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为列维纳斯答辩.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4464048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列维纳斯答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为列维纳斯答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为列维纳斯答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为列维纳斯答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为列维纳斯答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1為列維納斯答辯:理察柯恩訪談(賴俊雄訪談與記錄)(Defending Levinas: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Cohen)劉玉雯譯賴:首先要感謝您在我於列維納斯中心研究的三週期間,提供了列維納斯式的熱誠招待,並且同意接受今天的訪問。柯恩:能夠招待您是我的榮幸。我很驚訝有人會為了討論列維納斯,而從台灣千里迢迢飛至夏洛特(Charlotte ) 。雖然我身為在地的東道主,但我還是必須感謝您上次幫我準備了一頓色香味俱全的中式素食晚宴,在我家款待我系上的六位同仁,與您見

2、面話家常。賴:事實上,能以猶太人合禮食物 (kosher food)的烹飪食材、器皿與方式作中式晚餐,對我來說也很是相當新鮮的嘗試與經驗,也謝謝您介紹我認識您系上的同仁們。由於我在列維納斯中心(Levinas Center)已進行了三週的研究,在此期間我們也曾針對諸多哲學議題(特別是關於列維納斯)有過幾次愉快的交流,激盪出許多想法,因此我將今天訪談問題大致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將著重在列維納斯的哲學與生平,第二部分則側重在對列維納斯評論家的回應,這個部份就要麻煩您針對七項目前他思想的主要批評做回應。不知您對這樣的訪談安排是否有其它想法或建議?柯恩:再好也不過。感激您撥冗準備這次的訪談。賴:我還

3、記得我們去年在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參加列維納斯國際會議時的情形,當時您發表了一篇列維納斯在美國之接受情形 (“The Reception of Levinas in the States”)的演說,可否先請您就這個議題進行簡略說明?柯恩:我會盡量試著不重複我的演講內容。美國剛開始對列維納斯有所認識與接受,是由於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林吉斯教授(Alphonso Lingis)將列維納斯的主要鉅作整體與無限 (Totality and Infinity)譯成英文,並於 1969 年出版。英譯本是在法文原著問世八年後出

4、版。杜肯大學出版社(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所印製的平裝本很典雅,而且在每頁皆留了大量的頁邊。我現在也還留有這個版本。再來就是由歐瑞安(Andre Orianne)於 1973 年所譯的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直觀論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而林吉斯教授的譯作從存在到存在者(Existence and Existent)與 別於存有或超越本質 (Otherwise than Being or 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

5、。2Beyond Essence)也分別在 1978 與 1981 年相繼出版。後者當然是列維納斯的第二本經典之作。至於我自己則翻譯了一篇他寫的重要文章上帝與哲學(“God and Philosophy”) ,刊登在 1978 年夏季的今日哲學 (Philosophy Today)中。後來我也翻譯了時間與他者 (Time and the Other) ,並於 1987年由杜肯大學出版社出版。而在此前一年(1986)我則負責編審與列維納斯面對面 (Face to Face with Levinas) ,這本書主要以列維納斯的二手文獻資料為主,收錄了幾位思想家對他哲學的反思,包括有布朗修(Maur

6、ice Blanchot) 、德布爾(Theodore de Boer)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德葛瑞夫(Jan de Greef) 、帕波札克(Adriaan Peperzak) 、以及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 。在八年代左右,聽過列維納斯這號人物的美國學者寥寥可數,因此可以想像,深知列維納斯思想重要性的人又更是鳳毛麟角。不過這種籍籍無名小圈子的優點就在於我們都彼此認識無論是有私交或透過學術交流。威修格羅德教授(Edith Wyschogrod)則享有另一項殊榮,她於 1970 年完成的論文列維納斯:倫理形上學之問題 (Emmanuel Le

7、vinas: The Problem of Ethical Metaphysics)是英語界第一本專論列維納斯思想的論文,也是英語界第一本探討列維納斯的書籍,目前也仍在市面上流通。第二本是羅頓(Philip Lawton)所著的列維納斯的語言理論 (Emmanuel Levinass Theory of Language) (1973) ,第三本則是我的列維納斯哲學中的時間觀 (Time in the Philosophy of Emmanuel Levinas) (1980) 。另外早期有兩篇列維納斯相關的論文,但偏向比較性質:葛洛普(Leonard Grob)的哲學的復新:沙特與列維納斯思

