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垓下之围一、切入二、司马迁著作史记(太史公书)被处宫刑史记纪传体通史,记载皇帝至汉武帝上下 3000 多年的历,共 130 篇。本纪 12 表 10 书 8 世家 30 列传 70鲁迅: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垓下之围一)场面一: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体现霸王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解析第 1 段:描写的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项王的心境:英雄末路的无可奈何。人物描写的手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侧面描写:一方面是“兵围数重”“四面楚歌”的整体环境描写;二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两个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二)场面二: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
2、说到做到展露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也表现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解析第 2 段: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项羽说话的主要意图:强调自己失败是天意,不是自己无能。项羽的心理:至死不知自己失败的原因。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失败的原因:不懂政治,专恃武力以治天下。三)场面三: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其知耻重义,同时也表现其走投无路,只能以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解析第 3 段表现项羽的性格特点:知耻重义描写手法:对话描写、行为描写与乌江亭长的对话突现:侧面烘托作用四)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项羽起兵灭秦具重大历史功绩,但好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
3、脑是其致命的缺点,也是他从威武的西楚霸王的成功到众叛亲离而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五)本文提炼的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四、小结写作特点:1、场面描写生动形象2、恰当的心理描写3、善于在史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万五、归纳重要知识点:1、本文所表现项羽主要悲剧性格特征:勇猛无敌气概;知耻重义心理;2宁死不辱性格;至死不知失败原因。2、本文主要的场面描写: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3、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4、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张中丞传后叙韩愈一、题解:张中丞传即李翰写的张巡传,叙同序,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即后
4、序。二、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古文运动。三、安史之乱为背景:本 文 记 载 的 是 在 安 史 之 乱 期 间 捍 卫 唐 朝 统 治 , 死 守 睢 阳 城 的 事 迹 。四 、 解 读 文 本理 清 文 章 脉 络一 ) 全 文 特 点 : 叙 议 结 合二 ) 写 序 的 原 因 : 补 漏三 ) 对 造 谣 中 伤 许 远 的 错 误 论 调 进 行 驳 斥 和 澄 清 。1、 第 2 段 “两 家 子 弟 材 智 下 远 之 不 畏 死 亦 明 矣 ”驳 斥 的 谬 论 : 由 于 许 远 和 张 巡 都 是 城 破 被 俘 , 而 张 巡 被 先 杀 许 远 被 后 杀 , 就
5、 认 为许 远 是 “”畏 死 而 辞 服 于 贼 。驳 论 方 法 : 驳 斥 论 点主 要 论 据 :“外 无 蚍 蜉 蚁 子 之 援 ”而 犹 死 守信 以 为 “国 亡 主 灭 ” 而 犹 死 守“人 相 食 且 尽 ” 而 犹 死 守2、 第 3 段 “说 者 又 谓 远 与 巡 分 城 而 守 其 亦 不 达 于 理 矣 ”。 驳 斥 的 谬 论 及 其 着 眼 点 : 由 于 城 破 是 从 许 远 所 分 守 的 地 方 开 始 的 , 所 以 认 为 许 远是 投 降 了 敌 人 。 着 眼 点 是 驳 斥 论 据 。论 证 法 : 类 比 法 即 比 喻 论 证 法所 用
6、论 据 : 一 是 引 绳 而 绝 必 有 处 ; 二 是 人 之 死 必 有 某 脏 腑 先 受 病 。 属 于 日 常 事 理论 据 。3、 第 4 段 “守 一 城 设 淫 辞 而 助 之 攻 也 ”大 意 : 歌 颂 张 、 许 二 人 “守 一 城 , 捍 天 下 ”的 伟 大 功 绩 , 抨 击 逃 跑 者 、 坐 观 者 、污 蔑 者 的 丑 恶 形 象 。表 现 方 法 : 对 比 、 反 衬行 文 特 点 : 叙 事 议 论 抒 情 融 于 一 体 。“以 千 百 就 尽 之 卒 , 战 百 万 日 滋 之 师 ”: 数 量 与 趋 势 的 对 比 。四 ) 补 叙 张 巡
