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短文2篇导学案.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4495033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2篇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短文2篇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短文2篇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短文2篇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短文2篇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 学 师 生 导 学 案班级 姓名 温馨寄语:科目 语文 主备人 时间使用人 时间课题 短文两篇课型 课时数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并在课堂内背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认真做好“导学”,上课积极完成“交流展示”、“巩固 提升” 等环节,实现有效教学。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夸父不畏艰险、追逐梦想的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师生通过课前和上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分析夸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末尾“化为邓林”的含义。 一、理解文体,了解背景 1.文体: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

2、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2.了解神话的特点: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它具有四个特点: 神话的主人公往往都是神仙或是神化了的古代英雄,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解释。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神话具有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美丽的神话。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精卫填海的故事还记得吗?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如:盘古

3、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 4.背景知识:课文选自山海经,它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教师个人添加(学生学习记录)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此书来源甚古,但作者是谁,至今疑莫能定。 二、疏通文意,掌握字词 1.文言知识: 直译和意译

4、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熟悉课文及注解: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

5、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释及补充:逐(zh)走:竞跑,赛跑。走,古义,跑;今义,走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于河、渭(wi):于,到,河、渭即黄河、渭水; 大泽:大湖。至:到;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其:代词,此指代夸父;为邓林:为,成为,邓林,桃林。 3.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把握形象,发展思维 1形象认识: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如何评价?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

6、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具有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2.学会质疑: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自不量力,你认为呢 ?明确:对夸父这个人物,理解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邓林”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

7、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夸父虽死,其杖化为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人与自然竞争的人解除了口渴之忧,已完成它所未竟的愿望。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引用诗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理解成语“夸父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谈谈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明确: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

8、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四、精炼精讲,巩固提升 (一)、基础知识: 1.夸父逐日一文选自 ,这是一篇(文体)。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逐走( )( )(2).入日( )(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 ( 5).北饮大泽( )( ) (6).弃其杖( )( ) 3翻译下列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译:未至,道渴而死。 译: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4.给句子划分停顿(用“”):(1)夸父与日逐走 (2)饮于河、渭 (3)道渴而死 (4)弃其杖,化为邓林 5.默写全文:(二)、理解探究: 1、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2、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一、常识填空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 ,是西汉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解释加点字词昔者( )怒而触不周山( ) 地维绝( ) ( )故日月星辰移焉( ) ( ) 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 ( ) 天柱折( )三、翻译重点语句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合作探究】1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2 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个怎样的人?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