,不断的实践帮助学生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另外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这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 ”可以说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的发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比知识本身的传授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因为“兴趣是最大的老师” ,带着兴趣去探索去求知是一个人内心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体内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有时
8、甚至是出乎学生本人意料的。但是我们提倡发掘学生的兴趣也并非完全抹掉教与学的界限,否定教师的作用。否定兴趣的作用,会让学生成为一个个木然接受知识的烤鸭。同样否定教师的教学作用也会使教学完全失去计划,在盲目中混乱的前进。两种极端的倾向都是我们必须防止的。一个健康完善的人,不应仅仅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的人。他需要有卓越的情操,有聪慧的智力,有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审美,勤劳的双手。这五点是支撑一个人能够在人生道路上面对种种风雨而坚定前行的基石。五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理想的教育成果是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首先,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首先的着眼点就是道德。礼记有言:“师也者,教
9、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以礼记此言为本,古往今来但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传授学生“格物致新”之才,更传授学生“厚德泽人”之品。因为道德为立身之本,失此本,纵然有满腹才华,逆天之能也无甚大用,甚至祸害于民。正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所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给后来教师和学生都指出了一条明路:“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来源:xYzkW.Com强健的体魄是完善品德,学习知识,提升审美,锻炼双手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东亚病夫”的嘲讽犹在耳畔,吸食大烟的羸弱形象仍时常浮现眼前,思想科技的落后纵然是泱泱中华落后挨打的
10、根本所在,而骨瘦如柴而无缚鸡之力的士兵在战场上纷纷落荒而逃则加速了中华民族的沦陷。读史可以明智,智者应会以史为鉴。从宏观角度而言,强健的体魄是复兴中华的本钱。从微观而言,良好的身体亦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文化、审美、劳动能力的提高都有所裨益。审美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光怪陆离、稂莠不齐,人们需要去按照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去取舍来获得适合自己的那部分。“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之所以要审美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一个受教育者的审美观又有高雅和低俗之分。我们教育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 43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我们并非一味的追求高雅
11、,摒弃俗气,正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取所需。”更有甚者大俗为雅。我们教育者要摒弃的是学生庸俗媚俗低俗的审美观。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完善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世界的看法,剔除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让学生懂得并乐于追求真善美,懂得去欣赏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的价值,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面对世界。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生产劳动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的人类。一个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人是一个注定不会有所成就的人。一个好逸恶劳,安乐无忧的民族那更是一个时刻面临瓦解崩溃危险的民族。圣人如孔子也被丈人讥讽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孟子亦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中
12、华民族向来就有好劳恶逸的传统美德。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他对体力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有过精彩的论述:“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可见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平衡发展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生存技巧,提升道德情操。对改善学生的审美智力都起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发达的高科技逐渐代替了人类的手工劳作,不断缩小的家庭规模让家长对下一代愈来愈溺爱,种种变化都让身体力行的劳动变得更为
13、罕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敏锐的洞察这一趋势,传授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劳动态度。这样才能防止劳动这一人之所以为人的技能在我们的后代中逐渐式微。“世界上最神圣最难的工作就是教育和政治,世界上最难造就的家是教育家和政治家,要成为别的家都十分难,但最难的是真正的政治家和真正的教育家。 ”我深知投身于教育事业之艰辛,我亦明了实现我上述理想之路必定充满坎坷。但是当儿时的诸多梦想在经历岁月的洗礼逐渐消散之后,我的这一教育理想却深深的镌刻在我人生的路碑之上。他如我一颗启明星,时刻悬挂在我心灵天空之上,用无数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耀着我那坎坷而充满挑战的教育事业之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必
14、定是一位怀抱从一而终的理想的教育家。他时刻怀抱着这一理想在教育的道路缓慢而又坚定的前行,虽经磨难而矢志不渝,虽受嘲讽而我行我素。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我以至上之理想为动力,如得其中我亦知足矣。来源:xYzKw.Com有了理想的鼓舞还不够,还需有具体的指引。我将以教育理想的精神内核:爱心、学习、奉献六字为我的行动指南,义无反顾而又思路清晰的行走于教育之路上。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用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用无私的奉献来投身教育。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虽没有力挽狂澜之气魄,也没有惊天动地之能力。但我有理想的助推器,我有精确的指南针。一点点的实践,一滴滴的积累,一天天的奉献,日久天长我也会为我的学生,为教育事业,为这个社会贡献出我的平凡但不卑微的力量。春蚕虽然渺小,但是它坚持吐完最后一线细丝之后才溘然长逝;蜡烛虽然细短,但是它毅然发出最后一份光热后才含泪而去;粉笔虽然羸弱,但是它无私奉献最后一段身体后才飞灰湮灭。我虽然普通,但我一定会“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时刻绝不松套。 ”我会为实现我的教育理想奉献出我的全部,直至最后一刻。即使有可能“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这样我亦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