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甲文 私心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乙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
2、”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蹴然:惊讶的样子。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尧、舜:传说中的圣君。 (选自韩诗外传)【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
3、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 “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1、解释加点的词然少蕴藉( 宽容 )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探视 )来源:xYzkW.Com小子不敏( 聪明 ) 孙叔敖蹴然易容( 改变 )2、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公有私乎 臣之妻私臣B、此之谓也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C、吾虽不受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D、仆闻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
4、益厚,吾施益博。我爵位越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大,做事更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多,布施更加广泛。4、乙文中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 ,请说说其原因是什么?因为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5、第五伦、孙叔敖身居高位却能廉洁自律,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一点?这对现实社会有何教育意义?因为他们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不纵情傲物,放任自己。 文章启 示 我 们 : 世 人 在 名 誉 、 地 位 、 金 钱 面 前 要 冷 静 小 心 , 才 能 善 始 善 终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谒见 拜见 故所举荆州茂才 过去 怀金十斤以遗震
5、赠送 怀金十斤以遗震 怀揣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一样的是( D )A当之郡 犹恐失天下之士B子知 子墨子C为昌邑令 为宫室之美D密愧而出 咏而归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老 朋 友 中 有 人 想 让 他 为 子 孙 置 办 产 业 。 使 后 世 称 为 清 白 官 吏 子 孙 , 以 此 遗 之 , 不 亦 厚 乎 !让 后 代 人 说 他 们 是 清 官 的 子 孙 , 把 这 个 送 给 他 们 , 不 也 是 很 丰 厚 的 吗 ? 4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 103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 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
6、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甲文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文 初至西湖记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
7、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译文: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如饮醇酒;水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都做不到,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农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互相轩邈 高 横柯上蔽 树木的枝干 棹小舟入
8、湖 划船 余游西湖始此 开始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一样的是(C )A奇山异水 渔人甚异之B天下独绝 哀 转 久 绝C从武林门而西 从小 丘 西 行D茶毕 群 响 毕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马一样飞奔。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都做不到。4甲文中作者主要从 视觉 和 听觉 两方面来写出了富春江的奇异景色,而乙文则重在写意,大量运用 比喻 (修辞)写 出 了 西 湖 的 妩 媚与 迷 人 。5 【甲】 【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自然,赞美大自
9、然,娱情山水,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五) 呆若木鸡对比阅读甲文呆若木鸡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乙文 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 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 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
10、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 然 , 每 至 于 族 , 吾 见 其 难为 , 怵 然 为 戒 , 视 为 止 , 行 为 迟 。 动 刀 甚 微 , 謋 然 已 解 , 如 土 委 地 。 提 刀而 立 , 为 之 四 顾 , 为 之 踌 躇 满 志 , 善 刀 而 藏 之 。 ”【注释】 履:踩。 踦: y 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砉:hu 象声词。騞 hu 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中:zhng 合乎。 会:音节,节奏。 进:超过。硎:xng磨刀石。译文: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
11、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 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 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 (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
12、/ 105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 (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 (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 (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
13、四望,为此志得意满, (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方虚骄而恃气 正 其德全矣 精神 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肩之所倚 依靠 彼节者有间 缝隙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犹应响影 异鸡无敢应者B鸡已乎 已无变矣C吾恂恂而起 而刀 刃 若 新 发 于 硎D未尝见全牛也 尝趋百里之外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未也,犹疾视而盛气。来源:学优中考网还没有,它仍在怒气冲冲地看着对方。 善哉!技盖至此乎?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4乙文中由画线句子得到的一个成语是 游刃有余 。5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精
14、神专一”的作用,谈谈这对我们的实际有何启发?斗鸡呆若木鸡,却使异鸡无感应战,庖丁谨 慎 小 心 , 收 敛 锋 芒 解 牛 游 刃 有余 , 这 都 需 要 二 者 精 神 集 中 , 方 可 战 无 不 胜 , 攻 无 不 克 。 对 待 学 习 我 们 也应 该 有 这 种 态 度 , 如 在 解 题 中 定 要 集 中 注 意 力 , 勿 走 神 发 呆 , 才 能 提 高 学 习效 率 , 真 正 掌 握 知 识 。 【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
