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妙解教材】2016秋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检测):1《新闻两则》.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439111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妙解教材】2016秋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检测):1《新闻两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妙解教材】2016秋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检测):1《新闻两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妙解教材】2016秋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检测):1《新闻两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妙解教材】2016秋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检测):1《新闻两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妙解教材】2016秋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检测):1《新闻两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新闻两则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重点1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明确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2品味两则新闻的话语,体会新闻的特点。难点理清两则新闻的思想,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尝试新闻的写作。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合作探究、比较法。1毛泽东画像。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2 课时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

2、者,消灭敌人,是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战争,是维护人民正当权益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解放战争的,在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次战役中,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给正在浴血奋战的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毛泽东(18931976 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 年秋天,中国人民

3、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1 款,限蒋介石在 20 日前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

4、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 152 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这一则新闻发表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 1948 年11 月 6 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

5、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6、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

7、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 30 万,西路军、东路军各 35 万。看来,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

8、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 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4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1)时间上的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点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

9、“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

10、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7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

11、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理清新闻结构(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时的背景、时间。(2)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2问题探究(1)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 ,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

12、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3)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4)如何

13、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了。 ”中的比喻?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人民解放军在江淮河汉地区不仅壮大了队伍、巩固了根据地,而且深受人民群众的支持,深得民心。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不能虚构或夸张。(2) 报道迅速及时。(3) 简明扼要。一条新闻包含标题( 有时有副标题)、导语、

14、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新闻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1)语言的准确、概括。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精确到日、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准确地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 ,“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

15、,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 ,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 ,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意思比较广泛 ,也可指陆路) ;“ 24 小时内” ,时限明确,(“共” ,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 ”,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 ”,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 ,时限更为确切;“余部” ,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剩下的” ,表达内容模糊)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

16、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 ,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 或正面或反面)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则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 “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 “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 ,我军“突破” ,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 、 “一千余

17、华里” ,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 、 “横渡” 、 “突破” ,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 、 “击溃” 、 “占领” 、 “控制” 、 “封锁” 、 “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2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1)两文的相同点: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

18、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两文的不同点:写作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

19、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用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 、 “均是” 、“占领” 、 “控制” 、 “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 “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虽然两则新闻涉及的事件已成为历史,但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两则新闻时,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气势和正义事业是不可战胜的。人民解

20、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 题 :人 民 解 放 军 百 万 大 军 横 渡 长 江导 语 :总 概 人 数 :百 万区 域 :一 千 余 华 里气 势 :冲 破 、横 渡 (点 题 )总 述主 体 20日 , 中 路 军 首 战 告 捷 :突 破 、渡 过 (略 )21日 , 西 路 军 所 向 无 敌 :占 领 、扩 展 (详 )21日 , 东 路 军 战 果 辉 煌 :歼 敌 、击 溃 、占领 、控 制 、切 断 (较 详 ) 分 述特 点 :及 明 、准 确)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 题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导 语弃 城 南 逃 (反 面 )占 领 南 阳 (正 面 )概 括 总

21、 述主 体历 史 背 景 , 战 略 要 地 (由 远 及 近 , 回 顾过 去 )三 大 功 能 扩 建 根 据 地发 展 武 装 力 量纠 正 “左 ”的 策 略预言 结 果 蒋 军 频 频 换 将预 言 必 然 失 败 )特 点 :及 时 、准 确 前 后 照 应结 构 严 谨1议论性强。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议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22、的原因,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2文体性强。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是新闻的三大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发电到发表,大约相距一天多的时间,及时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从发电到发表,约 4 天时间,不仅报道了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而且总结了一年多来的战绩。这都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东路军三十五万,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在主体部分对我军情况进行了分析,如恢复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

23、一一列举。一方面是真实情况的叙述,另一方面也是在反映我军的大好形势,说明我军已完全掌握了主动权。3语言性强。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 ,或者一概说“击溃” ,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加上一个“很” ,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 “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 ,也是为了使新闻内容更明确、精准。语言的精

24、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就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简洁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 “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 ,就拖沓了。新闻两则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预计学生会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两篇课文。预设的时候考虑两个重点,一是新闻的文体特征结构,二是新闻语言的品味。第一节课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媒体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新闻的结构。第二节课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更深层地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新闻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讲的少一些,指引学生多说多练,并且多动脑,加以强化训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