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刑法学总论.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4530914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刑法学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刑法学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刑法学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刑法学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刑法学总论,绪言,一、刑法学的概念、对象和体系刑法学是法学中的一个部门法学,它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犯罪 刑事责任 刑罚,刑法学的体系是将刑法学研究的对象具体化之后,对知识内容加以排列组合而形成的理论上的结构形式。刑法学的体系显示了本学科内在的理论联系和逻辑结构,它对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刑法学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刑法学的体系是以我国刑法及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 本课程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刑法总论,除绪言外,还包括刑法概述、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犯罪总论、刑罚总论。下编为刑法各论。,中国刑法论,刑法总论,罪刑

2、各论,刑法论,犯罪论,刑罚论,罪刑各论概述,各类具体犯罪及其刑罚,(二)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的方法 2比较的方法 3历史的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一章 刑法概说,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地说,刑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应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社会主义刑法,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根据总结我国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

3、的总和。,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刑法典,单行刑事法规,附属刑法,狭义刑法:刑法典,二、刑法的性质 刑法的性质有两层含义:一是刑法 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一)刑法的阶级性质 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二)刑法的法律性质 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刑法的特征: 第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 第二,任务和实现任务方法的特殊性。 第三,强制程度的严厉性。,第二节 刑法的根据和任务,一、刑法的根据。(一)刑法制定的法律根据(二)刑法

4、制定的实践根据,二、刑法的任务 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一、刑法的体系,总则,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犯罪 刑罚 刑罚的具体适用 其他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侵犯财产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 贪污贿赂罪 渎职罪 军人违反职责罪,分则,附则,二、刑法的解释 (一)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二)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法基

5、本原则概述,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刑法的性质和任务,贯穿于刑法始终的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二、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罪刑法定原则;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二节 刑法基本原则分述,一、罪刑法定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渊源(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三)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一)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渊源(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内涵(三)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立法体现(四)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司法适用,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渊源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 (三)罪责刑相

6、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 (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一、刑事古典学派 二、刑事社会学派 三、刑事人类学派,第三章 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 刑法适用范围的概念,刑法的适用范围也称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空间、时间上的羁束力。其中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空间上对哪些人、哪些地域适用;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何时生效、失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是否有溯及力。,刑法在空间上适用范围的原则,主要有:1、属地原则2、属人原则3、保护原则4、世界原则5、折衷原则,第二节 我国刑法的空间适用范围,一、对地域的适用范围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如何理2、关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理解3、关于在船舶或航空器内

7、犯罪问题4、关于行为地与结果地问题 二、对人的适用范围1、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刑法适用2、对犯罪的外国人的刑法适用,第三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一、刑法的生效和失效 刑法的生效时间有两种:1、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公布一段时间后生效。刑法的失效时间有两种情况:1、由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废止;2、在新法生效后旧法自然失效。,二、刑法的溯及力问题1、从旧原则; 2、从新原则;3、从轻原则; 4、从旧兼从轻原则;5、从新兼从轻原则。,第四节 我国刑法的时间效力,一、我国刑法的生效时间 根据我国的立法实践,确定刑法的生效时间有两种情况:1、公布法律即同时生效2、公布法律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二、我国刑法的

8、失效时间我国刑法效力的终止时间,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某项法规效力终止,从宣布之日起该法律不再适用,可称为明示废止。2、某项法律实际上效力终止,可称为默示终止。,三、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的规定我国刑法对其溯及力问题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具体地讲,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犯罪的,如果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不能根据现行刑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第二,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也认为犯罪的,并且在追诉时效之内,适用当时的法律,但如果现行刑法对这一行为规定的法定刑比行为时法律规定的法定刑较轻时,则适用现行刑法。第三,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

9、,适用现行刑法,不能认定为犯罪,不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第四章 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一、犯罪的本质属性1、犯罪的阶级性2、犯罪的社会性3、犯罪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二、犯罪的定义犯罪的定义是对犯罪的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概括。从现行各国的刑事立法情况看,关于犯罪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1、形式定义2、实质定义3、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刑事违法性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一、各国刑法中犯罪的分类:1、国事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2、重罪与轻罪3、亲告罪与非亲告罪4、初犯、再犯和累犯5、白领犯罪与蓝领犯罪6、常业

