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生课题汇报模板同济大学方言文化的保护通过调研国内外方言现状和方言意识对方言保护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小组:日期:2016.6.14前言小组特点第三小组的五位同学分别来自国政、电信、设创、机能、建筑学科,属于跨专业小组。每位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使课题的完成度非常高。小组讨论展示目录前言(小组特点 小组讨论展示) .2一、课题介绍 4课题题目 4课题概述 4研究重点 12二、中文数据库检索 13研究重点 1.13研究重点 2.16研究重点 3.19三、外文数据库检索 22研究重点 1.22研究重点 2.24研究重点 3.26研究重点 4.28四、专利标准检索 .29研究重点 1.30研究重点 2.
2、32研究重点 3.34五、图书部分检索 .36六、核心期刊检索 .40七、检索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4八、问卷分析 45九、课题综述. .59十、文献整合 61后记(成员感想 特别鸣谢) 63附录(问卷) 65一、课题介绍课题题目:同济大学方言文化的保护通过调研国内外方言现状和方言意识对方言保护进行可行性分析课题概述:(一)保护方言文化的必要性苏白吴歌低低唱,官话中古话平川。不论是南方清新婉转的茉莉花,北方热情粗犷的沂蒙山小调,还是西北磅礴豪迈的华阴老腔。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但在普通话越发普及的今天,方言仿佛变得不那么“有用”,以致有
3、许多人没有机会或者不愿说方言,从而导致了方言文化的衰落。正因如此,我们也听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保护方言的声音,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礼辉就提出“关于及早着手保护方言的建议”。正是因为这一提案,使我们组对方言的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开始着手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下面我们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讲述方言的变化历程,并依据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方言的作用,以此来说明保护方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二)方言文化演变的时间轴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自远古时期起就有了方言,但是由于社会的分离、人民的迁徙、地理的阻隔、民族的融合、语言的接触等原因,方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在明清以前,汉语方言呈分化趋势。差异巨
4、大的众多方言形成且各自保持长期的稳定。明清之后,随着城市的兴起、人口流通的加剧,宋元以来的官话方言逐渐成为通用的共同语。各方言虽仍有创新,但形成新方言的可能性已非常小了。原有的语言分化的趋势逐渐变为统一的趋势。近百年来,方言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萎缩和消亡。(下图为汉语方言历史演变概况)注解:历代通语,保存至今的地方方言,多层叠置的地方方言。B北方方言;M闽方言;W吴方言;G赣方言;K客家方言;Y粤方言;X湘方言;J山西的晋南、晋中、吕梁忻州次方言。*和罗马数字表示演变阶段的不同:*远古,上古,两晋南北朝,晚唐五代,宋,元明清;数字带框表示文读层(北方权威方言的音类及音值都经过了方言音系的折合)。实
5、线连接单个音系自身创新演变的先后阶段,虚线连接外来文读音系的原点和地方方言。表示北方通语空间推平的范围, 之外的分支则是未被推平的分支。(三)方言文化演变的空间轴在我国,方言通俗上讲就是各种地方话的统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多数人对方言并不陌生。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融入中原地区,因而造就了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现状。通过第一部分我们对于方言时间轴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归纳方言的特点,我们认为汉语方言主要划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我国的汉语方言的格局,是以南北方作为分界,临海
6、与内陆作为区分的语言地理特征格局,主要是越往南方(东南方)方言的形式就越发的复杂与多样,也就与中原地区的官话差距越来越大,相反,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方言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小,与中原地区的官话接近程度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很多南方的方言,却对北方的方言并不陌生的原因。我国的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与历史上的多次移民的变化有关。比如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是汉民族移民的大趋势,而中原地区向北方、西北、东北成规模的移民则是很晚近的事情,还有诸多小的移民也对于方言的流通与交流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历史学分析,还是现在的生活体现,移民始终是方言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呈
7、现出南方(东南方)的方言种类繁多却也晦涩难懂,西北方、东北方的方言则稍显平易近人。就身边的例子而言,我们小组的周某某同学,是江西人,会说本地的方言,但却不能把周同学家乡的方言当作是该地区的普适性方言。因为周同学所在村落的隔壁村落的方言,已经与周同学所说的方言相差甚多,两个地区的人们在交流上会出现障碍。由此可见,南方的不同地区的方言种类纷繁庞杂。我国的方言除了地域性分布外,还有大众方言和小众方言之分。在我国,我们把平时能听到的有较多人群使用的方言称为大众方言,将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的方言称为小众方言,大众方言和小众方言统称为汉语方言。在国内,我们通常对于方言的理解仅限于大众方言,实际上,一些小众
8、方言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圈。由于大众方言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我们在此不做过多陈述。小众方言由于使用人数较少,并且存在社会上的一些区别性对待,其文化将会成为国家主要保护的文化之一。我们认为需要保护的小众方言包括:趋向于濒危状态的小众汉语方言文化,主要有徽语、土话、平话和乡话;已处于濒危状态的、具有一定方言岛性质(由于中国历史上有诸多次移民,而每次移民都会带来语言上的地域转变,方言岛就是语言移民的结果之一,可以说,方言岛的形成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移民的程度与规模)的小众汉语方言文化,主要有畲话、儋州话、迈话等等以及濒危的方言岛和移民方言文化。(四)方言的作用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文化,它承载了一个地方
