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解读.ppt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4447386 上传时间:2018-12-2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1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1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1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1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山东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平阴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一、对2011年考试说明的总体认识: 稳中求新,【稳】 1、指导思想、考查目标和范围不变 2、能力要求不变 3、考查主干知识的思想没变 【新】 1、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自主探究思维 2、命题求新,坚持能力立意 3、注重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 4、题型示例有较大变化,几乎没有原来一直保留的样题,而是采用相对典型的2010年高考真题。 例如(2010新课标全国卷,40),二、对201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认识: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虽然高考试题强调能力立意,

2、但能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2010年的历史试题主要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近代社会变迁、毛泽东思想、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它们均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山东卷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考查重点突出,学科特点鲜明。,1. 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2010年山东卷重视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对考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中,它以知识为载体,更侧重于考查了考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例如

3、:第14题对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真正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学会能在政治模块和经济模块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这里所说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历史课程的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命题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近年新高考命题和答案制定反映出的一个鲜明特点。例如,第11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材料所给出的“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政策是历史的倒退”等信息以及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些都是当前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近代化史观是新课

4、程标准确定学习内容的依据,现有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都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所以,它并没有超出教材的范畴和考生的认知水平,考生只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和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就可以推理得出正确答案。,2. 坚持能力立意,强调探究性,山东卷历史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特点,以“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的选择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载体,除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四种能力。 (1)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如第9题对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解,第

5、13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等。它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信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2)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如第9题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对比;第16题“智者学派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潮”“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君权神授说与社会契约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四组历史概念的对比。通过对比,让考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3)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能力。如第10题,它要求考生把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第12题通过山西流传的一则歌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第14题通过四幅曲线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

6、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4)创新意识和历史探究思维能力。如第11、14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对于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查,试题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以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放在对考生的历史态度、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例如2010年的27题以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为主题,“一个历史事件四面八方立体挖掘”,重点考查考

7、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该题的设计实现了由原来的平面考查到现在立体考查的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知识综合到现在能力综合的转变,这是对传统题型的创新和超越。,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式,让学生学会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2010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在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把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更加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的考查

8、。 例如,第27题第(1)题提供了三种答案,属于思维层次上的开放。第(3)题要求学生以“交流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需要考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同时,试题答案在制定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开拓考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3. 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开放性,4. 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新课程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高考试题不可能象中学教

9、学那样长效发挥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通过命题可以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 如选择题第9题,通过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考查,引导考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等功能。同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但历史学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2010年的历史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

10、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5.关注时代与社会,体现史学的 人文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例如,第29题以西南地区秦朝和抗战时期的相关史实,体现了“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这一永恒主题,也讴歌了“民族团结”和“为了抗日救亡,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进入21世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

11、革已成为世界潮流。”,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立了全新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重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和潜能。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考适时进行改革。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例如第27题第(1)问,根据考生的思维层次,给出了三种赋分办法。 这样就使每个能力层次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考试的分数不再仅仅是高考录取的一个依据,一个冷冰冰的数据。考生可根据答题的情况,对自己的认知、思维水平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前考生的分差主要表现在作答知识点的多少上,考

12、生答4个要点可能得8分,答出2各要点就是4分,带有明显的知识立意,采点给分的倾向。而该题3分、5分和8分的赋分标准,是按照思维层次来赋分的,淡化了知识,突出了能力考查。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不同水平的考生,实现了高考选拔优秀人才的目标。,6. 将新的评价观念引入了高考试题。,7. 依纲不依本,重视新情境和新材料的创设和运用。,情境是试题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实现试题立意的材料和介质。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命题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创设和应用,不但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能力的平台,而且在教材多样化的局面下,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就成了当前解决多版本问题的最佳方法。 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不拘泥于教材知

13、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所选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材料的选取不单纯求新求奇,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如材料来源主要有墨子、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具有很强的历史感。(3)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同时文字简洁,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更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三:2011年高三复习策略:把握命题趋势,追求有效复习,第一,倡导以

