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研讨会资料集二 0 一 0 年四月嘉兴 南湖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2【日 程 安 排】时间 内容9:00 前 会议报到、提交交流刊物9:30-10:00 开幕式10:00-11:30社团工作经验交流元济高级中学 涵芬文学社 曹林祥海宁宏达实验学校 新月文学社 张利荣嘉兴一中实验学校 红雨文学社 王加兵嘉兴市实验小学 风铃子文学创编社 向婕23日上午11:30 会议简餐13:00-15:00 讲座(浙江省文学院院长 盛子潮)15:30-17:00 文学采风活动17:30 聚餐23日下午19:00 文学沙龙8:30-11:30 讲座(
2、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 李森祥)24日上午11:30 会议简餐13:00-15:30 学术论坛24日下午16:00 代表离会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3【征文启事】“梅花洲”杯少年文学之星网络原创征文大赛 征文启事由嘉兴市作家协会、南湖区教文体局、嘉兴市中语会、嘉兴市中正置业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嘉兴市作家网、嘉兴市满堂花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少年文学之星”网络原创征文大赛(首届)定于 2010 年 3 月 28 日开始启动。参赛对象:A 组:小学学生(三年级六年级)B 组:初中学生C 组:高中学生参赛形式:本次大赛不命题,不限题材、体裁,字数不限,内容健康
3、、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本次大赛只限网络投稿(电子邮件稿) ,书写稿、电脑打印稿暂不受理。参赛作品请详细署明作者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及班级,有指导老师的,须署上指导老师的姓名。并在稿件首页左上角署上参赛分组编号,即 A 组(小学) ,B 组(中学) ,C 组(高中) 。参赛作品必须系本人创作、未正式出版发表过的作品。严禁抄袭及请人代写,一旦发现,取消比赛资格。参赛作品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参赛范围:全嘉兴市五市(县)及两区的高、中、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4投稿时间:自 2010 年 3 月 28 日始,至 2010 年 8
4、月 18 日止。稿件请投往:(嘉兴作家网邮箱 )奖项设定:评选出 A、B、C 组“ 少年文学之星”各 1 名。一等奖 6 名。二等奖 12 名。三等奖 30 名。园丁奖(即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9 名。奖项证书由嘉兴市中语会、南湖区教文体局、嘉兴市作家协会联合盖章颁发。获奖征文和优秀作品将在烟雨楼杂志发表。 “少年文学之星”将推荐至嘉兴市作家协会发展为会员。评奖:采取专家评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投票自大赛两个月后进行,即 5 月 28 日开始。每个 IP 地址每篇每日只限投一票,投票期至 9 月 28 日 止。专家评由著名作家以及教育专家组成。注意事项:本次比赛不向学校、参赛学生收取任
5、何费用。本年度 10 月份评出各参赛征文奖项,并举行颁奖活动。本次网络征文大赛提倡阳光写作、快乐写作。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组委会2010 年 3 月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5【主讲嘉宾简介】盛子潮浙江文学院院长,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散文。80 年代中期始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艺美学研究,曾在文学诗论 、 文艺研究 、 文艺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论文一百余万字,出版专著有诗歌形态美学 ,主编吴越风情小说书系 、 浙江跨世纪文丛 、 小说形态学 、 诗和小说的艺术阐述(诗歌卷、随笔卷 )、 新实验小说选 等数十种,
6、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李森祥嘉兴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7 在上海文学发表小说处女作至今,已在全国各大刊物共发表长篇小说三部,中篇小说十四部,短篇小说八十余篇,已拍竣和播出电视剧二百多集。小说代表作:台阶 (短篇小说集,1992 年)中国作家出版社“文学新星”丛书;传世之鼓(长篇小说,1998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十八里营房 (中短篇小说集,1999 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王中王 (长篇小说,与人合著,2002 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台湾尖端出版社再版;铸剑 (长篇新历史小说,20052006 年) ,报纸连载。 卧薪尝胆长篇电视文学,20
7、07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卧薪尝胆 六卷本 2008 年, 韩国凤凰与梦想出版社出版。 水乡 (长篇小说)2009 年收获杂志发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报纸连载。 台阶 (短篇小说)入选全国统编语文版教材。 送瘟神 (长篇小说,合著) ,2009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 上海文学奖,青年文学奖, 天津文学奖,浙江省连续三届短篇、中篇、长篇优秀作品奖,计二十多项。创作的电视剧作品:钱塘人家16 集(与人合作) ,1999 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无名的功勋16 集,1999 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八岁龙爷闹东京20 集与人合作 ,2000 年全国各省,市级台播出
8、。 王中王25 集(与人合作) ,2002 年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 卧薪尝胆41 集,2007 年中央电视台作为开年作播出。 民族英雄马本斋22 集,2008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 武则天40 集, 剧本已创作完成。 平凡的世界 (路遥小说)40 集,正改编中。郁达夫30 集,剧本策划;天下粮仓31 集,剧本策划。卧薪尝胆于 2007 年荣获第二届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第47 届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最佳长篇剧情”提名奖;2008 年亚洲电视节“最佳长片电视剧”提名奖。傅顺康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嘉兴市首批名教师。曾主持多个课题研究并获奖