9、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 方言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的直接载体和最基本表现形式,在文化和其他各个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社会功能,方言的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方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方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某一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习惯的积淀。它承载着某个地方从古至今的风俗民情、人文地理,积淀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和文化。我国有许多悠久的地域文化借助方言进行传承着,如昆曲(被列为我国唯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苏州方言体现的,而国粹京剧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豫剧、昆曲和秦腔及黄梅戏等
10、都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优秀戏曲种类。2、方言对语言的作用:首先,方言是汉语词汇的源泉。普通话中很多鲜活的词汇蕴涵在方言之中,如北京话里的“侃大山、大款、砸牌子、托儿”,广东话里的“买单、炒鱿鱼、煲电话粥、花心”,上海话中的“割肉、搞定、套牢”以及港台话中的“作秀、搞笑、另类、愿景、资深、卖点”等,还有像“写字楼、便当、大排档、银楼”等等。这些词语已成为当前普通话的常用语或流行语,它们的引进极大丰富和充实了普通话的词汇,为普通话增添了活力,增强了表现力。其次,方言所表达的含义比普通话更丰富。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认为,“方言因为历史悠久又活在人们的心中”,“积聚了异常丰富生动的土层民间用语,在生活用
11、语和反映民间情感等方面的词语自然要比只主要来自于白话文的普通话丰富。”普通话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逊色于方言 。例如,众所周知东北话中经常会用到一个“整”字,“整”字搭配的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咋整、整明白、整点吃、整迷糊、整事等。“整”字可以说在东北话中是个万能动词,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使用。最后,方言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方言是不可多得的语言样品,是语言研究的活化石。比如文物出土后,有时可能只有用当地的方言去鉴别才能解释、说明清楚。方言还可以记录字和音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变化。例如普通话中古音韵特点已全部消失,而南方的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闽方言、湘方言、粤方言等方言中,
12、仍不同程度地具有上古至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据此,上古和中古语音的框架和体系就可通过方言语音的对应规律去推导。3、方言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一,方言可以实现身份认同感。语言是某一公民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或某一地域的重要标志。方言和乡音像一封无形的介绍信,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哪方人氏。方言是乡亲们共同浸染的文化载体,是浓浓乡情的纽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关于方言流传至今的著名诗句,仍能唤起我们感同身受的共鸣。第二,方言适合地方居民的生活。长期居住于南北街道通直、四方定位分明城镇、村落的地方百姓, 多采用“东西南北”的方位词来定位;而居住在依山靠海等顺地势所建家园之中的人们,因“东西南北”不
13、易分辨, 则常用“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来确定方向。地方百姓特有的思维方式常常渗透于地域方言丰富多彩的言辞中间, 基于地方百姓思维方式的特定方言表达, 常常最能准确传递地方百姓的语言意图。如果没有方言, 则会给地方百姓的语言文化生活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与干扰。(五)关于大学生方言保护意识的前人研究在我国,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同的方言,而这些方言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除了人们的口耳相传外,还基于大家的方言保护意识。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不断普及,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不少人认识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甚至有政协委员把保护方言作为一项提案在两会上提出。由于我国的方言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具有空
14、间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小组主要利用知网和万方这两大中文书籍库进行文献检索。通过检索,我们把前人的研究大致归为以下两点:大学生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认识大学生普遍认为普通话比较重要, 认为方言亲切实用, 但不太好听。通过十年间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自我评价较好的比例上升表明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在不断提高。另外,大学生对普通话的心里容受力增强, 方言向普通话靠拢加快。1常月华.大学生普通话方言双言使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还有学者发现,大学生会根据交际的对象,交际的场合和谈论的话题使用不同的语言。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于“ 地方 中央”、“私人公共”的关系。2曹新尉
