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 2014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考点要求: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记住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能弄清什么是诗歌形象及意象的作用;过程与方法: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重难点】对意象的作用的准确把握。【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
2、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诗歌中的形象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一是人物(包括历史英雄、名流精英和亲朋故旧等) ,二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三更多的则是自然风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花草虫鱼、风云雷电、飞禽走兽、名胜古迹之类。2、意象与意境诗中的“景” 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 与主观之“意 ”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
3、的“ 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或氛围(壮阔大气、开阔雄浑、深邃悠远、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萧瑟凄凉、孤寂冷清、迷蒙凄寂、高远辽阔等) ,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 孤傲” 、 “寂寞”、 “孤芳自赏”、 “高洁”的代名词;“蝉” 是 “惜时光”、 “痛别离”、 “苦远游”、 “感身世”、 “高洁” 的同义语。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3、诗歌意象的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 中的“ 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
4、氛围)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 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衬托人物节操气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
5、以闹景衬静境“ 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 “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以景衬情(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总的说来,景物描写有三大作用:1、渲染气氛:塑造背景或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2、烘托形象:节操气质性格 3、渲染心境:以景衬情。二、基础自测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问:诗中的形象有哪些?【明确】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2 年四川卷)子 规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 分)【答案】二、总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