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505736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分 类 号 学 号 M200974733 学校代码 10487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研究 学位申请人 : 刘伟伟 学科专业 : 高等教育学 指导教师 : 张应强 教授 答辩日期 : 2012 年 1 月 A Thesis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Study on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Overpass” System and its Reference Candidat

2、e : Liu Weiwei Major : Higher Education Supervisor : Prof. ZhangYingqia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rooted in cultural tradition emphasi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benefit from adequate financial support, complete vocation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3、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cate each other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vergence togeth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advanced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 Dur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hinas vocational an

4、d techn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needs to be drawn on. We should explore a suitable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actical nee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irst, w

5、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form a social atmosphe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chieving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nhancing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a

6、nation.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should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be school principals . Vocational schools must set a clear goals of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al quality. Ordinary peopl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isco

7、nceptions to recogniz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ceive it positively. Second, we should provide good external protections for China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make it rules-based, and develops healthly, from the macro-management to the micro-operation, from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to th

8、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V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from the system to the legislations.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not only make effort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co-ordin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asonably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9、properly and chang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s status quo of bull managements, cross-functions, policies from multiple departments . But also they should improv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and set up a special agency to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e manage

10、ment and ope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gally. Third, we must rationalize the countrys education structure to adapt to needs of the lifelo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ociety .And a easily accessible “education overpasses“ should be built to make the education system open and flexible. It will pro

11、mot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t horizonal and convergence at vertical and make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cate togeth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face each other, formal education and non-formal education complementary together, acade

12、mic education and non-academic education promote each other. Finally, multiple choices should be provided for learners of each stage,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to meet individual d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need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German vo

13、cational education overpass experiences and references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V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I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 1.2 相关研究 (3) 1.3 研究思路与 方法 (17) 1.4 概念界定 (17) 2 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 2.1 层次结构 (20) 2.2 职业教育学校 及其分类 (22) 2.3 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的特点 (24) 3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与原因 3.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 (28) 3.2 德国职业教育体

14、系形成的原因 (33) 4 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 4.1 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40) 4.2 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畅通无阻的“教育立交桥” . (41) 4.3 加强管理、完善职教立法,为职教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VII 保障 (42) 4.4 树立“大职业教育 观”,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化 . (43) 5 结语 (45) 致 谢 (48) 参考文献 (4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

15、 作为现代国民 教育体系的重要 构 成 , 是生产社会化 和国家现代化 的 重要技术支撑 。 在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发达国家通常具有较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了普教、职教、成教等诸类教育之间多层立交互通、多级分流、自由转轨的教育“立交桥”,以保证国家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我国政府自 20世 纪 90年代以来, 多次倡导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教育“立交桥” 的 建设 进程 , 形成 相互衔接 、彼此 沟通的 相对完善的 职教体系。 1999年,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

16、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 “ 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四通八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 为青年一代开辟广阔的成才之路。 ” 12005年 , 国务院在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再次要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 “ 立交桥 ” , 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2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 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由此可以看出, 完善教育“立交桥”、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是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在总结反思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培养经验教训基础上 , 从面向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观决策和伟大构想,为如何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具体而博大的图景。 1 http:/ 1999-06-15. 2 http:/ 2005-11-09. 3 http:/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然而,由于长期受“重学轻术”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我国教育体系 内部的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自成一体、壁垒森严、互相 排斥、自我封闭 , 缺乏沟通和联系。一个能够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满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对人才结构、终身教育需

18、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而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结构、理想机制、规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还没有真正展开。 尽管 目前有些地区出现了教育“立交桥”模式,但都只是一些单向的、局部的沟通途径,缺乏总体上的考虑;这些形式对教育“立交桥”内涵所能够做出的解释和反映,还停留在为学生多开辟几条升学通道的理解上,人才成长“立交桥”演变成了单纯的升学“立交桥”,按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 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结构的根本目的得不到应有反映,既违背了人才成长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发达的职业教育为世界

19、所称赞,被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结构完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培养人才效率较高,为德国工业化发展输送了大批适应现代需要的技术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其教育制度上,尤其是人才导流、因材施教,为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协调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工明确、相辅相成;继续教 育体系完善,坚持面向需求的宗旨,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社会人才结构的良性发展,人才培养实现了终身教育的目标。 因此,认真研究德国职业教育 “立交桥” 体系的特点,挖掘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 按照教育的内在规律,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构建“ 教育 立交桥” , 不断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 体系