7、、 许 远 、 南 霁 云 在 睢 阳 保 卫 战 中 的 英 雄 事 迹 和 有 关 轶 事 。1、 第 5 段 “云 : 南 霁 云 之 乞 救 于 贺 兰 也 船 上 人 犹 指 以 相 语 ”。3表 现 出 南 霁 云 的 性 格 特 征 : 嫉 恶 如 仇 、 忠 贞 刚 烈 。刻 画 南 霁 云 的 方 法 : 语 言 描 写 、 行 为 描 写 , 肖 像 描 写侧 面 描 写 : 一 是 节 度 使 贺 兰 进 明 的 妒 贤 害 能 、 狭 隘 自 私 来 对 比 反 衬二 是 用 南 霁 云 抽 到 断 指 后 “一 座 大 惊 , 皆 感 激 为 云 泣 下 ”来 烘 托
8、三 是 用 汴 、 徐 二 府 的 人 长 期 流 传 南 霁 云 的 英 雄 事 迹 来 渲 染2、 第 6 段 “及 城 陷 阳 阳 如 平 常 ”表 现 张 巡 的 性 格 特 征 : 从 容 镇 定 , 视 死 如 归人 物 描 写 方 法 : 语 言 描 写 , 肖 像 描 写 , 行 为 描 写表 现 方 法 : 侧 面 烘 托 如 “众 见 巡 起 , 或 起 或 泣 ”“众 泣 不 能 仰 视 ”。五 、 归 纳 重 要 知 识 点 :1、 本 文 刻 画 的 主 要 人 物 : 张 巡 、 许 远 、 南 霁 云2、 本 文 主 要 的 两 种 行 文 方 式 : 叙 述 和
9、 议 论3、 全 文 的 主 要 内 容 概 括 :1) 为 许 远 辨 诬2) 在 辨 诬 中 补 叙 许 远 的 英 雄 事 迹3) 颂 扬 张 、 许 “守 一 城 、 捍 天 下 ”的 功 勋4) 补 叙 南 霁 云 的 英 雄 事 迹5) 补 叙 张 巡 的 英 雄 事 迹种 树 郭 橐 驼 传一 、 柳 宗 元 :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 与 韩 愈 合 称 “韩 柳 ”倡 导 古 文 运 动 。二、解读文本寓言性传记文 一)郭橐驼的名字来源和种树特长此人物纯属虚构分析第二段:1、大意: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2、种树技艺高超体现:1)受到众人争迎取养(侧面烘托)2)树种得好3
10、)没人能比得上他(对比反衬)3、表现方法:侧面烘托与对比反衬4、先写其技艺高超原因:铺垫,为下文张本,顺势写种树原理和方法,既烘托主旨,又令人信服二)郭与他植者种树的对比,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原理的重要性分析第三段:1、郭种树的基本原理:顺天致性 2、郭种树合乎原理体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突出郭种树原理的正确性的方法:对比三)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点明主旨。分析第四段:揭露的社会弊端:“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政乱令繁)弊端造成的社会危害:扰民害民,使民不得休养生息,所以困苦且疲惫。体现的治国思想:以民为本4表现方法:形象描绘表现的
11、中心思想:批评当时政令繁苛的弊端。三、小结归纳总要知识点:1、作为记叙文,本文的特点如下:传记性、寓言性、类比性、说理性2、人物传记:垓下之围 种树郭橐驼马伶传3、种树郭橐驼的特点:传记性、寓言性、类比性、说理性4、体现民本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种树郭橐驼传 5、本文属于寓言性传记文6、本文所运用的主要变现方法是:类比7、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服饰文化二、司马光 北宋 史学家 资治通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智商问题三、释题:赵下令穿窄袖短衣、皮带皮靴为特点的胡服,学骑马射击四、文本阅读一) 赵武灵王发出胡服骑射的命令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遂胡服”1)赵
12、要进行的改革:胡服骑射2)进行改革的原因:巩固边防,扩张领土,使赵国强大3)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二)赵武灵王坚持改革,克服群臣反对的困难,政令终于得以实施。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采用正确的方法,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推行的目的:加强边防,扩张领土推行的意义:思想文化的变革,古代战争由车战转变为骑战,有利于民族融合中心事件: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分析:1、“国人皆不欲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1)赵说服公子成的目的是:使他支持改革2)赵胡服骑射的根本出发点是:利民为本3)赵以公子成为突破口的原因:公子成是赵的叔父,权重朝野,他若反对,变革不仅难以推行还会造成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分裂;他
13、若支持,不仅消除了变革最大的障碍,而且能带动朝野共同变革。4) 赵变革成功的原因:利民为根本出发点;以公子成为突破口;耐心说服,以理服人2、“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愿王孰图之也”1)大意:公子成以“变古道,逆人心”为由反对胡服骑射2)公子反对胡服骑射的理由:华夷有别,以“中国”老大自居(就如现在朝鲜,关上国门,闭门造车,手机都还没普及);圣贤之教,礼仪之用是天下准则,不可变;“变古道,逆人心”,后患无穷3)赵的改革体现哪些进步思想:5大胆改革精神;以利国利民为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民族平等,敢于打破华夷有别的观念(56 个民族)坚信事理人心所向,不惧阻力重重五、小结归纳重要知识点:1、本文的中心事
