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蜀相 书愤说课稿江苏中学语文组 邹淑琴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作为为“诗圣” ,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
2、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
3、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有感情诵读,学习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
4、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以意逆志,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难点: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中蕴涵的作者情感。三、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1、诵读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二)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
5、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由简介诸葛亮导入)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难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颂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二)知人论世:介绍杜甫、
6、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各自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三)诵读,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1、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杜甫的蜀相感情基调的是感伤、追怀、叹惋的心情。陆游的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教师指导朗读方式:(1)吟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2)译读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
7、不仅让学生入情,并且觉得有趣味有挑战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例如: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3、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当堂背诵两首诗(四)比较阅读鉴赏:思考探究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作者
8、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 61 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 6 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
9、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板书: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 (慨叹) 陆矢志不渝 (羡慕) 个人情感: 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沉郁 陆悲壮相同点:1.背景: 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不同点: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 功业未成的愤
10、懑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对比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 陆游 慷慨悲壮体裁:相同:都是抒情律诗不同: 蜀相偏重是 咏史诗 书愤偏重在 抒情诗内容:蜀相:叙事三顾和两朝,概括的写史,丞相祠堂何处寻写诗人寻找祠堂,引出下文的怀古写景映阶碧草自春色的春景,景象凄凉抒情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书愤:叙事诗人早年的两次胜仗,豪迈、悲壮抒情诗人以 檀道济 自比,赞扬诸葛亮,同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 报国无门 的感情主要意象:相同都 引用诸葛亮的事例,借古伤今感情:不同 蜀相着重是 惋惜之情,因为杜甫人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功业未就书愤着重是
11、 赞扬诸葛亮的才华、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因为陆游的人生大起大落,主张抗金,但报国无门时代背景:相同 杜甫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国家内部的动乱,属于臣子犯上作乱陆游的时代背景是 靖康之耻,金人入侵,是民族矛盾不同 从诗中的透出的危机感上 比较,陆诗比杜诗更浓厚写作技巧:不同 杜甫的蜀相 前两联写景 属于 借景抒情 和 以乐景衬哀情 后两联 借古伤今、借古讽今陆游的书愤 采用 用典 的手法,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用典的好处是高度概括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用了 对比 的手法,用“早岁”的胜仗 对比 现在的“衰鬓先斑”总之 就是感情色彩不同啦杜诗就是 惋惜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再抒发自己 功业未就 (有才没人用吖)的 遗憾(毕竟他写这首诗的时候都 58 岁左右了)陆诗就是 赞扬、羡慕诸葛亮被明主重用、能够实现诸他自己的人生抱负。再抒发自己 报国无门 的愤懑(结合陆游的身世积极抗金不被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