8、想之研究 (The Renewal of Philosophy: A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Sartre and Levinas) (1975) ,以及史密斯(Steven G. Smith)的全然他者:巴特與列維納斯思想中對他者之論點 (Totaliter Aliter: The Argument to the Other in the Thought of Karl Barth and Emmanuel Levinas) (1980) 。如果您還記得,我在普度大學曾問過那些與列維納斯有私交的人,請他們談談他們記憶裡的列維納斯,讓那些只熟悉文字版列維納斯的年輕學者們

9、,也能認識人性版的列維納斯如同賦予他容貌一般。葛洛普(Lenny Grob )就是其中一個出來做見證的。至於列維納斯在美國的接受度,我們要先知道,上個世紀中期的美國哲學界主要分成英美哲學與分析哲學兩個流派。事實上,後來的美國哲學家們也大抵受這兩派思想的薰陶。僅管以歐陸哲學為主的現象學與存在哲學協會(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 and Existential Philosophy) ,在美國是位居第二的哲學協會,但它的成員數目比起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依舊是小巫見大巫。而美國哲學學會至今仍是由分析哲學所主導。因

10、此要說列維納斯在八年代,甚至在九年代仍默默無聞,則必須考慮到因為當時歐陸哲學在美的能見度並不高,即使是歐陸哲學的思想泰斗如梅洛龐蒂(Merleau-Ponty)或哈伯瑪斯(Jurgeon Habermas)也是鮮為人知。即使美國哲學界的觸角從大西洋跨伸至太平洋,但整體來說,美國哲學界是較為封閉的。在有限的歐陸哲學家學術圈內,過去近五年來列維納斯的名氣可說是遐爾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3聞名。他被推崇為哲學巨擎也確實是名至實歸。現在每年與他相關的論文與出版書籍簡直是族繁不及備載。誠如您問題中所提到的,連美國都已經成立了

11、一個列維納斯協會(Levinas Society) 。現在,列維納斯(無論是他的人或是他的名)在整個美國哲學社群中已經是遠近馳名,也因為人們體認到其思想的原創性與重要性,使他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至浪花頂端。最後讓我對列維納斯在美的接受情形做一個總結。比他早發跡的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嚴格說來是列維納斯的學生,而非顛倒過來。誠如您所知,德希達針對列維納斯發表了兩篇篇幅甚鉅的文章暴力與形上學:論列維納斯之思想 (“Violence and Metaphysics: An Essay on the Thought of Emmanuel Levinas”) (1964) ,以及在這

12、部作品中就在此刻我在這 (“Here I am at This Very Moment in this Work”) (1980) 。前者在研究列維納斯哲學的圈子裡引起不小迴響,後來也收錄在德希達的書寫與差異 (Writing and Difference) ,成為巴斯(Alan Bass)所譯的英譯本(1978)中的第四章。有鑑於德希達在當時的美國,甚至從八至九年代的熱門度(即使是現在,德希達在各英語系所也依舊熱門) ,美國研究列維納斯的學術圈可以粗略地分成兩派:一派是因為列維納斯而研究他,例如我自己、蘇格門(Richard Sugarman) 、還有威修格羅德;另一派則是因為德希達而研究列

13、維納斯,像是柏納斯柯尼(Robert Bernasconi)以及德弗瑞斯(Hent de Vries) 。又或像羅育(Leonard Lawyor)於 2003 年在一本論及當代法國哲學的書籍中大膽表示:很難區別德希達與列維納斯的不同處 (Thinking Through French Philosophy 180 n.14) 。因此後來列維納斯研究圈分成兩支不同的學派也是意料中之事。但避免誤導您或顯得我太過客氣,我必須承認,我比較偏愛第一派的閱讀方式。我想順帶一提,兩年前能在普度大學的列維納斯國際會議中遇見您,真的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驗。您憑著對列維納斯的熱誠以及求知的慾望,不辭辛勞的飛去印地

14、安那州,真的很讓我感動。而您現在竟然就在北卡羅桑納州的夏洛特了!賴:這要歸功於列維納斯思想的磁場強度。另外,您除了是美國最早研究列維納斯思想的學者之一,也是將他的思想引進英語世界的主要先驅,甚至後來還赴法國,成為列維納斯的門下學生。所以您不僅瞭解列維納斯的哲學思想,也和他有些私交。可否請您告訴我們:1)為何您決定到法國追隨列維納斯研習哲學?2)列維納斯私底下是個怎樣的人?3)他給您最深刻的印象為何?柯恩:這有點故事性,所以希望您別介意我較長的回答。我在賓州州立大學唸大學的時候主修哲學,恰巧當時林吉斯教授也就是列維納斯著作的主要譯者也在那裡教書,因此我才有機會接觸列維納斯。賓州州立大學的哲學系很