14、件: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2、赵武灵王能推行胡服骑射的根本原因:采用正确的方法,并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3、推行胡服骑射的目的是:加强边防,扩张领土。4、赵武灵王那个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意义是:思想文化的变革。具有民族融合之意。5、本文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前赤壁赋一、 苏轼 “乌台诗案”人生仕途坎坷二、 文本解读一) 情感变化:乐悲喜二)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1、第 2 段“客有吹洞箫者泣孤舟之嫠妇”1)修辞手法:对偶、比喻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的特点:“音”与“缕”作比,通感似比如,化抽象为具体3)箫声奠定的感情基调及其与下文的关系:悲伤。因悲而探究原因,引发下
15、文关于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哀叹。2、第 3 段“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1)体现的人生态度: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观人生态度。2)写此人生态度的原因:一是作者失意后思想上确有消极悲观的一面,借此宣泄二是为适意自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树靶,便于下文自我批判中求得精神解脱。三)主客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 因精神得解脱而再喜1、第 4 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又何羡乎?”1)阐发的哲理:变与不变2)这一哲理针对性:批判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3)说理的特点:个别到一般,化抽象为具体(水和月亮来比喻变与不变的相对性,把抽象的哲学理念变得具体、形象、明白易懂)2、第 4 段“且夫
16、天地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人生态度:适意自然、乐观旷达2)是消极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从社会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消极的;从个体人生的角度来看是积极的3)借景抒情说理的景物:清风、明月4)修辞手法:对偶三、生活工作压力,学会解压,避免抑郁症 四、归纳重要知识点:1、 前赤壁赋的内在情感变化过程是:乐悲乐,感情变化也是行文的内在线索62、 前赤壁赋中主客问答中“客”表现出的主要情感倾向是:人生无常;代表的是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3、词开豪放一派的是:苏轼(辛弃疾)4、 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的主要形式特点:主客问答5、 前赤壁赋所体现的赋的特点:主客问答,抑客伸主骈散相间,平易自然用韵自由,时疏时密6、
17、前赤壁赋借以抒情的三种主要事物:江水、明月、清风先妣事略一、释题:妣,亡母。先妣:已经去世的母亲。二、归有光三、回忆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每个人素描自己母亲的形象 ),主要采用细节描写来塑造母亲形象。四、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母亲短暂一生的记叙,表达作者深深地对母亲的悼念之情,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勤劳的美德。五、归有光母亲生前事1、追忆母亲一生多子、早逝(16 出嫁,26 去世)儒人:明清时候用来封赠七品以下官员母亲或妻子的名号。解析第 2 段“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以二子肖母也”1)母亲去世的情景2)人物描写法:细节描写3)表现法:侧面烘托4)抒情法:寓情于白描中2、母亲勤劳、
18、简朴、关心孩子学习的美德及娘家的概况解析第 4 段“儒人之吴家桥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1)母亲的品格:勤劳、宽厚2)人物描写法:细节3)表现方法:侧面烘托4)对母亲的感情:通过叙事来怀念母亲3、母亲死后子女们的情况和周家的情况及我的哀伤之情六、小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每个人素描自己母亲的形象 )1、 先妣事略采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叙事2、 “孺人”是明清时用来封赠七品以下官职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3、 先妣事略主要人物描写方法:细节描写4、 先妣事略主要的抒情方法:寓真情于细节白描中5、 先妣事略总体艺术特征:作者不动声色、读者深受感动6、 先妣事略母亲主要的性格:勤俭、宽厚马伶传侯方域一、切入
19、:二 、 本 文 属 于 人 物 传 记 倒 序 三 、 叙 述 的 主 要 事 件 : 马 伶 与 李 伶 先 后 两 次 技 艺 较 量 , 马 伶 先 后 反 败 为 胜 , 究 其 原 因在 生 活 中 学 习 , 精 益 求 精 。7四 、 作 者 写 此 文 的 动 机 : 借 此 讽 刺 朝 中 权 奸 。 马 伶 扮 演 奸 相 严 嵩 , 却 因 仿 效 当 朝 宰 相顾 秉 谦 而 一 举 成 功 , 这 说 明 严 顾 二 人 是 一 丘 之 貉 。 巧 妙 地 讽 刺 了 顾 秉 谦 是 一 个奸 相 。五 、 分 析 文 本( 一 ) 分 析 第 2 段 中 “当 两
