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3.4《 前方》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4.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45098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4《 前方》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3.4《 前方》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3.4《 前方》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3.4《 前方》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4前方共 1 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 1)教学目标: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教学重点、难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由前方照片导入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下。(请生自由发言) 曹文轩看到这幅画面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投影课题) 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 摄影散

2、文”。所谓“ 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投影)二、整体感知,清文章思路 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我们一起看。请大家小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思路。 明确:文章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三、文本研读 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

3、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说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后,小组商量讨论一下,回头派代表回答。(自由发言) 师小结: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投影) 探讨三个问题 1.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投影) 为什么说这句是核心观点? 明确:因为这句有很强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个段落,比如离家走向前方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大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所以这是核心观点。 2.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在原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明确:“ 总想到达目的

4、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中,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在路上” 是什么意思? “流浪”是什么意思? 明确: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的状态。“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上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 ”不能去掉。3. 人的悲剧性实质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投影) 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

5、地惦念着正在远去的或已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齐读,体会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 ”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4.我们前面学的几篇课文都是思念家乡的,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明确: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在“离家” 与“归家”的进出中,我

6、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四、分析课文文中的关键句1、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作者由一副画面写起,从他们的一路旅途劳顿作出判断:“他们正在路上”。这是一群也许是归家的,也许是远行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出去行走在路上呢?作者开头用连续发问的方式引起了读者对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原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紧承上文,用这句话另起一段,作了郑重的回答。2、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18 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

7、想家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然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上句中的 “家”可以理解为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当周围的生存境遇妨碍了人的自由成长,阻碍了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它就必须摆脱这种“家”的束缚。文章中所谓“逃离家园,结伴上路”,就是摆脱束缚自己发展的清规戒律,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觅得幸福和自由。3、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人生有如画面上的人们一样也在做一场艰苦的的旅行。从这里开始作者由画面联想转而思考“人生之旅”。这里与佛教教义“人生是一场苦行”相契合。“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命题。

8、古往今来,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苦苦思索探寻其答案。“想到达目的地”表明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人发展的动力,但人的超载现实,追求理想的本性,决定了人对现存状况拥有永不满足的价值理想(总不能到达目的地)。生命只要存在就要进行实践活动(旅行),在实践活动中人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既有,永远也不会有满足的一天(悲剧)。4、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这句话,与其说是个选择问句不如说是个设问句,它含蓄蕴藉,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前方即使是家,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仍然在“无边的旷野”上远行。通过阅读全文,我们明白:人生是“走”出来的,人永远活在希望之中,永不满足,上下求索,人如

9、果停滞在既有的现实中而不是突破,或者说安于现实而不思进取,那就是死亡,而不是人生。哲学家弗洛姆曾说:“人除了通过发展其力量,通过生产性生活发展其生命意义外,生命没有意义。”人啊,永在路上。这样思考,文末的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吗?五、交流评点 昨天我已布置你们对每一段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最后三段。先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你们组最好的我们全班一起来欣赏。 六、小结本文 本文是从照片切入,然后展开联想,最后又回到照片。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七、布置作业 完成上相应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