9、,发表文章百余篇,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收录。他主张“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 “要把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堂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 ”,并且对语文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出自己的诠释,推动了当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健康发展。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6【参阅资料】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方智范非常有幸到无锡来与各位同行交流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关想法。今天我选择的话题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所以选这个问题,因为一方面可以结合我的专业,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我的学习体会。另外一方面,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我所涉及的问题,都与课程里面的
10、理念问题、性质地位问题、阅读教学等好多问题相关。第一个问题,谈谈小学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加强文学修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呢?几个月前,中国教育电视台在一次会议上曾采访过现在几个实验教材的主编,也采访了几位课程标准研制小组的成员,同时间我:从你们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实验教材,跟过去的语文教材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我对这个问题没准备,就临时凑了些想法,都是原则性的。我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人文性,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文性。第二,现在的实验教材,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性。自主性就是以学生为学
11、习的主人。教材的编者是蹲下来看孩子,跟孩子平等对话。所以,教材的编写语言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换。第三,教材体现了它的开放性。我理解的开放性,是教材的助读系统,特别在思考和练习中,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不追求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联翩,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大的空间。我讲的这几点是每个教师都能概括的,但也是我当时对实验教材的真实想法。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有今天这个局面?有一句佛教用语是“广积善缘” ,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者们积极和各地沟通,就像是亲戚一样,江苏的同志走往各地区,各地的同志到江苏来,在建立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在“人和”的基础上,带来了苏教版教材今天的大好局面,带来全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好局面
12、。我今天在这里不是给苏教版教材做广告,是说我的心里话。刚才,我说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我说了“三个性” ,集中到一点,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做到脚踏实地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问题。我们的一些老师缺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方法,不是教学技术,缺少的是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语文界曾经有两个口号。一个是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建国以后到文化大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7革命以前,什么东西都政治化;语文也吃够了这个苦头。因此,当时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 ,突出语文课的工具性,我非常赞成。但接着又来了一句口号:
13、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这句话我就不敢苟同。语文和文学之间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我说不清。但我认为语文课如果没有文学性,那就不是语文课。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有什么不好呢?我昨天下午听了四节课,有阅读课,有练习课、识字课,以我的眼光看来,这四位老师上的课,都是文学课,处处充满了文学艺术。我认为,语文课上得有文学性才是好课。昨天第四节课是练习课,就五个字,要求根据象形文字来画想象画。有一个小孩画的太阳,它的光线不是直的,而是弯曲的,是波状的。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说,太阳烫了头发。多么好的一种奇思妙想啊!是现代诗人的美妙的诗句。我们通过语文课,开发孩子的想像力,就是激发生命的灵性啊!从这一方面说,每个孩子都
14、是天才的诗人!因此,我的理解是:不要把语文课和文学课划清界限,语文课和文学课是划不清界限的;好的语文课处处都充满文学性!因此,又引出了我的理性话题,这个话题是:在小学阶段加强文学教育是由语文课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理由。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过去有的大纲是只强调语文是学习的工具;而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到去年公布的小语大纲方予以明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大进步。怎么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打个比方:一张纸的两面,一面是工具性,另面是人文性,任何一面都不可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15、,它是一个统一的事物。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目标”和过去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在总目标里,我们特别强调: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是过去大纲都没有表述过的。涉及到文学作品,我们提出: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语文修养;发展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包括什么呢?绝不是指语言修辞知识,也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涉及到种种因素,比方说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