15、.首都大学生“双言”现象的社会政治分析以山东籍学生为例J.现代语文,2013,03 有一半多人会使用自己的家乡话也也就是方言,在和家人通电话时或者遇到老乡时往往使用自己的方言,以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与此同时,在于自己的同学交谈或遇到陌生人时,更多的人会使用普通话。由此可见,交际的对象是大学校园出现方言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就是交际的场合,交际的场合也就是谈话的场合。在家里更多的人会使用家乡话与家人交谈,而在大学校园里大部分人一般情况下用的是普通话。这种分场合选择语码的情况就造成了大学生具备双言的潜能。最后一点就是交谈的话题,在使用方言的时候一般谈论的多是家庭生活琐事,而很少涉及专业学术方面的话题
16、。一般讨论学术专业问题或者离生活较远的方面的更多的会用普通话。这是因为人们觉得普通话听起来更严谨认真。3韩亚南,刘琮.大学生普通话与方言使用现状的研究J.商业文化,2009,(6)大学校园里如何保护方言首先,要培育学生对方言与民间文化的兴趣。农村城市化、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方言日益边缘化,地方方言使用频率急剧下降,很多地区有传统民间知识的人越来越少。大学生对本地方言与民间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使用和情感。由此,需要从入学教育、兴趣小组和方言调查等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在入学教育中要强调对本科学生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育,引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信念。竞争激发兴趣,应以
17、赛事活动为主导创建兴趣小组,提升学生对方言与民间文化的研究兴趣。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导向,以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记音大赛为核心,以学生学术论坛为基础,建立长效学生科研机制,激发团队创新研究意识。同时,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本科学生导师指导、直管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方言调查,在实地研究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应适时地开展汉语方言的专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乡村社会开展田野调查,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搜集、整理方言与民间文化素材,在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实践体验中,对方言与民间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4白瑞芬.大学生方言与民间文化调研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3,(6)其次,还要开展一定的
18、方言学教学。方言学是语言学中的基础学科,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多姿多彩的方言现象, 也服务于我国的汉语规范化工作。对大学生来说, 普及方言学知识不仅能使他们打下必要的语言学专业基础, 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语言, 学习和推广普通话。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进行方言辨正, 更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认识到方言学研究的诸多用途和价值, 一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会选择继续深造, 从事方言学的学习和研究, 这样会更加有利于方言学科的良性发展。在教学中, 能够使方言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 让方言学知识与地域文化的相关知识相得益彰地渗透、融入, 方言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也就不再单一和枯燥。和地域文
19、化的“携手”, 将使教学达到“理趣合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方言学教学有着特别的意义。教师可以把绘制或者拷贝的语音图、发音示意图、方言地图等需要直观教学的教具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教学, 使教学更加直观、更加方便和高效。利用声音文件的播放,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方言, 感受方言的语音冲击, 领略方言的音韵美和文化内涵, 从而更好地进行方言和方言学教学。5邵燕梅.论大学阶段方言学教学N.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02,(30)另外,课堂设计决定教学效果,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教学中,应“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展适当的专题讨论课”。在现代汉语的语音教学中,让学生使用方言发音,构成不同方言体系
20、的微方言社会,让学生对不同区域方言有直观感受,并能对不同区域方言进行对比,从而拉近方言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踏实,产生对方言的认同感。6白瑞芬.大学生方言与民间文化调研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3,(6)虽然关于大学生方言保护意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前人的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研究的空白领域。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方言保护意识,为方言保护事业做出贡献并提出一些具有普适价值的策略。我们小组以同济大学为例,对大学生的方言保护意识和大学里较为可行的方言保护措施做出研究。研究重点1从大学生角度调研方言保护情况2在中国范围内调研方言保护情况3对国外方言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并总结4对于语言保护意
