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五六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4521281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六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五六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六单元教案 一、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 理解、把握这两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情境。 方法与过程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文言文。 2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来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二、单元教学说明 八年级上册文言课文(含古代诗歌,以下同 )的编排方式与前两册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

2、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也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第五单元选有八篇古代诗文,其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魏学洢的核舟记介绍了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杜甫的三首诗中, 望岳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 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杜甫已步入中年,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大诗人风格的发展变化。这些课文的内容,有的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子

3、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 第六单元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郦道元的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长江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与友人交流品味山水的内心感受;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周密的观潮记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浅淡的笔触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了山水小品中,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

4、外风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陆游的游山西村描述了山野风光和农家乡俗。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的共同志趣。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把自己的情思融入到自然山水中,自然有了生命,使山水有了性情,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 两个单元共由 10 篇文言文和 7 首古代诗歌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文章体式上有记、铭、说、游记、书信、小品文、古体诗、律诗等;在写作技巧上,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不一而足。这些诗文的内容,有的叙事,有的写景,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有的议论,丰富多彩。其中蕴涵的情感和风格也异彩纷呈,如陋室铭

5、的清高、 爱莲说的质直、 望岳的高远、 三峡的冷峻、 答谢中书书的清丽、记承天寺夜游的微妙、 湖心亭看雪的飘逸、 归田园居的自然等。优秀的古代诗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着民族精神的精华。学习古代诗文,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升我们的精神品位。新教材中古代诗文的分量有所增加,其目的正在于此。 教学这两个单元,既要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又要从文学、文化的层面拓展文言文教学的视野,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品位。简言之,就是要做到言、文并重。前者是从语言的角度,解决“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问题,是文言文

6、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决不是唯一的任务,决不是根本任务。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当把文言文当作一种文化,而不仅仅当作一种语言来学。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把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经由我们的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尚书 ,一直到清代,浩如烟海的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我们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要继承并发扬这种文化。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句子翻译等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点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给磨平了,使学习文言文变得那么索然无味,使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变得那么面目可憎。 要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文,要让文言文教学真正成为承递人类文明的一座

7、桥梁,就要想办法使学习文言文由索然无味变为兴味盎然,使文言典籍由面目可憎变为亲切可感。这种“味”,这种“亲切感 ”不必到别的地方去苦苦寻找,文言文中本身就有,这就是“ 文化味” 其实文化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同我们的生活,同语言文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文言文是用中国的古代语言记录中国古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挖掘它,如何把握它。 就是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看,文言文的教学也应该是富有“文化味”的。无论是汉字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或是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还是文言文体式所反映的文化传统,都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去挖掘并传授。 三、课文的教学建

8、议 21.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背诵全文。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他的局限性。 (二)教学设计 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以成语“世外桃源” 来导入课文及作者。 2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3问题讨论一:是什么人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 学生回答并复述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其他学生仔细听,注意记下同学复述时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地方。 在讨论同学的

9、复述是否正确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词语,体味和推敲词句的含义。如果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深入,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引导点拨: (1)这个人是什么时代、哪个地方的?他是干什么的?(指导学生看第 165 页注解,并补充注解: 【业】 职业:无业游民。 ) (2)渔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桃花林的?(补充注解:【缘】沿着:缘木求鱼。) (3)渔人遇到桃花林后有怎样的心理反映?(引导学生推敲“甚异之”的含义,补充注解:【异】奇异、神异,这里是意动用法,觉得奇异、神异的意思。 ) (4)渔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指导学生看第 165 页注解,并描述桃花林的景色。 ) (5)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渔人有什么

10、进一步的行动和欲望?(引导学生推敲“穷”的意思,补充注解:【穷】完、尽,这里用作动词,走完、走尽的意思。欲穷千里目) 4讨论问题二: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他刚进入桃花源时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学生回答并复述课文第二段的内容,其他学生仔细听,注意记下同学复述时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地方。 在讨论同学的复述是否正确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词语,体味和推敲词句的含义。如果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深入,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引导点拨: (1)渔人是怎样发现洞口的?(指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并体味“仿佛“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2)渔人是怎样进入这个山洞的?(引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并补充注解:

11、【舍】舍弃,丢下。 【初】起先、开始的时候。 【才】仅,刚好。) (3)渔人刚进入桃花源时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这里的自然环境怎样?(指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引导学生体味“平旷”、 “俨然”、 “良田”、 “美池”、 “鸡犬相闻” 等词语的含义,描述桃花源的自然景象,补充注解:【旷】开阔:旷野。 【良田】肥沃的田地。) (4)桃花源中的社会环境如何?何以见得?(指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引导学生体味“怡然自乐” 一词的含义。 ) 5讨论问题三:渔人在桃花源中都有哪些活动?他从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学生回答并复述课文第三段的内容,其他学生仔细听,注意记下同学复述时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地

