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中考语文: 8 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练习题设计01【答案】*.陋室铭 刘禹锡(八上)【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主要内容】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清幽环境和室内生活图景。【主题思想】通过对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情景的描
2、写,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文章结构】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接着从居室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生活情趣的高雅和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描写“陋室不陋”。最后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 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本文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
3、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写作技巧】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文章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运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居室环境的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运用类比手法,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对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两句
4、既是用事例证明“陋室不陋。 ”更暗含作者的远大志向。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学优中考网 A、 【素】则素湍绿潭 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B、 【金】浮光跃金 阅金经C、 【乱】猿鸟乱鸣 人影散乱 苟全性命于乱世 行拂乱其所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无丝竹之乱耳 吾视其辙乱D、 【劳】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E、 【形】而形貌昳丽 无案牍之劳形 山岳潜形F、 【上】苔痕上阶绿 负势竞上 上下天光 受上赏G、 【名】有仙则名 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1、理解默写: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点
5、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文中的“山、水” 、 “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 5、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的言外之意。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
6、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 (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 (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爱莲说 周敦颐(八上)【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
7、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
8、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文章结构】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莲花的象征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是入题。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 亭亭净植 ”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9、,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写作技巧】在写法上, 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 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
10、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以“牡丹之爱” 反衬“ 莲之爱 ”。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
11、地说,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 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典型例题】学优中考网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 )【益】益慕圣贤之道 有所广益
12、。 至于斟酌损益 曾益其所不能【清】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净】风烟俱净 亭亭净植【宜】诚宜开张圣听 宜乎众矣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 ,此外别无贬辞,但从“ 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答:比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
1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 )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6 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7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
14、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 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 )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
15、丹)一句形成照应.“ 众 “和(独) 相照应.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答: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 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7、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8、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
16、用?(3 分)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9、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已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11、作者把“莲 “与“牡丹“ 对举,其用意何在?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
17、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13、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14、文中作者对“牡丹“ 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答:不同,文 中“ 菊“是正衬, 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 .文中的“ 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16、“独爱莲“,“独爱菊“ 两个“独“ 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
18、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7、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 “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 ,揭示中心。1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1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20、在文中作者把“莲“ 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
19、: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节操.2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22、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 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 ,你赞同谁的做法,学优中考网 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23、子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24、“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 “染“
20、与“ 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 ,谈谈感想。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 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25、用“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来鞭策自己 ,谈谈做人的道理。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2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 来自比 ,又用“菊“和“ 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
21、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 ,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2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八上)【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的柏树的影
22、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主要内容】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 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主题思想】理解本文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应该理解“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
23、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文章结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 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 欣然起行 ”。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 “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2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写作技巧】本文运用寄情于景的写法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写景时处处紧扣“月”字写夜游,写月夜之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月色空明。【典型例题】 1全文以“月光”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
25、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答: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
26、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 )7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 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8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9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 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
27、如的人生态度。10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答: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学优中考网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
28、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1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1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
29、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三峡 郦道元(八上)【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辟壁,把天空和太阳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茂盛) ,山高,
30、草盛,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后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主要内容】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
31、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文章结构】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具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写作技巧】作者写景,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寒”“肃”“ 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写景还注意前后照应与互相映衬。作者写山,既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32、正面写山高、峡长、岭连的特点,又用“隐天蔽日”侧面烘托,以天和日来衬其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 “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 蔽”,乃仰视所见。下面又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这一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
33、,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
34、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绝 多生怪柏”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
35、。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 霜” 暗指秋季。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 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 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 “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 “久绝” ,回应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作者善于多角度观
36、察,动静结合写景。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学优中考网 妩媚,是写俯视江中所见。 “湍”是动态, “潭”为静境。 “素”饰 “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以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本文写景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
37、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项有( )【自】妄自菲薄 猥自枉屈 怡然自乐 自李唐来 自三峡七百里 自非亭午夜分【连】连月不开 两岸连山【奔】猛浪若奔 乘奔御风 【旦】旦日 晴初霜旦1、填空:表现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3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3、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 夏季江水”的特点。答: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4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6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 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 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 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7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