15、有名。當時在美國有設立哲學史的學校裡,它若不是頂尖的,也是數一數二。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紀前當時分析哲學對哲學思想的涉獵並不深。事實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4上,我是在唸大學的時候才開始讀列維納斯,那時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這號人物,也是頭一次見到他!列維納斯在 1971 年時來到賓大,那段時間他剛好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擔任客座教授。我不太記得確切的日期。他以朗讀課程內容英譯稿的方式,給我們上了一堂課。這篇稿就是後來發表的意識型態與唯心論 (“Ideology and

16、 Idealism”)一文。後來我大學畢業後,林吉斯教授建議我申請紐約州立大學的石溪校區(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也就是現在的石溪分校( University of Stony Brook) ,繼續攻讀哲學碩士。當時,石溪分校的哲學所新成立不久,所長是伊德(Don Ihde)教授。他主要教授呂格爾(Paul Ricoeur)以及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並且開始發展後來使他享譽學界的科技哲學理論。我是它們研究所第二屆的學生。雖然石溪分校的哲學所剛成立,但已經擁有幾位傑出的當代歐陸哲學老師。像我在1972 年

17、入學時,除了伊德教授之外,還有教授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威爾頓(Don Welton)教授;艾立森(David Allison)教授則是德希達言說與現象 (Speech and Phenomena) (1973)的英譯者,當時該書正在進行最後的修訂,他主編的新的尼采 (The New Nietzsche) (1977)當時也即將出版。戴樂瑞(Arlene Dallery)教授則是開祈克果( Kierkegaard)與梅洛龐蒂的課。另外,笛卡兒則是由巴黎第四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Sorbonne)來的客座教授哈爾(Michael Haar)所教授。而有名

18、的美國哲學家布區勒(Justus Buchler) ,則教授美國哲學以及他的哲學思想。僅管所上很致力耕耘歐陸哲學這一塊,但沒有人知道列維納斯,因此也就沒有開班授課。縱然我對哲學抱有很濃厚的興趣以及求知慾,但對我而言,列維納斯就已經是唯一的哲學家(the philosopher) ,他的哲學就是真理。直至有一天我突然豁然開朗:列維納斯不只是存在於一系列著作中,而且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現在就在巴黎教書的人。於是,我便告訴所上的老師,我要前往巴黎唸書沒有任何的獎學金,孑然一身赴法取經,什麼都沒有,真的是不帶走一片雲彩 (a “leave of absence”) 。事後回想,當初決定的時機點很巧

19、,因為 1974 到 1975 年剛好是列維納斯在巴黎第四大學授課的倒數第二年。我不僅想見列維納斯,而且也很想上他的課。所以我就捏造了一個藉口:我打電話給他,向他詢問上課閱讀書單。其實我很清楚,在法國,是由大學生自己決定該讀些什麼參考書,而不像在美國一樣由教授開列書單。列維納斯聽到後馬上跟我解釋,不過他還是邀請我去他家,或許是看在我是林吉斯教授他著作的主要英文譯者學生的份上才邀我去。我在列維納斯家裡受到他熱情的款待,師母替我們準備了咖啡以及餡餅。我用我有限的癟腳法文試著跟列維納斯討論他的哲學。其實我很敬畏列維納斯,後來馬上發覺到我在浪費他寶貴的時間。但列維納斯卻讓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和我討論一

20、些他目前的哲學觀點。好了,接下來說一則短短的小軼聞。我在巴黎第四大學上了兩堂列維納斯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5的課,一堂是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 (Being and Time) ,另一堂課的內容就是後來的別於存有或超越本質 。您要知道,法國大學和美國大學有一點很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在法國大學的課堂上(至少在當時)學生絕不發言,也從來不發問。列維納斯在上課的時候常常提到海德格作品中的某些段落。於是有一天,我舉手請問列維納斯可否提供那些段落的出處頁碼(英譯版上有德文原文的頁碼) 。其他學生全都哄堂大笑,也難怪,他們沒想到我