21、识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方言保护进行可行性分析二、 中文数据库检索选择的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字资源系统CSSCI检索词:“大学生 AND 方言保护”/“中国 AND 方言保护”研究重点 1:大学校园里的方言使用与保护现状检索策略:中国知网:主题:大学生 词频 并含 方言保护 词频 模糊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主题 模糊 大学生 AND 方言保护 与CSSCI:所有字段:方言保护 检索出文献数量: 中国知网:9万方数字资源系统:10CSSCI:2密切相关文献:(根据主题相关和被引次数筛选)中国知网1杨雅丽. 大学生开展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的研究与设计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6:84-872魏际
22、兰. 当代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1:76-80+833曹新尉. 首都大学生 “双言”现象的社会政治分析以山东籍学生为例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3:140-1424李飞飞. “80 后”大学生常用新词新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5吴芳芳. 汉语方言考级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4万方数字资源系统1 杨雅丽.大学生开展方言与民间文化调查的研究与设计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84-872 陈伊凡,吴壁生,吴炫等.广佛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研究J. 西江月,2012,(27):1
23、44-1473 魏际兰.当代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6-80,83.DOI:10.3969/j.issn.2095-5642.2013.01.0764 曹新尉.首都大学生“双言”现象的社会政治分析 -以山东籍学生为例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3):140-1425 李飞飞.“ 80 后”大学生常用新词语分析D. 曲阜师范大学,20116 吴芳芳.汉语方言考级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47 兰莉鹏.东乡语与兰州方言实施请求的语用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2CSSCI1张伟静. 从方言 “本色 ”特
24、征流失的角度看方言保护 . 山东社会科学,2014,第四期:108-1122李荣刚. 电视新闻的语言选择及其社会意义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 卷第 4 期:144-148研究重点 2:我国的方言分布及保护现状检索策略:中国知网:主题:中国 词频 并含 方言保护 词频 模糊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主题 模糊 中国 AND 方言保护 与检索出文献数量:中国知网:258万方数字资源系统:150密切相关文献:(根据主题相关和被引次数筛选)中国知网1陈章太. 我国的语言资源J.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7-82李宇明. 语言资源观及中国语言普查J. 郑州大
25、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73辛儒,孔旭红 ,邵凤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利用以方言为例J. 河北学刊,2008,02:201-2034项梦冰. 汉语方言及其调查研究A. 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2007:35张宁. 浅析汉语方言的保护J. 青年文学家,2016,15:126-1276曹志耘. 方言濒危、文化碎片和方言学者的使命J. 中国语言学报,2014,0
26、0:207-214万方数字资源系统1 曹志耘.方言濒危、文化碎片和方言学者的使命J.中国语言学报,2014,(1):207-2142 辛儒,孔旭红,邵凤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利用以方言为例J.河北学刊,2008,28(2):201-203.DOI:10.3969/j.issn.1003-7071.2008.02.0423 蔡源莉.方言是构成地方曲种个性的基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传承中方言保护的问题J.曲艺,2015,(1):18-194 王渭清,王应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区域方言民俗探索“中国关陇方言民俗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7、,2012,32(1):51-53.DOI:10.3969/j.issn.1008-4193.2012.01.0125 杨荣华.语言认同与方言濒危:以辰州话方言岛为例J.语言科学,2010,09(4):394-4016 李晓光.方言衰退的原因及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探析J.语文学刊,2015,(1):91-927 李春喜.大力推进闽南方言剧种的保护与传承J.福建艺术,2014,(1):43-44.DOI:10.3969/j.issn.1004-2075.2014.01.0108 郝冰艳.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刍议J.文教资料,2013,(25):28-29.DOI:10.3969/j.issn
28、.1004-8359.2013.25.010研究重点 3:国外的方言保护现状及启示检索策略:中国知网:主题:国外语言政策 词频 或含 语言保护意识 词频 模糊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主题 模糊 国外语言政策 或主题 模糊 语言保护意识 与CSSCI:所有字段:方言/所有字段:意识检索出文献数量:中国知网:1667万方数字资源系统:1154CSSCI:14密切相关文献:(根据相关度和被引次数筛选)中国知网1 王松涛. 语言政策发展与语言保护意识演进D.中央民族大学,20122 杜晓平. 国外语言政策特点的比较性研究J. 河南教育(中旬),2010,04:61-623 高梦梁,袁野.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
29、的生态语言保护意识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5:211-2124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戴庆厦 . 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N. 贵州民族报 ,2015-01-07B015 王智红.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6 江溪泽. 加拿大因纽特语言保护个案分析D. 内蒙古大学,20127 姜远. 澳大利亚土著语言保护的低效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8 郭龙生.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语言政策国别研究学习感言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4,01:16-23+72万方数字资源系统1 杜晓平 .国外语言政策特点的比较性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