12、方。 在讨论同学的复述是否正确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词语,体味和推敲词句的含义。如果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深入,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引导点拨: (1)对于渔人的贸然闯入,桃花源中的人有怎样的反应?(指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并补充注解:【咸】全,都。老少咸宜) (2)桃花源中的人是为什么来到这里?他们和外界有来往吗? (引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并补充注解:【妻子】这里是两个单音词,妻子儿女的意思。 【邑人】同乡人。邑,古时县的别称,也代指家乡。 【乃】竟然。) (3)桃花源中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他们有没有回到外界社会的想法?(指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引导学生体味“叹惋”、

13、 “不足为外人道 ”等词句的含义,补充注解:【延】邀请。 【语】y,告诉,对某人说。 ) 6讨论问题四: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有人想再去吗?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并复述课文第四、五段的内容,其他学生仔细听,注意记下同学复述时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的地方。 在讨论同学的复述是否正确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词语,体味和推敲词句的含义。如果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深入,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引导点拨: (1)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就有什么打算?结果怎样?(指导学生看第 167 页注解第 168页注解,并补充注解: 【既出】出来以后。既,已经。 ) (2)还有什么人也想去?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看第 168 页注解 -,并

14、补充注解:【高尚】这里是生活趣味高雅的意思。) 7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 1 题和第四题 8布置作业: (1)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 (2)按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题的提示,查找有关作者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二课时 1问题讨论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尝试填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是一个 的地方,并说明理由、根据。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陈述意见。要求:理由依据要分条陈述,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只需表示赞同,不必重复。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一个简单的总结: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 但不

15、要下最后的结论,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观点。 2问题讨论一:作者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当时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还是作者想象虚构的?你有什么依据? 学生用课文有关语句内容和自己掌握的资料为依据,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展示以下一些资料,以补充学生资料的不足,支持学生的意见。 资料 1 一般认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为陶渊明所记之桃花源。如193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桃花源”、 “桃源山”条即持此说。桃源县一带旧属荆州。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荆江二州刺史时管理辖过那里,他由此很可能从小就知道那里有一美丽的去处。桃花源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

16、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 157.55 平方公里面积。 资料 2 有人提出,桃花源极有可能在安徽省古徽州(今黄山市)黟县。理由是:陶渊明家居柴桑,后又为彭泽令,此二处距黟县仅一二百里,喜作“抚剑独行游”的陶渊明不会不游黟县这一带令梁武倾倒的大好山水。黟县有一座武陵岭,并有武陵村。据明徽州府志载,陶渊明曾直称黟人为“武陵人”。这些都恰好应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之说。黟县还有一块 91 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历代文人称之“旧秦村”、 “桃花源 ”。其地理环境酷似桃花源。外人进入须沿一条名为章水的溪流到渔停,绝壁下有桃源洞,过洞即见盆地“豁然开朗”之景象。另外,桃源洞一带至今仍有陶

17、氏后裔居住。不久前发现的陶氏宗谱证明他们的始祖是陶渊明裔孙陶庚四。 资料 3桃花源记并诗不是“乌托邦” 空想,而是实指三国两晋时期继秦汉时之武陵(五溪)蛮之后而兴起的一个没有王化,自为生理的社会自然群体-“莫徭” 。 南方雪峰山脉的中段,即今湖南省新化县、安化县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的深山幽谷中,确曾出现过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不负担任何徭赋”的部分南蛮、荆吴人、百越人和逃亡入蛮的汉人相互融合而结成的一个社会群体“莫徭”。 (摘自古“桃花源” 新考作者 湖南省冷水市 粟海 粟利宇) 资料 4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桃

18、花源究竟在哪里? )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 ”现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再据苗族简史介绍,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早在晋朝前,就呈现出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 )的社会景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在本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应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他创作的原型的,否则,不应该出现“南阳刘子骥” 这个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像桃花源这样景色优美而且远离人世的地方应该是有的,而老百姓为躲避战乱而避入深

19、山的事情也屡有发生。但是,像作者所写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这是作者想象虚构的成分。 3问题讨论二: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学生依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分析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的情况回答讨论: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4问题讨论三:怎样看待作者所描写的“世外桃源”?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讲解: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

20、,想回到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去,是一种消极避世思想的表现,显示出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5总结:这两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桃花源记 ,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进入了高科技时代。但是,战争仍然存在,社会并不公平,那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呢? 6布置作业: 课外请以“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为题写作。 (三)案例分析 这个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要言、文