20、 相 国 论 河 套 已 易 衣 遁 矣 ”1、 本 段 大 意 : 与 李 伶 的 第 一 次 技 艺 较 量 的 情 景 。2、 整 体 上 的 描 写 属 于 : 场 面 描 写3、 表 现 方 法 : 侧 面 烘 托 , 通 过 “西 顾 而 叹 ”“大 呼 命 酒 ”“移 坐 更 进 ”“首不 复 东 ”等 情 景 描 写 来 侧 面 烘 托 马 伶 的 惨 败 。4、 “已 易 衣 遁 ”表 现 马 伶 的 性 格 特 点 : 正 面 描 写 , 表 现 马 伶 耻 为 人 下 的 倔 强性 格 。( 二 ) 分 析 第 第 4 段 :1、 本 段 大 意 : 交 代 马 伶 第
21、二 次 技 艺 较 量 获 胜 的 原 因2、 马 伶 第 二 次 较 量 获 胜 的 原 因 :一 是 深 入 生 活 , 潜 心 体 验二 是 刻 苦 专 研 , 精 益 求 精3、 写 马 伶 口 述 “拜 顾 秉 谦 为 师 ”的 事 实 的 好 处 : 给 读 者 想 像 空 间4、 这 里 讽 刺 何 人 : 讽 刺 了 当 朝 宰 相 顾 秉 谦 。 像 严 嵩 一 样 。六 、 马 伶 成 功 经 验 的 启 示 :1、 现 实 生 活 是 艺 术 创 造 的 源 泉 ;2、 学 艺 艰 难 , 要 有 刻 苦 专 研 的 精 神 ;3、 艺 无 止 境 , 要 有 精 益 求
22、 精 的 精 神文 艺 创 作 上 要 获 得 成 功 , 必 须 了 解 和 熟 悉 生 活 , 到 生 活 中 去 学 习 。一 个 人 想 要 在 事 业 上 有 所 成 就 , 就 必 须 有 吃 苦 耐 劳 、 潜 心 专 研 、 精 益 求 精 的 精 神 。六 、 小 结 重 要 的 知 识 点 :1、 马 伶 传 的 关 键 情 节 是 : 马 伶 偷 以 当 朝 宰 相 顾 秉 谦 为 师2、 本 文 主 要 写 作 特 点 :1) 倒 序 方 式 : 先 写 第 二 次 技 艺 较 量 大 胜 , 后 交 代 获 胜 的 原 因2) 详 略 得 当 : 略 写 马 伶 的
23、生 平 , 详 写 他 在 与 李 伶 的 技 艺 较 量 中 的 反 败 为 胜3) 侧 面 烘 托 : 用 观 众 的 “首 不 复 东 ”来 侧 面 烘 托 第 一 次 技 艺 较 量 的 惨 败4) 对 比 反 衬 : 通 过 技 艺 较 量 中 由 大 败 到 大 胜 的 对 比 来 反 衬 马 伶 的 从 艺 精 神5) 场 面 描 写 : 第 一 次 技 艺 较 量 大 败 的 生 动 场 面 强 化 了 文 章 的 主 旨西 湖 七 月 半一 、 七 月 半 :二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美景引人入胜。那么西湖的 7月半有何习俗?三、西湖七月半选自淘庵
24、梦忆四、中心思想:明末的杭州 7 月半游西湖的盛况,描绘西湖美景和民俗风情。并描绘了5 类游客看月情态,嘲讽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干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五、三类人游西湖赏月的场面:1、达官贵人:故作姿态,附庸风雅2、市井百姓:赶凑热闹83、文人雅士:清高拔俗六 、 本 文 特 点 :1、 语 言 生 动 传 神2、 笔 调 轻 松 随 意 诙 谐3、 擅 长 场 面 描 写4、 运 用 对 比 方 法5、 善 于 营 造 气 氛七 、 归 纳 重 要 知 识 点 :1、 西 湖 七 月 半 选 自 : 张 岱 的 陶 庵 梦 忆 2、 明 末 时 散 文 主 要
25、 形 式 为 : 小 品 文3、 西 湖 七 月 半 主 旨 是 赞 美 : 文 人 雅 士 赏 月 之 清 雅4、 西 湖 七 月 半 描 写 人 物 的 特 点 : 简 练 传 神5、 西 湖 七 月 半 总 体 描 绘 的 是 明 末 杭 州 的 西 湖 风 光 、 世 风 民 俗6、 西 湖 七 月 半 的 描 写 属 于 : 场 面 描 写7、 西 湖 七 月 半 的 笔 调 特 点 : 轻 松 调 侃秋 夜一 、 鲁 迅 : 先 后 弃 医 从 文 。 1918 年 , 鲁 迅 在 新 青 年 杂 志 上 发 表 了 他 的 第 一 篇 白 话 小 说 狂 人 日 记 , 这 是
26、他 第 一 次 用 “鲁 迅 ”这 个 笔 名 发 表 文 章 , 狂 人 日 记 也 是 中 国 最 早的 现 代 白 话 小 说 。 代 表 作 : 小 说 集 呐 喊 彷 徨 等 , 散 文 集 朝 花 夕 拾 , 散 文 诗集 野 草 , 杂 文 集 华 盖 集 而 已 集 等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是 鲁 迅 先 生 一 生 的 写 照 。二 、 写 作 背 景 :发表于 1924 年 12 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 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
27、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 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三、 秋夜体裁: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诗)四、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先写枣树、一次写出夜空、小红花、枣树、夜游的鸟、笑声、小青虫等艺术形象,意味深长,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压迫与迫害,歌颂了顽强抗击黑暗势力的勇士,同情了向往光明的被压迫的弱势力,祭奠了追求光明牺牲的年轻战士,体现作者的战斗精神和博爱胸怀。五、文本分析解析第 2 段:1、本段运用的表现方法:象征2、 “夜的天空”寓意:黑暗的社会现实3、修辞