30、2010,(4):61-62.DOI:10.3969/j.issn.1003-2223.2010.04.035.2 高梦梁,袁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语言保护意识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5):211-212.DOI:10.3969/j.issn.1007-0079.2009.15.097.3 何俊芳.国外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与民族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11-15.4 邹长虹.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及其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 社会科学家,2014,(2):114-116.DOI:10.3969/j.issn.1002-3240.2014.0
31、2.025.5 王美玲.欧盟语言政策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92-95.DOI:10.3969/j.issn.1672-4038.2013.12.019.6 房建军.国外的少数族群语言政策规划以欧亚四国为例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9):3-4,19.7 尹少君,邹长虹.越南语言政策及其对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5-108.8 刘书琳,邹长虹.缅甸语言政策及其对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7):126-127.DOI:10.3969/j.
32、issn.1671-6531.2014.07.069CSSCI1 胡永祥.方言的社会认同度对双语儿童元语言意识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15,(1):53-592 王丹 .论 20 世纪 40 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学术研究,2012,(9):140-1453 王逸虹.论平民化意识在重庆方言电视剧里的表现.当代文坛,2006,(6):121-1224 龚海燕.论新世纪中国文学语言意识的变化.探索与争鸣,2009,(12):106-1085 杨荣华.语言认同与方言濒危:以辰州话方言岛为例J.语言科学,2010,09(4):394-401三、外文数据库检索选择的数据库:EBSCO
33、Springerlink Scopus EI检索词:dialect awareness/protection研究重点 1:利用 EBSCO 数据库进行方言文献搜索检索策略:dialect awareness IN TITLE检索出文献数量:6密切相关文献:(根据主题相关和被引次数筛选)1 Edwards, Jan; Gross, Megan; Jianshen Chen; MacDonald, Maryellen C.; Kaplan, David; Brown, Megan; Seidenberg, Mark S.Dialect Awareness and Lexical Comprehen
34、sion of Mainstream American English in African American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Buttigieg, Linda; Xerri, Jessica.Gozitan dialects in the classroom and language awareness for learner empower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Martins, Cristina.The Schooling
35、 Process and Awareness of the Standard: Examples from Dialect Phonetics. Language Awareness,2002, Vol. 11 Issue 4, p229. 11p6 Clark, Cecily.ANOTHER LATE-FOURTEENTH-CENTURY CASE OF DIALECT-AWARENESS.English Studies,Dec81, Vol. 62 Issue 6, p504. 2p研究重点 2:利用 Springerlink 数据库进行方言文献搜索检索策略:“dialect“ AND (
36、awareness OR protection)检索出文献数量:20密切相关文献:(根据主题相关和被引次数筛选)1 Sumei Chen, Rongbao Li , Guangze Li, Youkun Wang, Liqiong Wu.The effect of dialect experience on Chinese childrens Mandarin phonological awareness.Reading and Writing,September 2013, Volume 26, Issue 8, pp 1317-13352 Nicole Patton Terry.Diale
37、ct variation, dialect-shift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econd grade.Reading and Writing,February 2016, Volume 29, Issue 2, pp 267-2953 Mira Nblkov.The Czech-Slovak Communicative and Dialect Continuum: With and Without a Border.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Slavic Languages, Identities and Borders,p
38、p 140-1844 Miriam R. Eisenstein.Dialect Variation and Second-Language Intelligibility.The Dynamic Interlanguage,pp 175-1845 Cristiana Cremona, Elizabeth Bates.The development of attitudes toward dialect in Italian children.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July 1977, Volume 6, Issue 3, pp 223-232
