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 (宋)苏轼(三课时)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论”是散文的
2、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作者简介 :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三、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
3、)秦 思厥(ju)先祖父 暴(p)霜露 如弃草芥(ji)洎(j)牧以谗诛革灭殆(di)尽 暴 bo 暴露 p 暴晒 y 参与与 y 与其 为 wi 行为 wi 为了燕 yn 燕子 yn 燕国 四、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 1 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 2 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
4、、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 3 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 2 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 4 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 5 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
5、目的。 五、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答: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
6、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
7、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 二 课 时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
8、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
9、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
10、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
11、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大铁椎传 魏禧(清朝)(一课时)教学目标: 、培养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扩展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名着,进一步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一词多义现象。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
12、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二、了解作者及文体。魏禧:字叔子,又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清代散文家。文体:人物传记三、明确本文目标。四、教师范读课文,正音。(让学生掌握生字)省兄 (xng) 健啖(dan) 拱揖(y) 囱户(chung)言讫(qi) 强留(qing) 屏息(bng) 鼾睡(hn)五、学生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翻译本文,并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六、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难点句子,并点拔:1、一词多义:貌甚寝(形容词, 丑陋。) 既同寝(动词,睡眠。)多力善射(名词,气力。) 力请客(形容词,极力。)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 杀三十许人(形容词,
13、表示 大约的数量。)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 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2、通假字(1)大铁椎,不知何许人。(椎:通“锤”,锤子。)(2)子灿见囱户皆闭,惊问信之 。(囱:通 “窗”,窗户。)七、学生速读课文,概括出本文叙述了有关大铁椎的哪两件事?从中表明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参考:事 人的特点夜半外出杀响马,夺其物。 身怀绝技,行踪飘忽。星夜与强盗决斗。 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八、讨论:宋将军这一人物,对表现大铁椎起到的作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衬托手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工技击 不足用 皆来学 屏息观 衬托大铁椎勇猛过人
14、雄健 股粟欲堕九、布置作业1、指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2、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部分,并 解释其含义。与( )遇宋将军家。 指: 与( )偕行 指: 以( )为豪 指: 3、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大铁椎的豪侠之气,请找出相关语句。十、板书设计大 铁 椎 传 魏禧(清朝)宋将军:(主)衬托 大铁椎(客)工技击 不足用 健啖:勇力过人。皆来学 屏息观 不冠不袜:粗犷豪爽、简朴 。雄健 股粟欲堕 不暂去:警惕性高。不答:性格沉。写作课:材料作文审题(两课时)第一课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狮子醒来发现自己的
15、尾巴上挂了张标签,上面写着“驴”,编号、日期、鲜红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他想不能自行摘掉,得合法地摘下这标签。他先是愤怒地质问驴子和狼等动物:“我是不是狮子?我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草!”动物们众说纷纭:“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子。”“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们说不清!”“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狮子变了口气,低三下四,求这个作证,向那个解释,同情狮子的不少,但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憔悴的狮子变样了,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终于有一天,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的驴叫声。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少于 800 字。二、方法指点: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多角度立意材料中蕴含的话题材料的思想、感情倾向学生分析明确:这则狮子与标签的寓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寓言告诉我们,狮子受标签所累,最终异化为驴。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人们往往也是被社会、集体、个人贴上荣誉、地位、职称、学位、权势等标签,有的能够正确对待,有的则被束缚,结局迥异。只要围绕这些进行思考,就能够化难为易,写出一篇立论深刻、行文流畅的文章来。第二课时:1、学生写作文,当堂完成。2、字体工整,笔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