14、文明史观为主体的多元史观,解决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从2007年以来的新课程文综卷来看,将人类历史发展历程按物质、精神、制度三种文明范式加以考查,在试卷中占据较高比例。在前几年考查中相对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2010年各省份的文综卷中对制度文明的考查力度有明显增强。,例如(2007年广东卷 29)本题以材料的形式给出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两种研究角度,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展示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下对历史事件评价的不同。要求考生根据第一种研究角度即阶级斗争学说下的“革命

15、史”角度,列举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的重大事件,即选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的重大政治事件。根据材料二中的研究角度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再根据两种角度评价新中国的建立,即从反帝反封建和现代化两个角度,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重大影响。整个试题就是给出两种指导原则,要求考生按照这两种指导原则,重新整合历史知识,重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等。题目依托历史主干知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度中,还考查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向度。这种把 “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结合起来的考题,既关注和尊重学术研究成果,又引导学生开拓了认知空间。这种

16、学术观点与教材表述有差异的题目在以往的高考中也很少出现,这看似一道评价题,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它折射出了高考题创新的新视角: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历史学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高考题在不回避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思考与选择。,第二,突出三维目标全面落实,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例如09年海南 35)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试题,一般来说,命题者会提供带有一定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的材料、问

17、题设计、结论等,引导学生根据试题材料、试题结论,到达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认知及其所达到的程度。,第三,应用“新材料”、“新情景”已成历史高考最大特点,进行适应性训练;,新高考命题非常注意移情设景,整合课程资源,试题不囿于历史教材,尤其是不囿于教材的具体知识和具体表述,而是通过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自2007年以来的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就特别注重创设情境,除了非选择题全部为情境式试题外,以情境材料方式出现的选择题越来越被命题者所青睐。这些试题情境可分为文字、图表和综合等三大类。在2010年各省市的文综卷中,情境式

18、试题在选择题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在70%以上,高者达到100%。,第四、继续关注基础知识,历史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历史教学无论怎样改革,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不会丢。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就是基本史实。什么是基本史实? 人们会有不同认识。新课程强调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穿越”要准。时间是全国卷屡试不爽的法宝;又恰恰是新课程专题化教学中学生最薄弱之处。教材依然要充分掌握,这是做题的知识源泉。,第五:展示学术前沿成果,引导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史学革命”的发

19、生与推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原先的研究成果被质疑甚至被巅覆。高考则试图在这方面作出些努力,以此引导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学术前沿成果,引导历史教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历史教学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形成尽可能接近客观与实际的正确认识。例如(10年辽宁 25)和(09年海南 32),第六,热点知识隐性考查,区域特色继续保留,高考考查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往往是隐性的,试题本身提供的素材与要求学生得出的结论,和所要体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并无直接联系,但内隐的意图是考生运用试题解答过程获得的的历史结论或认识来解释当前的某些社会问题。 区域特色试题多以区域内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情境或铺垫,以文字或地图的方

20、式加以呈现。命题者将发生在本地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与考生平时所学的历史主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考生对问题情境有一种亲近感,有利于激发其解题欲望,激活其思考潜力、开拓解题思路。区域特色试题虽然情境材料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并不等同于考查地方史。在本质上,这类试题是从整体的视角来考查地方,因此,通常是以问题为切入点,提供相关地方情况的史料,从而营造出整体历史发展的新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在新问题情境中解读整体历史发展的能力和相关的主干知识。这种命题方式导向既不影响高考高远的立意,也不改变高考命题考查知识、更考查能力的本质。,第七、精心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树立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1、加强对课

21、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 2、是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指导教学。 3、集体备课要针对学情,突出重点,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要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学生学什么,如何学?都认真研究。,第八、强化答题技巧的规范,1、先看设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把大问拆成若干小问,按分找点,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审题指导) 2、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尤其是材料出处放在材料前面,答题是肯定有用。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3、作答时要最大限度地(