28、手法:比拟解析第 3 段:1、本段主要的表现方法:象征 主要的修辞手法:比拟2、 “小红粉花”:象征向往光明的被压迫者3、作者对小红粉花的感情:同情4、 “冷的夜气”寓意:象征着黑暗社会的压迫和迫害95、 “小红粉花”的“梦”意味着:被压迫者对光明的向往解析第 4 段:1、 本段主要的表现方法:象征 修辞手法:比拟2、 枣树象征顽强抗击黑暗的勇士3、 枣树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顽强抗击黑暗的执着战斗精神。顽强抗击黑暗现实;对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虽遭伤害,仍顽强战斗;虽然顾忌,但更坦荡解析第 8 段1、 本段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象征和比拟2、 “小飞虫”寓意:追求光明的年轻战士3、 “小飞虫”的
29、性格特征:执着追求光明,有为光明而忘我或牺牲的精神。作者敬重他们,爱护他们,惋惜他们。4、 “火”象征着顽强抗击黑暗的勇士六、归纳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1、枣树:象征顽强顽强抗击黑暗势力的勇士(赞美)2、小粉红花:向往光明的弱者 (同情)3、小青虫:象征追求光明的战士 (祭奠)4、天空:象征黑暗现实和统治者 5、月亮:象征统治者的帮凶6、恶鸟:象征旧势力七、小结香市一、作家作品二、背景简介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影响,特别是帝国主义军事与经济势力的加紧入侵,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广大农民的生活日见贫困,而农村经济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了市镇经济发展。 三、香市:农历的三月初一
30、到十五止的土地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来烧香祈福。四、中心思想(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绘,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即: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反动军伐残酷剥削、压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发展繁荣。 五、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即前 4 个自然段,追忆往昔香市的盛况。 作者记叙了往昔香市的盛况。文章开头先交待香市举办的时间,并特别点明:香市是传统活动。接着交待了香市的参加者,
31、主要是农民,也就是蚕农。凡日子还过的去的农民,都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借佛游春”四个字确切的说明了香市的性质。作者交待这一点无疑是告诉读者:香市的盛衰正是农村情况的集中反映。这里有人、物、有情有景,传声绘色笔笔传神,让人感到的确是个“狂欢节”的样子。最后作者点明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10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 1-2 自然段):概述香市举办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及人们赶香市的目的,点明香市是家乡农村的“狂欢节“。 第二层(第 3-4 自然段):具体描绘了香市的盛况,着重从“吃“和“玩“两个方面落笔,记叙了昔日香市的杂耍百戏之多,吃物之多,看物之多和喧闹的骚音,极写从
32、前香市的热闹情景。 解析第 3 段:“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三里路外也听得见”1、 场面描写的作用:与后文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构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主题思想。2、 本段大意:描述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3、 属于哪种描写:场面描写4、 四个层次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第一层着眼整体;第二层着眼“庙外”;第三层着眼“庙内”; 第四层着眼“声音”5、 统领全段描写的是哪一句? “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二)第二部分:第 511 自然段,记叙禁而复开的香市的萧条,冷落。 第 5 自然段写“革命“以后,香市一度被取消,香市举办的地点“社庙“被公安分局的衙门和蚕种改良所占据,暗示了导致香市衰
33、落乃至江南农村经济凋敝的重要原因。课文第 5 段的含义这一段仅三句话,每一句话似照实写来,而又都含有暗示,寓意匪浅。其第一句不仅表明重振香市的时代背景,而且说明大革命以后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对香市具有直接影响。第二句则以“公安分局”这一个体事物,象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占据农村,并成为致使江南农村破败的一重要原因。末句中“蚕种改良倾”一招牌,暗示的内容更为丰富。什么呢“蚕种改良”?蚕种为什么要改良?作者对此虽无介绍,但当年的读者一看便知这招牌的含义。30 年代,详货充斥市场,严重冲击破坏民族工业与农村的自然经济,维系江南地区乡下人生命线的蚕工业同样难以逃避厄运,于是不得不废弃“土种”,购养洋种蚕