21、會舉手發言,而且還問了一個芝麻綠豆般的問題。後來列維納斯要大家安靜,並且很慎重其事地說他從今以後一定會告訴我們頁碼。當時我覺得,他不僅很明確地回答了我的問題,他的態度也替我在全班面前保住了面子(在接下來的一週內他再也沒提到頁碼了!) 。我知道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插曲,但我銘記在心。從我那年開始,以及後來幾年陸續跟列維納斯接觸的經歷中,該怎樣形容他這個人呢?我想,列維納斯的孫媳婦韓賽(Joelle Hansel)他的孫子大衛(David)的妻子 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就很貼切:和藹可親。雖然列維納斯才智過人又創見十足,也很清楚他在當代哲學(甚至所有哲學)中的地位,也因此明白他所應得的禮遇;他在闡釋或捍挌

22、他的立場與思想上決不屈尊降貴。但列維納斯在平日交談時卻總是一位彬彬有禮、待人敦厚、事必躬親,非常隨和又很有幽默感的一個人。身為一位世界級、任重道遠的哲學家,卻仍撥冗親自寄給我一本他親筆簽名的著作。請別介意我冗長的回答。賴:可見列維納斯真的是書如其人 。在之前的一次聊天中,您提到在當今猶太教中有三種類型的猶太人改革派、保守派、與正統派。由於不同類型的猶太人對猶太教義有不同的詮釋與認知,因此也影響到他們對猶太教的態度與日常生活方式。列維納斯是一位虔敬的猶太人嗎?他在法國是屬於哪一類型的猶太人?在列維納斯的著作中,他總是很謹慎的區隔他的哲學思想與宗教信仰。如果屬實,從猶太教的觀點來研究他的哲學作品是

23、否成為一種必要的功夫?為什麼?柯恩:列維納斯的確是一位虔敬的正統猶太人。但並非像現在的極端正統猶太教給人的印象那樣像基本教義派份子,或是海德格所謂的存有神學 (onto-theology) 。在法國以及其它地方,猶太教簡單地可分為兩支:正統派與自由派,美國改革宗與保守宗(the American Reform and Conservative movements)即隸屬於自由派。自由派強調啟蒙視野下亦即通過理性與普世性的猶太傳統,它很重視猶太教裡頭道德與正義的普遍性,尤甚是由先知而來的教訓。至於正統派則嚴守猶太傳統,也就是遵守拉比的教導,或是塔木德法典 (Talmud )對後聖經歷史時代的教義

24、解釋。這兩支底下又另外分出許多流派,不過列維納斯可被歸為我們現在所稱的現代正統派。現代正統派雖然也遵循猶太傳統(諸如儀式、禱告、節慶、拉比的解經、以及研讀塔木德 ) ,但也會參與現代世界的事務,投身於由理性運作的科學與文化的大千世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6界。列維納斯既信奉猶太人的先知傳統,也恪守猶太教的傳統禮儀以及聖典的教訓。倫理在傳統的先知教導中被視為圭臬,猶太人也是根據先知的教誨來詮釋教義。因此,列維納斯和那些自由派的猶太人不同。自由派為了追尋普世道德與正義,因此揚棄了許多猶太傳統。然而列維納斯卻遵行這個傳統,

25、只不過他是站在尋求普世道德與正義的立足點下來闡釋這個傳統。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自由派無異,但事實上卻是大相逕庭。列維納斯在整體與無限中即寫著:所有無法回復ramener至人際關係的一切,並不代表較高階的宗教形式,而是一種永遠具原始性的宗教形式 。這就是他對猶太教的立場態度。其實我並不認為列維納斯的哲學與告解的書寫有太大不同。基本上兩者傳遞的都是同一個理念,宣揚同一種倫理。列維納斯不贊同施特勞斯(Leo Strauss)將理性與啟示、雅典與耶路撒冷做涇渭分明的切割對立。因此,列維納斯書寫的出發點並不強調異質的觀點或立論基礎,而是根據不同的閱讀群來做為寫作方向。就像其它的哲學作品一樣,他的哲學著作是

26、針對那些知識份子型的讀者而寫,特別是那些熟諳西方哲學與文化史的讀者;至於他所謂的告解作品,主題皆和猶太人有關,因此是特別寫給那些常與猶太經典或猶太傳統有接觸的讀者。我想強調的是,這兩者的教導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有一點大家要記得,僅管信奉猶太教的人不多,但他們視猶太教為一個普世宗教 ,一個可以教誨全人類的宗教。賴:我們都知道,列維納斯在 1928 年的時候在弗萊堡大學(Freiburg University)跟隨胡塞爾研習現象學。他也常常自詡為現象學家,他的畢業論文至今仍被視為評論胡塞爾思想的精闢作品之一。不過,胡塞爾透過現象學還原,追尋的是一個超驗自我(而非實際的經驗自我) ,而列維納斯卻堅稱倫

