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其一)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10762 更新时间:2010-4-19 14:52:03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
2、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春望 、 羌村 、 北征 、 三吏 、 三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秋兴等诗,皆为
3、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 、 三别 、 兵车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丽人行 、 兵车行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春望 春夜喜雨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秋兴 登岳阳楼等。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 770 年冬,死
4、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
5、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三、赏析课文1理解词语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 “兼” ,连的意思。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接地阴:风云盖地。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系(j):系舟上岸。寒衣:冬天的衣服。催刀尺:赶裁新冬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n) ,捣衣石。2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
6、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3诗歌评析首联短短 14 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
7、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 、 “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
8、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四、总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1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2艺术技巧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
9、,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 “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 ,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上句之“两开” ,既前应“丛菊” ,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
10、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 ;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五、背诵全诗。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2009-02-23 湖南省示范性中学隆回二中 罗志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
11、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 ,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 ,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 ,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 ,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
12、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 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 赴(f)荆门 明妃(f i) 朔(shu)漠 青冢(zh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
13、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省”:读作 sh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 ,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 “少”解,也有作“略” “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空”:徒然。 “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 二字,
14、 “一去” ,是怨的开始, “独留” ,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 ,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
15、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 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
16、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 ) “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 “青冢” ,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 “朔漠”与“
17、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 “春风面” 、 “月夜魂” ,将生前的青
18、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 ,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千载” ,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
19、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 ,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
20、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赏析文章。 秋兴八首(其一)课堂实录作者: 加入日期:09-02-
21、15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节课。走进 1200 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感受一下诗人在长江畔日千万思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鉴赏一下秋兴八首其一。(板书课题)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请大家听一下一位艺术家对于这首诗的朗诵。听的时候请认真体味朗诵者的感情。(放录音) 师:录音出了一点问题,那么就由我来朗诵,也许没有这位艺术家朗诵得那么到位,但也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师朗诵) 师:我已经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
22、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了一分钟的时间) 师:大家都读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赵勇:诗中的意象大多是很凄凉的。 师:你抓住了一点:意象都是很凄凉的。还有吗?具体讲讲哪些意象给你这种“凄凉”的感受? 赵勇:“孤舟”、“寒衣”等等。 师:所以说,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带给你的就是一种凄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赵勇:还有题目是秋兴。(学生将“兴”读作第一声) 师:应该读作“秋兴”(xng) 赵勇:诗的后面好像抒发了一种情怀,一种思念故乡的情感。 师:哪里