22、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及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题干中给出依据材料,就在材料中全方位找。 4、提取信息时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提出有效的(设问中的定语的),去除无效的,提完显性信息,再分析隐性信息,按分找信息点。 5、用词要准确规范,要有文科功底。 6、答案要保证卷面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四、考试内容具体解读: 古代史,考纲扫描,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

23、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析解读】本专题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第一单元,是政治专题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属于重点命题区域,因为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所在,是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分析,如

24、分封制、宗法制、秦的中央集权制、汉至元的中央和地方制度、明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等,贯穿于本专题的常考知识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皇权与相权之争及结果。还要注意和中国近现代政治、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世界政治制度的比较。,【命题规律】本专题知识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1、从题型上看,本专题的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少有涉及,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切入点新颖,如2010年广东“忠孝观念”与宗法制2、从内容上看,重点集中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新增加的宗法制考查得也较多。3、从考点分布上看,分布广但又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均有考查

25、,但常有新意。4、从难易度看,本专题试题难易适中。与地域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如2010年北京文综12题北京政区图;2010课标全国24题省、自治区与分封制。,【命题趋势】展望2011年的高考,本专题内容应重点掌握,尤其是要关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与线索,注意考查角度新颖多变,自主命题的省市要关注地方行政沿革史。,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析解读】本专题作为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主要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的,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

26、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命题规律】 本专题知识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1、从题型看,历年高考以选择题为主,但非选择题也逐渐增多,如2010年北京卷、天津卷、安徽卷、江苏卷均有涉及。 2、从考查内容看,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土地赋税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及缓慢发展等内容均是高考命题热点。 3、从考点分布看,古代经济各大领域均有命题,其中农业与商贸相对集中。如2010年广东文综第13题;2010福建文综第15题等。 4、从难易度看,多为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但

27、也有新情境与新材料题,总体难度中等偏上。,【命题趋势】 1、预计2011年的新课标高考仍将会以选择题为主,还会以材料题作为新情境进行考查,不可忽视。 2、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古代农业方面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古代商业城市、外贸等方面内容,并且尽可能地将经济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复习。,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分析解读】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既要了解儒家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也要了解其他学派思想对其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并能从历史背景和现

28、实影响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尤其要学会与当代社会灵活联系。,【命题规律】 本专题知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是命题的核心区域。 1、从题型看,往届高考以非选择题为主,2010年则以选择题为主。 2、从内容上看,重在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等也是重点考查的区域,如2010年浙江文综第17题。 3、从考点分布上看,高考考点分布较广,但重点突出,多集中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4、从难易程度上看,因运用文言文材料加大了阅读与理解的难度,总体来说试题难度中等偏上。如2010天津文综第2题。,【命题趋势】 1、预计在2011年的高考中仍会继续关注,从命题

29、角度看,儒家思想的许多合理部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等),容易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2、从命题形式看,仍将会以选择题为主,但从近几年高考题型看,材料分析题、开放探究型题目考查力度有可能加大。,4、古代希腊、罗马,【分析解读】本专题是新课程标准关于世界古代史的第一个高考内容,是民主政治和法制的发端,重点知识包括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发展的过程及其影

30、响、罗马法的内容和作用,并体会对当前法治社会的影响。对此要充分重视,掌握简单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联系和理解。,【命题规律】 本专题内容,在近三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 1、从题型看,往届高考都为选择题,近三年高考中未出现非选择题。 2、从内容分布上看,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实质、评价和罗马法的内容。如2010福建文综第19题、2010江苏单科第14题。 3、从试题难易度看,主要能过引用新材料考查相关能力,难度中等偏上。,【命题趋势】1、从题型上看,估计2011年高考会有所突破,逐渐向非选择题方向发展,借助材料加强对专题知识的考查。 2、从内容分布上看,估计会向纵深层次考查且会加强同近代、现代的民主政治的联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