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重点文言文解析(含比较阅读)第1篇 伤仲永来源:学优高考网一、重点实词理解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 ”,牵,引)2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2)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异。)(3)父利其然也(名词作意动词,以 为利。)(4)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用对待宾客的态度来对待。)(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3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比,与 “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3)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2、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世隶耕(属于 )(2)称前时之闻(相当)(3)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5)指物作诗立就(完成)(6)泯然众人矣(消失)(7)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8)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二、重点虚词理解1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到 )贤于材人远矣(比)于舅家见之(在)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2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作诗扬名和他父亲“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3未尝识书具(曾经
3、)4稍稍宾客其父(渐渐)三、重点句子翻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认为他的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 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题诗。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觉得这样做有利可图。(就) 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3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还想能成为一般的普通人吗?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1(2014常德中考)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每句只划一处)(1)父/利其然也。(2)余闻之也/久
4、。2(2016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A世隶耕 隶:属于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 有利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 “攀”,牵,引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3(2016成都中考)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译文:_仲永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借来了书具给仲永。_(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文:_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_4(2014常德中考)说说对题目中“伤”字的理解。_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但“
5、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_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_“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_(2016绥化中考)【甲】伤仲永(文略)【乙】欧阳修传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
6、,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注释】嶷(y)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机阱:陷阱。宽简:宽松简易。便:安逸、安适。(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因取旧案/反覆观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读书辄成诵( 就 )(2)读而心慕焉( 仰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
7、不为繁碎耳。译文:_我所说的宽松,是不做严苛急切(的事) ;所说的简易,是不做繁琐细碎 (的事)罢了。_4你如何看待欧阳修的为政之道?请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评说。_我赞成欧阳修的为政之道。这是一种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为政理念,这是儒家“仁政”的体现。而当前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关注民生”的政策,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正好契合了欧阳修的为政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_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来源:学优高考网_直接原因是父亲“不使学”。根本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_6伤仲永通过方仲永的例子阐述了什么道理?_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过程,强调了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