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获得教养的途径共 1 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课前学习】1.作者作品赫尔曼黑塞(18771962) ,德国作家。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市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 年,他通过“邦试” ,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了许多城市,从事过许多 102 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 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 ,
2、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创作了长篇克努尔普 德米尔 荒原狼等。 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陷入怀疑的绝望之中,他的东方之行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黑 塞 被 称 为 德 国 浪 漫 派 的 最 后 一 位 骑 士 , 这 说 明 , 他 在 艺 术 上 深
3、 受 浪 漫 主 义 诗 歌 影响 。 他 想 念 大 自 然 , 厌 倦 都 市 文 明 , 由 于 受 精 神 分 析 影 响 , 作 品 着 重 在 精 神 领 域 探 索 。他 的 作 品 多 采 用 象 征 手 法 , 文 笔 优 美 而 细 腻 。1946 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 本文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2.赫尔曼 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从
4、青年时代开始,就对东方哲理情有独钟,易经、老子、道德经等让他意乱情迷。黑塞一生致力于东方或中国研究。从 1907 年他为贝特格的中国笛所写的书评算起,到 1959 年发表的中国传奇为止,52 年间,他对中国研究的成果不仅见于诗歌、小说、童话创作,而且还反映在传奇、寓言、成语故事以及为中国哲学、文学的德译本所写的诸多书评或小品文中。1911 年 9 月至 12 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辛亥革命”他未能实现访问中国的宿愿。虽然与中国 擦 肩而过,但他自认为,“亚洲之行最主要的、也许可以 说最强烈的印象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比较,印度人的世界虽然色彩斑斓,却
5、一切全都分崩离析。在东方,唯一令人钦佩的是中国人”。他的小说席特哈尔德讲的是一名印度佛教贵族的儿子是怎样超然地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和人生道路的故事。黑塞知道如何在凡尘世界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一个存在各种可能性的社会中,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极限,毫无畏惧地走自己的路。他写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社会,但最后却“跑到中国”去了。他在作品快结束时写道:“那人穿着印度服装,他启程时是婆罗门和佛陀,却结束于道。”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黑塞在席特哈尔德中所写的不仅是老子的学说,而且也向读者展现了老子本人。玻璃球游戏里的中国长老是公认的黑塞自画像,而那音乐大师更是老子的化身。 然而,中国东方化
6、毕竟只是黑塞的一种寄托,而黑塞始终是德国人,西方人。3字音狭隘( ) 跋涉( ) 沉溺( ) 慰藉( ) 戕( )害 赤裸裸( ) 麻痹( ) 恢( )宏 消遣( ) 时髦( ) 符箓( )4多音字shu 钥 藉 数 sh sh 5.分辨字形径 销 彩 蓬 胫 消 茶 篷 6.质疑【课堂学习】1第一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 、 “人格”联系在一起?3第二部分提到“每一位思
7、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4下列有关“杰作”的论述,表明了黑塞的阅读主张。请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话题,说说它们的含意。(1)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2)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3)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课堂小结】【课后巩固】1选出下列词语中有两
8、个错别字的一项( )A幻象 凤魔 时候 视而不见B消谴 戕害 慰籍 望洋兴叹C恢弘 班斓 共鸣 举一反三D痴迷 闲瑕 时髦 气象万千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_,生存于永恒之中。(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步 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3)有_的人不会在别人需要宁静时旁若无人地喧哗。A共鸣 熟悉 修养 B. 共振 熟习 教养C共鸣 熟习 修养 D. 共振 熟悉 教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
9、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B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和个性。C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D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的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C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D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高尚、充
10、实,越来越有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58 题。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
11、、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 “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
12、价值。5第一段文字阐述的中心是 (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6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7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8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 ,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联系全文回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选做)罗曼罗兰的文学生涯从他个性中的矛盾体逐渐发展而成,他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
13、有了以下常被描绘得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悖论,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 1898 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
14、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 20 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小说为 20世纪力求捕获整个生命经历的伟大传记小说开辟了道路。罗兰否认这部作品是小说,作品松散的结构和问题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他对形式的拙劣掌握。不过,在罗兰眼里,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被关闭进文学形式的狭隘领地中。 约翰克里斯朵夫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
15、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它被称为 20 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评论家对罗兰的这部最著名作品挑剔得最多,一些人认为它过于零碎、冗长。对另一些评论家来说,它缺乏文体感:语调方面有一定量的跳跃性,语言也总在狂欢式和严肃式之间变化不息。即便在有生之年,罗兰也经常遭到这些批评,他的辩护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恰似生活本身一样充满插曲和偶然。对他来说,作品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莫定了罗曼罗兰在 20 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有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节选自斯蒂芬茨威格罗曼罗兰 ) 9请从精神和作品方面对罗曼罗兰作出精要的概括。 10根据作者的表述,请你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11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谈一下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