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考点例析及对点训练,考点分析三:整体感知,理清论证过程,考点突破,对点训练,首页,末页,考点突破,首页,末页,考点突破,首页,末页,考点突破,首页,末页,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精彩每一天”“没到过,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来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 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
2、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首页,末页,对点训练,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
3、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文化,,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比如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都会有巨大差异。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首页,末页,对点训练,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
4、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都消失了。表面上看,这是由于现代化的开放性,使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但历史地看,还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缺失。而一个没有独特价值观的城市,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功利主义的气氛中要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几乎是一种奢谈。,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文化所能做的,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也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而不仅仅是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绝不可能通过策划几个方案、空提几句口号
5、,就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当市民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信,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才开始有了雏形。,首页,末页,对点训练,1.根据文本,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段列举伯里克利的语录是为了有力地阐明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源于文化传统或宗教文化这一观点。 B.作者认为,科学的城市宣传要合理依托历史积淀,提炼并完善彰显城市内在精神的独特又鲜明的城市文化。 C.当前中国城市要想建设有风格的城市文化,,首页,末页,对点训练,A,不仅要建设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还要建设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社会价值观,逐步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形态。 D.当前网民反感的我国某些城市口号,通常存在着如
6、下弊病: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大而无当,缺乏文化积淀;不能代表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首页,末页,对点训练,(伯里克利的语录是为了阐明城市的文化形态源于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大多出于直觉,这种直觉往往是准确的。 B.当前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的设想,充分表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 C.城市名头不是当政者所能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因而是历史积淀下来的。,首页,末页,对点训练,C,D.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都于近几十年来消失了,主要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
7、整体缺失。,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原文中并无此因果关系。),3.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论述 思路。(4分),首页,末页,对点训练,首先,从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嘲讽这一社会现象谈起,引出下文对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关系的探讨;接着,分析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提出历史名城都有市民与城市共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价值观;然后分析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消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每层各两个要点),阅历与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
8、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首页,末页,对点训练,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
9、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首页,末页,对点训练,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
10、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首页,末页,对点训练,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
11、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首页,末页,对点训练,1.下列可以作为文章第段论据的一项是( ) (3分) A.鲁迅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B.吴晗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C.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首页,
12、末页,对点训练,C,D.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首页,末页,对点训练,(此句点出了“阅历”与“读书”的关系),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二者不可偏废。 B.文章第段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如何读书才能增长阅历”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首页,末页,对点训练,C,D.只重读书不重阅历,容易造成主观臆断,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因此读书与阅历二者应紧密结合。,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应是围绕“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展开论述),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首页,末页,对点训练,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意思对即可。),谢 谢 !,首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