27、理才是第一哲學,強調我們對絕對他者(而非一個純然自我)的感受力 (sensibility) 。另外,列維納斯在早期作品, 從存在到存在者 ,也指出胡塞爾現象學(以及海德格的存有哲學)的盲點,在於其整體的思想結構都關注在存在者通往存在的存有論途徑上,太過於重視存在者的意向性(或思想運動) 。因此列維納斯要逆向思考,思索存在如何到存在者 ,並且將優先性讓給了他者 。您認為列維納斯的哲學是胡塞爾現象學的延續?背逆?甚或斷裂?柯恩: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您的問題已經點出列維納斯思想裡很重要的一個面向。簡單來說,列維納斯的著作與現象學的關係是既延續卻又斷裂。列維納斯必須同時保有這兩個層面。換句話說,因為他

28、是一位傑出的現象學家,在思想的領域裡進行著嚴格科學 (rigorous science)研究的科學家(一種胡賽爾式的廣義科學;科學已然從客體擴延至現象 ,也因此從單純量化分析進入至描述層次) ;也因為列維納斯對現象學的鑽研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如此的精闢深刻又深具啟迪性。例如他對超越死亡的存有,或是對享樂(enjoyment)原始狀態的描述,都比海德格的向死存有 (Being-for-death) 、及手性(ready-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7to-hand)或是怖慄(anxiety)等觀念來得精采。也因為列維納斯有自

29、己獨特的現象學觀點與洞見,因此當他發現現象學的侷限時,或者說當他認知到現象學本身正是現象學分析所欲追求的意義的羈絆時,他體悟到道德經驗優先於自我意向性,並且能夠強化意向性,此時列維納斯便與胡塞爾式現象學分道揚鑣,發展出一套倫理學絕對優先於現象學的哲學。簡言之,列維納斯之所以能夠確立倫理學的優先性,並不是利用什麼鐵腕手段,而是因為他逼顯出了科學的界限。在此界限上一股倫理責任的外力,貫穿了知識論與存有論所關注的一切命題,僅管這違背此兩門哲學的意願,但這股力量卻增添了它們的重要性,也因此賦予它們存在的理由。也因為列維納斯追求真理,並將之逼至極限,所以他仍舊是一位哲學家,而非衛道之士。也因此倫理學成為

30、第一哲學。賴:所以我們可以說,列維納斯的倫理現象學中也多少具備科學的層面。不過,哲學與科學最大不同處在於後者側重典範的延續與完整性的追求,而前者是以激進的抵抗與批判為前提無論是柏拉圖、康德、甚或黑格爾,沒有任何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能不先踩著過去思想家的思想影子而進行獨創性的思考。除了胡塞爾與海德格之外,列維納斯的思想還深受誰的啟發與影響?柯恩:除了胡塞爾與海德格之外,我會說是柏格森(Henri Bergson) 。列維納斯將柏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 (Time and Free Will)列為哲學史上四、五本經典之作的其中一本(Ethics and Infinity 37-38) 。從古代、到中古時

31、期,直至現代,哲學發展從早先的追尋永恆與再現,邁入肯定時間與存在的概念。後二者在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 (inner time consciousness)與海德格時間性中的超出性時態 (ecstatic)與有限性當然又有更進一步的延伸。列維納斯表示,柏格森的綿延理論(theory of duration)在哲學的發展系譜上可說是一項創見。時間在列維納斯的思想脈絡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時間在此已不被設想為一種自我的投射,而是互為主體的崩裂。亦即列維納斯在他晚期作品中討論的歷時性 (diachrony) 。另外,我想也不能漏掉康德(Immanuel Kant) 。列維納斯早期曾經對康德的實踐理性

32、批判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寫過一篇短文,不過,在那之後就沒有任何針對康德而寫的文章。但從列維納斯與康德具啟發性(instructive)的不同處即可以發現前者思想的新穎處。例如,康德在無上命令 (categorical imperative)中的第一與第三命題即論及,對他人的倫理敬重等同於尊重他人的法律(第一命題:一個行為應照格律來行,它除了是出於意志之外,也應成為一普同法則。第三命題:一個行為的格律應同時也是(對所有理智存有者而言)普同法則) 。列維納斯則比較接近第二命題:對待人類,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皆應視其為目標而絕非一種手段 。但第二命題也不全然

