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课文导读这是一篇有关创新问题的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独辟蹊径,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精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因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全文思路清晰,层层加深。事实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罗迦(ji) 恭喜(n) 根深蒂固(d) 汲取(j) 孜孜不倦(z) 压榨(zh) 锲而不舍(qi) 驾驭(y) 持之以恒(hn) 模(m)式二、词语释义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
2、恒心。有毅力。三、语句解读1.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一段话,承上启下,通过设问,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2.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段话结构明晰。三句话,第一句话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第二句话提出要拥有创造力的三个要求;第三句话强调如果能做到这三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四、作家作品罗迦费因格,1948 年生,
3、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 、 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五、背景探视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
4、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汲取( ) 推敲( )恭喜( ) 对称( )模式(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根深 d( )固 孜孜不 jun( )持之以 hn( ) qi( )而不舍不言而 y( ) 轻而 y( )举 一 sh( )无成 自言自 y( )3.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丢弃、放弃、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获取、获得、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探索、探求、探究、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
5、各种尝试。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_(缺少、缺乏、缺欠)创造力的区别呢?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5.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A.他(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B.布歇尔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6.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使它成为
6、一段句意完整、明确的话。正确的语序是(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A. B. C. D.二、整体感知1.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7、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2.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D麦哲伦于 1519 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3.不是因果关系复句的一项是( )A.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 C 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B.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
8、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C.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D.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5.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三、课内阅读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某心理学专 家小组以实际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 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 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
9、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 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 行自我压制。不言而 喻,在 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 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 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 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任何人都拥 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
10、一点。关 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 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第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 3.选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一句中, “这些”指代什么?5.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
11、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四、拓展阅读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 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 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 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 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这都是因为,赞 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
12、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 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 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 为了现代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 怀若谷,容得下百川之流,听得进“敌对” 意见。1.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13、。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D.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A.议论 B.说明 C.抒情 D.记叙 E.描写3.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 ) ( )A.表示引用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4.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哪句是道理论据,在句后的括号内画“” ;哪句不是道理论据,在句后的括号内画“” 。A.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 )B.歌德说
14、:“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 )C.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 )5.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_和_的论证方法。中考回眸(2006 天水卷)9.请用准确简练的语句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 (3 分)北京时间 2005 年 1 月 18 日 3 时 16 分,中国第 21 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 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无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海拔 4093 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15 字以内)_
15、 一、1.j qio n chn m chun 2.蒂 倦 恒 锲 喻 易 事 语 3.放弃 汲取 探求 缺乏 4.轻而易举一事无成行之有效不言而喻 5.C 6.C 二、1.D 2.D 3.B(并列复句) 4.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5.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三、1.引起下文。2.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4.“经常保持好奇心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D 四、1.C 2.D 3.AE 4.A. B. C. 5.讲道理,摆事实。答案: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