34、,虽仍无济于事,但这“蚕种改良”下表现了当时农村自然经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征,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侵略,这更进一层的暗示透露了导致江南农村经济破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解析第 7 段:“天气虽然好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1、 本段大意: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2、 全段五个层次,属于概写的是:首尾层次是概写。 中间三层着眼点是:分别是气氛的阴惨、声音的单调、戏台的坍塌3、 写“天气”和“乌龙潭”作用:是对香市冷落衰败的反衬,是对社会面目今不如昔的无限感叹。4、 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的原因:是为了与往昔热闹情景构成对比,突出主题思想5、 “市面”打引号的原因:意味重兴香市十分冷落,市面
35、已经名存实亡。解析第 10 段:“在我看来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1、“南洋五武术班”的演出遭冷落的原因:农民没钱了2、重兴香市的冷落说明:农村经济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3、凸显冷落情景的表现方法:双重对比来反衬主题。11双重对比:一是南洋武术班的技艺远比往昔的杂耍高明得多二是南洋武术班的看客却比以往少得多作用:技艺高者看客少,技艺低者看客多,这种反常现象,强烈地凸显出农村经济凋敝这一主题思想。六、作品中描写往日香市盛况部分的层次与内容(1)以说明性文字,表达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与“玩”(2)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香市上舞枪弄棒,吹弹拉唱等多种杂艺的场面之大(3)由多种感受出发,描绘庙里的
36、品物之盛与听神赐福的香火之僚绕(4)从听觉角度,表现庙里庙外的声响的嘈杂作者多角度地描摹香市的内容,场面与气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况。七、表现重兴香市的冷落景况时运用的反衬手法作者在写香市的冷落,萧条时,运用了反衬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述武术班技艺精湛,远远优于从前弄缸弄甏,走绳索这些无名的“江湖班”。甚至表演卖力,票价便宜,“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满场没个空隙。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眼下看客都少,特别是“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从而通过往昔下三流的心技巧都吸引大量看客,如今艺高价廉的武术班却不能赚取观从的对比,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实,反衬出香市的冷落与重兴的失
37、败。七、香市主角转换的内涵作者在表现香市的盛衰时,突出了一个重要标志,即香市主角的转换。香市的兴盛本是农民祈神赐福,借佛游春的需要,所以昔日香市的主要游客为农民。这在作品开就有介绍。可是重振香市,却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差不多看不见”。香市的主角转变为“镇上的小商人”这说明什么呢?其实,农民并非不想祈神赐福、借佛游春,只是他们已没有经济能力消肥这香市了。而农村的破产又直接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与发展,于是镇上的小商人想重兴这“香市”“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刺激买卖,“可是他们也失望了”这就更清楚地表明: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什么商业手段,广告效应都无法挽回农村破产,市镇凋敝的事
38、实。八、本文的写作特点1、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2、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3、场面描写的生动形象九、小结爱尔克的灯光巴金一、题解: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巴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 春和秋 , “爱情三部曲”雾 、雨 、 电 。三、文章的结构 “三种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课文共 15 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1)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字引发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从外观看,巍巍的门12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但通过敞开的大门,