20、, 实现职业教育与 其他 教育的互相沟通, 推动 人才成长,就成为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1.1.2 研究意义 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建构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它的理论性在于 构建 教育立交桥、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教育理论支撑,否则 将无法实施。它的实践性在于任何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都可以看作是某种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系内外各种办学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不同办学层次之间的衔接,否则职业教育将无法开展。 本论文从宏观视角对德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进行理论探讨,有利于整体 把握 德国职业教育

21、的办学规律 ,深入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 发展动态,理 性地 认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期对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丰富完善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政策和职教体系的沟通衔接情况的研究,来反观我国的职 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工作顺利发展。 1.2 相关研究 基于研究需要,本研究在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综述: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 关于教育立交桥的研究、关于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 1.2.1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 研究我国职业

22、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文献资料很多, 总体 来 看 , 国内 学者 多 从 教育学或经济学 视角 研究职业教育 , 很 少 研究 职业教育体系 问题 。 即当前研究主要是关于我国 职业教育面临的 局势 和 针对 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等 的宏观分析 。 第一,关于 中 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划分。 余祖光、陈光回顾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他们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大体上跨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走过了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规模波动很大,其吸引力问题也随着利益驱动和政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策导向不断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 1 和震 认为,改革开

23、放至今, 受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 我国 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 、 发展 、 滑坡 、 重振四个阶段:(一)恢复阶段( 1978-1984年),这一阶段恢复职业教育 为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 发展奠定了 基础 ,也为我们今天职业教育取得成就 打下了坚实 基础。(二)发展阶段( 1985-1996年),这一时阶段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受外部驱动以 外延 式 发展 为主的 的职业教育 的短暂 繁荣 延缓了潜在危机的显现 。 (三)滑坡阶段( 1997-2001年),这一阶段是 我国 职业教育的转型期,职业教育由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 机制 驱动,职业教育 发展的困难 重重 。( 四)重振阶段( 2

24、002-2008年),经过 前一阶段 的滑坡和此后的政策 调整 , 我国职业教育 的发展 理念 日益 明确 、 支持系统 初见端倪 。 2 刘晓博士认为 1980-2010年的 3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 制度的研究,走过了一个 由起步到初步发展再到深 入 发展的 历程 :(一)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起步阶段( 1980-1989年),这一阶段 国人以 介绍国外经验 为主 , 出现了少数的比较研究,但还相对肤浅, 其 借鉴意义有限, 一般处于“ 拿来主义” 和 “旅行者学说” 的阶段 。(二)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 1990-1999年),与 上 一阶段相比,此 阶段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 已趋于

25、 规范,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 在 社会转型时期 的改革提供了 丰富 的理论成果。(三)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深 入发展 阶段( 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研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研究成 果数量 颇丰 ,且增长速度迅猛。第二,制度研究的方法、手段与视角逐渐成熟。第三,教育制度基本理论研究迅速升温。 3 第二,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所有对发展的讨论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因为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黄尧 认为, 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1 余祖光,陈光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34): 15-

26、30. 2 和震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三十年回顾 J.教育发展研究, 2009(3): 32-37. 3 刘晓 .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J.职教论坛, 2010(22): 46-5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力推动下, 我国 职业教育 自 改革开放 以来 , 取得了 很大 的成就 , 已经 基本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而且 初、中、高 职 相衔接, 又 与普教、成教互相沟通的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 初步形成 。 尽管如此,我国 的 职业教育在发展 中仍面临 不少困难与问题: 首先由于 社会上还 充斥 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27、 ,人们在行动上没能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再者由于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区域 发展不平衡, 而且职业教育在 规模 、 结构 、 效益 、质量等方面还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 需要 ;所以上述因素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 仍然 是我 国教育事业 的较为 薄弱环节 1 国内 学者 将 阻碍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 因素 归结为内部体制和外部环境两个 方面 的问题。 余祖光认为, 当前中国 职业教育 内部 体制 上的 “缺陷” 有 :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资源配置、师资 素养 与 人才强国的 战略任 务不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 内容 、教学 方法及手段 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与人的

