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元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
2、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来源:学优中考网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
3、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登岳阳楼(其一)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作。诗人通过登楼所见,联想到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抒发了亡国之臣的愤懑之情,也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二、单元教学目标: / 32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来源:xYzKw.Com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
4、诗文中的优美意境;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来源:xYzKw.Com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来源:xYzkW.Com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四、教学预设: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
5、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4、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来源: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