39、作家却看到了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而且那完全是 18 年前见过的样子。作者受到震动,感到万般的失望。然后由阴暗中亮起的一线微光,想起了欧洲古老传说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故事。解析第 1 段:1、引起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触发物:“长宜子孙”四个字2、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寓意:象征虽过 18 年的风风雨雨,但中国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基本没变。3、本段的抒情特点:抒情和叙事、议论结合;情真且强烈。(二)第二部分(27)故居大门闪亮起昏暗灯光引发“我”对死去姐姐的回忆和联想。(插叙)姐姐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
40、“寂寞的死去”了,她的命运“ 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的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18 年来,姐姐的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化.但是“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解析第 3 段:1、本段抒情的触发物:故居大门内亮起的微弱灯光2、 “大门内亮起了灯光” “阴暗中一线微光”象征:封建家庭、封建礼教苟延残喘。3、 “哈立希岛上的灯光”象征: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4、 “爱尔克的灯光”与姐姐的联系:用哈立希岛上爱尔克希望的破灭和可悲的命运象征姐姐希望破灭和悲惨的命运,表达对姐姐
41、的哀思。5、姐姐的悲剧说明:控诉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说明只有善良的希望还不行,必须付诸行动,掀起革命,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到广大世界中去才能得到光明。6、本段中的比喻的喻义:受制于旧家庭、旧礼教的姐姐悲惨的命运。7、本段抒情达意的特点:叙事中抒情,议论中抒情,象征中达意,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炉,比喻、类比、象征为一体。8、作者的情感:对悲惨死去的姐姐对哀痛和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憎恶。(三)第三部分(812 段) ,质疑“长宜子孙”,进行理性思考,展开议论和批判。作者指出这四个字曾经摧残过“许多可爱的生命”,囚禁过“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老家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促使他冷
42、静地深沉地思考,悟出了一条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面”。 解析第 12 段:1、 “长宜子孙”的本意:“祖父”给后辈安排好的人生道路:家庭、礼教、财富、幸福。2、恨不能削去四字的原因:作者认为是一条摧残青春、生命、心灵的罪恶之路。3、从本段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否定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4、 “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的含义: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像姐姐惨死一样留给作13者的只有悲痛和“长宜子孙”的憎恶,所以它不会把作者引到老路上。(四)第四部分(1415 段) ,作者斩断了对旧家庭的留恋, “又一次离开
43、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找到了“心灵的灯” , “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 爱尔克点起的灯,为航海的弟弟指引回家的路。作者的姐姐也曾希望弟弟回来,希望他带点新鲜的东西,使这里有所改变。可是,18 年过去了,家乡的一切并无变化,姐姐却已经去世了, “爱尔克的灯光”熄灭了。即使姐姐活着,相信她也不希望作者回到这个死气沉沉的家。至此,从对“爱尔克的灯光”的追念,到下决心舍弃对“爱尔克灯光”的留恋,到高举起“心灵的灯” ,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追求光明,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升华和飞跃。解析最后一段:1、 “仿佛” “又”看到一线光,一个亮的原因:因为这“心灵的灯” 不是现实的灯,所
44、以用“仿佛” ;前文中已经出现过两种灯光,这是第三种,所以用“又” 。2、 “心灵的灯”象征:对新生活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3、 “常常看见的灯光”:是指 18 年里一直亮在心里照耀作者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在广大的世界中去闯出一条新的生活道路的灯4、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依次出现四、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作者回到故居的所忆、所思、所感,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 ,腐朽没落的家庭和封建制度摧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应该走出狭小的“家”,冲破就家庭、旧礼教,到广大世界中去寻找光明。文章所着力揭示的这种彻底否定旧家庭和旧礼教的思想内涵,是和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家等长篇巨著