21、结合,突出“文化味”的教学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所指向的是对作品的文化解读。但在解读的过程中,特别是第一课时中,通过复述内容、补充注解、联系迁移等方法较好地落实了语言教学。而对作品的文化解读,并不是单纯由教师来讲授,而是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资料,结合文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主要在学生讨论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并作必要的讲解、补充,将学生的探究逐步引向深入。 相信这样一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应该能使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然,上面这个教学设计只是一个例子,一种方案。 “教无定法”,只要教学理念正确,教学思路对头,每位教师都可以设计出适合自己

22、教学风格,适合学生具体学情的教学方案来。 下面就来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在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课文,解决字词难点并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2分步探究 (1)老师范读,学生进入情境,想象画面。 (2)讨论: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在教师指导下最后达成共识。 ) (3)提出观点:美、乐、奇。 (4)寻找依据:文中哪些句子能说明桃花源的“美、乐、奇”?让学生读原文,并用现代汉语解释。 探究 1:桃花源之“美” 。 (1)找出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

23、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情致。如: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美词佳句在表达意境和语感上有何特点?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琅琅上口。 ) (3)桃花源风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选一个景点进行描绘。 探究 2:桃花源之“乐” 。 (1)桃花源是美的,也是充满欢乐的,你能从哪些人那里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

24、女、老、幼) (2)他们过着怎样快乐富足的生活?请想象他们的生活场景,用一句话加以描述。这里的 (人)很快乐,你看 如:这里的老人很快乐,你看,在银色的月光下,他们清茶一杯,闲话桑麻,儿孙饶膝,尽享天伦。 (3)讨论:第二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学生自己谈感受,教师稍作点拨: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 俨然 ”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荫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人丁兴旺,有让人感受到乡村的静谧,这些生动的词句勾画和展现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

25、的生活画面。 探究 3:桃花源之“奇” 。 学生探讨:桃花源“奇” 在哪儿? (1) “景”奇。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等 (2) “人”奇。如“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 “踪”奇。竟然“ 处处志之,不复出焉 ”“未果,寻病终。 ” (摘自麻晓春等著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这一教学环节以探究桃花源给读者留下的印象美、乐、奇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文学表现的角度,品味语言,感受情境,体验情感、感悟作者所表现的理想社会。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描绘、分析、推理,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透过语言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环境之美、百姓之乐,既加深了学生对文

26、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又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串连起字词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教学和背诵的层面上,或是脱离字词,刻意拔高作纯理论的文学分析、文化解读,都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的。 (四)相关链接 1此语殊不呆滞,但本记字字可悟,更须言外遇之。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此数句须看一个“ 忘” 字,一个 “忽”字,隐然说人到忘处,百虑都尽,便忽有会意处也。“屋舍俨然”以下忽缀一语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此正文字绝处逢生法。恍惚变化,另开一径,才转出“设酒作食”一段光景。末段云“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27、路”,有寓言凡人事境阅历,以无意适遭为至,着意便迷惑矣,与庄氏“异哉象罔”乃得同旨。结句“后遂无问津者”,冷讽世人,悠然不尽。 (明 张自烈辑 笺注陶渊明集卷五) 2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人与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矣。 (清 邱嘉穗 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 3陶渊明之写此记,或多或少地有些素材,实在也可以看作一篇有美感的古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记中写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呢?桃花成林,落英缤纷,良田美池,鸡犬相闻,老人儿童,各露愉快的神情,大家还很有礼节,见了客人,亲切热情,客人临别时,桃

28、源人叮嘱他说:“不要告诉外面的人。 ”也即安于小国寡民之意。 这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的天地,无君无臣,无赋税无丧乱,作者的这种理想,当然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从反面恰恰揭示了作者生活在这样一种现实中,易君如同儿戏,桑麻都已零落,田地残破,鸡犬不宁,老人得不到颐养,儿童失去天真。由于自己谈不上温饱,自然不可能有酒食招待客人。桃源人所以不希望客人告诉外面,就因为他们对秦朝尚有余怖,生怕外面人来得多了,会干扰原有的宁静祥和的生活。作者越是写桃花源的美善可爱,越显得现实的丑恶可怕。 (金性尧) 22.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掌握并积累有关的文言词句,初步了解“之”在文言文中的多种

29、用法。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注重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设计 分篇教学,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陋室铭 1导入 假设你做违背自己良心或意愿的事,你可以荣华富贵;否则就只有只有一间陋室,你将在那里过着贫穷的生活,你作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2简介作者,解题。 “铭”是一种怎样的文体?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3初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2)本文是韵文还是散文?找出韵脚,压什么韵? (3)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它的韵味。 4导读课文 (1)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陋室之陋?(故意设