16、、人格塑造等等。像我所说的这些因素,哪一个方面能离开文学教育这个命题呢?都离不开,都可以通过文学教育来实现。所以,小学阶段语文课虽然读不到大量的文学名篇,但每篇课文都充满着文学艺术,至少我看到苏教版教材就是这样。读了苏教版教材,我得到这样一个总的认识:文学教育可以促发学生德育、美育、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8智育多方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呼唤新的人才观,新型的人才培养里面应包含着人才的文学素养。而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利于终生发展,文学素养是中心,是
17、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第二个问题,说说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加强文学修养在实施语文课程时进行文学教育,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和审关性之间的关系。从我的认识来看,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最好的学习过程是在人文精神熏陶的过程中进行。反过来讲,当一个孩子比较好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以后,那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落到实处;如果没有这个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就不成为语文课。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用专业工具教育孩子是不够的。学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有用的工具和和谐发展的人是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他就讲,要使学生
18、对价值有所理解,要使学生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使学生对真善美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就是对真善美境界的真实追求。所以,就人的各种素质而言,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跟真善美相联系的是什么呢?是文学素养。它是人的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强调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排除文学,结果上成枯燥乏味、形式单调的语言训练课。这样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给今天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不爱读语文,讨厌语文。在这一点上,苏教版教材给我非常深的体会。我这样概括:苏教版教材遇到工具性教学内容咋办?把它人文化。这是我读了苏教版教材后的感想。有的老师说汉语拼音是“拦路虎” ,孩子学起来苦不堪
19、言。苏教版教材搞了“情境图” 。搞了“语境歌” ,不就把工具性的东西人文化了吗?所以,苏教版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很有创造性,它是培养本民族优秀人才的最好教材。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你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所以世界上各国的母语教育都在加强文学教育,这是个大趋势。实施文学教育,就是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在课程标准中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如果前面是讲人的发展、人的完善的共性的。话,那么这就是讲每个人的特殊性。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特别是人格的完善,从哪里来?都离不开情感的熏陶,离不开审美的材料对他的感染。很难想象,一个内心比较狭隘的人,一个情感非常枯
20、竭的人,他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人格、情趣、爱好等,这些做人的人性因素,不是一个小问题。一个老师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这个老师就会对文学产生美感。而从某些方面说,文学是种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9美感的艺术。它也是将美的东西给人看,还是追求一种美,追求崇高。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的目的是提高人、塑造人、进化人。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若能充分地调动文学因素,在一种情感氛围中,在学术化的环境中,我想什么工具的目标、什么情感的目标,就更加容易实现。在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要求有何不同呢?一、二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
21、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到了三、四年级,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就是感情沟通;五。六年级,要能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有些人有点误解:认为在基础教育里强调文学教育,就是培养阅读欣赏能力。我认为这只能是部分目标,更重要的目标不是在阅读能力本身。因为,文学教育它必然和思维教育联系在一起。在这上面,文学教育本身有什么优势呢?它可以通过感受形象入手,经过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而悟到形象的内涵,它的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间,孩子的想象的灵感非常活跃,心灵的空间非常开阔,创造性的潜能最能得到激发。总而言之,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听
