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4458628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课 题】:登高【备 课 组】:高一语文【主 备 人】:钟海英【审 核 人】:顾美娟【备课时间】:2010-4-23【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意境。【教学课时】:1 课时【作者简介】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杜甫(公元 712-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2、。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3、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

4、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教师导入】1200 多年前,一个秋

5、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活动安排】:【活动一】听读、自读、齐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

6、酒杯。 小结:感情基调:悲壮 语调:低沉、 忧伤 【活动二】再读这首诗,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 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意境)(3) 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全面分析)?请结合诗句分析。 (4)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活动三】各小组抽签来领任务,展示给全班同学。可以小黑板展示,也可口头展示。展示参考:1、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2、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 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 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7、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回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 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3、除了秋景之悲外,

8、悲还体 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 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既有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也有为国家多难的忡忡忧心。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34、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

9、,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

10、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 “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 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 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教师小结】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

11、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活动四】教师介绍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杜甫诗歌的这种风格。完成课堂作业。所谓“沉郁”,乃指思虑深沉、情感悲怆、境界阔大、用语凝重,体现出一种悲壮美。意气洋洋诗兴遄飞如李白之将进酒,纤细柔弱凄凄惨惨如柳永之雨霖铃皆非此类。 所谓“顿挫”则指感情或文气章法的抑扬起伏迂回曲折。李白之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白居易之剑拔弩张疾声高呼亦非此类。 杜诗有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

12、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怜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皆悲怆语、阔大语、厚重语。写景则境界阔大雄浑,抒情则悲壮苍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课堂作业】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 高 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问题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描写,也有“

13、鸟飞回”这样的 描写,整句属于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 气势,这两句意4境更加 ,感情更加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的风格。答案: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 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课后作业】根据蜀道难登高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完成下面试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对 雪 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原指晋人殷

14、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 第二联:_ _ _ _ 第三_ _ _ 参考答案: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1这首诗

15、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豪迈、进取的情怀。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答案】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