23、体现了出来?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句。 师:很好,请坐。你认为这一首诗的整体是凄凉的,抒发了诗人想念故乡的情感。再请一位同学讲讲看,还有什么发现?林杰? 林杰:我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齐笑) 师:可见赵勇的看法深得你心。只是你有自己的另外的一些看法吗? 林杰:萧瑟阴凉的气氛。通过对自然界一些意象的把握,来体现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 师:好的。请坐。那么自然界的意象是怎样和这种思念故乡的心情结合起来的呢?我们上个学期学过诗歌,是不是?鉴赏诗歌必须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大家还记得吗?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有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板书) 诗之胚是什么意思?是指诗的核心
24、和主旨之所在。刚才林杰说了这首诗是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抒发思念故乡的心情,可见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下面学生的回答隐隐约约) 追问:带上情感的景物被称作什么? 学生齐答:意象。 师: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四人为小组交流。这首诗正好是四联,那么我们分配一下任务:第一组首联,第二组颔联,第三组颈联,第四组尾联。每一组对自己分配到的这一联里的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教师领起,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国家安巡视,时间四分钟) 师:好,交
25、流的时间到,大家停下来。我先请第一组发表他们的看法与见解。如果其他组有不同的意见,待会儿可以做补充。 池丽丽:“凋伤”、“巫”这几个字。这几个字给人一种阴暗、阴森、恐怖的味道。而这里“玉露”好像是早上的事物,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另外,枫树林给人的感觉是很红火的,出现在这里也显得怪。(大意如此) 师:“红红火火”的感觉又怎么能跟“凋伤”放在一起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你们组有没有人得出这个结论了? 池丽丽:好像早上露水要蒸发了,生命结束了。 师:这里我可以提醒一下。我记得上次我给大家发了一篇散文,其中一篇是母亲的书。母亲会背什么?(个别学生回答:“二十四节气”)对,每次她背到“白
26、露”这个节气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特别的凄凉,为什么?白露这个意象象征什么?我们说不要忘了“它象征的季节”。好的,你先请坐。婷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 陈婷婷:凄凉。 师:为什么? 陈婷婷:“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谢蒙伟:“凋伤”更能表达出一种伤心的、伤感的感觉。 潘瑞东: 赵勇: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
27、有了同样的情感。 师:就好像人与自然的感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很不错,请坐。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学生: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师: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学生: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师:还有其他组的补充吗?没有,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联的推敲。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陈园园:想念故乡的急切。 师: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
28、思想情感吗? 薛慧娴:第二联想中写出了波浪很大,所以,我觉得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师: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 生:因为他回到故乡,心情十分激动? 师:诗人这时已经回到故乡了吗?注意看注解,大家要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好,你先请坐,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来讲讲。 王焕展: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一种心情。 师:那这样的景反映出作者怎么样的一种心情?或许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这首诗,大家看下面的注解,写于公元 766 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我们说读诗要“
29、知人论世”,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 池铭锋:说明杜甫的心情像阴天一样,是很悲伤的,而且它和前面的第一句一样,都表达心情。 师:也是通过意象表达心情。还有吗? 池铭锋:他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师: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池铭锋: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 师:在这里,思乡之情有没有直接的体现?似乎没有。请坐。也认为是一种心情的体现。那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 陈祥翔:它这里写“江间波浪兼天涌”,波浪好像很高,给人的感觉很灰暗。 师:所以说,也是一种悲伤的情绪?你到底是想提问还是想 陈祥翔:我是想提问。 师:那就把你的问题大声地说出来。 陈祥翔:他这里写得是不是
30、过于悲伤了? 师:过于悲伤了? 陈祥翔:这个“兼天涌”有没有太夸张了? (下面的学生齐笑) 师:你抓的这个意象“兼天涌”,觉得是一种很夸张的写法,它怎么样夸张了?连天都跟着波浪在起伏,是不是?所以你觉得它太夸张了。那谁能回答陈祥翔的这个问题?你们觉得他至于这么悲伤吗?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流寓在外已经好些年了。 陈祥翔: 师:好的,你先请坐。我们说,艺术的夸张,情绪的表达,有时候是必要的。 赵勇:我想问一下,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 师:他到底为什么不能回去,就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赵勇:这里描写的情境这么恶劣。是不是他回去受到了什么阻碍? 师:那就让
31、我们来看看时代背景,当时的唐王朝处于什么状态? 赵勇:衰败的状态。 师: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第一小组。 陈琼翔:我印象最深刻的意象是“泪”,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 师: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 陈琼翔: 师:为什么花流泪更能体现出一种伤感的情绪?花开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陈琼翔:富
32、有生命力的。 师:但是现在杜甫的感觉却是花在流泪,真正流泪的人应该是谁? 陈琼翔:诗人自己。 师:可见流泪的不是你刚才说的菊花,而是诗人自己。除了这个“泪”让你印象最深刻以外,还有其他的意象吗?暂时还没有,好的,先请坐。另外请一位同学。 林杰: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 师:林杰同学要给杜甫炼字,认为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那就请大家说说看,该不该改?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好的,你先请坐。虞一祺,你来讲讲。 虞一祺:不能改,因为这个季节是秋天,秋天的菊花是开得很茂盛的。 师:你从节气上而言,这个季节菊花应该开得十分茂盛。那他说,秋末的话,菊花还是会凋谢的啊。 师:诗人为什么不选择“