22、说读写的能力,都可以在文学教育中得到实现;离开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语文的工具性也好,语文的思想性也好,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变成单纯的技术操作和思想灌输,语文就不成语文了。下面,再谈谈教师的阅读积累和转变观念的关系。提起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这个问题,我们有的老师自然会想:我也想多读文学作品,但是时间不够,作业量很大,上课时间很多,还要接受各种培训,哪有时间读文学作品。阅读理论著作,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些当然是可以的,都有利于提高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但我认为,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转变文学观念。我们国家过去比较封闭,造成我们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文学观念一直滞后,无法来解释
23、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无法培养情感、实现文学教育的综合功能。大致来说,20 世纪以来,在文学观念的更新方面,主要是抓住了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以,一讲到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也不仅是创造文学作品的作家,还包括世界、读者。这四要素是个什么关系呢?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每两个因素之间都能发生联系,这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一方决定另外一方的。整个二十世纪,人们对文学的看法,过去比较多的问题,是以世界和作者为中心。在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特别流行。所以,我们就认为现实主义高于浪漫主义;杜甫就高于李白,因为他的诗都反映事实。到了后来,文学观念转向,从以世界和作品为中心逐渐转向以文本为中心。这是西方
24、在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是八十年代流行的接受美学理论。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10文学是什么东西呢?首先是文本,其它因素是次要的;你要解读文本,就要细读文本,文学的美感来自文本的自身,而不是其它。后来,又向以读者为中心转移,包括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也包括后来其它对话理论。就我们来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都很重要,向我们展示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这才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文学观念,是我们中小学教育需要的文学观念。这是个总体趋势。根据四个要素,我在这里强调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就“世界”这个要素来说,我们要关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所谓世界就是客观存在,是独立于
25、人之外的一个客体。世界是什么?人们对它的认识是越来越进步。外部世界是无比的丰富和复杂,人的眼界和胸襟也将跟着改变。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无论是教材编写,无论是教学,都要与生活相沟通。要开发语文广泛的课程资源,用我们课程标准的话来说, “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首先要建立大语文观念,因为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强调:文学不仅反映生活、反映世界,还是作家主体意识的产物。这样一来,我们就要注意整体的因素:作家的思想感情,读者在读文学作品时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陆游是个大诗人,他儿子想学诗,他教导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其实陆游想强调的是积累 a
26、 作家写作品时依靠的是积累。学生读文学作品时也有个积累,我们叫前期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等等。孩子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认识体验越深、越丰富,他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就越深刻、越丰富。所以我们就强调感性。昨天有堂阅读课春笋 ,课文里面有句话,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 “唤醒”这个词,若在高中、大学,老师就可能对它进行艺术分析。但是在这里,对一年级的孩子就不能这样分析。老师采取的方法很好。他说:早上妈妈唤醒你上学时是什么感觉?让孩子用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投入到对文学作品文本的阅读中去。所以我说:让孩子在朗读中体会唤醒的感觉,我觉得这位老师非常伟大。他其实是唤醒了孩子们的心
27、灵啊!我认为这就是调动文学因素。我再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造句,有个孩子造句“地球围着太阳转” ,就把他表扬一番;一个孩子造句“老母鸡围着草窝转” ,就把这个孩子批评一番。其实“老母鸡围着草窝转” ,就是他的生活积累,是非常感性的东西。这样的东西积累多了,对他阅读文本、感受体会文学作品,都大有帮助,所以我觉得是唤醒孩子生命的灵性。另外,还有一个文学教育中的情感问题。我们都说文学是人学,创造文学作品的是人,文学表现的对象是人,文学作品是给人看的,是为了完善人、改造人。文学的功能你可以说出很多种,但最根本的功能是什么呢?其实是人的一种反思能力的表现。人通过文学作品来剖析、来分析人本身,然后知道什么是
28、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真善美的理想来改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11造人。因此,我们就要注意人的非常复杂的内心表现。但是我们过去的文学理念对人的感情往往简单化。我们归纳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什么思想,其实不是人的丰富的心灵反映,人的内心非常复杂。所以我说,哪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苏教版教材有篇课文牛郎织女 ,分上下篇。这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它的背后是什么,我们当然不会跟小学生讲很多,但作为老师,你的文学素养必须能够