33、是列維納斯式的,因為第二命題依舊過於強調主體。誠如您所知,列維納斯並不認為道德源於自己或其他人對法律的尊重。對他而言,法律與正義兩者相輔相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8成;正義建基於道德之上但卻不等同於後者。列維納斯式的道德是來自於我們尊重他者之為他者。我之所以將尊重用嚇人的引號括起來是因為,列維納斯主張道德不應從自我開始,而應從他者而來;道德始於為他人存(being-for-the-other) ,然後才是為自我存(being-for-oneself) 。他者打破自我的平衡狀態,擾亂自我整合一統的能力。當從他人而來的運

34、動軌道碰觸我之際,自我內部的他者(the other-in-me)在自我中以道德責任之姿擺盪著。他者的確粉碎了自我的能力。他者以其感受力(您上個問題提到的)對自我動之以情,兩者的相遇不單只是智性或理性的交會。上述這些論點即是我之前所說的,列維納斯與康德的對比是啟發性的,而且我想,列維納斯也一直將這些論點銘記在心。雖然列維納斯不是柏拉圖學派的,但他確實很欣賞柏拉圖的作品。 賴:相較於其他思想家,例如傅柯、德希達、拉岡、以及德勒茲,列維納斯在華文社群中就顯得比較冷門。因此本專刊的目的就是將列維納斯的思想推廣至華文社群,作拋磚引玉之效。所以是否可請您闡述列維納斯的早期作品整體與無限與晚期作品別於存有

35、或超越本質 ,此兩本書中的精髓概念?對您來說,哪本書較重要?柯恩:好一個大問哉!這兩本書是列維納斯最重要的著作,可說是他所有哲學的精粹。至於哪本重要,對我而言, 整體與無限比較重要,因為第一,它是一本極具獨創性的作品,裡頭集結了所有列維納斯哲學的主要議題,甚至包括一些在別於存有或超越本質中又更深入闡釋與發展的觀念。 整體與無限所討論的重要觀念太多了,我不便在此一一詳述。但大致而言,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源自與他者相遇而浮現的道德觀,而這個他者即是超驗性。哲學發展迄今仍不願與超驗性建立任何可能的關係 ,也拒絕與超越超驗性產生何任關係,頂多就只是把超驗性掛上未知的名號,像是康德的物自身(thing-in

36、-itself) 。列維納斯認知到確實有一種超驗性的關係在,但既非知識論或存有論的關係,而是一種倫理關係。這是一種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但不是由外檢視,而是從他者而來的倫理關係。他者撞擊著自我第一人稱的絕對特異性。請容我這麼說將自我特異化成一股責任,一股為他者負責的責任。這就是整體與無限第三部份最精采的地方,而第二部份對內在自我性的起源構組進行現象學的分析,可說是替第三部份舖陳(順帶一提,在此,列維納斯也有描述獨特的存在者如何從不具任何特色的存在之中浮現。此即之前問題有提過的,這是一種自感 (self-sensing )的浮現,亦即列維納斯所說的 享樂 ) 。別於存有或超越本質則將整體與無限視為一

37、個完成的句點,不再探討他人的超驗性,轉而思考這股超驗性對一個負責自我的感受力所產生的道德影響。這裡的自我是脆弱的,是他者的人質 ,是一個替受苦他者受其苦的自我。在語言的分析精練度上, 別於存有也比整體與無限來的更好,但這並不是說二者的分析相互矛盾背逆,而是說前者將後者的一些觀念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9做更深入的闡釋。在別於存有中,列維納斯將言說 (saying, dire)與已說 (said, dit)進行重要的區分。 已說單靠自身便將言說歸化納入其範疇內僅管後者(作為一種道德的相遇)其實才是表意(signific

38、ations)最深(或最高!)的意義(significance ) ,是已說 表意的起源處。賴:謝謝您將列維納斯的兩部鉅作替我們做了提綱挈領的介紹。的確,唯有不斷地透過倫理言說(ethical saying),我們才能與超驗他者建立關係。對列維納斯而言,良善總是具有絕對優先性。而在他的思想核心裡, 善總是先於真 ,但這也是評論家齟齬之處。您曾就此倫理假設提出一個例證:一個人知道必須拯救一個在水面上即將滅頂的孩童,同時他(她)也俱備了救那小孩的知識與技能,但卻不等於真正以行動拯救那位孩童,除非知與行是同義詞 。能否請您對此做進一步說明?柯恩:真理有自己的發展軌跡與意圖。真理永遠想目睹自己不斷邁向