28、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适应;职业教育体系 内部 结构不完善, 多元供给不足,难以 满足公民接受多样化、多层次职业教育 的 需求。 2齐爱平、窦秀明从职业教育发展 的外部环境角度对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 面临的困境 进行了原因分析:( 1)社会上还 普遍 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 思想 , 加之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 技 术型 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偏低 , 导致 职业教育的 社会 吸引力 不 强 ;( 2) 在 一些地方和部门 , 职业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 各级政府在推动 职业教育 改革与发展方面的 措施 不 得力 , 致使职业教育 的 发展动力不足 , 地区 、 部门 之 间 的 发展 不均

29、 衡 ; (3) 在 欠发达地区和 广大 农村 , 职业教育发展 缓慢:尽管 职业教育 的 资金投入 在 逐年提高 , 但 仍 与现实 需求 存在很大的 差距 ;( 4) 职业教育 的 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 : 企业 、行业 、 社会参与职 教办学 的 积极性不高 , 职业学校 也不具备鲜明的 办学特色 、尚未形成有利于 自身发展的内部 运行 机制 。 3 第三,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 1 黄尧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将更加关注的若干问题 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2): 11-14. 2 余祖光 .面向 21 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8(1

30、2): 41-43. 3 齐爱平,窦秀明 .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职教论坛, 2009(9): 7-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针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的问题,学者们认为 要实现 我国 职业教育的 稳步健康 发展 ,不仅 应该解决 职业教育 与其他 类型教育之间 的关系 问题,而且 必须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 环境 保障 职业教育 的 发展 , 既 包括 政策支持 ,又包括制度保证 。 唐颖认为促进 普教与职教结合 , 职业学校与高一级学校相街接 ,使 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性质 , 应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其目标是建

31、立四通八达的职业教育 , 为学生开拓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 李振波把我国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的 基本目标 归结为三点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服务, 为职教 发展创造 宽松 的外部 环境 ; 职业学校 以 劳动力市场 需求为依据,自主办学 、突出特色; 建立 配套 机制 , 保证 企业的 生产部门参与职业教育管理。 2 马树超建议 : 政府 应该为 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提供宏观的政策保障; 同时 还需要 加大 对 职业教育的 财政 投入 , 确保职业教育 投入在政府 财政性 支出中 的比例逐年 提升; 政府还要 坚持依法治教,完善 职教法 律 建设 ; 强化就业准入 和

32、劳动预备制度 , 保障 职教体系 的 正常运行。 3 苏敏 指出 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 职业资格体系的沟通和渗透 ; 二是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与延伸 ; 三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条件 。 4 1.2.2 关于教育立交桥 的 研究 要在我国构建教育立交桥,首先要知道教育立交桥是什么,为 什么要构建,教育立交桥有哪些特征,构建的依据是什么,其他国家在构建过程中有何经验,才能清楚如何建构。综合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学者关于教育立交桥 的 研究主要集1 唐颖 .创建四通八达的职业教育 J.职业技术教育 ,1999(9): 26-27. 2

33、李振波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规律的探索 J.职业技术教育 ,1999(5): 27-29. 3 马树超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保障条件的探讨 J.教育发展研究 , 2004(1): 28-30. 4 苏敏 .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J.职教论坛, 2010(13): 4-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中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于教育立交桥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陈乃林认为教育立交桥是道路立交桥在教育领域的移用。构建教育“立交桥” ,就是按照教育内在规律的要求打通各类教育之间的阻隔 , 铺设联系与沟通的通道 ,相互开放 ; 在保持各类教育发展特色

34、的同时 , 尽可能多地沟通融合、交叉联结;将各类教育的平行、平面、单一、自我封闭的状况 , 改变为纵横交错、立体、多向、多途径发展。 1 马树超、郭扬根据结构特点将教育“立交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离式”结构,另一类是“互通式”结构。分离式教育“立交桥”即 简单地采用只提供双向直行车辆交叉行驶的双轨分离模式,使升学者和就业者各走各的单行道; “互通式”结构 是能同时为左、右转弯车辆提供通道的互通开放的模式,为青年一代开辟多样化的成才之路,使得来自不同源流的人们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而通向不同的成才目标,并为之提供不同道路之间交接转换的可能性。教育“立交桥”的结构应该从分离