29、居高临下,你才能游刃有余。最早的牛郎织女可追溯到诗经 ,表达了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所以人类才有盼望的理想,并为了达到这个理想而不懈地奋斗。琼瑶小说在水一方又把它讲成爱情故事,我把他说成爱情捉迷藏,但它也表达了这样的主题: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意大利诗人但丁写到了他追求真善美的境界,结果让一条小河给隔开了。对方是什么?是拿着鲜花的美女在对他微笑。他们相隔三步,却如隔沧海;小溪很窄,但心里的距离很遥远的,永远达不了彼岸。所以这样的内心情感非常复杂,是超越空间、超越国界的。如果这样的作品在课堂里让学生来读,老师千万不要给标准答案,因为文学作品是有丰富的文学内涵的。这样才
30、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情感世界。我再讲一讲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大家都认为文学作品有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反作用于内容等。其实,形式和内容两分法是错误的分法。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就像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的。读文学作品从什么方面人手?应该从品味语言人手。不是过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因为这个是逻辑学里的归纳法。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能用逻辑法,应该是品味语言,是使文学语言转化成头脑中的形象的过程,这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我们反对编教材时,在课文前加一大段课文提示、学习要点、学习本课文需要掌握什么等等。我们讲词、讲话讲段
31、,实际上应该讲什么?应该讲语境!过去,我们就是不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老师在那里讲解,代管学生阅读。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像我们江苏的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还有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他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形象人手,特别根据词句去想象画面。昨天有的老师在上课时,也有相似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课文的形式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苏教版的实验教材在继承了修订版好的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新的创意:生字教学组成词串。我非常欣赏。我觉得现在的词串还不太多,这方面还得加强,小学生一定会喜欢,老师也喜欢教这样的识字课。你看这个“春天、春风、春雨柳树、小草、嫩芽布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
32、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12谷、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 ,就是一例。为什么孩子对这样的生字会喜欢?奥妙在什么地方?奥秘首先不在内容,在形式。因为它押韵,这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其实它都是双音词,这双音词就是二拍子节奏,一个音部一重一轻,就这样配合起来,这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为什么二拍子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呢?因为这种节奏起源于劳动。劳动是通过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来一回进行的,所有的劳动形式都是一反一复的。这与人的呼吸、人的脉搏、人的生命是相呼应的。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是四言诗。四言诗就是两个二拍子节奏。一句两个词,就是两个二拍子节奏;而且这种节奏,对任何原始民族来说,具有巨大
33、的意义。正如音乐一样,它是人生理、心理基本的生命特征之一。所以这样的生字安排,孩子容易接受。还不仅如此。它所选的双音词,从文学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意象。诗歌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它既是客观的事物,但也有主观的感情在里面。当你在读“春风在荡漾”的时候,感情已经在里面了。几个词放在一起,用文学的观念叶意象并置” 。如果把这三个词连成一个句子,里面就要加许多的虚词,就变成了线性排列,就逻辑化了。把这三个词分开,就切断了语链,词与词之间变成空白,这个空白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有待阅读它的人去填补它。北方的孩子在读“春天、春风、春雨”时,头脑中展示的画面与南方的孩子脑中展示的画
34、面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的书法。文学都是“无中生有”:空白的地方就有画;有缺陷的地方人在头脑中就去填放它,使它完整。这样的安排特别好,能激发和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工具性的目标,就是要认识这些词语,与人文性的情感投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这个生字教学就有综合功能。所以生宁教学也完全可以体现文学性。下面谈谈文学与读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文本和作品不是一个概念,文本是作者创造出来没有被读者阅读的东西,它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没有人去读去看,所以这个不能叫作品。只有读者读了你这个文本,这个文本才能转化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一篇课文出来后给学生学、让教师教,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才转换为作品,这才有意义。
35、因为这个文本转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文本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确定的一面,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每个孩子阅读时都有朝待视野” ,这个“期待视野”可以指这个孩子原来的情感,也可指这个孩子原来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指这个孩子独特的一种眼光,也可以指这个孩子在读这个作品时的心情、心境。在不同心境下读课文,感受、体会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老师对孩子的“期待视野”一定要重视。你要琢磨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去思去想,这样才能与心灵对话。这个背景是什么?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13就是现在的“对话理论” 。 对