30、下圈套,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2)既然要写陋室不陋,为什么开头两句先写山、水? 填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 , 有 则 。 (可以填:华丽,有德者居之,雅)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之雅? 环境:清幽 来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闲 (4)7文章末尾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 以先贤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话来暗示是君子居之 。 (5)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志趣。 (安贫乐道) 5文化寻踪: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诗文明志的传统。

31、(2)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作者的陋室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 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作业:给自己写一篇铭 第二课时 教学爱莲说 1导入课文: 班上有同学的姓名中带有“莲”字吗?请他讲讲对于“莲”的认识。 2解题,简介作者: 3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4课文解读: (1)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 (2)世人为何盛爱牡丹? (3)作者为何“独爱莲” ?莲有什么可爱之处? 指导学生读懂“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一句,并强化字词教学 (4)作者为何要写这些花?(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5)作者把菊花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把莲比作“ 君子”,你认为恰当吗?为什么?

32、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如当代作家张抗抗就写过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表现牡丹的个性是高贵而不是富贵。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道德追求。 (6)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人了,这说明了什么?(曲高和寡)为什么喜爱牡丹的人很多?(世人都贪图富贵,追逐名利,世风日下) 5拓展延伸 (1)文章开头一句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请你举出例子来说说它们各有什么可爱之处。 (2)一些媒体和组织建议评选国花,被列入侯选名单的菊花、梅花、牡丹等,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 6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7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3核舟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并背诵第二至四

33、段。 2掌握并积累有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文言文表示数量的语言结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成就。 4了解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 (板书课题) 。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 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 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

34、悲愤而死,只活了 30 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 3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 (可以听录音) (1)正音。 (略) (2)释词。 (略) (3)重点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

35、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课堂练习 做课后第三题 5课堂讨论: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何以见得?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大小如何? (3)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4)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第二课时 1欣赏品味 (1)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2)五人一个小组,模拟核舟上的五个人物摆好姿势。然后五人齐读课文第 3、4 段。 教师巡视指正。 (3)选择两三组上讲台模拟展示,由其他学生评议是否正确。 (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横幅手卷、念珠、船桨、蒲葵扇、火炉、水壶等道具或替代物 2 套) (4)欣赏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6、” (5)欣赏题名及篆章,让有书法或篆刻特长的学生上黑板模拟题写,附带介绍书法字体、书画题名款式、古人名号等常识。 2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可历历数也。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耳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下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

37、也。 注释 季弟;最小的弟弟,古人以孟、仲、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兄弟的排行,季为最小。 桃坠:核桃做的坠子。 雉(zhi):城墙垛子。 桴(fu):鼓槌。 鼓:敲鼓。用作动词。 枕:靠着。用作动词。 度(duo):推测、思忖。 衲(na):和尚的自称。 卷帙(zhi):这里指佛经。 陀(tuo):头陀,和尚。 浮屠:宝塔。 维:系,拴着。 寤(wu)然:睡醒的样子。 (1)给下列加框字注音。 类司更卒( ) 若寒冻不胜者( ) 有客凭几假寐( ) 拥炉嘘火( ) (2)解释加框字在句中的意思。 城巅具层楼( ) 洞开如延纳状( ) 似闻足音仆仆前( ) 核侧出浮屠七级( ) (3)将文中画线

38、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找一找,这个桃坠上总共雕刻着几个人?他们都是什么人?都在干什么? 4作业: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件工艺品或一幅画。 24大道之行也 (一)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掌握相关文言词语并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 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 2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做课后第二题 (3)学生自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

39、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选贤与能:通“举” c 讲信修睦:培养 d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 矜:gun 老而无妻的人 f 皆有所养:供养 g 男有分:fn 职分,指职业 h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 不必藏于己:私藏 j 谋闭而不兴:发生 k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 自主翻译 b 小

40、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 全班交流 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 “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 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 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

41、“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 “大同”社会是以“ 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 同时又高于“ 五帝之世”。 4指导诵读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养;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

42、“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5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6作业 思考:“ 大同” 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背诵并默写全文 25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43、1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诗歌创作风格。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朗读并且背诵这三首诗。 3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4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5教育学生应该正确的评价和分析历史,认真体味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面对频仍战乱时的深切苦难,热爱现在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杜甫简介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

44、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诗圣 ”。 杜甫(公元 712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

45、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 746 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 10 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

46、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 北征和“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 、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2教学望岳 (1)介绍写作背景: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

47、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 /如何?齐鲁/ 青/未了。 ”“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3)配乐朗诵,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读读、问问、讲讲。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

48、容;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 ,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 造化” 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 “极望” 一语,学生不易理解,不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 (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 ”两句。 一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 如何”(怎么样) 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二问: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 “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一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二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