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内容:1、 转型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特点。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3、 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和处理。第一节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一、基本内容1、 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2、 分配的依据是劳动。3、 分配的前提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4、 分配的原因第一, 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使按劳分配成为可能。第二, 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是物质条件。第三, 旧的分工下劳动特点是直接原因。二、正确认识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重要经济特征。2、 按劳分配不是一个具体的分配方式。第二节 转型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一
2、、分配制度(一) 平均分配。(二) 等级制度。二、特点1、 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个别年份、个别群体不升反降。2、 严重的平均主义。3、 存在不平等因素。一是城乡差距较大;二是干群差距较大。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一、收入分配理论的突破1、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2、深化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和处理。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1、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第四节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二、城乡收入差距扩
3、大的原因1、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是根本原因。第一,土地的集体化;第二,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 ;第三,户籍制度;第四,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第五,不合理的政策。2、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强势利益集团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3、 农民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无力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一) 发展战略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新战略的核心是“多予、少取、放活” 。1、 多予。第一,提高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标准;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第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强化农村信用支持。第五,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2、 少取。第一,取消各种税费负担;第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3、 放活,第一,改革户籍制度;第二,努力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二) 扼制强势利益集团1、政府扼制利益集团制度变迁。2、农民的组织化。一是允许、鼓励和支持农民组建自己的组织,维护自己的利益;二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