36、话理论”认为作品与读者是什么关系呢?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的行为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个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那么老师与学生、课文与学生就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有的人叫“双主体” 。所以学生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去创造文本的意义。需要我在这里强调的是,首先要重视孩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就是他对作品有独特的反映一定要重视。阅读是种创造,所以不要让孩子被你的标准答案所束缚,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意义、创造意义。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不是被动的,也不能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和学生一样,他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中介。你这个老师做中介,那么你的思想深度、文化
37、水准当然要高于学生。也可起向导作用,但不能代替。我们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有谈话的方式,那种对话是老师根据参考书、根据课文,事先准备好结论。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实际上是“请君入瓮” 。这种方法与阅读对话理论是背道而驰的。最后,强调一下加强文学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个是强调作品阅读一定要遵循整体把握原则。这跟过去有很大区别。整体把握有利于孩子的有所创造,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有位老师教波狼和小羊 ,学到最后“狼向小羊扑去” ,老师问学生:这小羊死还是没有死?老师就是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想象结果怎么样。学生有的说猎人把狼给打死了;有的说粮太用力,跌到河里被淹死了就是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说“羊死
38、了” 。这就是从整体上进行情感的导向的结果,他就会创造文本。还有一个就是要培养语感和重视积累的问题。积累就定要诵读。诵读的效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必然有个情感投人,要沉浸到那种氛围中才行,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诵读可贵的是个过程,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遍、熟读成诵的过程,若跟今天的主题联系起来,不就是熏陶吗?不就是品味语言吗?不就是让学生将体验文本的时间拉长吗?苏版教材的“读读背背狱是诵读专题,要充分利用它。你搞好了,就是个大课题就是对苏版教材创造性的运用。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14语文界的悲情与梦想刘德福小时侯和父亲一起锄地,曾经发出这
39、样的感慨:顶着毒花花的太阳,一个上午一声不吭地辛苦劳作,父亲怎么会甘于做这种活计?难道他没有过蓬勃的青春时代?当我步入中年,虽然是通过自己的刻苦读书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我从更深刻更人性的高度上理解了我的父亲,理解了他的辛酸和局限,理解了他的痛苦和伟大,他的勤苦正是我走上讲台的基石。我觉得,他的锄草和我的读书写作讲课具有同样的价值。罗素先生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是把人人同等看待。我以为,这个原则如是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当把他当作平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这是尊重他,而且尊重“人” ,从最深的意义上讲,更是尊重自己,因为所有的人都将老去,都是时空链条上的符号。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
40、不该仅仅用他的“特殊”来解释。由此我想到了教师之友2004 年第 1 期上评论魏书生、于漪、钱梦龙三位驰骋于 20世纪 5080 年代的语文特级教师的文章。其实,这种声音在中国是不陌生的,最近的王朔评说鲁迅和金庸,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以及五四时代那些先驱者对中西方文化的论争都属于同一类型。五四时代的那场论争涉及到很多人,双方的主要大将,一是代表“新青年”的陈独秀,一是时任东方杂志主编的杜亚泉。陈独秀因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贡献和曲折而被载入史册,杜亚泉却被主流的历史和意识形态所遮没和淡忘。直到 90 年代,因历史的风云际会,当一些人重审和反思“五四”的激进和功利时,杜亚泉
41、的思想在尘封了七十多年后被重新挖掘,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先驱得到重视和研究。这场论争各方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概括如下:陈独秀认为中西方文化绝无共同之处,西方文化为“人类公有之文明” ,因此需彻底抛弃中国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在进化论观点的支配下全盘西化。杜亚泉的观点独树一帜,认为东西文化各有不同特点,应采取“东西调和” 、 “新旧折中”的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统整和融合西洋文化。他与陈独秀争论的焦点并不在是否迎拒西方文化,而是是否彻底放弃传统伦理道德。现在看来,陈的观点中的激进、功利和庸俗进化论的痕迹非常明显,但他及“新青年”派以其“深刻的片面性”适逢其时,也有着他思考的历史脉络和内在理路可寻
42、,其功绩和由此造成的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客观和公正的反思与评价;而杜亚泉的观点则显得稳健保守得多,虽然他的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15“文化守成”在那个狂飙突进、急功近利的时代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却在历史的沉淀后显示了其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的深刻洞见和理性、沉思的智慧。如果撇开简单的价值评判,杜亚泉的“文化保守主义”是有着现代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的。它绝不同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也不同于辜鸿明等的彻底反现代;实际上,杜亚泉曾是“五四”时期重要的科学启蒙者和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向往英国式稳妥、渐进的现代化进程。对这三位语文长辈的评判,我们当然可以有一千个