45、相一致的,是巴金创作的一个主旋律。 五、写作特点 1、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象征就是要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课文以三种灯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因其象征内蕴的不同而使文章充满诗意:(1)故居大门里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2)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的旧生活;(3) “我心灵的灯” 象征主人公对新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2、 作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事情的叙述在感情与思绪湍流的推进、加深中呈现,情感的抒发伴随或引导着情节的展开,叙议结合,虚实相生。 3、 语言朴素而流畅,舒缓而富于节奏。六、小结归纳学习过的记事散文:西湖七月半 、
46、 香市 、 爱尔克的灯光纪念傅雷施蛰存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快速朗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傅雷哪几件事? 其一:得知傅雷别号“怒庵” 其二:傅雷在翻译时坚持主张达意且传神 14其三:我与傅雷意见不同,又使他“怒”起来 其四:傅雷夫妇服毒自尽 (二)分析文本解析第 10 段1、傅雷怎样死的?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自杀。2、傅雷的死显示他的个性和性格特征:个性:刚直易怒性格特征:坚持真理,刚直不阿3、从这看出纪念傅雷的叙事聚焦点是:召唤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扬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正气。解析第 11 段1、傅雷的性格特征是:坚持真理,刚正不阿2、为何要写像傅雷那样不自惜生命的人还有好几个?在于揭露文化大革
47、命是一场残酷浩劫。3、写傅雷妻子与他同归于尽,来刻画傅雷形象,所用的表现方法:侧面烘托4、找出比喻句及比喻义:用干柴烈火比喻傅雷的性格刚直、易怒、宁死不屈。解析第 13 段1、 傅雷最突出的性格:刚直2、 “浩然之气”出自孟子 ,大意是至大致刚,充塞天地的正气。3、 刚直品德“难得见到”的原因:一是刚直品德及其崇高,是很难达到的人格境界,所以历来少见;二是说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刚直品德尤其少见。4、形成浩然之气的根基:艺术的涵养和知识学问的累积。解析第 14 段1、 傅雷“崇高品德”是:坚持真理,刚正不阿2、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召唤中国的知识分子发扬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正
48、气。三、小结 1、作为记叙文, 纪念傅雷采取的议论方式是:叙后评议2、本文开头的叙述方式属于:倒序3、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傅雷的三次动怒哭小弟宗璞(冯钟璞)一、文体:写人散文(悼念性散文)二、题解:父亲、我、小弟分别的姓名:冯友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 ;宗璞(当代著名的作家)、冯钟越(飞机强度专家)三、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对小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工作不幸英年早逝的记叙,抒发了对小弟的无线痛惜之情,赞扬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提出了愿小弟这样的“迟开而早谢”的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有所改变的希望,表达了对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之情。四、文章的线索及思路: “哭”为线索
49、。围绕一个哭字把小弟的童年、工作、去世的往事、自己对小弟的哀悼之情,对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之情等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15思路:1.追忆小弟早逝的情景为家庭哭(家痛) 2.追思小弟早逝的原因为国家哭(国痛)五、分析文本第一部分:小弟过早去世第二部分:回忆小弟的童年、工作、去世的往事(一)解析第 16 段:1、 挽联的情感内容:赞叹小弟全才罕遇,无私奉献,痛惜小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痛惜国家失去英才。2、 表现手法:侧面烘托。(二)解析第 17 段“我们是在又红又专。 。 。 。 。 ”1、 大意:写一代知识分子坎坷遭遇。2、 “又红又专”含义:思想好,业务好。3、 “那几年的批判斗争”指: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4、 象征手法运用的意义:“大多数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