39、完善,到達最終自身的目的,即便早在後現代初期已承認系統的觀念己然崩解,真理依舊認為自己還是有無盡的任務 ,如同胡塞爾或裴爾士(Charles Peirce)的哲學理念一樣,或是海德格哲學中,那個既慷慨施予卻也同時急流湧退的存有,又或是德希達思想裡那個意義無盡向後推延伸展的差異概念。然而,在這樣脈絡系譜下,道德責任的迫切性或者我應該說更宏偉的重要性卻被瓦解消弭了,被一個據稱是更巨大、尚未完的真理計劃給吞噬掉了。之所以被稱為計劃(project) ,因為它永無止盡的一日,也從不回返至己然逼近的危急之秋現場。在此指的就是拯救即將滅頂的孩子。以這種方式說明這件事可能太過複雜,不過同樣的事情就印證在海德

40、格漠視納粹屠殺猶太人一事上。他不僅在整齣事件的準備過程中不聞不問,就連大屠殺開始的時候他也充耳不聞,即便事件落幕後的十幾年他也只是埋首於存有的問題 。就是因為他焚膏繼晷的在鑽研存有的問題,以致於他對那些被不公不義謀殺的受難者的慘叫聲置若罔聞。但哪一個比較重要?在列維納斯看來,答案早已了然於心。但吊詭的是,對哲學家來說,卻唯有追尋真理宣稱擁有純淨自由的真理才會讓我們茫然若迷。不過我要先聲明:列維納斯並不排拒真理。從來不會。他是位哲學家,但身為一位倫理學哲學家,他所反對的是總將真理置放於優先地位的思想,他認為倫理義務才應享有第一優先性。倫理義務不僅具有第一優先性,事實上, 優先性或重要性的概念皆源

41、自於倫理學。真理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倫理學高於知識論。但別弄錯了:真理甚是重要。倘若少了真理,道德便岌岌可危,因為這麼一來就少了正義做後盾。道德必須以正義為輔,道德不光只是顧念特定他人的特異超驗性,而是要擴及至所有人,連那些不在場的也必須被關切到。由此推之,就是要注意律法的制定,法庭的公正,食衣住行是否達到供需平衡,是否分配平均。除非真理閉門造車,固步自封,則這些義務責任將會消散殆盡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10一開始是道德義務,緊接著是對正義的渴求之心。而正義的可能卻唯有透過真理,透過科學,透過知識方能達成。換言之,

42、救人的當下反應與行動是一種倫理的先驗性自感而非來自真理知識的推理與證明,但此種人的倫理特性可以(也必須)放在真理的框架來檢驗。賴:我相信閱讀此次專刊的人將會是以文學與哲學學者居多,所以,以下我想談談關於列維納斯與文學的關係。僅管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是站在反傳統美學的立場,在某些層面也反詩創作,但他自己則是不折不扣的文學家(a man of letter)。他曾經說:有時候我認為,哲學說穿了不過就是莎士比亞的沉思 。基於這項聲明,您在您的大作列維納斯論莎士比亞的一些思考 (“Some Reflection on Levinas on Shakespeare”) ,試圖縫接列維納斯(一位二十世紀的猶太

43、裔法國哲學家)與莎士比亞( 一位十六世紀伊莉莎白一世年代的劇作家與詩人)。可否請您與我們分享您這篇作品的思脈?柯恩:您說的沒錯,列維納斯確實是位文學家。他曾不只一次表示,他年少時深受俄國古典作家的影響, 以及許多西方歐洲的大文豪,我特別仰慕寫出哈姆雷特 (Hamlet ) 、 馬克白 (Macbeth)以及 李爾王 (King Lear)的莎士比亞 (Ethics and Infinity 22) 。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列維納斯看到作家們都致力釐清一個最深奧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書本與文學作品一樣有能力質疑、探究同樣的問題,這個哲學家在嚴謹的哲學語彙中也在追尋的問題。列維納斯的著作中不乏有莎士比亞