10、犯罪、习惯犯罪与普通犯罪,二、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分类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2、 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3、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4、危害国家、社会权益的犯罪和危害个人权益的犯罪,第四节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一、区分罪与非罪的意义二、各国刑法中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三、我国刑法中罪与非罪的界限1、在犯罪定义里加以规定2、在刑法总则的其他条文中,通过犯罪构成一般要件和排除犯罪性行为加以规定。3、在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加以规定。,第五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概念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二、犯罪构成

11、的共同要件 (一)犯罪客体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犯罪主体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三、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第一,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基本规定。第二,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能准确地把握住我国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的罪与非罪界限,才能更准确地区别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第三,犯罪构成理论是保障公民免受非法追究的重要手段。,第二节 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 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二、犯罪客体的种类(1)一般客体 (2)同类客体 (3)直接客体,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

12、个方面:第一,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载体或者主体承担者。第二,犯罪对象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为不同的犯罪客体。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能够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具有这种法律属性。第二,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第三节 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犯罪客观方面,亦称犯罪客观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犯罪客观方面,必要要件,选择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犯罪的地点,犯罪的方法

13、,二、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社会的行为是指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度,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社会行为 的基本形态,作为,不作为,三、危害社会的结果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对我 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危害结果的 基本分类,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实害结果与危险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单一结果与复合结果,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为了解决实际案件中复杂的因果关系问题,我们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指导下,结合研究犯罪问题,才能科学地解决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刑法中

14、的因果关系问题时,应当注意掌握以下几点:第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第二,因果关系的相对性。第三,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第四,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第五,要注意不作为犯罪中因果关系的特殊 性。第六,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的两个问题。,五、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都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第四节 犯罪主体,一、 犯罪主体概述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然人成为犯罪 主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 第二,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第三,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二、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

15、,也称责任年龄, 是指刑法规定的应当对自己实施的 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四分法规定: (一)不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 (三)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三、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也称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政治意义,并且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第五节 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

16、主面方面概述犯罪主观方面,亦称犯罪主观要件或者罪过,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或者说罪过的内容,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社施犯罪时,必须认识的事实内容和必须具有的意志状态。,三、犯罪故意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根据意识和意志方面的不同情况,刑法

17、理论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四、犯罪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应当预见”而“没有顾见”; 第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反对的。,五、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六、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以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两大类。 (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第六章 犯

18、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一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形态概述,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是故意犯罪行为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几个不同的形态,有的刑法理论称为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或停顿阶段,也有的称为停止形态。,第二节 犯罪的预备,一、 犯罪预备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二、犯罪预备行为的两种表现: (一)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 (二)为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 三、预备犯和处罚原则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三节 犯罪的未遂,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种类 二、犯罪未遂的成立要件 三、不能犯 四、犯罪未遂的处

19、罚理由与处罚原则,第四节 犯罪的中止,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的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犯罪的中止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一)犯罪的中止不是犯罪的终止,它必须出现在犯罪过程当中。 (二)必须是自动中止。 (三)必须是彻底中止。关于对中止犯的处罚问题,我国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七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一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概述,一、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概念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指客观上造成一定损害结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质上既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

20、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二、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种类 (一)正当防卫 (二)紧急避险 (三)其它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被害人承诺的行为2、执行命令的行为3、正当业务行为4、义务冲突,第二节 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一定限度损害的防卫行为。,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一)必须是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 (二)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三)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 (四)必须是针对实施

21、不法侵害的人实行防卫。 (五)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防卫过当是指行为人在实施防卫行为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三节 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的概念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一)必须是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时,才能实施紧急避险。危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然力带来

22、的危险(2)动物侵害的危险(3)来自人的生理、病理原因的危险(4)人的危害行为,(二)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三)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行紧急避险。 (四)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一)危险的来源不同 (二)损害的对象不同 (三)行为的条件不同 (四)限度条件不同 (五)行为主体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第八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一、共同犯罪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5条规

23、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1、犯罪主体要件:二人以上 2、犯罪客观要件:共同的犯罪行为 3、犯罪主观要件:共同的犯罪故意,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一、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和无预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 四、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别的共同犯罪,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一、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一)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活动中的分工为标准 (二)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为标准,二、各共同犯罪人的概念、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一)主犯1、主犯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

