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 云南的歌会 同步练习【基础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蹲踞(j) 掠起(lu) 熹微(x) 下坠(zhu)B.规矩(ju) 土坎(kn) 押韵(yn) 模仿(m)C.酬和(h) 糯米(nu) 譬喻(p) 凹处(o)D.矗起(ch) 箍桶() 淳朴(chn) 气氛(fn)【解析】选 C。A 项中的“掠”应读 l;B 项中的“模”应读 m;D 项中的“氛”应读 f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荆条 面善 柞木 若无其是B.迤西 灌木 吆喝 既物起兴C.松涛 开朗 疾讳 避疫免灾D.向例 悦耳 张弛 扶摇盘旋【解析】选 D。A 项中的“是”应为“事”
2、;B 项中的“既”应为“即”;C 项中的“疾”应为“忌”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来源:gkstk.ComB.尽管落水儿童大声呼救,但他还是充耳不闻地走开了。C.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地讲述三国人物,颠覆了荧屏中原有的历史人物形象。D.前天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解析】选 B。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应改为“若无其事”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B.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
3、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C.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D.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解析】选 D。 “十四、五岁”之间的顿号应去掉。5.文学常识填空。来源:gkstk.Com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_,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散文集湘行散记等。答案:沈从文 边城来源:学优高考网6.课内阅读。来源:gkstk.Com(2013东营中考)阅读课文从“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至“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回答问题。
4、(1)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 。_(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答案(示例):报春花色彩的意象美(或:报春花的色彩美) 云雀飞翔的情态美(或:动作美)(2)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以结合具体语句从修辞、描写等角度进行品析。答案(示例):如“马上一面欣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拟人修辞,表现报春花的生动可爱和醉人的色彩;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又接着起飞”,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云雀飞翔的轻盈姿态和自由自在。(3)有人认为,选文花费笔墨描写自然景物属偏离“内容”与“主旨”之败笔,你的看法及理由是什么?答:_来源
5、:gkstk.Com_【解析】此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自然景物的优美对歌声的优美起着映衬作用,在主旨方面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答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写自然景物,既是对“山路漫歌”情景的实写,又为“漫歌”创设情境,也是一种映衬,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歌声。写景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中考练】7.(2015江西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汉字书法之美自序蒋 勋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
6、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上” “大” “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 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 ,红
7、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 “纪律” “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我不知道为什
8、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勳 ”的笔画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 ”,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動” 。老师说 :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勳”起来。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勳”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 ”,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
9、四点“火” 。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 “大” “人” 。因为笔画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来源:gkstk.Com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 。弘一 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随着年龄增长,签写自己的名字
10、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注】九宫格:练习汉字书法用的方格纸,每个大格再用“井”字形交叉的线分成九个小格。動:“动”的繁体字。爨(Cun)宝子:人名。后文“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弘一:人名。(1)文章回忆童年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
11、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答:_来源:gkstk.Com_答案: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体会“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心理。答案(示例):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 “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父亲的相关事情,如教“我”写毛笔字、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等,分析父亲
12、的性格特点。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答案(示例):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4)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请概述。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对书法之美的认识。情感可从作者对书法、对父亲的角度作答。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认识,能从汉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两方面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答案(示例):情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对父亲的敬爱(或“怀念”)。认识:书法之美
13、美在意境。临摹创作,少不了凝神屏气,心神交融;少不了平和心态,运笔自如;更少不了一种落笔收笔的意境,一种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庄重、洒脱、细腻,都可以在书法中细细品味。书法之美美在底蕴。临摹名师名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能让人的涵养和书卷气沉淀。书法之美让人学会如何做人,做人要谨慎、谦虚、端正;书法之美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写作练】8.【写法借鉴】课文场面描写非常出色,点面结合,内容丰富。如,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片段仿写】请你回想一下学校举行某种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等)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150 字左右)来源:gkstk.Com答案(示例):全班的啦啦队员齐声喊着:“加油!加油!加油”那声音犹如虎咆狮吼,你看,他们正咬紧牙关,奋起反攻,只见他们步调一致,齐声喊着:“一、二、三一、二、三”尤其是把舵的杨金,身强体壮,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把两脚钉在地上,身子拼命往后压,全体同学齐心协力,那红标记又回到我们班这一头,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