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篇 孟子两章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贵阳近5年未考)文言词汇分类积累特殊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通假字 畔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词类活用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限制固 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威慑古今异义池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委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亲戚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虚词 之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多助之至 动词,到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_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_地利:_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_人和:_得人心,上下团结_(2)得道者_实施“道义”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_(3)寡助之至 寡:_少_(4)固君子有不战固:_所以_ 有:_或者_2成语积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_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翻译:_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
3、不深啊。(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_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_要施行“王道”(“仁政” ),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_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含义:_人心所向、内部团结_事例:_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_6
4、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 ”“法治”的思想。7“道”和“人和”二者间有什么关系?_“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_8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_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5、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_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选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B选文采用了“总分 总”的结构方式,据事论理,论证严密,层次清楚。C选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D选文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极具说服力、感召力。(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2年贵阳已考)文言词汇分类积累特殊来源:学优高考网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通假字曾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衡来源:gkstk.Com 衡于虑 “衡”通
6、“横”,阻塞,不顺畅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古今异义所以 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入 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国内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今义:进入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一词多义发发于畎亩之中 被起用发于声 发出拂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词类活用过 人恒过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 误苦 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 苦劳 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 累饿 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挨 饿空乏 空乏其身 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动、忍 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虚词于征于色 介词,在发于声 介词,从舜发于畎
7、亩之中 介词,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生于忧患 介词,由于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表承接,无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并列,无义则、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则:连词,如果。者:语气助词,表停顿然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这样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而后喻 喻:_明白,知晓_(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_担子,责任_(3)行拂乱其所为 行:_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4)发于声 发:_发出_(5)曾益其所不能来源:gkstk.Com所不能:_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_(6)征于色征:_验,显露,表现_ 色:_脸色_2(2014天津中考)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D )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
8、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生于忧患 发于声B人恒过 国恒亡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015聊城中考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_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_(2)(2013黔东南中考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_(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能。 _(3)(2013广安中考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翻译:_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作为。_(4)(2013绍兴中考 )入则无
9、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_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_5(2014天津中考)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课文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B课文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课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课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6(2015贵阳7中模拟)课文第一段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_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
10、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 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_7(2015贵阳7中模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 )。作用:阐释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或阐释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 _8(2016原创预测)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 ”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_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来的祸患。_9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_提示: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_10(2016原创预测)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_示例: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