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考语文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3.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513304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 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 3中考语文记叙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 1(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6题。(一)1989 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 4分钟的时间里,使 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使冲向他 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

2、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 8个小时、12 个小时、24 个小时、36 个小时,没人再来阻

3、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 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 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 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 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

4、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答】:(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

5、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3文中写“他挖了 8个小时、12 个小时、24 个小时、36 个小时” ,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 38个小时”?答:_4 “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答:_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答:_6当经过近 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 7岁的儿子出来时

6、,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答:_(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7题。人间第一爱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在年高德劭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

7、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su)精

8、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xn) ,甜蜜和温(xn)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p)美的呢?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

9、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注释: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o) , (品德)美好。醍醐:th,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庶:sh,几乎,差不多。 ,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写的一篇_(文体名) 。2本文

10、中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这种爱(抄录原文回答)3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m( )补 抖 su( ) 温 xn( ) p( )美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_ _5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不超过24个字)6文章 4、5 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多项选择) (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C即使华佗、歧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xn) ,

11、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答】:( )7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恨”的意思是:_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是因为:_8文章末段说:“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 ,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5题。人的光芒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 大调第七交响曲 ,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 ,那是作曲家在 1941年题献给当时

12、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 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A.黑烟 B.硝烟) ,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

13、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 ,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整整 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 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躇,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使冻僵在路边。我

14、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_A_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丹娘萨雄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 月 25日,

15、爷爷死了;2 月 3日,伯伯死了;3 月 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_B_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_C_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l)满天弥漫的浓厚的_(A.黑烟 B.硝烟)(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_(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

16、回原文中去,应放在 A、B、C 三处中的_处。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3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 900天。900 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 900天的表述形式。900 天4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事例一:_事例二:_事例三:_事例四:_5文章题为“人的光芒” ,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答:_6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

17、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 2030个字写出来。答:_(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8题。小院吟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

18、了起来。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小院南侧有几棵香

19、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1第 4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_。2第 2段写出, “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3第 2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感受?请具体说明。答:_4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_5说说第 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答:_6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首尾两段在写法上

20、的突出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答:_7从内容上看,本文以写_为主;从写作意图上看,本文重在_。8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答:_(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5题。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在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

21、的,这事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成品甜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为什么要谢天?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谜。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敦,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 ,又得到一种新的体会。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尔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尔;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的谦卑的致辞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

22、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突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 ,像我祖母之于我家。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之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于是,创业的人都

23、会自然想到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选自台湾散文名篇欣赏1第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_2请用“”为这篇文章划分层次。 3文章的标题是“谢天” ,为什么要谢天?请简要回答。 (或摘录原文,或用自己的话)答:_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要的文字予以概括。答:_5第段结语是一句很富哲理性的话,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分)答:_(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5题。一棵树(节选)我说的一棵树,不是指森林、小树林、树丛,也不是指一排排街道绿化树中的某一棵树,而是指旷野山梁上独独长着的一棵树。它离群索居,没有左邻右舍,无依无靠,永远孤零零的,独自面对身旁的世界。不知什么原因,是

24、同类抛弃了它,还是它自己逃离了群体?反正上帝在造就它时,便已安排了它必然孤独的命运。这样的一棵树你肯定见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着时,心总会不由自主地一震。这样的一棵树你见过之后,必然会铭记永生。二十年前登华山,见到东峰顶上长着的一棵华山松。二十年后,登山游玩的一切细节渐次模糊,惟这棵树镌刻于脑际,如我保存着的在它身旁拍摄的黑白照片一样清晰。这是与遍布华山的华山松绝不雷同的一棵华山松。以华山命名的这种松树,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它挺拔伟岸的躯干。沟涧里,山坡上,满是棵棵端正溜直的树身,支撑着葱笼苍郁的树冠,竭力向太阳靠近,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充满了一种只有在激烈竞争中才有的奋进向上的精神。是的,在密密匝

25、匝的林木中,谁想得到多一点的阳光雨露,谁就得这么端直地向上生长,再向上长,一点不敢歪斜了身躯。所以,满沟满坡的华山松,都让自己立得端正,占得挺直,最后都长成了栋梁之材。东峰顶上的那科却截然不同。显而易见,它是从石缝中硬挣出来的。一出世,便挣脱了压力,获得一个广阔的天地,无拘无束,一味地自由放任,伸胳膊蹬腿。故而,那身躯就失去了华山松特有的端庄挺拔,从最底部起就分枝杈,歪歪扭扭,曲曲弯弯。偌大的峰顶上,只它一棵树木,无须跟同类抢阳光雨露,也无须与同类竞相争高。似乎是上天过于对它宠爱,太少了约束,太多了放任,其结果造就了这么一棵不端不正的华山松,虽居住优越,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初次见它,不由不拿它