35、式走向互通式。 2 第二,关于建构教育立交桥的理论依据的研 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立交桥的构建问题时,部分文献涉及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数文献涉及了终身教育思想和“大职业教育观”等理论。 有学者认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邓小平关于教育 “三个面向”的思想,是我国构建普职互通及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办学模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3以 黄克孝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 认为 , 21世纪 的 职教体系必须 坚持 以人为本 , 使 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 , 充分 体现 不同类型人才 的 培养特点。 4 多数学者认为终身教育与大职业教育主义都是一种思想 、 一种理论 、 一种原则 ,

36、具有终身性和整体性 ,可以作 为 教育立交桥的建构的理论依据。 5郭苏华在“大1 陈乃林 .关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的几点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9(11): 8-10. 2 马树超,郭扬 .教育“立交桥”从分离式走向互通式 J.教育与职业, 2002(2): 13-14. 3 陆民 .试析普职互通及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 J.职教时空, 2009(2): 151-152. 4 黄克孝 , 石伟平 , 郭扬 , 严雪怡 .构建 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J.职业技术教育 , 2004(1): 16-20. 5 张芬 .终身教育与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比较及思考 J.职业

37、技术教育, 2009(5): 76-7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职业教育” : 内涵、理据与实践构想一文中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所说的“大职业教育观”本身就是一种终身职业教育,其 理念与 终身教育 体系的结构安排是相统一的,可以避免职业教育走向极端和危险 。 1刘启娴则认为, 在终身教育坐标中, 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机制。这种衔接与沟通有章可循 , 从而为不同层次的教育衔接架起了“行之有效”的桥梁。 2 另有学者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里普职沟通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实现普职沟通的逻辑起点在于教育类型观、实现普职沟通的思 想基础在于科

38、学发展观、实现普职沟通的哲学思辨在于个性发展观、实现普职沟通的具体途径在于终身教育观的观点。 3 第三,关于国外教育立交桥的模式与经验的研究。 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 分别 构建了 功能 完善 的 职教体系, 形成了初、中、高 各级 职业教育互相衔接 ,又 与 其他教育类型相沟通的“教育 立交桥 ” 。我国教育“立交桥”的 完 善,需要 从世界 发达国家和地区 多层次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普职沟通的 成功 做法中汲取宝贵经验 。所以,对 一些 国家 与 地区 的 普职沟通不同模式的归类分析和比较研究, 逐渐 成为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李晓玲对新加坡 的教育制度和中学后普职教育与大学教

39、育的立交模式与政策措施进行了研究,认为新加坡中学后教育的路径和桥梁多种多样,中学后普职三支流向的学生,虽然可能走过的路和桥不一样,但是只要学习能力和潜能可及,都有可能最后进入本科大学达到高等教育的较高水平,上述经验对我国普职教育立交桥的构建有启示意义。 4 郭扬等人在国际上几种普职互通模式及其比较借鉴一文中,介绍了四种普职互通的 “ 教育立交桥 ” 模式:德国 的 普职双轨转换模式;美国 的 普职整合渗透模式;日本 的 普职单列互补模式;我国台湾地区 的 普职双向衔接模式。他们对上述四种普职互通 模式进行了客观评价:德国 普职“ 双轨转换 ” 模式严谨 而科学 ,1 郭苏华 .“ 大职业教育”

40、 : 内涵、理据与实践构想 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28): 5-6. 2 刘启娴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 J.教育研究, 2001(2): 62-65. 3 吴全全 .普职沟通的理论思考 J.职教论坛, 2005(8): 55-56. 4 李晓玲 .新加坡初中后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普职 ” 立交模式与经验 J.全球教育展望, 2000(2): 74-7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但其叠加 的 学制与课程 , 使普职互通的效率较低;日本 普职“ 单列互补 ” 模式 ,将职业教育的任务 主要转移到 企业内,这在我国企业制度不完善 的情况下

41、是难以实现 的 ;美国 普职“ 整合渗透”模式 的 理念 是 先进的,但 由于实际 操作的难度 系数很大,在 我国短时期内 无法 全面推广。 1 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台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举措,对于推动我国内地职业教育改革,构筑普职教育互通“立交桥”提供了以下可资借鉴的经验:在 大力 发展 普通高中的 同时, 重视 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推行双证制,促进职业预备制度的全面实施;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积极推进 高中教育综合化,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内职教界学者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认识到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的重要