15、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2】 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
1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译文:书生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的去读。我小时候喜欢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 他不肯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这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得像这样,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堆得满满一屋。蠹虫丝迹时常覆盖在书册上。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的岁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
17、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不过我把书慷 慨借给别人与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而碰上姓张的人呢,还是黄生本来幸运而遇到我呢?(黄生)懂得(借到书的)幸运 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速。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允修)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言和而色夷 平和 撰长书以为贽 书信 为一说,使与书俱 作 其借书亦类予 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的学业有不精通的、德行不成器的地方,不是他们天资地
18、下,而是用心没有像我这么专心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的岁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一样的是( C )A无冻馁之患 我之谓也B岁有裘葛之遗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C故有所览,辄省记 饮少辄醉D使与书俱 蹴尔而与之4甲文作者借到书“ 手录 ”,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 1075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要点:一是敬佩或
19、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 (甲) 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
20、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行:操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淫漫:荒淫,怠惰。 励精:振奋精神。译文:有 道 德 修 养 的 人 , 他 们 以 静 思 反 省 来 使 自 己 尽 善 尽 美 , 以 俭 朴 节 约财 物 来 培 养 自 己 高 尚 的 品 德 , 不 清 心 寡 欲 就 不 能 使 自 己 的 志 向 明 确 坚 定 , 不安 定 清 静 就 不 能 长 期 刻 苦 努 力 而 实 现 远 大 理 想 。 要 知 真 知 必 须 使 身 心 在 宁 静中 研 究
21、 探 讨 , 人 们 的 才 能 是 从 不 断 学 习 中 积 累 起 来 的 , 如 果 不 下 苦 工 学 习 ,就 不 能 增 长 与 发 扬 自 己 的 才 干 , 如 果 没 有 坚 定 不 移 的 意 志 就 不 能 使 学 业 成 功 。纵 欲 放 荡 , 消 极 怠 慢 就 不 能 勉 励 心 志 使 精 神 振 作 ; 冒 险 草 率 , 急 躁 不 安 就 不能 陶 冶 性 情 使 节 操 高 尚 。 年 华 随 着 时 间 流 失 , 意 志 随 着 时 间 消 磨 , 最 终 就 会像 枯 枝 落 叶 般 一 天 天 衰 老 下 去 。 这 样 的 人 不 会 有 益
22、 于 社 会 而 为 社 会 所 用 , 只有 悲 哀 地 困 守 在 自 己 的 穷 家 破 舍 里 , 到 那 时 再 反 悔 也 来 不 及 了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守之以浅者 保有 又相天子 辅佐 意与日去 意志 悲守穷庐 贫穷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子无以鲁国骄士 静以修身B吾闻,德行宽裕 少仲尼之闻C守之以浅者 公将驰之D守以俭者,安 衣食所安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不谦虚进而导致失去天下,使自身灭亡的,桀和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年 华 随 着 时 间 流 失 , 意 志 随
23、着 时 间 消 磨 , 最 终 就 会 像 枯 枝 落 叶 般 一 天天 衰 老 下 去 。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要立德、修身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甲文 节选自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乙文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
24、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译文:我 接 受 遗 命 以 后 , 每 天 睡 不 安 稳 , 吃 饭 不 香 。 想 到 为 了 征 伐 北 方 的 敌 人 , 应 该 先 去南 方 平 定 各 郡 , 所 以 我 五 月 领 兵 渡 过 泸 水 , 深 入 到 连 草 木 五 谷 都 不 生 长 的 地 区 作 战 , 两天 才 吃 一 顿 饭 。 不 是 我 自 己 不 爱 惜 自 己 , 只 不 过 是 想 到 蜀 汉 的 王 业 决 不 能 够 偏 安 在 蜀 都 ,所 以 我 冒 着 艰 难 危 险 来 奉 行 先 帝 的 遗 意 。 可 是 有 些
25、发 议 论 的 人 却 说 这 样 做 不 是 上 策 。 如今 曹 贼 刚 刚 在 西 方 显 得 疲 困 , 又 竭 力 在 东 方 和 孙 吴 作 战 , 兵 法 上 说 要 趁 敌 军 疲 劳 的 时 候向 他 进 攻 , 而 现 在 正 是 进 兵 的 时 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托付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铲除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应该 今贼适疲于西 正好,正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今贼适疲于西 D.吏人奏记及便宜者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26、项是( D )A还于旧都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B. 以奉先帝之遗愿 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 水落而石出者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109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答司马谏议书节选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
27、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非特朝廷士大夫: 只 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 以膏泽斯民: 给以好处 当一切不事事: 做事情 2. 翻译句子。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 3. 文中提到的盘庚,是 商 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摆脱自然灾害。4. 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坚决 态度。5.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两句诗句(上下联)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等飞来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