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5 页 第 4 课 史料解析与试题1李贽的反道学思想材料 乙卯,礼科教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 吕不韦、李园 为 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 明神宗实录 材料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 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 。刘 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默然而止。 李贽焚书【解读】材料中李贽借刘谐之口对道学家的言行进行了一语中的的批驳。自韩愈创立道统说以来,一些自以为是的“儒士”便以道统继承人自居。尤其到南宋朱熹时,将孔子神圣化,将孔孟之道神秘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即朱熹语,对此,李贽表示出强烈的反感。他根本不承认孔孟之道有什么绝对的权威,孔子也不是什么“至圣先师”,而是人人可以“兄”之的“平辈”。他发出这样的疑问:上古时代并无“仲尼”其人,那时的人难道就不过日子了?李贽对假道学家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戴着“纲常之冠”,穿着“人伦之衣”,以此虚张声势
3、的行头来冒充孔孟之徒,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才实学,仅仅只是拾人牙慧,了解一点点圣人的语录,目的是借圣人以抬高自己的地位罢了。2李贽的历史观与人才观材料 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可也;谓为千万世大贤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谓予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复非是予之所非是焉,亦可也。则予之是非,信乎其可矣。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解读】藏书中充分体现了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他不是以僵死的道德教条作为判别人物高下的尺度,而是以事功大小来对人物品评定位。在这种历史观下,他得
4、出了与传统史论迥然不同的结论。他并不崇拜秦始皇,但秦始皇“混一诸侯”功勋卓著,所以,他赞美秦始皇“自是千古一帝也”。他为商鞅“平反”,理由是“商君相秦,不过十年,能使秦立致富强,成帝业者”。这比那些从个人道德和动机出发评价人物的人,眼光高超得多。这所有的褒贬抑扬,都反映了李贽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效果的立场。李贽勇敢地向孔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是非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是和非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第 2 页 共 5 页 准,更没有通行万世的“定论”。而千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李贽决心打破这种孔学的是非框框,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重新评价历史人物,重新观察社
5、会事物。他的这一思想在当时真如一声惊雷,促使人们思考,因而他的书往往还未定稿就流传出去,人们争相传看,视为珍宝,故此为统治者所忌恨。3.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材料 后之为 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 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 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
6、之人怨 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解读】明夷待访录一书计 21 篇。“明夷”本为卦名,“明”即是太阳,“夷”是损伤之意。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暗合“大明朝”;“夷”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在原君篇中,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在文中对“古之为人君者”与“后之为人君者”所作所为及百姓对其态度作了比较,是为了阐述这样一些观点:人们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而对于君主来说,
7、义务是首要的。但是后世君主以天下为自己的私产,不体恤百姓死活,任意损害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才视之如仇寇比之如独夫,对于这样的君主他认为可以人人得而诛之,不必顾及什么君臣名分;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人民之所以苦难不已,皆是君主“家天下”的结果。【注解】此句意为:因为古代的君主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重要,因而一切作为都是为天下百姓兴利除弊;而当今的君主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欲壑难填导致天下无处安宁。此句意为:要是没有这样的君主,天下人就可以自得其应有的利益,安居乐业。唉,难道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就是这样吗?4顾炎武主张分皇权于地方材料一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
8、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第 3 页 共 5 页 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材料二 所谓 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 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 日知录卷九守令
9、【解读】明末乱世,面对国家动乱的局面顾炎武忧心忡忡,他企图寻找解决民穷国弱等社会弊病的根本之途。尽管历史的局限使他无法找到正确解决途径,但他提出的“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著名论题已经触及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另外,分天子之权寄之地方的观点,也是对封建专制集权制的切中要害的批评。顾炎武的这些主张尽管没有黄宗羲王夫之的观点深入激烈,但是也反映出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顾炎武政治主张的大端在郡县分权和地方自治二者。他认为,要富国裕民,首先在于信任地方官吏,并赋予其实权。第一段材料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度下中央对地方控制过严过死是造成国家衰弱人民贫困的根源;从第二段可看出,顾炎武认为皇权过分集中国家反不能
10、治理好,而古代君主能治理好国家就是因为分权地方利用众人力量的结果,集权治理范围广阔的国家是不善治。【注释】封建是指分封制,这句意思是分封制度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度的弊端在于皇上(中央)权力过大。这句话的意思可理解为:天子应该是天下大权的所有者,但是权利的使用应分与地方。百官分权治理,各司其事,反而更能突出皇权的尊贵。(当然我们应批判的对待顾炎武的这一思想,肯定他的变革思想的同时对他的思想中封建皇权意识要予以区别对待。)5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认识材料一 以天下 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材料二 一姓之 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材料三 若夫国祚之不 长,为一姓言也,非公
11、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 读通鉴论【解读】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所列帝王世系分篇评论每一时期政治措施、政治事件或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政治主张。寄寓了借论史总结明朝亡国教训的深意。看到明王朝因腐化、专制而亡,明清更迭的腥风血雨以及清王朝的暴政,王夫之提出了“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著名命题,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传统观念。这里所谓“公天下”,是指万民所共有的天下,而“私天下”则是指专制君主一人独有独享的天下。他尖锐地提出,第 4 页 共 5 页 宋明两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就是因为只是消极地以防郡县之弊为立国之法,不断
12、强化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如宋王朝的皇帝总揽兵符制,明王朝的厂卫特务统治。而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以国为一姓之国,以天下为一姓之天下。也就是说,他已深刻认识到,封建君主的极端专制,是国家灭亡、民族沦亡的根本原因。1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不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工、商皆民生之本”C “存天理,灭人欲” D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2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
13、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4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5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 “据器而道出” “无器而道毁” “无其器则无其道” 。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6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这第 5 页 共 5 页 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 )A重视农业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工商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