26、与满涧满坡的同类相比,生出一番深远的遗憾。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离群索居:_伟岸:_2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绘一棵树孤独的句子,并写在横线上。答:_3让作者难忘的华山东峰顶上那株华山松的外形特征是_。形成这种外形特征的原因是_。4作者赞美的华山松奋进向上的.精神表现在_。5结合人生,简要谈谈你对“一棵树”的认识。答:_(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5题。新 叶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慢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丁里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 “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脑间穿过。 “啊!你好,新叶!“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

27、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著地等待着,积蓄着,一但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问,使是满目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

28、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夏日生长,春天萌芽,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阴遮雨。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 ,清高而不孤傲,淡妆自恃,深根自养,

29、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也许是因为“绿月巴花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尽管我也十分喜欢花朵。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长青。1.第段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顺序写在下面横线上。答:_2.根据第段上下文的意思,在空格内填入恰当

30、的词语。答:谦逊而不 ,清高而不孤傲。3.文中赞美了新叶的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三种。答:(l)_(2)_(3)_4.按下面例子,请另找一处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好在哪里。例:第段“光秃聋的枝条”与“淡绿,鹅黄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嫩芽”的勃勃生机。答:(另找一处)_5.仿照第 8段“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为呢”一句,另举一物,再造一句。答:_使我忽然想到:_即使又何乐而不为呢。(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4题。如果把人的阅读年龄按四季划分,我很愿意把 1215岁比作是人生春天的一段早春。你知道吗?如果把握好

31、了这一个“早”字,或许就能使你整个人生“占尽春光。“早”就是早点儿出门,就是逢春播种,就是给机遇准备有用的头脑。如果把你的课内学习比作是在家,那你的课外阅读就是出门儿去放眼四野。课内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也不能忽视。如果说课内学习是主食,而课外阅读就是蔬菜水果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会滋养出聪明的头脑,明亮的双目,匀称的骨骼和强健的生命力。初中的男孩体力充沛,就像只一拍就嘟嘟作响的皮球;初中的女孩心态轻盈,就像一放线就能飞上天的风筝,天高任鸟飞, 谁要是只把自己拴在功课的小树桩上,不高飞,不远看,纵然各门考试每次都拿第一,那也只是暂时的胜利。21世纪的新人,可不是光比_,更要比_。

32、所以,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1 年第 3期,有删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答:_2在第段的空格内写一个 5字短语,与上文相对应。答:天高任鸟飞, 。3在第段倒数第 2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答:21 世纪的新人,可不是光比_,更要比_。4第段把“初中的男孩体力充沛”比作“皮球” ,把“初中的女孩心态轻盈”比作“风筝” 。请你仿照这个句子再造一个比喻句。 (提示:“初中的男孩” 、 “初中的女孩”后面应以某一方面怎么样为本体, “就像”后面用一个恰当的喻体。 )答:初中的男孩_,就像_。初中的女孩_,就像_。(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14题。至次日

33、坐堂,勾取一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1这段文字写了贾雨村做的哪三件事?答:_、_、_。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贾雨村怎样的性格?答:_、_、_。3从文中找出能和题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意思相照应的句子。答:_。4文中“寻了他一个不是”的意思是

34、:_。答案:(一)1、C。 2、行动描写;神态、语言描写(或:答出其中一种描写方法即可给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4、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父亲热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儿子的真挚感情。 5、 “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 ”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父亲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6、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紧扣题目,言之成理即可。(二)1、 新绿文丛 ;序言。 2、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3、 (弥)补,抖(擞

35、) ,温(馨) , (媲)美。 4、体会、品味(或:欣赏、回味等) 。 5、古今没有人将写母爱的文章搜集编辑在一起供人们阅读。 6、B、C。 7、遗憾。父母过早的离世,古今的孝子们都无法很好地报答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8、对新绿文丛的良好评价。(三)1、B;A。 2、C。 3、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表明了时间上的基本一致即可。 (例如:整整两年半的时间。三个轮回的冬季。 ) 4、事例一:一个年轻女子拖着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冻僵在路边。事例二:列宁格勒人张贴在墙上的换取口粮和棉毯的启事。事例三:战争中,剧院天天开演,学校准时开学。事例四:小女孩丹娘用日记记录亲人相继死去的事实,直到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36、。 5、人的光芒就是指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所提三点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四)1、搬、挪(或:拿、提) 。 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 3、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的赏心悦目的喜悦。 (答对 1 个要点给满分,答对 2个要点加 1分。 ) 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5、 “使我幼稚的心成熟起来 ”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的(照应关系) ,因此不能调换。 6、采用首尾照应和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大伙”写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每问 1分。第一问答对一个要点得 1分,答对二个要点加 1分。 ) 7、景,情。 8、略。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五)1、祖父母为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劳累。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