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管仲列传》教案.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4459293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游、欺、进、之”等词的含义,判别文言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管仲成功的主客观原因,揣测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缘由。3、珍视友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中国民族,上下五千年,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在古往今来的众多人物中,有一人被孔子以“仁”称颂,被梁启超称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是谁呢?他是我国春秋时期使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管仲(投影管仲像)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史记 管宴列传的节选管仲列传 。 (投影课题、教学

2、目标)二、检查预习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等。 (投影)(一)解释实词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齐桓公以霸 5、知我不羞小节 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7、管仲因而信之 (二)理解虚词之 管仲之谋也 下令如流水之原 岂管仲之谓乎? 与 咸与维新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三)判别句式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5、岂管仲之谓乎? 6、分财利多自与。 27、齐桓公以霸。 三 研读课文1、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管仲的?为什么会这样看?“管仲富拟于公室

3、,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三归:管仲受封时,得到了相当于“百乘之家”三倍的土地;也说三次赐予的三处采邑。反坫:坫(din)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是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拟:比拟,类似。三归:建筑华丽的台。另有多种说法,如三姓女子;三处家庭、采邑、府库等。反坫(din,店):堂屋两柱间放置供祭祀、宴会所有礼器和酒的土台。按“礼”,只有诸侯才能设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本不该享有。然而,齐以管仲而强,故下文说“齐人不以为侈。 ”侈:放纵,放肆。这里有过分的意思。2、管仲有怎样的才能?作者是怎么写的?(筛选信息)第三段先内政才能,先写

4、政绩,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写出国富民强的事实;再写执政理念。第四段写交际才能,通过三次纠正齐桓公失误的事实突出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国际关系方面的才能。作者认为凭借管仲的才能,齐桓公才得以“一匡天下” ,首先称霸;孔子为管仲没有“勉之至王 ”而“小”之。描写方法第三四段是正面描写、第五段作者的评论是侧面描写3、讨论:管仲任政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客观因素:朋友知己之情: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鲍叔终善遇之 管仲没有得志的时候,鲍叔牙是怎样对待他的?(读第二节排比句,管仲回顾自己与鲍叔牙多年往交,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

5、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 )管仲任政相齐后,鲍叔牙位在管仲之下,但他又是怎样跟管仲相处的呢?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史记管晏列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多:推重,赞美。管子大匡 载: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管仲

6、。管鲍总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人生的旅途上,携手而行。 ”)3后人用“管鲍之交” “管鲍分金”来形容人生知己,相知相悉。君臣知遇之恩。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用。补充:前 686 年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的故事,突出齐桓公的大度。【典故】病榻论相 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易牙易牙,大厨师,杀子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开方卫公子,背弃父母、祖国投齐,父丧不归。竖刁竖刁,自宫以求亲近讨好齐桓公。 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隰(x)朋 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主观因素:施政理念 :“顺民心”、 “俗同好恶”、 “

7、上下相亲” 。 施政才能: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总结:成功原因 主观因素 自身才华 客观因素 鲍子举荐 桓公重用写对联 下联:相桓公一匡天下 上联:交叔牙万古高风横联:挚交千古 4、课堂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要为管仲作传?表达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司马迁生活在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生活在不被明君主赏识、重用的时期。司马迁为管仲作传,一方面赞颂了管鲍之间的深挚情谊;另一方面,也流露出知音难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情怀。四 课堂讨论1、当今社会还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吗?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机会来了,我们才能抓住它。如果没有真本领,即使给你机会,你

8、也不能抓住机会。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来立足于社会。无论立足于哪一个社会,都需要有真实的水平、很高的素养,要德才兼备。如果给我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就能干得很出色,成就自己的事业。2、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三个人物中,你最看好哪一位?为什么?五 课外作业司马迁给管仲、晏婴写下的是合传,学习了本文,我们领悟到了作者对生活奢侈的管仲是一种由衷赞美之情;那么,同为齐相,同样才华横溢的在管仲100 多年后的晏婴生活态度如何?作者对他又是一种怎样看法呢?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晏婴其人其事,感受人物性格的丰富多样,学习他们的可贵品质。4附:疏通文意时的辅助资料1、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淫于妇人,诛

9、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公元前 686 年襄公被杀。前 685 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鲍叔遂进(保举,推荐)管仲。2、 “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 ,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

10、贡于周室(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3、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 663),山戎(北狄 )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4、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齐桓公五年(前 6

11、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 ,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词类活用:1 .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2. 富国强兵 使动 :使富 使强3.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 :意动 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意动 以为羞 耻 意动 以为耻 56.贵轻重 : 以为贵 特殊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12、鲍子也。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状语后置句岂管仲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 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 于 ”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 “认为”。“以为”这一固定搭配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把作为” ,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另一种是“认为是” 。根据语境,此处选择第二种。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公子纠败

13、,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翻译指点:注意句站句中两个“耻”的用法,前一个为形容词, “羞耻” ;后一个则活用为“以为羞耻” ,是意动用法。 “召忽死之”中死的用法等同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中的“死” ,解释为“为而死” ,是为动用法。 “吾幽囚受辱”是没有语言标志的被动句。参考译文: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不拘泥于小节) ,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翻译指点:注意其中“因” “信”的翻译。“因”的用法有:

14、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 , “趁着” “凭借” , “经过” “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 通过)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 )此处可译为“乘机,趁机” 。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便” 。例如: 6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 的确,实在。如:刘禹锡天论上 “文信美矣!” 随意, 琵琶行中有“ 低眉信手续续弹” 讲信用, 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 。在本句中,先确定“之”的意思,然后可以推断出该字为使动用法, “使讲信用”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的约定,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使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4、岂管仲之谓乎? 翻译指点:该句翻译时注意固定结构“之谓”和“岂乎”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其李将军之谓也?可以译为“说的是吧” 。 “岂乎”表反问语气。参考译文: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小结: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还要注意特殊的句式。特别是利用笔记本或卡片的形式,去积累文言知识,为自己学好古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