42、性,并有少量研究涉及到教育立交桥的内涵与特点等问题。随着认识的推进,经验的积累,我国学者逐渐加深了对教育立交桥的理解,从理论上探寻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依据的研究和总结发达国家“普职 ” 互通模式与经验的研究日益增多,这为笔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但这些研究比较分散,多数是考察见闻和经 验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对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建构多是从普职沟通角度进行的阐述,把职业教育立交桥基本等同于普职教育互通“立交桥”,人为缩小了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内涵。 可以说,目前国内对 职业教育立交桥 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深入。 1.2.3 关于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 第一,对德国

43、“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 我国 学者对德国“双元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模式的内涵 和 特色上 。 对 双元制内涵 的理解 ,我国学者的 观点比较 一致, 认为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 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1 郭扬,李晓玲 .国际上几种普职互通模式及其比较借鉴 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2( 31): 56-57. 2 朱康元 .建好 人才成长立交桥 台湾职业教育考察体会 J.职教论坛, 2001(3): 21-2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44、 文 10 式 。 “双元制”职教 模式 是德国 高水平 职业教育闻名于世的 主 要标志。 1在 “双元制”职教 模式中, 职业教育的接受者以双重身份融入 其中 : 一方面以学徒身份在企业 里 接受技能培训 , 同时 又 以学生身份在专门的职业学校 中 接受理论文化知识学习。 2 有学者 认为 双元制的主要特点 为 : 法律保障严格 ; 学习 与 生产 紧密 结合 ; 企业广泛参与 职教办学 并占主导地位 ; 职业培训与成绩考核 相对公平 。 3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判断与分析认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其行动导向的实 践与理论、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学习,给予青年人进入职业生涯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45、以及其应对劳动市场的变化和经济发展峰谷的强烈适应能力而闻名遐迩,在国际职业教育的比较中 占据 优势 位置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双元制” 的弊端亦日益显现。 20世纪 60、 70年代,“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 。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以 Geissler为代表的学 者 们 对双元制 的社会 效率和 时代 适应性提出了疑问 ,还有批评者 担心 “双元制” 的 传统影响力会随之 降低。近年来,仍有 部分 学者对双元制职 业教育持批评看法。 Cynthia Miller Idriss对职业教育概念在整个体系的持续相关性提出了

46、质疑,指出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不够灵活,对社会变化反应滞后,容易受经济危机的侵袭等缺点。 4我国学者杨玉宝在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一文中, 列举 了 “双元制”的六个缺点: 在日趋激烈的 国际 竞争 中 ,相对 固定的职业培训方式显得 有些狭隘,缺乏开放性;决策管理层 的 反应迟缓,缺少 变通性 ;职业变动缺乏灵活性,职业培训 的 瓶颈 凸显 ;受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缺乏 独立性和创见性 ;培训企业 受社会 经济状况 的影响较大,企业用 于岗位培训费用 经常 变动,缺乏稳定性;企业1 马树超,郭扬,等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35.

47、2 李东风,葛力力,项羿 .从中德职业教育现状比较的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J.职教论坛, 2008(9):25-28. 3 袁传明 .近十年国内德国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J.江苏教育研究, 2010(28): 24-27. 4(德) Cynthia Miller Idriss,李俊芬译 .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2): 11-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高级培训能力 薄弱 , 尤其是 在中级技能 与 高级技能层面 的培训之间 缺乏渗透。 1然而 ,多数 学者认为, 德国实施 “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是 尊

48、重 历史传统 的顺其自然的选择 , 即大部分 企业 都会积极主动地为青年 提供培训位置; 多数 家长在孩子中学毕业后会 自然地为 他们 寻找 在 双元制 中的 培训位置; 很多 青年人 自愿 接受 “ 双元制 ” 职业教育。 Joachim认为质疑和批评现象不过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并非是对“双元制”的根本否定,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将继续保留下去,但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2在近年来开展的 职教改革中,德国把改革目标和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增加双元制的企业培训位置;二是调整双元制职业教育结构。 3 第二,关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的研究。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双元制”职业

49、教育模式,更得益于一套完善而且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学者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国内学者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从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职教与普教的沟通两个方面展开。 目前德国的教育体系是 20 世纪 70 年代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后形成的, 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结构复杂的 完备 成熟的 体系。 4从横向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体系: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从纵向上 又 可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职)、高等教育(包括高职) 三个层次 。 5在德国 , 职业教育 在整个 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按实施机构,通常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学校职业教育;二是非学校职业教育。前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