43、标准,最简单的标准当然就是在今天的历史基点上看他们的过去,这恰恰是十足的形而上学,这无疑是用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灿若桃花的脸去比一个苍苍老者的皱纹。对于他们的责难我不想多讲,因为我们不能也不必要用我们的青春激情去比他们的沧桑。我要说的是,我们反思的切入方式是错误的,批判的意义不在于指责,而在于建设,去掉杂草的最好方式是种上庄稼。时间会冲刷一切,而最悲哀的不是“那一代”的种种不是,而是我们“这一代”时时被时间冲刷着而不自觉。“那一代”特级教师中许多人真的是高山,虽然今天看来多岩石而少绿树花草,但是,我们谁也不可能断定自己的未来就不是一片沙漠。正像历史的局限决定了他们的局限一样,本能和激情也可能决
44、定了我们的误区。相对于 1997 年的文化界文学界学术界对中学语文发难,这次语文圈子内的烽烟再起表明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的虚弱和不自信,我们再也不甘平庸和寂寞了,我们像铁屋子里的困兽寻找突围的窗口,但是我们连鲁迅在孤独寂寞中抄古碑的执著也少有了。如果我们想以此寻找一个腾飞的契机的话,那么,这是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的草率和浮躁可能换来另一种可怕的结局:功臣兔死狗烹, “新贵”用浮名浅斟低唱,语文城头只是变换了大王旗。时间的力量已经为我们做了最有力的批判。新课标的实施已经把语文定位于流动的广阔的视野之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
45、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大语文观念”基本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而“那一代”特级教师们在传统课堂里形成的许多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必须成为我们“这一代”教师教学进步的起点,有一个人曾经说过:唐诗的繁荣也许是众多的因素促成的,但关键的一个因素总是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宫体诗”在诗歌的格律和形式方面打下的深厚基础。我们的视点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生长,而不是只盯着肩膀上的风雨的疤痕。包容性对于我们这些“新生代”教师来说也许比“片面性的深刻”更重要。我们的确需要在教室内“茶壶里起波涛” ,但我们更需要有打开窗子引进外面的清风明月的功力。我们还可以看到,程翔、韩军等这些“这一代”中的颇有大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
46、课堂教学明显有“那一代”的痕迹。叶澜教授所描述课堂是这样的, “它是生气勃勃的,极富动态性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学社团工作研讨活动资料集 2010.4.2316的。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其教育能力可以说已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突出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同时也就突出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 ”而“新生代”教师代表,吴礼明说:“课堂教学现场化”是过有序、民主、和谐的教学为每一个人提供“公共话语空间” ,贺学根也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就是使学生陶醉在一种无痕的氛围里自觉地生长,教学法不能停留在简单意义的层面上,它是有思想的技术,思想、文化底蕴是其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一个
47、语文老师,如果不能从教育艺术的高度来认识教学法,他的教学经验就只能是缺少思想而匠性突出的教学技术。 ” 李镇西特别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 。他说, “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 “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分,也比老师灌给他分强!”他注重的是在思想上“点燃”学生的“火炬” ,从而让他们去对课文“深刻的领会” 、 “精彩的分析” ,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他坦然地说, “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 。 ”那种直接的、知识
48、性教学目标不再是课堂重点,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得到充分关注。这些人都是从“那一代”特级教师身上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并且正在向课堂之外的广阔空间拓展。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中不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一面,还有课外学生文学文化滋养的另一面。就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只有抓住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完全的。我们只能说, “那一代”特级教师对
49、课堂教学艺术的倾心追求已经使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有了可堪依托的发展平台。由此,我想到了中国语文的一个巍然的参照物。我曾经不只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话:叶圣陶对语文的见解的深度至今没有人能比。当我们把解剖刀架到“那一代”特级教师瘦弱的身躯上的时候,我们不如到叶老的田园中吸纳点新鲜空气,浏览一下清风明月。我又想到了拉封丹的南风和北风脱衣的故事。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采用北风的激情式急攻近利,也可以选择南风式的温情与包容,但是,北风的粗劣可能带来心情和氛围的恶毒化浮躁化倾向,南风的包容一定能带来厚重的耐力和博大的视野。叶圣陶和朱自清那一代语文专家是旧学学养深厚的楷模,他们处在民族危亡,革命狂飙突进的年代,他们对文言文等中国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包容的姿态。据已有的资料来看,从 1932 年的初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