33、残菊”而选“丛菊”呢?“残菊”似乎更能体现出凄凉、萧条、残败的感觉来。 虞一祺: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已经很久了,大概是出于对菊花盛开的一种向往。 师:似乎考虑得还不够成熟,先请坐,可以再思考一下。请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戴康凯:残菊怎么可以两开? (下面学生齐笑) 师:“两开”是什么意思啊?注解里是怎么说的?第二次开,也就说他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两年了,这里是他回家的路途中,是不是?路途中他停留了两年时间。好的,你先请坐。你觉得残菊不能两开,在理解上好像存在一些误差。 赵勇:因为菊花古往今来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 师:菊花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下面学生齐笑)这种说法牵强了些,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
34、梅兰竹菊是四君子嘛。 赵勇:写这首诗时,他已经打算回故乡了,所以不应该写“残菊”,写“残菊”的话 师:事实上,他回不了故乡。好的,请坐。再想想,“残菊”意味着什么?破败。“丛菊”呢? 茂盛。那这里说“两开他日泪”,“两开”是什么意思?开了两了次了,这说明他在这里已经待了两年了。那“他日泪”又是什么意思? 赵勇:应该是他看到这里的菊花开得这么茂盛,就想到了故乡的菊花也是开的茂盛的时候。如果是“残菊”的话,那故乡的菊也会开得很残败。(下面学生齐笑) 赵勇:这么去理解,好的,请坐。按我的理解,后面是“孤舟”,而写诗讲究对偶。后面是孤独,前面是“丛菊”,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
35、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我们刚才说了春望这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是不是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呢? 林杰:这里的花是不一样的,菊花是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的。 师:菊花为什么不能代表旺盛的生命力? 林杰:因为菊花是清高、孤傲的象征, 师:我们说杜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借花自喻。 林杰:那诗人也可以用其他的花来自喻啊。 师:菊花是秋天特有的意象,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林杰: 师:好的,你先请坐,关于这一点有不同的意见的,我们下课再讨论。接下来下一小组,在你们眼里,这一联中有哪个意象让你们特别感动的?(赵勇举手) 师:好像只
36、有赵勇发言积极些,其他(学生笑,马驹举手)好的,请将不如激将,马驹,你觉得哪个字能带给你特别不一样的感受? 马驹:“心”字,“心”前面是“故园”,“故园”就是家乡,“故园心”也就思念家乡的“心”。(其他同学笑) 师:还有吗? 马驹:这里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师: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马驹:“系” 师:“系”是什么意思? 马驹:“系”就是系舟上岸。 师:那么,这个“系”就是把舟绑在岸边,是不是?自己上岸了,那它怎么和后面的“故园心”联系起来? 马驹:说明他急切地想回家。 师:那为什么还要把船绑了上岸呢? 马驹:上岸回家去。 师:注意下面的注解,这里还不是他的家乡。 马驹:他上岸把
37、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乡。 师:当作自己的家乡吗?你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好的,请坐,再思考。 赵勇:“孤舟一系故园心”有没有可能系的不是舟而是“故园心”? 师:所以说,你认为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很好,请坐。还有其他同学找到了别的值得推敲的意象吗?其他组呢?陈祥翔,我刚才看到你欲举非举,你有什么要讲的吗? 陈祥翔:我刚才选的也是“系”,现在没有什么好讲的了。 师:赵勇把你要说的已经全说光了?那还有其他意象让你特别有感
38、觉吗?比如说 陈祥翔:“孤舟”。 师: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 陈祥翔:一只小船。 师:一只小船,这只小船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陈祥翔:宽阔的河面上。 师:应该是江面上吧,前面已经提到了。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江面呢? 陈祥翔:波浪起伏的。 师:这么一条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凄凉。 师:凄凉,而且飘零,是不是这样的一种感受啊?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陈祥翔: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描写 (学生齐笑) 师:你还是执着于自己刚才的观点,觉得这样写太夸张了。 陈祥翔:这孤舟也太脆弱了。 师:孤舟太脆弱了,你提到这一点。那大家说说看,
39、孤舟是不是脆弱的。 一个学生很快回答:不是的。 师:不是脆弱的,那就是坚强的? 陈祥翔:江间波浪兼天涌 师: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好的,请坐。 林杰举手:我有一些问题。在这名诗中,“故园心”怎么可以被系住? 师:这个问题好像偏离了我们的思路。“系”在这里是“牵系”的意思,是指心“牵系”“故园”的意思。好的,请坐。 师:时间关系,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第一小组,哪位代表? 方舒:刚刚我们讨论了一下,为什么这句中要用“暮”字,而不是“早上
40、”或“中午”呢?因为“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出游和工作学习的人都要回家去了,而且它这里是说回家是做寒衣,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方舒:我还想谈谈刚才的林杰同学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用“丛菊”而不用“残菊”?就像老师说的:“丛菊”是菊花开得很茂盛,能和作者孤身飘泊在外的感觉形成对比。如果用“残菊”的话,那就是有同病相怜的感觉,那就不会突出一种特别的凄凉。
41、还有他说为什么不用富丽堂皇的花来形成对比,我觉得菊花基本上是颜色比较淡一点的,联系上下文,我觉得这里的意象都是比较悲凉的一种感觉,就是枫树也是一种很浓重的颜色,如果用很富丽堂皇、很艳丽的花,会把整首诗的意境破坏掉,显得不和谐。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师:个人的观点也很精彩,很富有条理性。接下这组同学能不能替方舒做一下补充呢?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下课铃响起)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
42、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谢丽娜,你来讲讲看。 谢丽娜:这,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师:紧张? 谢丽娜:人紧张的话,心跳也会加快。 (学生笑) 师:请坐,陈祥翔 陈祥翔: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说明夜很静。 师:可见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好的,请坐。这是我们同学对这首诗各自的体验与把握。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工作,今天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
43、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任务就放到课后来完成,并且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 200 字。好,下课。 登高教案 2作者: 加入日期:06-10-30登高 备课人 董志霞 一、导入 1200 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
44、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二、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
45、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
46、(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
47、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
48、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