24、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2、主犯的种类:(1)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首要分子。(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3、主犯的刑事责任(1)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2)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的刑事责任,(二)从犯 1、从犯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2、从犯的种类: (1)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2)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3、从犯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三)胁从犯 1、胁从犯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第28条

25、的规定,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2、胁从犯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28条规定,对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四)教唆犯 1、教唆犯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 2、教唆犯的构成条件: (1)在客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2)在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故意。 3、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九章罪数形态 第一节 研究罪

26、数形态的意义和罪数判断标准,一、研究罪数形态的意义 1、有助于刑事审判活动中准确定罪 2、正确适用刑罚的重要条件 3、关系到我国刑法中一些重要制度的适用 4、有利于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二、关于罪数判断的标准 (一)犯意标准说 (二)行为标准说 (三)法益标准说 (四)构成要件标准说 三、罪数的类型 (一)一罪的类型 (二)数罪的类型,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一、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 (二)想像竟合犯 (三)结果加重犯,二、法定的一罪 (一)结合犯 (二)集合犯 三、处断的一罪 (一)连续犯 (二)牵连犯 (三)吸收犯,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一、实质数罪与想像数罪 二、异种数罪与同种数罪 三、

27、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 四、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与刑罚 执行期间的数罪,第十章 刑事责任 第一节 刑事责任概述,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二、刑事责任的特征 (一)法律关系的特定性 (二)专属性 (三)必然性 (四)严厉性 (五)法定性,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和归责要素,一、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 二、刑事责任的归责要素 (一)主观恶性 (二)客观危害 (三)刑事违法,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发展过程,一、刑事责任的产生 二、刑事责任的潜伏 三、刑事责任的确认 四、刑事责任的承担 五、刑事责任的终结,第四节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一、基本方式 二、辅助方式 三、特殊方式,第十一章 刑罚的概念与目的 第一节 刑罚

28、权与刑罚概述,一、刑罚权的概念与根据 二、刑罚权的制约 (一)宪法制约原则 (二)罪刑法定制约原则,三、刑罚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掌握国家刑罚权的统治者用以惩罚犯罪的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以国家的名义,强制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生命或其他权利的强制方法。,(二)刑罚的特征1、刑罚是与国家刑罚权紧密相关的制裁措施。2、刑罚是与犯罪现象相联系的制裁措施。3、刑罚是一种以剥夺特定权益为内容的制裁措施。,第二节 刑罚功能,刑罚功能是指刑罚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一、剥夺功能二、威慑功能三、改造功能四、安抚功能,第三节 刑罚目的,刑罚目的,实际

29、上是指国家运用刑罚的目的,即国家通过制定、运用、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一)基本上否认惩罚是我国刑罚目的 (二)刑罚不再以消灭犯罪为目的 (三)预防犯罪是我国刑罚的目的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第十二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第一节 刑罚体系和种类概述,一、刑罚体系 二、刑罚种类 (一)主刑 (二)附加刑,第二节 主刑,一、自由刑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二、生命刑生命刑也就是死刑,第三节 附加刑,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四、驱逐出境,第四节 非刑罚处理方法,非刑罚处理方法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 子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处理方法。非刑罚

30、处理方法包括以下三类: 一、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和责令赔偿损失 二、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和责令赔礼道歉 三、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第十三章 量 刑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和一般原则,一、量刑的概念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在认定犯罪事实和犯罪性质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是否立即执行该刑罚的刑事审判活动。,二、量刑的原则 (一)量刑必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1、查清犯罪事实真相 2、确定犯罪性质 3、分析犯罪情节 4、判断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二)量刑必须以刑事法律为准绳1、依照刑法总则的规定量刑。2、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量刑。3、依照刑法总则、分则的规定量刑,还应注意

31、到严格执行刑法中有关从重、从轻、减轻、免除以及免予刑事处罚的规定,决定刑罚的轻重或者免除。,第二节 量刑的情节,量刑情节,是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作为决定处刑轻重或者免除处罚的各种具体事实情况。一、法定情节法定情节,是法律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作出特定处理的情节。,(一)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 (二)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三)应当减轻处罚的情节 (四)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五)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 (六)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七)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 (八)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 (九)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情节 (十)可以免除处罚的情节 (十