44、作品的片段,不過最明顯的地方應該是在他早期的兩部作品從存在到存在者以及時間與他者中。列維納斯援用了莎劇的許多片段來說明一些哲學概念,例如死亡之前總是還有時間 ,死亡無法與生命合而為一(和海德格正好相反)的概念。列維納斯利用馬克白與麥可道夫(MacDuff )的戰役來做更鮮明的解釋。縱然所有的徵象都指出馬克白的大限將近,但他還是英勇的(但徒勞無功)與麥可道夫做最終的奮力一搏。列維納斯也藉由哈姆雷特以及馬克白中的女巫、幽靈與鬼魂來強化不具名、無定形的存在樣態那兒有 (there is, il y a)的說明。這些文學作品不是什麼證明文件 ,而只是將列維納斯在現象學裡的一些發現,更加添一些戲劇張力、

45、將抽象觀念具體化、給予一些生命力。僅管列維納斯承認,對他來說, 最出類拔萃的書就是希伯來聖經,以及解經的塔木德法典 ,但他對世界文學的喜愛代表他同時也相信,能探索人類最深邃悠遠意義的,絕不只限於(或存在於)特定的聖典內。我在這裡補充一點我私人的意見,想略表我的感激之情:我要謝謝您提到我這篇關於列維納斯與莎士比亞的文章,因為在您提起之前,我都不知道它已經刊登出來了(而且在 2001 就刊登了,不知哪種原因,我一直未收到德國編者的刊登通知。 )!理察柯恩。賴俊雄訪談記錄。 為列維納斯答辨:理察柯恩訪談。劉玉雯譯。中外文學36.4:267-306。11賴:中華傳統文化裡有三根支柱,擎起我們思考的方式

46、與生活態度:儒、釋、道,亦即儒家思想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佛家思想處理神衹與人類的關係,以及道家思想處理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就我所知,您比較鍾情儒家思想。而您認為列維納斯的思想較偏向儒家思想。可否請您就此中西思想比較作一解釋?柯恩:我不敢說我自己對儒家、佛家、或道家的認識,和台灣人對這些偉大的精神運動的認識(包括它們複雜且多采多姿的歷史發展背景)一樣深。您說的對,我特別欣賞儒家的思想,但我對它的認識僅限於孔子的思想著作,對孟子也僅有約略涉獵不過全都是透過英譯本。基本上我對儒家思想以及新儒家思想的發展淵源與整個脈絡是陌生的。且讓我列舉最後一個自身的不是:我對於儒家思想在中國現在的當代政治產生怎樣的影響

47、也不甚清楚。不過,過去四十多年來,我一直有在研讀儒家思想的一些主要作品,在這當中也對這些傳統略有心得。所以,列維納斯和儒家有什麼共同處呢?誠如您所說的,儒家談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一種建立在倫理道德、品德修養、仁義忠信、謙遜敬重、風俗禮儀的關係上。而列維納斯談的則是一種不對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與孔子所談的四種人倫關係甚為雷同。另外,己身的道德責任總是最重,例如孔子所說的絜矩之道 。將道德視為公義治國之本,而統治者與人民(他們同時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也理當總是將他人的一切置於我之前來思考這即是列維納斯的倫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以及與空洞的形而上問題,他對儀禮祭祀的遵從,都再再與列維納斯的聖經人文主義

48、論述如出一轍。這些只是幾個共同點,另外還有更多,但每一個異同處都需再經過更細膩與深層微妙的爬梳,礙於篇幅我無法在此詳述。如果我能給台灣與大陸的學者一個建議,我想我會建議列維納斯與儒家的倫理思想比較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議題,我認為這將會是極具潛力的一個研究方向。我最近讀完了狄百瑞(William de Bary)的亞洲價值與人權:從儒學社群主義立論 (Asi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 A Confucian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 (1998) ,我對作者的博學多聞感到非常欽佩,也很欣常書中的概括論點:在政治社群中,儒學不能被當作是漠視人權的藉口,事實上儒學是捍恪人權最具說服力的論證。我不曉得這本書有沒有中文譯本,不過我推薦大家看這本書。至於佛學,雖然我不是被各樣虔敬獻身的信眾給吸引,但佛學做為一種哲學總是讓我感到很濃厚的親切感,我覺得它表達了世界所有偉大宗教的核心真理以及應有的做為。佛學做為一門哲學思想(我想這應該才是佛陀的本意) ,強調的是以無畏、極大熱誠的態度全然獻身追求真理,以藉此減輕在塵世受的苦難而修成菩薩之身。同樣地,道學做為一門哲學 ,就比較虛無縹緲,或許是太柔順,甚至帶點無為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