39、6 Raymond Chapman.Dialect.The Language of Thomas Hardy,pp 112-1247 Nicole Patton Terry.Relations Between Dialect Variation, Grammar, and Early Spelling Skills.Reading and Writing,December 2006, Volume 19, Issue 9, pp 907-9318 Jan Abd-Kadir, Frank Hardman, Jeffrey Blaize.Dialect interference in the w
40、riting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the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L1-Educational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October 2003, 3:225研究重点 3:利用 scopus 数据库进行方言文献搜索检索策略:TITLE ( dialect ) AND TITLE-ABS-KEY ( “awareness“ OR “protection“ )检索出文献数量:33密切相关文献:(根据主题相关和被引次数筛选)1 Anyadike, D.O., Olemadi, C.N.,O
41、doemelam, C.CLocal dialect radio programmes,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nsukka alua, radio nigeria, enugu programme.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52 Pittas, E., Nunes, TDialect awareness and literacy in a bidialectal setting.Hellenic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
42、43 Edwards, J.Dialect awareness and lexical comprehension of mainstream American English in African American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20144 Terry, N.PDialect variation and phonological knowledge: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and metalinguistic aware
43、ness among beginning readers who speak nonmainstream American English.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145 Moyle, M.J., Heilmann, J.J., Finneran, D.A.The role of dialect density in nonword repetition performance: An examination with at-risk African American preschool children. Clinical Linguistics and Ph
44、onetics,20146 Wagner, S.EPinning down enregisterment: Using pinterest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dialect awareness.American Speech,20147 Picone, M.DLiterary dialect and the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of nineteenth-century lousiana.American Speech,20148 Shiri, SLearners attitudes toward regional dialects
45、 and destination preferences in study abroad. 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13研究重点 4:利用 EI 数据库进行方言文献搜索检索策略:(dialect) WN TI) AND (“awareness“ or “protection“) WN KY) 检索出文献数量:7密切相关文献:(根据主题相关和被引次数筛选)1 Ruilan Cao.Improv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via speech corpora of learners with diale
46、ctal backgroun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v 11, n 4, p 90-4, 20162 Stokes, P.Micro-moments, choice and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the Janus dialectic.Journal of Organis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v 25, n 4, p 595-611, 201
47、23 Panayiotou, Christiana.Dialectic approach for using viewpoint discrepancies in learning.CEUR Workshop Proceedings, v 270, 2007, Proceedings of the CONTEXT 2007 Workshop on Representation Models and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E-Learning, ReTIeL 20074 Drury, D.H.Dialectic of IT chargeback systems.Int
48、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 14, n 5, p 496-512, 19975 Drury, D.H.The dialectic of IT chargeback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 14, n 5, p 496-512, 19976 Adriaenssens, Sigrid.Dialectic form finding of passive and adaptive shading enclosures.Energies, v 7, n 8, p 5201-5220, 20147 Battail, G.An engineers point of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coding or the dialectic of the end and the means.Traitement du Signal, v 1, n 2-1, spec. issue., p 87-96, 1984四、专利标准检索选择数据库:中文:国家知识产权局外文:欧洲专利局德温特检索词:国家知识产权局关键词:方言欧洲专利局“dialect“ or “localism“ 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