32、一)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情节 (十二)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二、酌定情节酌定情节,是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而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审理具体案件时认定的,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在量刑时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一)犯罪的动机。 (二)犯罪的手段。 (三)犯罪的时间、地点等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四)犯罪的损害结果。 (五)犯罪侵害的对象。 (六)犯罪分子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 (七)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的态度。,第三节 累犯、自首和立功,一、累犯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该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一)一般累犯

33、1、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当被判处的刑罚均是有期徒刑以上。3、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5年以内。,(二)特殊累犯1、前罪和后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当被判处的刑罚,其种类和轻重不受限制。3、后罪与前罪相隔的时间不受限制。,二、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接受审查和裁判的行为。(一)一般自首 1、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二)特别自首 1、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自首犯的刑事责任:1、“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

34、,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3、“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三、立功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情况的行为。,立功的种类,一般立功 重大立功,立功犯的刑事责任: 1、犯罪分子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 者减轻处罚。 2、犯罪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十四章 数罪并罚 第一节 数罪并罚概说,一、数罪并罚的概念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同一犯罪分子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根据法定的原则和

35、方法决定合并以后应当执行的刑罚。,二、适用数罪并罚的条件1、必须是一个犯罪分子犯有数罪。2、所犯数罪必须发生在法定的时间界限内。3、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并罚后应当执行的刑罚。,第二节 数罪并罚的原则,一、数罪并罚原则概述 1、并科原则 2、吸收原则 3、限制加重原则 4、折衷原则,二、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数个死刑、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死刑、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 3、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第三节 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相应的情形,一、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

36、犯数罪的合并处罚。 二、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并罚。 三、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并罚。,第十五章 缓刑、减刑和假释 第一节 缓 刑,一、缓刑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限内,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如果没有犯新罪、发现有漏罪或者严重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一)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二)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

37、社会。 (三)犯罪分子不是累犯。,三、缓刑的考验期根据我国刑法第73条的规定,拘役的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的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四、缓刑的撤销 1、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再犯新罪。 2、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发现缓刑犯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即发现“漏罪”。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而且情节严重。,第二节 减 刑,一、减刑的概念所谓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

38、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立功表现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将其原判的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二、减刑的适用条件(一)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二)在刑罚的执行期间,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这是适用减刑的实质性条件。,三、减刑的限度和适用程序根据我国刑法第78条的规定,对犯罪分子经过一次或者几次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根据我国刑法第79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

39、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第三节 假 释,一、假释的概念所谓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以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将其附条件地提前予以释放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二、假释的适用条件 (一)假释的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二)犯罪分子必须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 (三)犯罪分子必须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三、假释的考验期限、适用程序和撤销(一)假释的考验期限 根

40、据我国刑法第83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二)假释的适用程序 根据我国刑法第82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对于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应当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由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经过审理,人民法院认为犯罪分子符合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对于不符合假释条件的,不予假释。非经上述法定程序,不得对犯罪分子予以假释。,(三)假释的撤销 (1)在假释考验期限内,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再犯新罪。 (2)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

41、判决,即发现“漏罪”。 (3)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第十六章 时效和赦免 第一节 时 效,一、时效的概念刑法上的时效,是指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对已过法律规定期限的犯罪分子不得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再执行的一项法律制度。二、追诉时效的意义1、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2、有利于司法机关集中精力打击现行的犯罪活动3、有利于人民内部的安定团结,三、追诉时效 (一)追诉时效的法律后果 1、司法机关的追诉权消灭。 2、如果司法机关已经追诉的,就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二)追诉时效

42、的期限 1、法定最高刑为不満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満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查院核准。,(三)追诉期限的计算 1、在一般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如果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

43、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第二节 赦 免,一、赦免的概念所谓赦免,是指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发布命令的形式,对犯罪分子免予追诉,或者免除执行全部或部分刑罚的一项法律制度。二、我国的特赦及其特点根据我国宪法第67条、第80条的规定,特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特赦令。,我国的特赦具有以下特点: 1、特赦是对于一部分特定的犯罪分子适用的。 2、实施特赦的条件是以罪犯经过一定时间关押或服刑改造,确实改恶从善为标准的。 3、特赦的内容是免除对于服刑中的犯罪分子原判刑罚的剩余部分,予以提前释放,或者减轻原判刑罚。 4、特赦都是由中共中央或者国务院提议,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在设有国家主席时,由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刑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